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中國畫院|羅春波的山水畫,氣韻生動,骨法用筆!

2020-12-27 水墨畫家陳莊

春波橫構圖作品氣勢磅礴,豎構圖作品畫面完整,烘染得法,畫的很豐富,氣韻生動,骨法用筆做的很好。春波一直努力吸收中國畫傳統的東西,下過功夫,吃得很透,追求畫面的逸,在作品的格調上把控的很好。

——陳國勇

我覺得山水畫一脈相承的核心精神就是關注個人的「當下」的狀態,那是一種真實的,去魅的,獨立、自足狀態。「個人的當下」只要是真誠的狀態,無論什麼風格樣式和題材,都是帶著對這個時代的思考的,有這時代不可磨滅的信息。

真的藝術從來就兩條標準:一是對自己是一種完善和救贖,那麼要命的問題是:是真誠的嗎?二是對他者的價值,是否能夠直達人心?有人反感新的東西,有人膩味老的樣式,但我以為無論藝術的創作還是欣賞,必須回到作品本身,回到創作者或者欣賞者「個人的當下」這個狀態點上去討論,不要停在對口號和觀念名詞的審美上,那僅僅是個包裝。藝術有了當下就有了意義。

——羅春波

當我們看完一卷山水,正如聽完一段音樂,覺得美,完全是一種對印象中「境」的回味,對「意」的品味,而此刻畫卷已經不在眼前了。觀者可以在畫面的某一段隨意地停留觀賞,甚至可以返回到已經看過卷收起來的部分反覆地玩味。觀者的目光可以暫停在某一段山水間,似乎時間停止,畫境成為永恆。

但是時間卻又總是無可奈何地終將過去,就像每一次舒捲、展收,總歸會無可挽回地不覺瀏覽至卷末,仿佛生命會在某段日子裡十分絢爛美好或者無比悽美,卻總是讓人無限惋惜地重複著自生至老,成、住、壞、滅的輪迴。

當觀者不知不覺中漸漸觀至卷末,看到畫圖仿佛仍然有無限生機藏於卷後,只是畫家沒有畫出,意猶未盡,就好像展現於眼前的總是無限延續的時空,永無盡頭!這不正是中國人生生不息的時空觀的最好體現嗎?

——羅春波論手卷山水節選

當所有的景物與聲色匯聚成《文心雕龍》的「物色」篇時,進入物色深處的鑽探,便成了藝術家隱秘的技藝。而技藝的奇妙在於它可以不動聲色地標識出一個藝術家在宇宙之中的位置。因為這個位置,內蘊在「物色」深處的詩性光輝向我們的整個身心發出微笑。所以,劉勰說,物色相召,人誰獲安?」

「物色」之後,羅春波發酵於「物色」中的「想像」開始放大。放大的想像中,時間開始回家。羅春波在「物色」中為人稱道的技藝也因之有了自己的窯變。秘而不宣中,一種我稱之為「秘色」的技藝與智性,靜靜地,嚴肅地,卻又神奇莫測地成長。它不是某種確鑿的手藝,而是身體與情感共謀之後的親密。它是一種氣氛,也是一種偶遇。

