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觀小」是山水畫構圖之核心大法,悟透此理,創作不難

2020-12-23 山水弘毅

文|夏紹毅

導言:山水畫創作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難在用筆用墨,又難在構圖布局。對山水畫的創作有一定經驗的朋友一定深有體會。許多未得用構圖要領之人,雖然他們都知道一些構圖法則,諸如三角形、S形、對稱性等構圖,他們是了解的,但就是創作出來的作品老是缺少一種整體感,總是讓人覺得支離破碎,不是那麼融洽。最關鍵的原因在於他們不懂「以大觀小」的觀照方式在構圖上的作用,不懂得如何訓練自己「以大觀小」視覺思維。本文就此問題展開簡單討論,歡迎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多多批評指正!

關鍵詞:山水畫;用筆;以大觀小;筆法;構圖;

五代 董源《籠袖驕民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傳)

一、什麼叫「以大觀小」?

何為「以大觀小」?

「以大觀小」的說法,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統攝性」的整體觀照方式,其觀照的終極目的是獲得對宇宙萬物的整全的覺知。

山水畫中所謂的「以大觀小」與中國文化中國的「統攝性」觀照是一致的,要求畫家在觀物的過程中,不要把自己的視野固定死,不要以偏概全,要像大鳥一樣翱翔在高空,俯瞰整個世界。以此來獲得一種闊大的、深遠的視野,從而達到對物象的整體性和全局性的把握。這種觀看物象的方式是一種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的觀照方式。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飛鳥在空中的自由自在的翱翔,它所看到的蒼茫大地以及林木山川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景象?坐過飛機的朋友應該深有體會,飛機在上萬米的高空飛行,透過機窗所看到的地面山川,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視覺一直不停的在變換。而山水畫的創作構圖,就是要把個人的這種從高空往下俯瞰的生活體驗間接的表現出來,在創作構圖上就是一種自在的、從容的、自由的創作態度,不受固定視野的局限。既可以把今天在這裡看到的景象表現出來,也可以把很久以前看到的景象融合到畫面,讓人看了之後並不覺得唐突。

五代 董源《瀟湘圖》故宮博物院藏局部1

二、「以大觀小」的構圖方式,可以獲得一種蒼茫深遠的無窮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謂這種「以大觀小」整體性觀物方式,超越了人類自身狹小的世俗處境所帶來的那種狹隘、淺陋和自以為是。知道世界之無窮大而個體生命之如此小,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豁達與從容,提升了自身的格局和眼界,胸懷萬物、收攝萬有。

中國山水畫的這種「以大觀小」的構圖方式,沒有西畫透視中那種視平線、視角、視距、滅點等等。畫家作畫時所處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在空中像飛鳥一樣遊觀,也可以駐足在河岸沙灘,仔細觀賞日出日落等等。因為山水畫家從來就不是在一個固定位置上作畫,山水畫創作一般都是在家裡完成,平時遊覽感悟,只是看,用心去感悟和體驗,並把這種感覺默默印在內心深處,到實際創作的時候,就會憑記憶作畫,畫的是心中山水。

五代 董源《瀟湘圖》故宮博物院藏局部2

山水畫「以大觀小」的構圖方式,可以獲得一種多維度的空間意識,不僅可以獲得上下左右的常見視覺體驗,還能很好的營造出遠近高低的悠遠意境。這種蒼茫感、悠遠感,與距離有關,這種距離不是僅僅是現實的空間距離,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時間距離。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就是這種「以大觀小」的蒼茫悠遠意境的最好表達。

五代 董源《江隄晚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大千遺贈

三、結語。

總而言之,山水畫「以大觀小」的構圖方式,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統攝性」的整體觀照方式,其觀照的終極目的是獲得對宇宙萬物的整全的覺知。可以獲得一種多維度的空間意識,不僅可以獲得上下左右的常見視覺體驗,還能很好的營造出遠近高低的悠遠意境。

