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曾認為畫家分六品,由低到高依次為畫家、名家、大家、大師、巨匠、魔鬼,自況正邁向五品之境界,所謂「坐四望五,以待來日」。也就是說範曾已穩坐大師之位,正邁向巨匠行列。
範曾是大師,齊白石也是大師,故有好事者將二人置於同一擂臺進行PK,如歐陽鋒大戰黃藥師,想必會精彩、慘烈、刺激,粉絲爆棚。
觀眾、裁判、禮儀、主持已組織完畢,雙方代言人各出絕技若干進行對抗,刀槍翻飛、飛沙走石 ,電光火石之間但見一人口吐鮮血、筋脈盡斷倒地……
【第一局·力度】
【剖析】
範曾連環畫專業出身,重在寫形。若在十六開、八開大小複印紙或宣紙上創作,玩慣了小毛筆會更得心應手、會掩蓋很多不足。可惜他偏偏放大了創作,兌水兌水再兌水,外加胸襟和氣度嚴重缺失,導致缺陷無限放大,高度宣傳了膽虛、心虛和腎虛。
上圖中,範曾用線很飄很緊很脆,他畫石頭和衣服褶皺用一個畫法,繁瑣、乏味、俗氣、顯擺,凸顯了他內心的蒼白、無力和膚淺;齊白石的線條則很厚重、很老辣、很雄強,力道很足,無論粗壯的樹幹還是纖細的松針,均能做到力能扛鼎、收放有度,深而不僵、淺而不浮、厚而不滯、細而不飄。
從整體畫面看,範曾顯得很萎靡、很綿軟,一隻瘌蛤蟆趴在內部填充了爛棉絮的石頭上,一身贅肉、面孔像極了範曾的老者,吃了一肚子青草,半躺在石頭上反芻;白石脫胎於八大的雄鷹則器宇軒昂、精神抖擻地挺立枝頭,配以勢大力沉、清新挺拔的篆書對聯,相得益彰。
【仲裁委終評】
範曾手持木棒叫囂白石的坦克,找炮轟呢!
【第二局·造型】
【剖析】
範曾的造型能力是很好的。他1962年創作的《文姬歸漢》,場面宏大,人物神態各異、自然合理,駱駝、馬匹姿態準確,色彩運用得當,作為一名24歲的年輕人來講,是很高明的。
這幅畫也成了範曾一生的高峰。他此後的作品植入了更多的雜碎、垃圾、汙穢和市儈,一發不可收拾了。老範有才氣,可惜根不深、心不正、意不厚、味不古,歪風邪氣一吹,全散了。
範曾上圖中,「魯達」看步履癲癇晚期、看脖子嚴重缺碘、看衣著褪色化纖、看身板已然浮腫、看肌肉漸凍人症、看神態撞臉範曾……卻名為《魯達神威圖》,老範,我相信,閻王殿前你必遭魯達一頓胖揍;白石的盜甕老者,用線簡潔明快、沉著古厚,造型和意態自然鬆弛、拿捏準確,大美之處已超然物外。
【仲裁委終評】
範曾佔盡天時地利,卻失之於魂魄。工業乙醇勾兌糞水飲用,他已裝醉多年。
【第三局·書法】
【剖析】
老範在書法上下過很大的功夫,字也很有特點。但有特點和優秀是兩碼事。他的書法中宮很緊,束縛和做作得厲害,不能自由生發和變化。用筆很輕佻,線條輕浮、僵化、麻木,處處露鋒、處處爭奪、處處顯擺,人的尖刻、浮淺、油滑、世故一覽無餘。範曾尚處在追求外形漂亮的淺層次階段,遠不足以論道。
範曾這種書法移植於國畫是畫不出好畫的,可他偏偏在用,一直在用。他一味地鼓搗雜糅行書、楷書和行楷,就是偶爾書寫的篆隸也帶有濃鬱的楷書味,已然病入膏肓。