——張渝

作品欣賞

羅春波

別署「一舟」,齋號「十七廬」、「東山房」,甘肅省靖遠縣人,青年山水畫家。西安美術學院山水專業碩士畢業,師從著名畫家、西安美術學院教授陳國勇先生。現為西安中國畫院專職畫家、創評部主任,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省青年美協理事,西安美術家協會理事,西安青年美協理事,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陝西省社科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傳神立骨法正宗,氣韻生動賦流麗 名畫家蔡淑珠作品欣賞
    圖說明:蔡淑珠在展場筆繪,美學底子深厚,這是其中一項圖:記者寶媒攝影傳神立骨法正宗,氣韻生動賦流麗。無論是畫山水,還是畫花鳥,名畫家蔡淑珠精湛造型的態度,都是相當認真非常端正的。名畫家蔡淑珠作品欣賞名畫家蔡淑珠作品欣賞但是當代很少有真正的能家可以像著名畫家蔡淑珠這樣,達到氣韻生動的筆墨意象。一提氣韻生動,並不是畫法直接就可以奔趨氣韻生動的結果,而是需要「型」的塑造水平先行精湛達標。氣韻生動不是憑空產生的,必然「形在前,韻在後」的水到渠成!
  • 骨法用筆:黃賓虹書法
    黃賓虹在對「六法」中「氣韻生動」高度重視的同時,「骨法用筆」乃是他一生念茲在茲的研習課題。只要有機會,他總是不厭其煩地把豐富的心得與朋友、學生共享。因此,研究黃賓虹的繪畫藝術,他的「骨法用筆」觀就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 清雅空靈 氣韻生動——讀劉君劍寫意花鳥畫
    清雅空靈 氣韻生動——讀劉君劍寫意花鳥畫 2020-12-09 13: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沉靜寫丘壑 潛心悟畫道——林存安山水畫藝術解讀
    清代畫家龔賢論畫說:「畫家四要:筆法、墨氣、丘壑、氣韻。先言筆法,再論墨氣,更講丘壑,氣韻不可說,三者得而氣韻生矣。筆法要古,筆氣要厚,丘壑要穩,氣韻要渾。又曰:筆法要健,墨氣要活,丘壑要奇,氣韻要雅。氣韻猶言風致也。」以此觀點來賞析、品評林存安山水畫尤其是近期作品,其在筆法、墨氣、丘壑、氣韻諸方面都多有可圈可點之處。
  • 山水畫家王寧作品欣賞 古風墨韻 氣韻生動
    山水畫家們是在抒胸中之丘壑、寫心中之意境,山水畫並非只是山川的再現,而是再造。能稱得上山水佳作,起碼要有中國畫的文化內涵與筆墨語言。因此,我認為優秀的山水畫作品,必須具備:意境深遠,格調高逸,氣韻生動,筆墨老到,色彩協調,並要有自已獨特而不俗的藝術符號。而山水畫家王寧便是這樣一位國畫家。
  • 尚輝:實景和虛境的統一——梁明潑墨山水畫的重要特徵
    所以對於新中國以來培養的中國畫家,他們的山水畫的傳統基本上和整個20世紀後半葉以來所形成的山水畫傳統具有某種共通性,比如說並不是從「四王」的皴法走來,更多的是接受像新金陵畫派的傅抱石,海派的劉海粟等等這樣的畫技道路。我覺得梁明先生山水畫傳統的來路也不例外,但是我覺得梁明先生能夠把現代的傳統和表現閩西山水畫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閩派山水的重要代表人物。
  • 以神出逸,超出象外——畫家邱漢橋山水畫欣賞
    邱漢橋山水畫《山中的雲》讀邱漢橋山水畫,可謂筆精墨妙,神韻貫通。在邱漢橋的國畫中,無論是用筆還是用墨都達到了近其靈而足神的境地。他的用筆,沉厚凝重,剛健勁遒,自然天成。邱漢橋山水畫《金湖灣的故事》邱漢橋山水畫用筆之精,剛中寓柔,圓潤厚重,沉著剛健;他的用墨,將各種墨法靈活交替運用,尤其注重錘頭皴和水潤墨漲法的運用,層層深厚,渾厚華滋,神採渙然,純為化機。
  • 秦嶺新暉—西安畫家筆下的大秦嶺美術作品網絡展
    在西安市委宣傳部和西安市文旅局的指導下,西安中國畫院發動省內書畫名家和廣大美術工作者以「秦嶺新暉」為主題,積極創作,多角度、多形式展示大秦嶺的巍峨壯美及人文風貌,畫院共收到投稿作品近400餘幅,現分三期進行網絡展覽。
  • 【如歌 鑑賞】許沛波八米山水畫長卷《秦嶺紀遊》
    (王國維《人間詞話》)這種超曠空靈的畫境,讓人很難找到雕琢過的痕跡,猶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但透過作者蕭條淡泊的筆意,我們似乎仍可以細細體味出「淡煙流水畫屏幽」的詩畫境界。 《秦嶺紀遊》創作於去年春天,據畫家本人講,2013年4、5月份,他受朋友之約去西安秦嶺東扶溝寫生,當時正值春夏之交,天氣驟冷驟熱,時晴時陰,因此,畫家眼中的景色也不斷變幻,時有不同。
  • 【潮人風採】許沛波八米山水畫長卷《秦嶺紀遊》