相關焦點

  • 山水畫在兩宋達頂峰,其構圖和意境精髓,景致精緻又動人
    山水畫在兩宋時期達到了巔峰,讓這種藝術形式有著更好地表達。山水畫從東晉顧愷之等幾個有畫論傳世的畫家,算起到現在已經有著1600多年的歷史,可謂意蘊深厚,兩宋時期的山水畫構圖和意境都頗為精髓,讓景致變得精緻又動人。
  • 以蒼潤之筆 抒燕山情思‖燕山畫派段鐵扇面藝術
    近觀段鐵的《燕山清趣系列》扇畫,我覺得,他正是從這個角度去把握中國山水畫千百年來吟哦的原旨,因此,這裡所涉及的,不僅只是山水畫的筆墨技法,而是在筆墨語言和畫面處理方面,重視人生境界的切入,將中國山水畫的美學性格,糅合到畫的結構和形式語言中去,情景契合無隙。中國山水畫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與禪宗結伴而行,特別講究了悟和靈性,畫理不是禪機。我以為,這是山水畫在那麼長時間裡還保有活力的一個原因。
  • 山水空濛,一片虛境——淺談山水畫的虛實生境
    圖丨 黎越常「計白當黑」是中國畫獨有的美學智慧,也是山水畫中關於畫面經營的創作法則。山水畫家把現實的客觀物象,放置在了畫面的空白之處,能使畫面的空間關係無限大,為了達到讓觀者產生想像的目的,通過運用計白當黑法則將空白之處變成為無盡的思緒空間。
  • 陳紹棣:山水畫創作隨想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中國人自古就有一種山水情懷,畫山水畫自然也成了一種表達情懷的藝術活動。山水畫中的思想內涵和筆墨技法都是非常豐富的。作為山水畫的創作者需要認真學習和研究傳統山水畫的經驗,深入觀察了解自然山水的變化,還要結合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個性特點進行創作。
  • 山水畫的意境和韻味
    欣賞他的山水畫不難發現,所描繪對象的豐富性和生動性都流露著他對大自然以及人生情懷的感情表達。這種感情表達不僅僅體現了個人的藝術價值觀和審美觀,同時也符合中國畫講的最多且又最難達到的境界。 山水畫作為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形式,通過藝術手法將自然對象升華為審美對象,在藝術處理中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使各種對立矛盾的因素統一在一幅畫中,形成協調而完美的畫面。
  • 嘉德15春拍 大觀之夜 • 雪蓮堂珍藏山水佳作大賞
    中國嘉德2015春拍,有幸得助於雪蓮堂藏家的深厚友情,徵集到一批整齊、清晰、來源可靠、風格典型的大師級作品,集納成「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雪蓮堂藏近現代書畫珍品
  • 沉靜寫丘壑 潛心悟畫道——林存安山水畫藝術解讀
    以此觀點來賞析、品評林存安山水畫尤其是近期作品,其在筆法、墨氣、丘壑、氣韻諸方面都多有可圈可點之處。林存安筆下的山水,多為徽山徽水,有全景式巨幅,宏闊雄峻中見壯美境界;有邊角式小幅,深邃幽僻中見秀美景致;或黃山白嶽勝境,春山秋水,渾厚華滋;或皖江風景,朝暉暮雨,混茫蘊藉;或家山風情,曠原樸野,鄉愁纏綿。
  • 黃賓虹的山水畫是新世紀之初中國畫向傳統回歸的一座燈塔!
    來自於江海之濱、並在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系統地接受過中國畫教育的丁傑,就是在山水畫的這種回歸中重新確立中國畫學觀照自然的主體性,並在筆墨個性中探求蒼潤拙樸之境的代表。作為一個自幼在蘇中江海之濱長大的山水畫家,他對於長江和大海有著某種特殊的情感,這甚至於決定了他從此走上了山水畫的創作道路;而作為新金陵畫派的創立的,南京給予丁傑山水畫最初的陶染似乎也是決定性的。
  • 【攝影乾貨】——攝影三要素之構圖
    玩攝影已有8年之多,承蒙大家抬愛,陸續有不少朋友向我請教攝影問題,就是如何把照片拍得好看點。基於此機緣,與其一個個單獨、重複的教,倒不如把這幾年來自己對攝影的了解做個簡單匯總寫成文章,方便大家互相學習、交流。為此,就有了今天第一篇攝影知識的文章分享——構圖。當然,雨鳴不講高深複雜的理論,主要針對初學者以簡單易懂的圖文分享我對攝影的了解。大神們可略過。
  • 從六朝到明清,中國園林是如何疊山理水、融入山水畫之意的
    唐宋時代,由於山水畫的興起。文人宦士們開始營造小園子,這範圍就小了很多,至少不會「為山九仞」,主要以「聚拳石為山,環鬥水為池」為主要形式。山和水,都是微縮型的。把石頭堆起來,造成山峰山巒的樣子。所以才叫「假山」,但一定要像山。
  • 師造化 得心源——山水畫寫生之我見 畫家陳超
    作品欣賞師造化 得心源——山水畫寫生之我見唐代畫家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已成為歷代畫家遵循的座右銘。畫者,於自然中悟得天地之道,方明畫之真意。寫生,即「外師造化」的基本手段,同時,也是創作的一種形態,它同樣要求畫家「澄懷味道」、 「遷想妙得」。感悟、體驗天地自然物象與心靈的溝通。
