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範曾先生在大多數人眼裡是畫家,並且,他是以國畫聞名藝術圈和文化界的名人。但是,在範曾本人眼裡以及他的粉絲眼裡,可不這樣認為,他的身上被貼上了許多標籤,比如,當代大儒、國學泰鬥、書法巨匠、國畫大師、詩人、思想家、史學家,等等。
不管這些標籤是否匹配了範曾的真才實學,但它們確確實實在範曾的宣傳資料裡存在著,並釋放出璀璨的光芒,很容易讓圈內外人看到資料後對範曾肅然起敬,認定他是當代鳳毛麟角的、無所不能的全才。
並且,範曾有許多頭銜和職位,這就更加增強了人們對他的認可度。尤其是那些初次進入收藏圈的土豪,看到範曾頭頂的光環,肯定會被徵服,你要名利,我要風雅,大家各取所需,豈不快哉。
事實上,書法圈從來沒有認可範曾的書法水準,也沒有把他當作書法家來看待,書法圈也從來沒有範曾的一席之地。範曾頭上的「書法巨匠」頭銜,完全是一種虛張聲勢之後的自吹自擂,或者說是自欺欺人。
可以把範曾的書法拿出來瞧一瞧,就能證明這些話不是無根之木。
創作書法時,為了追求線條的生動性,體現出豐富的變化,凡是有追求的書法家,都會竭盡所能地給線條裡製造變化。
當然,這些變化是對古人筆法的融會變通,也是對大自然裡許多具有形式美感的線條,比如,車軋印、屋漏痕、錐畫沙等線條的借鑑和吸收,在這種做法下寫出來的線條,肯定會帶有生動的趣味,多變的節奏,線條是活的,是耐看的,是有淵源的,是值得後人模仿和學習的。
範曾的書法,被許多書法愛好者戲稱為「蚯蚓體」,我不知道這個稱呼是誰發明,總之,非常形象,簡簡單單三個字就把範曾的書法特點說得相當貼切。
蚯蚓屬於無骨動物,它在地上行動,只能前後左右扭動軀體,才能向前爬去。無論它扭動得多麼帶勁,動作多麼誇張,總是給人一種羸弱無力之感。
面對範曾的書法,我想,大多數人會得到這種感受。
這說明什麼呢?
說明範曾疏於臨帖,尤其疏於對碑學書法的臨摹和研究,他寫書法完全是隨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寫,對線條的形態美和內涵美缺乏鑽研,對筆法、墨法沒有掌握要領,導致他的筆底下嚴重缺乏骨力感,給人軟弱無力的印象。
把範曾這種改不過來的、已經形成了自身的書寫習慣,稱作「書寫毛病」也能說得通。如果範曾想在書法領域有一番建樹,必須忍痛割愛,拋棄自己幾十年的書寫習慣,否則,他只能是書法圈的過客,書法史不會給他留名。
即使比起當今王鏞,盧中南、劉小晴等書法名家,範曾的書法水平也差距較大,如果比起于右任、林散之、沙孟海等公認的書法大師,範曾跟他們有天壤之別。不知道範曾自稱為書法巨匠,到底哪來的底氣?
一個人的書法到底好不好?不是自己說了算,不是粉絲說了算,也不是跟他有利益瓜葛的收藏家說了算,而是由歷史說了算。歷史不會埋沒一個好書法家,也不是吹捧一個偽書法家。
不過,書畫相通,範曾的國畫,我覺得水平要比他的書法高出不少。最起碼,從他的國畫裡能看到一些傳統的東西,比如,傳統的「線性十八描」,這是古人通過長期觀察和鑽研,描繪古代人物時,創作出來的一系列線條造型手段,能把古人服飾那種飄逸、寬鬆、儒雅的特徵塑造出來,這些外在特徵有助於幫助畫家刻畫人物的內在神韻。
範曾對「線性十八描」運用得不錯,線條沒有拖泥帶水的情況,寥寥數筆就能勾出人物的神韻,這些成就值得肯定。
但是,範曾國畫裡的這些成就,也僅僅限於跟當代畫家比較,在當代國畫家裡,他能達到中上水平,若把他放到歷史維度裡,他仍然是無名小卒。要如他說的那樣達到巨匠水平,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