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不斷發展,使得當今的城市和農村一個樣,生活方式變為快節奏的步伐,加快了人們生活和生產,提升了人們的經濟意識,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依著大好和平的時代,很多農村的孩子走進了城市,並且生活在了城市。
不難發現,很多農村孩子天生的秉性,吃苦耐勞和艱苦樸素的特質,在農村孩子身上都會找到。有些還把家鄉農村的老人接回了城市,得於城市的繁榮,交通的便利,使得城市生活很便捷。但是,來到城市生活的老人,真的是認為來到城市很開心很快樂嗎?
這裡我就以我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為啥農村老人來到城市後又想回到農村,難道城市不好?
我是一個農村人,從小就生活在農村,對這種現象深有體會。
我的爸爸媽媽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如今七十多歲了。從我出生起,農村的生活一直伴隨著我的童年,如今,我們長大了,為了生活,不得不選擇外出。經過不懈的努力,在縣城總算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了自己的「小窩」。
後來,幾經周折,把父母接到了縣城,起初,這個城市對於父母來說,還是陌生,每天除了家裡,就出去走走,生活方式就是這樣,一天沒啥子事情,玩了吃,吃了坐……生活了一段時間。
再後來,來到縣城還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有天,父親提出了意見,說「我還是回到我的鄉下吧,這裡沒有老家生活起來讓人舒心,你媽如果她願意留在這裡就留,我還是回去」。
留不住,他老人家回就回吧,回到老家鄉下農村,父親打理了房屋,收拾這收拾那,看到父親忙碌的身影,感覺到了他喜悅的心情,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生活裡。
父親說,我在鄉下生活習慣了,城市不是我的生活圈子,那裡什麼都是陌生的,呆在家裡吧,坐久了不病都會病,出去嘛,人倒是多,可誰都不認識,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
也是就是這樣,在農村生活了幾十年的老人,生活方式和習慣已經定型了,每天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已成規律,來城市反而會越來越不自在、不習慣,喧囂的城市沒有農村那份寧靜和自由,農村的走家串戶較為方便,農村的房前屋後、農村那片土地才是他們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