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問題,許多人都從「讓老人體面地離開這個世界」上進行了解讀,這也是具有一定道理的。不過,真正的原因並不是這樣的。
在我國古代,人們普遍認為頭髮受之於父母,是堅決不能隨便剃除的。因此,古代時的男女都留長髮,並用不同的方式將頭髮盤起來伴隨自己的一生。而真正「時興」剃頭的「風氣」是從滿清入關後的清朝開始的。滿族貴族為了達到長久統治漢族的目的,便頒發了「剃髮令」,將漢族束髮為髻的習慣改為了「金錢鼠尾」髮型,強制所有男子一律剃頭梳辮,否則,將會被斬首。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男子只好「忍痛割愛」,剃掉了大部分頭髮。
在男子剃掉了大部分頭髮之後,許多人都非常珍惜剩下的一撮頭髮,並會把這撮頭髮當生命對待,是堅決不會剃掉的。於是,這撮頭髮保留到了死亡的那一天。
古人認為,頭髮的「發」與發財的「發」諧音,與其死者將「發」帶走,不如留給後代,一方面是為了將死者父母留給自己最珍貴的東西(頭髮)傳承下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後代能夠「發財」,因此,在死者死亡之後,其子女都會按照古代的規矩,請人給死者剃掉毛髮,以便後代發財、發達,同時,也將父輩最珍貴的東西(頭髮)保留了下來,並代代傳承下去。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死者剃掉的頭髮都扔掉了,還怎麼傳承下去呢?
其實,古人是不會丟棄死者的頭髮的。據稱,古人會請木匠做一個精緻的盒子將死者的頭髮裝起來進行珍藏,以便隨時睹「發」思情,紀念先人,同時,還指望先人的頭髮「保佑」後人發財呢!還怎麼能夠捨得扔掉呢?而今天之所以扔掉了死者的頭髮,那是因為現代人已經丟棄了一部分古人的傳統而已。
因此,農村老人去世之所以要理髮,其真實目的並不是為了「體面」,而是為了讓老人的頭髮「保佑」後代發財以及讓後代對先人有個「念想」而已。
好啦!就說這麼多吧!總而言之,農村老人去世之所以要理髮,是有「說處」的,並不是單單為了體面。如果大家僅僅從「體面」的角度上進行「解讀」,是不全面的。因此,大家應該把我的回答轉發出去,以便讓更多的人知道農村老人去世理髮的來歷,從而避免後人對農村老人去世理髮進行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