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許俊學習青綠山水畫

2021-01-09 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

學習青綠山水畫技法,包括構圖章法、用筆用墨、設色敷彩和畫面整體處理等諸多方面,但其關鍵還是在於著色。對於設色敷彩這一點來說,古今一些名家雖然論述各有主見,且並不完全相同(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為藝術貴在出新,貴在獨創),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對青綠重彩的敷色,都強調濃而能清雅,明而能古厚,薄而能深沉,這就是一張青綠山水畫是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許俊 假日單行線 190cm×180cm

對於青綠山水的技法,前人已總結了許多經驗,現結合我個人的繪畫體會,將一些具體的技法和經驗介紹如下:

勾——這是青綠山水畫的第一步,它包括了用筆、用墨。用筆要講究筆力,就是古人講的「骨法用筆」,在準確表達你所要表現的物象的同時,用筆要蒼老,要靈動,要輕鬆,要厚重,要圓潤。勾法中,筆峰不宜變化太大,但要講究提按轉折。用筆不要有飛白,用墨也不要變化太大,一般以較濃的墨為宜,為後面的重彩上色打好基礎。如勾墨清淡,石色一上,骨架全無,畫面就會顯得軟弱無力而失去神氣。

皴——早期青綠山水畫多無皴法,發展以後,多以小斧劈皴為之,是因其表現的多為北方景色所致。一般來說,山石的皴筆不宜過多,也不宜一次皴足,可皴與染交替進行,皴法可以有變化,但不要象水墨畫那麼豐富,要給後面的青綠色留有餘地。

點——用墨點、色點代替皴法,已達到豐富畫面的效果。要講究點的筆形,點與點之間要關聯。點法用筆可溼可幹,可交替反覆使用。

許俊 西山雅集圖 204cm×136cm

罩——技法上講就是平塗。顏色加水調勻,筆上含水量適中,畫時動作要快,要穩。其中要點是對水的掌握,在這一點上,畫家張大千有過精闢的論述:「有人說筆墨講『水法』,其實石青石綠何嘗沒有『水法』?古畫上的青綠等色,看上去豔麗明澈,實際上著色很薄,看起來卻很厚,這就是『水法』功夫深湛的效果。」

染——即分染,用水筆將色暈開濃淡,不露筆痕,可表現出山石的豐富變化。分染的具體方法是:一隻手要拿兩支毛筆,一支毛筆蘸有顏色,另一支毛筆只含清水,通過手指的撥動,使手中的毛筆交替使用。這樣可加快染色的過程,使畫面顯得更加秀潤。

渲——「渲」字的本義是「小水」。技法與染法同,只是毛筆含水量要少,用於畫細部。現在多與染法合稱為渲染。

積——水墨畫法中有積墨法,此法用於敷色可稱為積色法。積色的方法就是一層一層地罩染上去,以達到所需要的濃度和厚度。每一次上顏色要等到前一次所上顏色幹後再進行。

提——以明度較亮的石色,畫在較暗的顏色上,再用一支幹淨的筆蘸清水分染。用筆技法與「染」相同。此法是從宋人工筆花鳥畫中得來,用在青綠山水畫中可出新意。白粉的上法,多用此法。

烘——即烘託,多以較深的顏色將淺色託出,使其更為鮮明。此法與「提」正好相反。

接——指上色時趁前一層顏色未乾,用另一種顏色融接起來,兩色之間沒有明顯生硬的痕跡。注意筆與筆相接處,用筆的方向要一致。

許俊 豐碑 240cm×124cm

刷——大畫中用較大的毛筆刷大面積上色,常用於畫天和水,或給紙(絹)打底色。用大羊毫筆也可以。動作要快,才能使顏色筆筆相接。

填——指留出墨線用重色填出,使線條更為勁力、鮮明。此法在點景中多用之。另外還有一種與其相同的方法叫「掏染」,多用於最後塗染畫面的空白處。青綠山水畫中可用金銀或石青「掏染」天空。

鋪——以顏色(包括金色)滿鋪作底,為加強顏色的厚重感或加強裝飾效果。

襯——用絹或很薄的紙,背後託色,使畫面顏色更加厚重、鮮明和富有變化。一般託色為石色,可用同一種傾向的顏色託,也可以用冷暖相反的顏色託,上色的方法平塗即可。這與工筆重彩人物畫、花鳥畫是相同的。

