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人性最大的善良,是換位思考

2021-02-19 彭哥有話說

詩人余光中說:「上海是張愛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

時隔五年,重讀《城南舊事》,那個穿著大紅襖子,靈動善良的小英子依舊帶給我們許多回憶和感觸,而這些恰恰是我們生活的底色,伴隨我們砥礪前行。  

童年是美好的,有快樂的妞兒,善良的秀貞,憨厚的小偷,還有樸實無私的宋媽。

童年也是純真的、是分不清藍天和大海,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的。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童年卻一去不復返。 

心存善意,滿眼才都是美好

曾經看過一句話:「因為愛心,流浪的人們才能重返家園;因為愛心,疲憊的靈魂才能活力如初」。

主人公小英子生活在富足的知識分子家庭,加上良好的家教薰陶,自小聰慧、善良。

惠安館的「瘋子」秀貞,不顧世俗眼光,和一大學生相愛,未婚生子,女兒小桂子一出生就遭到家裡人的拋棄,秀貞因想念孩子,瘋了。

兒時的夥伴妞兒,受盡養父母毒打和鄰居刁難,小小年紀練習吊嗓子賺錢,妞兒終究無法忍受家暴,要離家尋找親生父母。

和秀貞,妞兒接觸中,小英子卻意外發現妞兒就是秀貞日思夜想的小桂子,母女倆似乎就要迎來命運的曙光。

這一對母女苦難的身世是是別人的飯後談資,小英子卻看到了她們的柔弱和無助。

小英子經常趁著大人不注意,跑去陪秀貞聊天、聽她講小桂子的故事,講那個大學生的過去,秀貞滿眼的喜悅和幸福。

我想這應是秀貞發瘋以來最開心、最溫暖的一段日子吧。

小英子輕輕的說了一聲「我喜歡你」,讓秀貞泣不成聲,內心柔軟的地方再次崩潰決堤。

妞兒身世坎坷,承受了太多孩子不該有的嘲笑和打罵,小英子同情她,一直照顧她,鼓勵她,給她帶去快樂和生活的勇氣。

沒有小英子,妞兒也許不會反抗養父母的家暴而離家出走,更不會和秀貞一起追趕尋找爸爸的那輛火車

在荒草叢生的空院裡,偶遇「人人喊打」的小偷,小英子沒有驚恐,沒有逃避,更沒有舉報。

她看到了小偷的憨厚和生活的不得已,也看到了小偷為了給弟弟更好生活的希冀。

雖然分不清藍天和大海,分不清好人和壞人,小英子依然憧憬和他約定「一起去看海」。

芸芸眾生下,懂得換位思考的小英子,形象閃亮而清澈。

秀貞、妞兒和小賊,都是孤獨的,痛苦的,只有小英子給與溫暖和善意。

雨果說:「善良的心就是太陽」。

善良是苦難生活的一劑良藥,是溫暖你我的一束陽光,讓陰霾的生活重見陽光,讓孤獨的內心不再苦悶。

有人說,世界紛擾,太多的爾虞我詐,坑蒙拐騙,我們還要心存善意嗎?

要的。

因為,善良是對生命的熱愛和敬畏。

因為,善良是生命該有的樣子。

列夫·託爾斯泰曾說:「如果'善'有原因,它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結果,那也不能稱為'善','善'是超乎因果聯繫的東西」。

善良無關因果,無關輪迴。

真正善良的人,是歷經人生各種醜陋和黑暗,依然保持一顆憐憫之心而善待生活的人。

離別,是人生的必修課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別離,貫穿小說始終,是文章的主旋律。

妞兒弱小、善良卻不被生活善待,養父母打罵成了家常便飯,妞兒忍受不了要去尋找親生父母,在小英子的善意幫襯下,終於找到媽媽秀貞,卻在匆忙趕火車尋找父親,期待一家團圓之時,母女一起葬身車輪下.

送別了秀貞和妞兒,也送別了那個老屋、那條胡同,小英子病倒了

搬進了新家,童年依然繼續,生活依然美好。卻在無意間結識一個小偷朋友,小偷為了幫助弟弟學有所成、不得已做起偷竊一行,小英子被他的真誠、善良所打動,卻不想在無意間洩露了小偷藏身之處。

警察抓走了小偷。

送別了小偷朋友,也送別了「一起去看海」的約定,小英子哭了....

