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農村老人去世,要燒掉生前衣物?原因不都是迷信

2020-12-21 歡顏的狗尾草

啷哩個啷哩個啷,閒言碎語咱不講,今天歡顏的狗尾草給大家介紹介紹,為啥農村老人去世,要燒掉生前衣物?原因不都是迷信

生老病死是所有人都逃脫不了的命運,尤其是對我們國人來說,無論是紅白喜事都必須要有儀式感。而且要做出來,讓別人看見。農村老人去世之後,那麼老人的衣服應該怎麼處理呢?

首先,大部分老人去世都是生病而死,很多老人常年生病,身體上可能會有些病毒會殘留在老人用過的用具或穿過的衣服上。人死了,把這些老人用的東西燒了,就可以把病毒燒死。在古時候,現代醫療技術不夠發達,很多老人去世的時候,並不清楚是因為什麼疾病而導致的,而且消毒手段也不夠,這時候將死者的衣服燒掉就能減少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擴散。

其次,俗語說人死如燈滅,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逝者的情感並不能磨滅,當家屬看到逝者生前穿過的衣服就會傷心,因此為了不讓家人心再次陷入睹物思人的哀思中,儘快走出喪失親人的傷痛,逝者生前穿過的衣服通常都是要燒掉的。

還有一種原因是,在傳統觀念裡,人死後只是去了另一個世界。到那個世界是這什麼都沒有,家人把衣服燒掉之後,老人在另一個世界就能收到這些衣服了,這樣就可以繼續穿這些衣服了,就不會飽受寒冷,主要還是人們對已故親人的一種情感寄託。

不過,有些地方恰恰相反,老人去世後,老人生前的遺物前面都搶著留作紀念,後人子女繼續使用穿戴,其實這也沒啥,衣服洗得乾乾淨淨,穿在誰的身上都一樣的。而且死者留下的衣服穿過之後,很多人認為可以闢邪,並且保佑自己的家人平安順利。

中國喪葬文化,傳承了幾千年,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規矩,而且都是老一輩口碑相傳下來的,而且還有很大的約束性,並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有封建迷信色彩,一直以來在民間嚴格遵守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不僅是對活著的人,也是對死去的人的一種尊敬,而且還是他們寄託哀思,獲得心靈慰藉的一種方式。

歡聚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歡顏的狗尾草期待和大家的下一次相聚,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可以與歡顏交流哦。