《松谷抒懷圖》繪畫步驟

步驟一

這幅畫想表現的是山谷的松風之聲,此為立意。為求繪畫語言的單純、簡練和明確,只選取松、山、雲、瀑、亭幾種物象構成畫面的主要形象。我選取淡褐色的仿古宣作畫紙,用中號狼毫筆以較濃的墨色勾勒山石的輪廓,以此畫山石略淡的墨色畫樹。若初學者沒有把握的話,可先用木炭條在宣紙上起稿,落墨後再用布條撣去木炭的痕跡。山石的用線要生動,筆筆之間不能咬得太緊,要給後面的皴染著色留有餘地。畫松樹要注意樹的姿態,可用擬人的方法表現松樹在山間、雲間舞蹈來強化主題。用小號狼毫筆畫亭子並勾出點景人物。

步驟圖之一

步驟二

為表現雲的輕柔和水的流動,不勾墨線直接以中號白雲筆(也可用羊毫筆)用白粉分染畫成,此為「沒骨法」。待畫完流雲後,以狼毫筆用濃破淡、淡破濃之法畫遠山。遠山以勾染結合的畫法與前景山石形成對比,增強其空間感。用白雲筆將樹幹、山路、亭蓋及人臉處著赭石色。遠山用羊毫筆以花青打底色,山石的著色要按山石的結構用筆。著色平塗即可,注意用色一定要薄,幹後如覺色度不夠可再塗一遍顏色。山石應儘量少皴,可用狼毫筆(最好選用已無筆鋒的狼毫筆)點墨點豐富畫面,增加結構變化。點墨點時,要有乾濕濃淡的變化,要注意疏密和節奏。

步驟圖之二

步驟三

近景山石用羊毫筆以汁綠打底色。汁綠以花青加藤黃調製,汁綠顏色打底色要薄,可分幾次完成。我在此幅山石第三遍平塗汁綠後,在顏色未乾時於山石陽面接染二綠,以增加底色的厚度。著色時,除汁綠外儘量不要調色,以單色的罩染和復加為好,這樣可以保持顏色的透明度和色彩的純淨。亭子的框架著胭脂,幹後再罩淡墨。

步驟圖之三

步驟四

待山石底色完全乾後,用小狼毫筆勾松針和夾葉。第一遍勾松針不要太密,要給後面著色和附加留有餘地。用白雲筆將天空平塗金色。

步驟圖之四

步驟五

打過汁綠底色的近處山石,以石綠分染山石陽面。平塗過花青底色的遠山,以石青分染山之陽面。分染亦可分幾次完成,每次分染一定要等前次分染完全乾後再進行。

步驟圖之五

步驟六

近景山石待分染幹後,再罩染汁綠。遠山則罩染花青。注意罩染用色要薄,也應分幾次完成。每次罩染時,應等前次顏色完全乾後再進行。用花青給夾葉打底色,平塗即可。

步驟圖之六

步驟七

用白雲筆蘸石青以填色法畫夾葉。在樹與石之間打墨點,豐富畫面且作虛的處理。以淡墨點染山石,以濃墨提勾松針。近景用汁綠或淡石綠罩染,遠山以花青再罩染。分染、皴墨、罩染應反覆3至5遍,直到使畫面墨之厚重、色之清潤達到最後的協調統一為止。用小白雲筆給亭中人物著白色,同時可給瀑布點水花,增加水的流動感。以淡墨在平塗過金色的天空上加遠山,豐富層次,使平面的遠山增強空間感。題款、蓋印後此畫完成。

許俊 松谷抒懷圖 68cm×45cm 2016年(步驟圖之七)

藝術家——許俊

許俊,字暢之,號黑山扈人。1960年生於北京。1980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84年畢業創作獲葉淺予獎學金。畢業後一直從事中國畫及書法、篆刻的研究、教學和創作。2000年晉升為教授。曾任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副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副院長。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評審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重彩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美術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相關焦點