    《秦嶺紀遊》創作於去年春天,據畫家本人講,2013年4、5月份,他受朋友之約去西安秦嶺東扶溝寫生,當時正值春夏之交,天氣驟冷驟熱,時晴時陰,因此,畫家眼中的景色也不斷變幻,時有不同。畫家被這美妙的景色所吸引,遂有了想畫「長卷」的衝動。
  • 讀畫丨李廷先:筆下鄉雪韻芳華
    在李廷先筆下,東北的千裡雪原、萬家小院呈現出一種靜謐、祥和、豐盈的生動意象。「我喜歡雪,更喜歡在雪後靜觀,它能使我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寧靜與磅礴。雪後的曠野猶如凝固的白色江海,開闊胸襟,滌蕩塵疲。」李廷先說。《籬外閒陽》作為一名師範生,李廷先首次接觸繪畫是在進入師範的第二年。
  • 絕美潑墨山水畫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 水墨山水畫的用墨技法
    水墨畫是主要是由文人畫發展起來的,全部用墨色來畫,以用筆,用墨的技法為技巧,墨分五色,濃、淡、焦、幹、溼。水墨山水是純用水墨不設顏色的山水畫體。相傳始於唐,成於宋,盛於元,明清兩代又所發展。作畫講究立意雋永,氣韻生動,並形成了整套以水墨為主體的表現技法。其筆法糸以勾斫、皴擦、點染為主導,長於結構和質感的表現;其墨法糸於墨的濃淡乾濕。潑破積烘為主導,有「 水暈墨章」、「如兼五彩」的效果,長於體積和氣韻的珍現。在理論上強調有筆有墨,筆墨結合,以求達到變化超妙的境界。
  • 跟著許俊學習青綠山水畫
    學習青綠山水畫技法,包括構圖章法、用筆用墨、設色敷彩和畫面整體處理等諸多方面,但其關鍵還是在於著色。對於設色敷彩這一點來說,古今一些名家雖然論述各有主見,且並不完全相同(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為藝術貴在出新,貴在獨創),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對青綠重彩的敷色,都強調濃而能清雅,明而能古厚,薄而能深沉,這就是一張青綠山水畫是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 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
    他在謝赫「骨法用筆」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地強調「書畫用筆同法」,「書畫同體」,認定「骨法用筆」僅次於「氣韻生動」,而且,還與藝術表現的風格問題息息相關。這就第一次有力地凸示了書畫的關聯尤其是用筆的重要性。所有這些,都頗為精彩地反映了唐中後期畫學理論中的繼承與發展。
  • 山水畫的意境和韻味
    從山水畫的欣賞中,我們可以集中品味中國畫的意境和氣韻。 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的劉宜軍從小痴愛繪畫, 對書畫藝術有著恆定的追求,他自幼習書, 亦作繪畫,以書入畫,主工山水,亦寫花鳥,把中國畫的路子走的十分純正,他性情散淡,為靜是守, 不圖虛名,心中無塵也常掃。
  • 「藝惠藏」範曾筆墨氣韻生動,重若凝雲,薄若蟬衣,盡顯大家風範
    他的古代人物畫,識者謂其氣韻生動,神採飛揚,精湛嫻熟,筆力遒勁,線條簡括,形象生動。範曾先生曾在攝影機前這樣評價自己的繪畫成就:「畫分九品…四品,已成大師,鳳毛歐伯;五品,謂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六品,可稱魔鬼,從未看到……我是坐四望五,以待來日。
  • 大咖說|範曾:試看筆從煙中過
    只見他筆含春雨,墨透煙雲,對祖國山河無限深情。他所作的潑墨淋漓的工業風景畫,是一曲曲祖國向現代化邁進的高亢的讚歌,向觀眾兌現了自己二十多年前的諾言,說明中國的山水畫可以完成時代賦予的新的使命。這些畫從技法上講,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的筆墨,其縱橫恣肆又不失規矩,很像明人吳小仙或張平山的氣勢,而用墨之透明乾淨,又很像青藤或白陽山人的大寫意。
  • 師造化 得心源——山水畫寫生之我見 畫家陳超
    對景寫生,不是「照搬」,仍需注重意境的表現、位置經營、氣韻生動,方能體現水與墨交融所產生的瞬間美感,使其具有藝術的靈性,又有生活氣息。黃國民先生常對我們講:「畫中國山水畫,不走進大山中寫生,很難把握住山水的靈魂,只有經常到自然山川中,身臨其境進行親身觀察、體驗、感悟,在大自然中尋找創作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