相關焦點

  • 農村老人去世後,為什麼要把生前的衣物都燒掉?有什麼講究嗎?
    在農村有這樣一種說法,就是在人去世了以後,需要把逝者生前穿過的衣物全部都燒掉,哪怕是之前花了好幾千塊錢買的,也最好都燒掉,這麼做到底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習俗是,焚燒物品就可以把這些東西送達到逝者的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將逝者生前的衣物都焚燒掉,就相當於把這些東西又全都送給了他們,這樣一來逝者剛到另一邊,也可以有自己喜歡的衣服穿。雖然這種做法看似一些思想迷信,但這無疑也成為了一種生者對逝者的懷念以及精神慰藉。
  • 農村老人去世後,為何要把生前的衣服燒掉?有什麼禁忌講究?
    在我們村幾乎每個老人去世之後,都要把他們生前的衣物進行燒掉。將剛去世的親人的衣物等等燒毀這一行為,看起來似乎有點不近人情。但是如果說是從客觀的來說,其實這也沒有多大的問題。也算是我們地方的一種傳統習俗吧,既然客觀的來說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那我們就尊重傳統習俗。
  • 相傳老人去世後,這兩樣東西不能輕易燒掉?您覺得說得在理嗎?
    對於人們來說,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管你是君臨天下的君王,亦是富可敵國的富翁,最終都難逃生老病死的宿命。每個人終將面對死亡,這是任誰也都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則。雖說現在的人們生活條件比以前要好多了,老人壽命更加長了,可終究也要面對生老病死。
  • 農村臘月二十九貼對聯,為啥有的人家3年不貼,你知道嗎?
    農村臘月二十九貼對聯,為啥有的人家3年不貼,你知道嗎?我國過大年貼春聯的習俗由來已久了,歷經滄桑歲月一直流傳至今。說起它的來源,是因為古人比較迷信,他們喜歡在家裡掛「桃符」。這是因為古人都是以桃木為闢邪之木。
  • 有些農村老人去世為啥會埋在莊稼地裡?
    有些農村老人去世為啥會埋在莊稼地裡?農村人為什麼去世後要埋在莊稼地裡?原因有以下幾種:1、入土為安的思想被農村人廣泛接受農村人特別講究入土為安,所以有些人去世即便是火化了,最終也需要做一個棺材,然後找一塊墳地,埋在土裡面。所以土葬成了大多數農村人去世後的安葬方式。
  • 古代至親去世後,為何三年內不可以貼紅對聯?並不是封建迷信
    因為辦喪事的時候要求莊嚴、肅穆,所以在寫輓聯的時候,一定要符合這種基調。 按照喪葬習俗的要求來看,親人去世後,三年之內不能貼紅對聯。為啥呢?其實並非迷信,有這五點原因。尤其是在古代社會,由於人們都比較迷信,所以在舉辦喪事的時候禁忌也非常多。 家中如果有老人過世,那么子孫就一定要守孝三年。這其實也就解釋了,在農村親人去世3年之內,不能貼紅對聯的原因。 雖然在現代社會中,很多古老的喪葬習俗,都已經逐漸簡化了。但是在人們的心目中,古人的喪葬禮儀或思想,卻被人們傳承了下來。
  • 農村白事有老人去世,別人在馬路邊給你家放鞭炮,你是怎麼看待的
    村裡有人去世,嚴重擾民,該怎麼辦?農村是人情社會,對於紅白喜事,都要有包容知心,因為每個人都要經歷這個階段的,從出生到死亡。所以你說影響你休息了,可以忍忍,但是確實沒有必要發牢騷。別的地方我不知道,在我們這裡,去世的人為大,尤其是老人去世,除了親朋好友幫忙和上人情之外,當去世老人的靈車經過家門口的時候,十裡八鄉的鄰居朋友都會在公路上守著,每家每戶都會買一掛大鞭炮甚至是衝天炮,等車來的時候都要沿路放煙花炮足,然後去世人家的孝子賢孫都會給每家每戶跪謝磕頭,然後贈送一條毛巾和一包煙,這是文化傳統和人情世故,不是迷信。
  • 現代農村殯葬頻頻遭「吐槽」,老人無奈:為何花大錢辦喪事?
    文/大海棠現在農村的發展速度相信非常迅速,相信很多農民朋友都是看在眼裡的,所有的農村都通了路,越來越多的農村更加的整潔乾淨,基礎設施有了很大的改善,農村的房子也比之前整潔了不少,越來越多的家庭蓋了新房子,家裡換了全新的家具家電,很多農村子女也可以到城裡享受更好的教育了
  • 農村老人去世,為啥還有「喜殯」一說呢?多大的人才能算喜殯呢
    對於在農村裡,我估計是沒有比白事更大的事了吧,農村裡對於白事的描述也是不管你有多忙,走得有多遠,親戚之間有白事了,那麼你就要趕到去參加,如果要是不參加喪禮的話,那麼在農村裡是被人笑話的,所以說農村的白事要比任何事都要重要,在農村裡可以說有的人屬於英年早逝,那麼這種情況下就比較讓人傷心,我們村裡一個剛
  • 農村老人為啥堅持土葬而不想火葬?土葬和火葬各有什麼優缺呢?
    落葉歸根是幾千年來田園農村的習俗,曾經有部趙本山主演電影《落葉歸根》更是將這一傳統習俗很好的展示出來。在很多農村地區,依舊是土葬較為流行,即使當地建設的有火葬場,也鮮有農村老人願意火葬?到底為啥農村老人堅持土葬而不想火葬?土葬和火葬各有什麼優缺呢?
  • 農村老人常說,「借屋成雙,家破人亡」,什麼意思?是迷信嗎?
    在農村,有很多經典流傳的言語,都是古人流傳下來的生活經驗,為了告訴後人們一些淺顯的生活道理,這些諺語雖然沒有被記入到教科書中,但也在農民們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並被後人廣為流傳,這些生活經驗,都是前人總結下來的,雖然傳統迷信,但不無道理。農村老人常常說:「借屋成雙,家破人亡」,這是什麼意思呢?