  • 許俊的青綠山水畫,有著來自自然山水寫生的原型
    1997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當代山水印象」畫展,曾集中展示了一批優秀的中青年山水畫家的作品,在當時得到了很好的反響,許俊亦是參展的作者之一。匆忙和粗率是我們這個時代藝術上經常出現的問題,既然山水畫的宗旨是與純淨的自然精神相接,那就需要畫家這個中介保存一份透明的、集中的和內在的性情,所謂人品即人的品性總會在具體的畫跡中顯現出來。」
  • 俊秀山川入畫圖|許俊
    他在「文革」結束後考入高等藝術學府,在中央美術學院這座名師雲集的校園中,在教學和學術復甦的日子裡,他受業於多位師長,尤其在知識構成和藝術方法上植根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教學提倡的「傳統-寫生-創造」三位一體的系統,把向傳統學習和走向自然、深入生活結合起來,自覺踐行山水畫師造化的道路。
  • 滿家山水:畫家滿維起的青綠山水畫作品
    縱觀滿維起的山水畫藝術,其藝術語言質樸、平素,他的畫作中充溢著健康、活潑、明朗、親切、怡人的氣息,這種氣息不僅是中國畫美學精神的集中體現,更是人類最希冀的理想的生命狀態,即天人合一的境界。滿維起山水畫滿維起雖以青綠山水馳名畫壇,但他已然突破了傳統青綠山水的模式,從傳統的三渲五染的繁瑣程序中解脫出來,從而實現了由古典青綠山水向現代青綠山水的成功轉型,賦予青綠山水更為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審美風貌
  • 坐望雲起 | 許俊
    許俊面朝著歷史的青綠,走進歲月的山重水複,在傳統與現代融匯的時刻,看見了青綠的模糊之美,青綠的詩意,青綠的風骨,青綠存在的意義。許俊嚮往著山水人文理想,體驗著青綠的品質,感覺著青綠的靜穆,從容書寫著心底的青山綠水。許俊在當代青綠山水中的突破與建樹,是他在山水語境裡呈現出清曠空靈,自然中和的審美情操。
  • 傳統的復甦與技藝的承傳——馮祥雲的青綠山水畫創作
    【關鍵詞】青綠山水;馮祥雲;宋元傳統;變革與創新傳統山水畫先有設色,後有水墨。且設色畫中又先有重色,後再淡彩。故畫史論晉人畫,都講「筆彩」,不講「筆墨」。其空勾無皴,平塗而稍暈染,影響及於隋展子虔創青綠勾填的染高法,遂使青綠山水成為傳統繪畫一大宗。故清人張庚稱「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
  • 從《千裡江山圖》的青綠山水傳統到創作《春江入海》
    北宋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堪稱中國青綠山水的代表作,但在近百年來中國山水畫發展的大背景下,青綠山水畫史的身影卻相對微弱。如何用飽滿的色彩來表達當下這個時代的山水與現實?知名畫家蕭海春從其近期創作的青綠山水畫長卷《春江入海》和近年來對青綠山水的思考與創作實踐,講述了他自己在山水畫創作中的「 青綠情懷」。
  • 青綠研究:李言作品
    後山的青綠文/李言後山系列168cmX68cm2020小時候,秋高氣爽,站在家鄉空曠的田野中可以看到幾十公裡外的山時至今日,人們的視野更加開闊,藝術流派更加多元,表現手法更加多樣,青綠山水的發展也應有更廣闊的天地。
  • 彩墨山水畫,養心奪目!
    青綠山水發端於六朝,到唐代確立了青綠山水的基本創作特色,在宋代形成了金碧山水、大青綠山水、小青綠山水三個門類。金碧山水重在金碧輝煌,大青綠山水長於燦爛明豔,小青綠山水則妙在溫蘊俊秀。元代以降,水墨山水取代了青綠山水,成為主要的山水畫樣式,畫家有感於文人戲墨的積弊積弱,遠溯漢唐,力倡色彩語言,從理論研究到繪畫實踐,一以貫之。
  • 故宮出版社推出「跟著藝術大師」系列 一本書讀懂一個大師
    故宮出版社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15日電 (記者 應妮)為了更好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之美,2021新年伊始,故宮出版社推出了「跟著藝術大師」系列《跟著王希孟遊千裡江山》《跟著惲壽平去寫生》兩本新書。作者們以輕鬆的筆調探討一個有趣的話題,從一位藝術巨匠談起,談及繪畫史上的名作,談及諸多繪畫題材,聊聊歷史、聊聊藝術、聊聊藝術家的故事,帶領大家走進繪畫藝術的殿堂。