白石書法四體皆古厚、質樸、雄強、醇正,既有個性又富於變化,無論何種款式都能稚拙生辣、氣勢豪邁。白石書法與詩詞互生、與篆刻互養、與國畫互補,相得益彰。
【仲裁委終評】
老範已被擊倒數次。場上裁判正在讀秒,觀眾可趁機抽菸、去廁所。
【第四局·用筆】
【剖析】
範曾這幅仙鶴,寫遠多於意、形遠大於質、巧遠勝於拙、薄遠厚。他習慣的用筆,繼續呈現出軟塌塌、輕飄飄、緊巴巴的狀態,整體幾無重量感可言,浮淺、小氣、纖秀、油滑,胸次高低不言而喻。
不僅如此,在他很自負的人物畫上,老範早已技窮,可塑性、變化性和創造性乾涸已久,除了自以為是、洋洋得意、千篇一律的重複外,他亦無路可走、無水可汲。
白石的用筆厚實、沉穩,卻又不滯、不僵、不死,畫面味道很足,像一壇老酒。形式完善又意味綿長,他賦予了竹的生命、山的靈性、人的神韻、屋的古樸……讓人過目不忘、百看不厭。
【仲裁委終評】
範曾已萎,妄以四兩充千斤,被白石狂甩幾十條街。
【第五局·色彩】
【剖析】
範曾並不懂畫的真正寓意在何處,所以他只有在題材上下功夫:神仙、僧侶、領袖、典故、古人等,窮其一生將作品變為「標題黨」,博人眼球。他的設色總給人染色之感——飄浮在外,不能入紙。上圖中,非洲爺們「鍾馗」神色似便秘、姿態羊角風、身披塑料布、下身老棉褲……鍾馗必聯袂魯達削你,老範,趕緊買防彈凱迪拉克吧。
老範作品的顏色,一盆水就潑掉了,就像他本人,是經不起時間的衝刷的。思想不深入、理解不深入、感情不深入,導致老範作品再鮮亮的顏色也發灰、發烏、發餿,心有餘而力不逮。
白石的《菊酒》圖,色彩是活的,是物體「與生俱來」的底色,和諧統一,不假、不溢、不跳,自然地詮釋了物質的本性。
【仲裁委終評】
範曾「好色」不會用色,自我抬舉實則「不舉」。
【第六局·氣息】
【剖析】
範曾此類人物畫有個特點,「主人公」面部特徵都極其相似,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人是誰?!不是別人,就是他筆下的唯一「特型演員」——範曾自己。範曾此宣傳技巧很高明的——你想到畫會想到他、看到畫面會想到他、讀到落款會想到他、閱讀印章會想到他……反正他會充斥你生活的任何角落,你不愛上老範天理都不容。
《紅衣老僧圖》中的松石用筆沓冗繁複,小動作甚多。無脖老者呆滯盤坐,哀怨的眼神、木然的表情、性感的抹胸裙……這顯然不是高僧,而是「失足和尚」。畫面整體氣息俗不可耐,松石粉飾嚴重,喧賓奪主。老僧毫無清癯、高逸、脫俗之態,顯得萎靡不振、猥瑣失神。
白石《蓮蓬翠鳥圖》,畫面氣息醇正,清新、清涼、耐看、耐品,蓮蓬意態形象,翠鳥誇張得體,整體造型簡而不陋、少而不孤。畫面只寥寥幾筆,卻勝過範曾千言萬語。
【仲裁委終評】
氣息,老範不靠吹,「氣」自然偃旗「息」鼓。八卦一下哈,難道老範內衣真是抹胸裙?
