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說|範曾:試看筆從煙中過

2021-02-08 張仃美術館






▲張仃



    在張仃畫展上有一幅《漢柏》,他自題雲:「作於文化浩劫之秋,己未年春補題。」我在畫前沉思徘徊,這蔥蘢挺拔的漢柏,歷盡風霜,卻永葆生命的青春。不難看出,他在十年文化浩劫之後,再題舊畫,有著多麼深沉的感慨,他的寄託又是何等地虔誠!張仃同志受「四人幫」的迫害如此深重,盈箱累篋的作品被付之一炬;家屬又備受株連。接二連三的打擊使他很快蒼老了,他曾撫摸著自己的一頭銀絲說:「今天我才相信伍子胥是會一夜白髮的。」



▲張仃《漢柏》




    然而,他憑著革命者的骨氣和藝術家的良心,頑強地生活著,艱難地前進著,他暫住於京郊香山腳下一座簡陋破敗的茅屋裡,我仿佛看到寒風料峭,老畫家經常在昏暗的燈下作畫。白天他背上簡便的畫具,拿著一個小板凳,爬上一座座山坡,在人跡罕至的草叢中走著,尋找人們不易發現的角度,記錄他對祖國山河一草木的愛戀。他問心無愧地回顧自己風雲激蕩的戰鬥歷程,他所憂思難忘的是很多藝術上的想法,在有生之年,是否可以實現。在這種簞瓢簍食、慘澹經營的日子裡,「四人幫」依然沒有饒過他,直到黎明前的最後一夜,1976年10月5日還把老人拉去批鬥。那些偶然去香山探望他的學生也遭到嚴厲斥責。啊!這一切在張仃同志的身心裡固然留下了創傷,但是他獻身藝術的精神卻歲久彌堅。


    他曾苦心孤詣地探索藝術的規律,總想能將那些激動過他的童年夢境的民間藝術,作為酵母,並採用中國畫的工具和造型觀念去創作具有時代感情和民間風格的中國畫。二十多年來他不避南腔北調,不嫌粗陋卑俗的譏諷,勇敢地開闢自己的道路。他費盡心力地探索風格,但又能不拘一格,不斷變化。他也決不借畫遣愁。只見他筆含春雨,墨透煙雲,對祖國山河無限深情。他所作的潑墨淋漓的工業風景畫,是一曲曲祖國向現代化邁進的高亢的讚歌,向觀眾兌現了自己二十多年前的諾言,說明中國的山水畫可以完成時代賦予的新的使命。這些畫從技法上講,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的筆墨,其縱橫恣肆又不失規矩,很像明人吳小仙或張平山的氣勢,而用墨之透明乾淨,又很像青藤或白陽山人的大寫意。但這裡面找不到法某家筆、師某家皴的一點痕跡,我想這恐怕就是任何人都得承認它們新的原因。我最欣賞的是他的純焦墨的山水畫,這在中國畫家是最大的難題,這需要過硬的本領,來不得半點虛假。有的青年畫家,功力不足,用水暈墨染來聊以自慰,以為得到了氣韻生動的妙訣;殊不知骨法不足,終難得到山川林木的神韻,流於輕浮空泛,失魂落魄。論層次的厚重、氣魄的雄渾,張仃同志的這些山水畫,是堪與歷史上的王蒙、龔賢比列的;而焦墨的妙用,卻有為古人不逮處。幹墨的皴擦使畫面充滿渾厚蒼勁之感,但蒼中見潤不落枯窘卻是老先生又一獨到之處。



▲張仃 1970年《西北煉油廠》68X68cm 



    張仃同志是一位生氣勃勃、多思善感的人,他的精力充沛,不因歲月的延嬗而衰退,他把自己的藝術的根須伸向各個領域,他能從生活的細微末節中發現「一點之美」,推而廣之,研究我們民族特殊的美感要求。他從人們喜聞樂見的事物中,特別是民間藝術中發現形象、色彩、生命和詩,他不知不覺地在畫中帶有了這種東方的民間氣息,而流露出來的氣氛,卻非著意雕琢所能達到的。


    我們祝張仃同志為祖國的四個現代化創造更多的佳作。

                                                 




▲張仃 1990年 《九畝地陰雨》 68x68cm





— END —



歡迎您在右下角點「在看」,並寫評論哦!