  • 2021貴州教師招聘知識美術學科知識點之隋代山水畫
    繪畫上以石青、石綠為主要色相描繪自然景物的青綠山水畫為主,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其表現手法是先施筆墨勾畫出景物的輪廓,然後再填染濃重之青綠色,其顯著特徵是顏色覆蓋性強,色相鮮麗光彩具有裝飾意味。隋代山水畫有這樣的成就跟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的穩定是分不開的,政治的統一、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繪畫藝術出現新局面。
  • 清秀山水畫,解乏欣賞好選擇
    而有些公司選擇在辦公室中裝飾一些綠植以及清秀的山水畫作很好的為辦公室點綴了活躍生機。想要為辦公室選擇一幅清秀的裝飾畫作?那就一起來看看吧!辦公室裝飾畫二、徐坤連最新力作青綠國畫山水畫作品《紫氣東來》作品來源:易從網徐坤連的這幅青綠山水畫作,主峰凸顯,群山綿延,祥雲環繞,畫面洋溢著盎然生機。
  • 歷代名畫解析:跟著張捷研習歷代經典山水畫
    傳統山水畫的筆墨師承和口口相傳的教學方式,是否完全可以被新觀念所取代?實踐證明,教學示範和課徒畫稿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已經成為當今山水畫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構成綜合教學思考中相輔相成而格局互補的重要手段。課徒教學的前提在於研習者的學習目標和學術宗旨,尤其在基礎階段,需要主觀上正本清源,認清傳統實質,紮實筆墨基礎,以求傳承與拓展。
  • 《醫道》:道出了許俊這一生追求「心醫」的執著歷程
    02 追求心醫的艱難路出身卑微的許俊我從中想到許俊大醫的3個方面:自身的刻苦、踏實堅持和不斷反思 命運在不斷和這位主角開玩笑,劇情可謂跌宕起伏,迷茫過,失望過,犯過錯,到後來悔過自身,從不投機取巧,反而更加踏實的去鑽研醫術,在磨練自己的同時也培養了他的醫德,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 事實證明,進門宜掛山水畫
    NO.2 進門宜見鴻運山水畫,喜慶吉祥利風水!一進門就見到紅色色調的字畫,會給人帶來喜慶吉祥的感覺,比如常用的鴻運山水畫,不僅寓意吉祥,鴻運當頭,振奮人心,還會讓人有溫暖、溫馨的感覺。此畫作將傳統國畫山水精髓和中國紅色山水畫歷史特性相結合,構圖巧妙,虛實相生,遠近呼應,疏密有致,外張氣魄雄偉恢弘,內斂精神禪意悠遠,境界超邁,氣象宏遠。
  • 中國存世第一幅山水畫,才子佳人,莫負春光莫負卿
    中國山水畫歷經千年發展,紙壽千年,絹壽八百,有很多名作已經在歷史的漫長歲月中損壞遺失,但隋朝展子虔的《遊春圖》卻被歷史垂青。傳世作品《遊春圖》是中國山水畫中獨具風格的畫體,亦是中國現存最古的捲軸山水畫。《遊春圖》被認為是隋展子虔的傳世之作,根據隔水上的宋徽宗題籤認定此畫為展氏手筆,在存世歷代山水捲軸畫中,《遊春圖》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非常完整的一幅。據畫史記載:「隋唐時,山水畫已逐漸發展成為繪畫中獨立、成熟的一支。」
  • 姚俊甫:試論明清與近代山水畫藝術風格傳承發展
    文章以明清與近現代山水畫為例,探討其傳承和發展的對策。  一、明清山水畫藝術風格簡述  其一,明代山水畫。明代山水畫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即明初期、明中期與明後期至末期。明初期的畫壇主派是浙派,其崇尚的是宋代繪畫。浙派比較傑出的代表是戴進,他的山水畫富有人物活動情節,因而又被稱為山水人物畫。明中期以後,畫壇的主要流派是吳門畫派代表人物為文徽明及其子侄弟子。
  • 潑墨山水畫:墨灑淋漓處,雲山變幻出
    △ 《潑彩山水圖》劉海粟的潑彩法與張大千的潑彩不同,大千以青綠水墨為基調,劉海粟則善於在恣意潑灑的青、紅、藍、白等色彩的強烈對比中追求和諧,畫幅中各種色彩交相揮灑、交相融合、交相輝映,在強烈的視覺張力中突現審美對象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