前言
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喜雨亭記》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異常迅猛,短短十多年的時間便可在各行各業見證神奇的中國力量與速度。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一大體現,城市在歲月中失去了一些傳統,但更多的則是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城市一直在擴張,高樓大廈一直在修建,基礎建設一直在擴建,湧進城市的人也越來越多,如今是個城市化城鎮化的時代,所以無可避免的人們對於住房的需求一直在增長,而這也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房價。
時間倒退20年,北上廣深等地的房價不過2千左右,如今卻已經翻了幾十倍,這樣的差距代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但也在暴露著問題,普通人越來越買不起房了。作為剛需品,買不起房成為了當下打工人的一大壓力源,深深地折磨著無數的人。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對於無房居住的人來說真的是舉步維艱。在住房供應和房價方面,如果說北上廣深這些僅僅是後起之秀,住房需求還算正常的話,那中國還有一個地方的住房緊張程度才是令人咋舌,這個地方就是香港。在香港,一間「水管房」,11平方米出售10萬,如果放在內地有人會買?
香港住房需求
在內地還未迅速發展的年代,香港就已經成為了全球的經濟中心了。經常翻看TVB電視劇的人就很了解,在七八十,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街道兩旁就已經是高樓林立的狀態了,那時的香港人均工資就已經達到了幾千,房價相比內地都隔著好幾倍乃至十幾倍的差距。
當內地在發展的時候,香港城市發展已經飽和了,這個充滿著機遇和挑戰的國際大都市一直源源不斷地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湧進,香港就只有那麼大點地方,要在一個小區域容納那麼多的人,結果自然可想而知,所以住房問題也就變得越來越緊張,越來越恐怖。
香港水管房
寸土寸金用來形容香港是再貼切不過了,在人口密集的香港,許多人住著窄小的房間,一家老小擠在二三十平米的地方,環境嘈雜還十分昂貴,之間轟動一時的「蝸居」,讓內地人了解到香港住房的緊張程度,也讓內地人覺得無法想像,不可思議。因為住房緊張的問題,因地制宜,不少工程師也在不斷地發明創造新型特殊的房子,以此來解決香港日益嚴重的住房緊張問題,比如「水管房」。
「水管房」的總住房面積也就11.5平方米,由兩個直徑2.5米的大型水管拼接而成,十分的窄小。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設備齊全,生活也是沒有問題了。整個房間分為兩個區域,一個屬於生活區,裡面有廚房和衛浴設施,可以解決吃飯和洗漱等問題,中間用了玻璃門隔開,另一側就是屬於娛樂區了,供人們辦公和休息,設有床鋪和桌子。整個「水管房」雖說空間不大,但人直直站立已不是問題了。
水管房在香港的市場
相比那些嘈雜的蝸居地方,這個「水管房」還是有其自身的優勢,至少它十分的靈活方便,可以隨意置放在高樓之間的隔斷區,大大地減少了空間佔有率。其次它的設計新穎,至少是在設備齊全的情況下安置下了一個小家,對於許多家庭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目前,這種「水管房」在香港的售價為10萬一套,也就是10萬買下11.5平米的超級小家,按租計算則是每月3000元人民幣。在香港,正常房的房價為一平米16萬8千人民幣,相比之下這個「水管房」的確算得上價格便宜了,對於買不起房租不起房的人來說的確比較友好。
結語
按照香港的發展情況來看,這種「水管房」還是有其市場可言的,10萬塊對於香港工薪族來說並不多,畢竟人均工資高於內地許多。除此以外,想要在香港發展就不得不找到居所,對於那些急需住房的人來說,這很方便地解決了他們的問題。有人假設這種設計房放在內地會怎麼樣,會不會有市場可言呢?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短時間內在內地應該還是看不到什麼市場火花的,內地城市尚還有發展擴張的空間,香港只有一個,但內地適宜居住適宜發展的城市還很多,人們不是僅局限於一地發展而已,即便大城市已達到上限,那麼回家發展家鄉城市會是更好的選擇。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