  • 【村田學堂】悟透自己
    悟透自己,就是正確認識自己。既知道自己的優勢,也知道自己的不足。人一旦有了自知之明,就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悟獨處林語堂說:「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
  • 美術研究|中國畫構圖:整體構圖法,之字構圖法,邊角構圖法!
    「之」字構圖法「之」字構圖法是中國畫中使用比較普遍的構圖方式,主要指從畫面的上、下、左、右4個不同方位創作出形似「之」字的圖形。「之」字構圖法在中國山水畫中較為常見,通過該種構圖法所創作出來的畫面呈現出蜿蜒曲折、循序漸進的畫面衝擊感。例如,北宋畫家郭熙創作的《早春圖》就採用「之」字構圖法,從而體現出了長松蜿蜒盤旋之感。
  • 這2句話,是整部《金剛經》的核心,若能悟透必有啟發
    因此《金剛經》全名意為:修持此經能突破種種修行障礙,悟透佛道精髓智慧,從而到達苦海彼岸。為何《金剛經》有如此強大的力量?佛說修行就是修心,心中有佛,所見皆佛,可見心是修行的最根本。《金剛經》中須菩提曾白佛言:「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 國畫的這四個關鍵詞,你悟透了嗎?
    一、造型 說起造型,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西方造型觀。 放筆直取,像書法作品生成一樣,自然而然看似一種不加思索的胡塗亂抹,其實在整個創作過程要筆筆相生,一氣呵成,畫面中自有一個精神之魂統帥全局。並且,在整個創作過程中,還有許多未知的境遇和特殊的意外發生,這也許正是中國繪畫寫意性的魅力所在。讓一切深刻的思索和設計都隱藏在你的筆墨之中,這樣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寫意境界。
  • 實境山水畫與實景山水畫考辨,有關中國古代山水畫概念術語的思考
    在不同的文化區域中,繪畫產生之初可能大多都有追摹描繪再現可見事物的願望,但之後是否沿著這一方向繼續探索並發展出一套完善成熟的繪畫觀察方法與創作方法,乃至形成具有繪畫傳統的體系性理論與認知基礎,結果卻並不確定。中國古代繪畫特別是山水畫自產生以來從未醉心於西方式的「寫實」手法,更遑論寫實傳統。
  • 西安中國畫院|羅春波的山水畫,氣韻生動,骨法用筆!
    春波橫構圖作品氣勢磅礴,豎構圖作品畫面完整,烘染得法,畫的很豐富,氣韻生動,骨法用筆做的很好。春波一直努力吸收中國畫傳統的東西,下過功夫,吃得很透,追求畫面的逸,在作品的格調上把控的很好。——陳國勇我覺得山水畫一脈相承的核心精神就是關注個人的「當下」的狀態,那是一種真實的,去魅的,獨立、自足狀態。「個人的當下」只要是真誠的狀態,無論什麼風格樣式和題材,都是帶著對這個時代的思考的,有這時代不可磨滅的信息。
  • 怎樣才能畫好中國山水畫:散點透視、三遠法等方法學習
    薛亮 青山白雲圖一、概述構圖亦稱章法、布局,是山水畫創作中的重要環節。構圖的成功與否關係到山水畫的好與壞。構圖必須與畫面立意相結合,也就是要與畫面的內容相協調。過實應以虛破之,過虛則以實破之。一般在山水畫中有形則實,無形則虛;黑是實,白是虛。山水畫中的虛實關係常用流水、雲霧、煙霞等物象來體現,或以筆墨的濃淡、乾濕、疏密來處理。5、疏密山石的皴法講究疏密,樹木的穿插講究疏密,整幅畫的布局也講究疏密。
  • 2021貴州教師招聘知識美術學科知識點之隋代山水畫
    隋朝歷時雖不長,但繪畫創作已向新的高峰發展的跡象。繪畫上以石青、石綠為主要色相描繪自然景物的青綠山水畫為主,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其表現手法是先施筆墨勾畫出景物的輪廓,然後再填染濃重之青綠色,其顯著特徵是顏色覆蓋性強,色相鮮麗光彩具有裝飾意味。隋代山水畫有這樣的成就跟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的穩定是分不開的,政治的統一、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繪畫藝術出現新局面。
  • 用筆墨寫自然之詩情——讀畫家吳木離的山水畫
    吳木離作品《待到山花爛漫時》180x90cm吳木離作品《秋到山村》180x90cm在他的山水畫中,觀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南方丘壑中風的溼潤,雲的軟綿,木秀於林之形態萬千,水倚山傍海行而豐富多樣,天地之大美與山川之性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