相關焦點

  • 範曾說:我「坐」大師「望」巨匠!
    範曾書法給人的最深印象,就是書寫者不會處理結體布局中奇正相生的關係、變化與融通的關係,沒有悟到黑白間「相避相形、相呼相應之妙」,彰顯其在空間感上的嚴重匱乏,而作為一個書畫家,這屬於硬傷。看看不少習字少年的作品,儘管有些稚嫩,但書者對線條疏密、字間虛實的直覺把握也要超過他。如此多的硬傷,還能表現什麼精神氣息?何談「清新俊逸」?病態書法而已。
  • 範曾、黃永玉,水平半斤八兩
    兩個勢均力敵的同行,惺惺相惜的概率小,反目成仇的概率大。範曾和黃永玉,勢同水火,卻又常常被人相提並論。這兩個畫家,市場都很成功,水平都不咋樣。拍賣記錄顯示,範曾的畫,最貴的已經拍到了一千八百多萬,過千萬的作品也有十多件。不過,這些動輒上千萬的天價,誕生的時間大都在2010年到2014年之間。最近幾年,範曾一幅畫只要拍出幾百萬的價格,就讓人覺得有演戲的嫌疑。
  • 範曾大戰齊白石
    上圖中,範曾用線很飄很緊很脆,他畫石頭和衣服褶皺用一個畫法,繁瑣、乏味、俗氣、顯擺,凸顯了他內心的蒼白、無力和膚淺;齊白石的線條則很厚重、很老辣、很雄強,力道很足,無論粗壯的樹幹還是纖細的松針,均能做到力能扛鼎、收放有度,深而不僵、淺而不浮、厚而不滯、細而不飄。
  • 賞析,範曾繪製《五吉圖》
    雞被譽為五德之禽,常見於書畫,範曾所繪的《五吉圖》便是其中之一。雄雞昂揚,大家風範雄雞作為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一個獨立畫科,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據著重要地位,歷代畫家不但直接描繪雄雞的勤勞之美,更進一步賦予含意,託物寄情,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藝術形式。
  • 範曾回應書法被圍攻:寫字是我自己的事
    「清新俊逸」,是範曾的書法美學追求。他這樣概括自己的追求成果:「戊寅年始悟書法用筆最忌妄生圭角,空作抖擻。讀唐人碑,又感法度深嚴,抑性舍靈,乃幻變古規,自造家法,自信不輕讓褚虞。世之書界笨伯,讀此必大怒雲。」
  • 有人這樣評價範曾的書法!你怎麼看!
    多年後,範先生在攝影機前這樣評價自己的繪畫成就:「畫分九品……四品,已成大師,鳳毛歐伯;五品,謂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六品,可稱魔鬼,從未看到……我是坐四望五,以待來日。」公開自我評定為大師者罕見,謝絕大師桂冠者卻有一二,而公開宣稱已超越大師境界者,範曾為當代第一人。        中國書畫同源,有「坐四望五」境界的國畫大師,其書法水平不可低估。範曾怎樣評價自己的書法?
  • 範曾研習書法幾十年,寫到這種水平,令人吃驚!
    範曾書法給人的最深印象,就是書寫者不會處理結體布局中奇正相生的關係、變化與融通的關係,沒有悟到黑白間「相避相形、相呼相應之妙」,彰顯其在空間感上的嚴重匱乏,而作為一個書畫家,這屬於硬傷。看看不少習字少年的作品,儘管有些稚嫩,但書者對線條疏密、字間虛實的直覺把握也要超過他。如此多的硬傷,還能表現什麼精神氣息?何談「清新俊逸」?病態書法而已。
  • 當代大師們的底褲——從蔡志忠到範曾、黃永玉、崔如琢
    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範曾」的名字早已家喻戶曉。範曾有云:「現在市面上『範曾』的畫有500萬張,其實我每年也就畫250張左右的畫,照此計算,500萬張我要畫兩萬年,所以市場上99.9%的『範曾』的畫都是假的。」範曾畫作之炙手可熱,可見一斑。如果說,黃永玉、吳冠中等人都曾經與範曾產生過摩擦與衝突,那麼晚輩崔如琢更是談範曾必變色,就差暴跳如雷了。
  • 說我流水作業?範曾還沒來得及解釋,好隊友趙忠祥先說話了
    在採訪中,春妮試探著問起範曾關於很多質疑他畫畫是流水線作業這件事情,範曾剛剛準備組織語言好好回應一番,沒想到一旁的趙忠祥立馬插嘴為他打抱不平,說了一句話,結果.範曾春妮有一檔專訪名家的訪談節目,她曾經到訪過朱軍、趙忠祥等大牌名人的家中。由於朱軍和趙忠祥都是與範曾來往密切的人,在訪談中多次聊到了範曾。
  • 生肖牛:登上一卡通 範曾暢談畫中情
    2021年初,我國著名的書畫大師和國學家範曾先生授權其兩幅含有牧童和牛形象的牛年生肖作品登上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紀念卡。在日常通勤中,市民即可通過這方寸卡片欣賞「有事於西疇」的耕種意趣,暢想「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的田園生活。範曾先生畫牛,神韻氣質俱佳,一向是業界新聞追逐的熱點。2017年7月,「高懷雲嶺——範曾八秩之慶」藝文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行。