  • 注意:農村老人去世後,5項補貼少不了,不領就虧了,望周知
    對於去世的老年,國家對其的補貼福利也是越來越完善,若是農村老人去世,則有5項補貼可以領取,不領白不領?趕緊告訴你的農民朋友。在農村,每家都會遇到「紅白」事,村裡鄰裡都會去幫忙。而如果遇到「白事」---逐村老人去世,只能是自認倒黴了。現在的觀念有轉變了,農村老人去世也會辦得風風光光,讓老人走得更加安祥。
  • 老人去世後,為什麼要在嘴裡放一枚銅錢
    在很多地方的葬俗中,老人去世入殮時,要往嘴裡放一枚銅錢。這枚銅錢在古代稱為「飯含」,在現代葬禮上稱為「口鈴」。那麼老人去世後,為什麼要在嘴裡放一枚銅錢呢?答案還要從傳統的葬禮說起。因此「飯含」在各地的叫法也不一樣,現代葬禮上叫「口鈴」,很多偏遠地區及農村葬禮中,常稱之為「噙口錢」。不同身份的人去世,用的「噙口錢」也不相同。在古代,身份地位尊貴的人,「噙口錢」往往比較貴重,諸如慈禧去世時口含的夜明珠,平常百姓通常用五穀之類的農作物。現代人去世後,多用一枚銅錢或硬幣充當「口鈴」。
  • 如今農村老人去世,辦白事自然方方面面都不能馬虎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逃不過的宿命,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老人到了一定年紀,就要開始操心起自己的後事了,畢竟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一向講究死者為大,辦白事自然方方面面都不能馬虎。
  • 農村有人去世,要經過這些喪禮習俗!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死者為大,雖然現在喪禮從簡。但是農村人傳統的思想觀念依然存在著,一個人過世後要走的程序也很繁瑣。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介紹一下,農村喪禮的流程有哪些。.中國人自古講究要讓死者,走得風光和安心。老人去世後村裡人都會來參加葬禮,對死者表示最大的尊重和哀悼。
  • 農村老人常說,「狗不過八,雞不過六」,是什麼意思呢?
    與歷史上志怪類小說代表作《搜神記》類似,但《易妖》比《搜神記》出現的時間要早,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宗教迷信和玄學風氣。《易妖》一書明顯受西漢學者、京氏易學創始人京房所著的佔卜書籍《易妖佔》的影響。1、白狗變老人的故事《易妖》有一個關於狗變人的故事,這個故事至今還在農村流傳。一些年紀稍大的農村人都熟悉這個故事。
  • 農村給老人辦「喜喪」,為了讓老人有面子的走,要花多少錢呢?
    原創文章,嚴禁轉載也許有人會以為,生活在農村的風俗應該都是差不多的,可實際上並不是如此,因為各個地方的習慣不同,也就意味著風俗也是大不相同的。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喪葬」的習俗呢?這樣的做法,一方面能夠減輕現在農村農民們的負擔,另一方面又能夠把古代的文化與現在相結合,所以非常受到農村人們的喜愛,不過喪葬的行為,無論什麼原因,都不應該被取締,有些迷信的可以取消,但是傳統文化可以保留。對於喪葬的了解,其實就是一個儀式,然而這個儀式卻需要好幾個步驟,再加上每個步驟都需要一大筆消費。
  • 為啥農村老人不想來城市生活?看看這個原因,十有八九是有想法的
    城市街景1不難發現,很多農村孩子天生的秉性,吃苦耐勞和艱苦樸素的特質,在農村孩子身上都會找到。有些還把家鄉農村的老人接回了城市,得於城市的繁榮,交通的便利,使得城市生活很便捷。但是,來到城市生活的老人,真的是認為來到城市很開心很快樂嗎?
  • 農村人去世為啥不在陵園集中埋葬呢?
    農村人去世為啥不在陵園集中埋葬呢?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對於這個現象我有非常深刻的認識,我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農村人的墳地一般都在自家的宅基地山坡或者農用地裡面,他們一般不會像城裡人那樣集中埋葬在陵園。造成這樣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 農村老人去世,為什麼要花幾百元請人給去世老人剃成光頭呢?
    關於這個問題,許多人都從「讓老人體面地離開這個世界」上進行了解讀,這也是具有一定道理的。不過,真正的原因並不是這樣的。在我國古代,人們普遍認為頭髮受之於父母,是堅決不能隨便剃除的。因此,古代時的男女都留長髮,並用不同的方式將頭髮盤起來伴隨自己的一生。而真正「時興」剃頭的「風氣」是從滿清入關後的清朝開始的。滿族貴族為了達到長久統治漢族的目的,便頒發了「剃髮令」,將漢族束髮為髻的習慣改為了「金錢鼠尾」髮型,強制所有男子一律剃頭梳辮,否則,將會被斬首。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男子只好「忍痛割愛」,剃掉了大部分頭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