【第七局·用水】
【剖析】
範曾多年侵染書畫,對用水是比較了解的,他的少數作品能熟練地運用水的特性和功能,化為己用,只是水之外可看的東西太少了。其用水的結果要麼髒兮兮,要麼黏糊糊,要麼臃腫不堪。宣紙太差?顯然不是,億萬富豪老範是不會用不入流的宣紙的,他只會用上流宣紙畫不入流的畫。
上圖中,老範延續了他標榜的、標誌性的、標本式的水平,力求把物體畫像、畫到位,這種連工帶寫技法是他的絕學,誓死不入門。範曾是想畫只「猴子」來著,卻一不留神又創新——沙皮狗的皮毛、老鼠的尾巴,這是新物種「鼠尾沙皮猴」,被老範首先發現。與白石蟹圖相較,一緊一松、一死一活、一淺一深、一僵一動、一弱一強、一薄一厚、一雌一雄,高低自現。
【仲裁委終評】
張半仙:範大師,您五行缺德,註定一生徘徊在假貨和水貨之間。
【第八局·用墨】
【剖析】
大量使用焦墨、枯墨、宿墨或濃墨,老範幾乎沒有。一是因為他的氣局、筆力和胸襟無法支撐,二是此類墨法所呈現的作品狀態和他的追求不合。老範更喜歡創作順應市場的、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作品。是面向名利還是面向藝術,範曾的選擇是很果斷的——「內靠貪官,外靠奸商」。不知真假。
老範多數是平庸的水墨——清湯寡水、淡而無味,雜碎橫陳、滿目庸俗。作為對書法很自信的「大師」,這樣的筆墨修養是沒有說服力的。
白石也賣畫,他的畫雅俗共賞,但始終沒有滑到庸俗的泥淖裡去,也始終沒拋棄本真、質樸、率直、開闊、雄強、稚拙等優秀品質。多數人一出名就飄了、就丟了,這才是根本。
【仲裁委終評】
作品不會用墨並不要命,要命的是一身墨、一心墨。
【第九局·格調】
【剖析】
老範,字畫都泛著賊光,如仿古的新瓷,怎麼修飾都蓋不住。若談神採、必傷神採;若談格調,必汙格調。他畫的人物,姿態裝模作樣、自戀變態,讓人生厭。泛濫的柿餅臉皆為自畫像,讓人作嘔。此圖工筆的腳趾莫名多了一個,很是詭異。
白石《壽神仙圖》,很自然很生活化,沒有刻意的痕跡。髮式、服飾、扁擔、繩索、酒甕等用筆用色樸實無華,畫面格調不俗,古意盎然。
這兩幅作品PS一起最好,名為《犒孫圖》。老範裝X很辛苦,白石打酒來犒勞:裝會兒就歇會兒,別老裝,保存實力。
【仲裁委終評】
格調是作品靈魂的外顯。丟了魂魄之人,談格調就是「屎殼郎上高速——楞充豪車」。
【第十局·位置】
【剖析】
範曾之名如「充氣娃娃」,膨脹一時而已,待撒氣乾癟後,遭人拋棄是必然的。其實,範曾用心營造的「豆腐雜工程」的確忽悠了不少錢多人傻和不明真相的同志,也造就了老範空前的地位和名氣。但他終究逃不過繁華散盡、泡沫破碎,終究會塵歸塵、土歸土。
白石亦有非議。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歷史上恐怕沒有不遭受非議的書畫家。有非議不怕,重在作品不倒。當人們一遍遍審視整個書畫史的時候,總少不了、避不開、翻不過齊白石,他是一座山,蘊含巨大的寶藏和能量。
五百年後,還有齊白石;老範百年後,只有下地獄。
【仲裁委終評】
範曾,「膀胱」再大,也終究是一泡尿。
● 結語
擂臺下躺著奄奄一息的範曾。老範脈管裡充盈著忘本、妄執、膨脹、虛偽、膚淺、勢利和世俗的血液,其作品早已顯露無疑,無論他如何表演,本性這輩子是改不了了。
老範實際創作能力是「坐一望二」(畫家→名家),而不是「自慰」的「坐四望五」。這種空前絕後的自戀能力,可直接秒殺《射鵰》中的裘千丈。
「賣國」和「自慰」偷著做也就算了,位高、權重、名顯而當眾演繹,就是國賊國妖、厚顏無恥了,就是低劣可笑、愚昧無知了。範曾,即便裸捐也洗不掉骨子裡的汙濁。
轉載鳴謝:書畫聯播 堯漁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