  • 範曾的字看起來蜿蜒曲折,水平到底如何?其實他在書法圈沒有地位
    不管這些標籤是否匹配了範曾的真才實學,但它們確確實實在範曾的宣傳資料裡存在著,並釋放出璀璨的光芒,很容易讓圈內外人看到資料後對範曾肅然起敬,認定他是當代鳳毛麟角的、無所不能的全才。並且,範曾有許多頭銜和職位,這就更加增強了人們對他的認可度。尤其是那些初次進入收藏圈的土豪,看到範曾頭頂的光環,肯定會被徵服,你要名利,我要風雅,大家各取所需,豈不快哉。
  • 觀察 李瑞環為何罵範曾「毫無人格、國格」
    >李瑞環曾怒罵範曾「毫無人格,毫無國格」一事,年輕人大多都不知道。我先生息事寧人了20年,又重病在身,他們還不放過」。說著,她從包裡拿出了一個證件,是離婚證原件。這是須遵德先生和張桂雲在1988年8月29日辦的離婚證。那一年須遵德50歲,張桂雲49歲。有三個孩子,大兒子須波25歲,女兒須濤24歲,二兒子張輝20歲(跟母姓)。這三個孩子在離婚證明上都判給了須遵德。而現在兩個兒子須波和須濤都改了名姓範,大兒子叫範一夫,小兒子叫範仲達跟範曾在一起生活。
  • 範曾出任首席大法官?
    我們看看範曾先生這篇文章,其論證過程,就犯了一堆邏輯錯誤。1、「煙幕彈」論證方式。所謂煙幕彈論證,就是在論證中,用很多細枝末節、不相關話題,來為自己觀點服務。範曾文章隱含的前提,是相信朱軍沒有性騷擾。那麼,合理的論證方式是:就事論事,或者證明是別人誣告、或者證明朱軍沒有性騷擾。範曾選擇證明朱軍是清白的。
  • 範曾:為何被「狂人」李敖大罵人品差?楊振寧:沒誰像他這樣偉大
    萬幸啊,在這方面範曾基本上沒啥爭議,完全就是一面倒的差評,幹出來的事,要是放在普通人的身上,早被唾沫星子淹死了!狂人李敖尊前作劇莫相笑,我死諸君思我狂。現今這個文藝市場環境,真的是太過「祥和」,沒什麼真意思。無論是金字塔尖上的行業領袖,還是金字塔下面絕大多數的普通從業者,各有各的交際圈,沉浸在各種商業互吹中,連句實話都沒有。
  • 朗讀|風從哪裡來 作者範曾
    風從哪裡來作者|範曾     朗讀|張愛軍風在哪裡?
  • 範曾:忽有一矮矮動物撞我——為黃永玉畫像
    黃永玉一圖變形,即入滑稽,試看其水鳥、遊鴨,類似卡通或漫畫,而畫面數隻以至數十隻鳥,其頭直指一方,頗類手槍排隊;其所畫懷素則一典型屠戶而杜甫恰似弱智愴夫;《水滸》插圖人物則更荒率不足觀。而黃永玉一求寫實,即落刻削,遺神而得貌,大體在日本或歐西彩印鳥類畫譜中可見原型。
  • 「藝惠藏」範曾筆墨氣韻生動,重若凝雲,薄若蟬衣,盡顯大家風範
    畫壇對於範曾的冷漠,「畫壇」自身的熱鬧,公眾對「畫壇」的冷漠,對範曾的熱情,形成了耐人尋繹的對比。範曾自謂「名滿天下,謗滿天下」,他沒有圓熟媚世的性格,對於藝術上的偽君子、真小人,向來不假以辭色。對有成就的前代、同代藝術家,無論是聲震寰宇的大匠,還是無籍籍之名的後輩,他都給予極其熱情洋溢的評價。
  • 國寶藝術家範曾:兩次奪友人妻,女兒、恩師與他斷絕關係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名人也是飽受爭議,他就是範曾。 自由大師李敖曾這樣評價範曾:"他人品有問題,當屬可信。他的畫,乍看不錯,但看多了,千篇一律。"而文學泰鬥沈從文更是痛批過範曾。為何範曾會被這些名士痛批呢?今日就來一一揭曉。
  • 範曾:中國是一個守成與創新並重的國家
    騰訊文化北京訊(陳菲 楊璐) 6月7日晚,被譽為「國學大師」、「中國當代大儒」的著名學者範曾攜新書《國學開講》做客中信書院,以「守成與超越」為主題,結合時事熱點,闡釋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困惑,用辯證的方法來解答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觀眾帶來一場關於「國學」的盛宴,騰訊文化現場報導。
  • 國畫大師範曾,愛上恩人妻子,卻也曾捐款1000萬賑災
    到了上學的年紀,範曾因為天資聰穎,成績一直在班中名列前茅,多次獲得學校的嘉獎。在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範曾在國畫方面的天賦也漸漸顯露了出來。他在13歲時就加入了南通市的美術協會,是當地「南通三小畫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