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紹毅
導言:山水畫創作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難在用筆用墨,又難在構圖布局。對山水畫的創作有一定經驗的朋友一定深有體會。許多未得用構圖要領之人,雖然他們都知道一些構圖法則,諸如三角形、S形、對稱性等構圖,他們是了解的,但就是創作出來的作品老是缺少一種整體感,總是讓人覺得支離破碎,不是那麼融洽。最關鍵的原因在於他們不懂「以大觀小」的觀照方式在構圖上的作用,不懂得如何訓練自己「以大觀小」視覺思維。本文就此問題展開簡單討論,歡迎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多多批評指正!
關鍵詞:山水畫;用筆;以大觀小;筆法;構圖;
五代 董源《籠袖驕民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傳)
一、什麼叫「以大觀小」?
何為「以大觀小」?
「以大觀小」的說法,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統攝性」的整體觀照方式,其觀照的終極目的是獲得對宇宙萬物的整全的覺知。
山水畫中所謂的「以大觀小」與中國文化中國的「統攝性」觀照是一致的,要求畫家在觀物的過程中,不要把自己的視野固定死,不要以偏概全,要像大鳥一樣翱翔在高空,俯瞰整個世界。以此來獲得一種闊大的、深遠的視野,從而達到對物象的整體性和全局性的把握。這種觀看物象的方式是一種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的觀照方式。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飛鳥在空中的自由自在的翱翔,它所看到的蒼茫大地以及林木山川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景象?坐過飛機的朋友應該深有體會,飛機在上萬米的高空飛行,透過機窗所看到的地面山川,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視覺一直不停的在變換。而山水畫的創作構圖,就是要把個人的這種從高空往下俯瞰的生活體驗間接的表現出來,在創作構圖上就是一種自在的、從容的、自由的創作態度,不受固定視野的局限。既可以把今天在這裡看到的景象表現出來,也可以把很久以前看到的景象融合到畫面,讓人看了之後並不覺得唐突。
五代 董源《瀟湘圖》故宮博物院藏局部1
二、「以大觀小」的構圖方式,可以獲得一種蒼茫深遠的無窮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謂這種「以大觀小」整體性觀物方式,超越了人類自身狹小的世俗處境所帶來的那種狹隘、淺陋和自以為是。知道世界之無窮大而個體生命之如此小,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豁達與從容,提升了自身的格局和眼界,胸懷萬物、收攝萬有。
中國山水畫的這種「以大觀小」的構圖方式,沒有西畫透視中那種視平線、視角、視距、滅點等等。畫家作畫時所處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在空中像飛鳥一樣遊觀,也可以駐足在河岸沙灘,仔細觀賞日出日落等等。因為山水畫家從來就不是在一個固定位置上作畫,山水畫創作一般都是在家裡完成,平時遊覽感悟,只是看,用心去感悟和體驗,並把這種感覺默默印在內心深處,到實際創作的時候,就會憑記憶作畫,畫的是心中山水。
五代 董源《瀟湘圖》故宮博物院藏局部2
山水畫「以大觀小」的構圖方式,可以獲得一種多維度的空間意識,不僅可以獲得上下左右的常見視覺體驗,還能很好的營造出遠近高低的悠遠意境。這種蒼茫感、悠遠感,與距離有關,這種距離不是僅僅是現實的空間距離,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時間距離。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就是這種「以大觀小」的蒼茫悠遠意境的最好表達。
五代 董源《江隄晚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大千遺贈
三、結語。
總而言之,山水畫「以大觀小」的構圖方式,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統攝性」的整體觀照方式,其觀照的終極目的是獲得對宇宙萬物的整全的覺知。可以獲得一種多維度的空間意識,不僅可以獲得上下左右的常見視覺體驗,還能很好的營造出遠近高低的悠遠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