自家的長工——宋媽,為人善良,為了生計錯過兒女的陪伴和成長,丈夫不務正業,嗜酒如命,一雙兒女賣的賣,死的死。

畢業那年,宋媽跟著丈夫馬車離開了。

送別了宋媽,也告別了兒時的依靠,小英子慢慢看透人間悲歡離合

父親是小英子的人生導師,父親的嚴厲、諄諄教誨、膝下承歡,都在小學畢業那年戛然而止,父親因病去世,也錯過了她的畢業典禮。

小英子說:「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如果說一個人一生要分幾個段落的話,父親的死,是我生命中一個重要的段落」。

送別了父親,小英子長大了.

屈原在《九歌·少司命》中說:「悲莫悲兮生別離」。

人生最痛苦的莫過於別離,而別離卻又是人生的必修課。

每一次離別,都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每一次離別,讓我們品味人生苦澀,卻又在苦澀中變得堅強和理性。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城南舊事」,在回憶中品味生活,在品味中自我總結,在總結中不斷成長。

不幸每天都在上演

但我們要有自己的小確幸

拉·羅休弗克說:「不論人生多不幸,聰明的人總會從中獲得一點利益;不論人生多幸福,愚蠢的人總覺得無限悲哀」。

小英子顯然屬於前者。

她的童年不全是美好和成全,但她沒有沉溺在痛苦和回憶中嘆息,她不斷在成長,變得更加優秀和有擔當。

如果只專注眼前的不幸,就會缺乏追求的動力,更不會看到明天的希冀。

廣東的獨眼老師陳曉婷,在別人看不到希望的人生路上,憑藉自己的努力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她說:「其實生活是一個接受自己、欣賞自己、喜歡自己的一個過程。我期待觀眾打開我的方式是作為一名熱愛生活的但是卻有著一點小缺陷、卻依然會熱愛生活的小女生。」

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生活的不順意,生活才會為我們打開另一扇窗。

深秋裡,一位環衛工人在滿是落葉的街角,突然幻想浪漫,揚手將一堆落葉撒向空中,並陶醉地轉了幾個圈圈,幻想自己身處唯美浪漫的情境中。

這位大叔一定是熱愛生活的。

工作辛苦,身體疲憊,收入微薄,都阻擋不了他收穫自己的小確幸,何嘗不讓人感嘆!

不羨慕別人的生活,學會苦中作樂,這才是對生活的最大尊重。

德萊塞說:「人生無論在極壞的時候或是最好的時候,總是美的,而且向來是美的 」。

往後的歲月中,也許起伏跌宕,可能一切如常,但願你我安好,心向陽光。

相關焦點

  • 豆瓣9.1《怦然心動》:人性最大善良,是學會換位思考
    整部電影以「視角」為關鍵推進劇情的發展,同時也暗藏著一個人性的真諦——學會換位思考,以及告訴我們如何換角度思考。能夠用不斷發展的眼光去接納別人,感受人性的美好,才是一個成年人該有的理性。 03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學會換位思考,才能理解他人的不易在影片中最大的亮點,我覺得是布萊斯的外公。作為一個「局外人」,他始終用同理心包容和接納每個人的做法。
  • 《城南舊事》第2課 惠安館 片段賞析
    《城南舊事》——用童眼看世界 走進《城南舊事》一座城,
  • 《城南舊事》賞析
    《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編劇:伊明劇情梗概: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裡。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
  • 城南舊事
    靜謐的四合院,胡同中悠揚的叫賣聲,西交民巷大街的驢打滾兒,天橋的喧囂熱鬧,還有保姆口中低徊婉轉的童謠……這是作家林海音兒時的北京南城,也是屬於那個時代獨有的老北京風情。如果說通過林海音的文字,人們只能遐想當年的北京城,那麼畫家關維興為《城南舊事》畫的60餘幅水彩插圖,則從視覺上再現了那個時代,這本書絕對值得珍藏。
  • 吳貽弓的《城南舊事》與上影節的不解之緣
    距離這位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去世近一年的日子裡,電影節將放映其兩部代表作品《城南舊事》與《闕裡人家》,這是影迷對大師的誠摯致敬,也是經典之作的歷史迴響。「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上世紀80年代初,《城南舊事》的熱映讓歌曲《送別》的曲調流傳於大街小巷,也是吳貽弓記憶中「那首一唱就想哭的歌」。
  • 一部老電影《城南舊事》
    今天重看了1982版電影《城南舊事》的高清修復版,滿腦子都是小英子那雙閃爍的大眼睛。
  • 讀書 | 林海音: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在1960年出版的自傳體小說。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隨著父母遷居北京城南,在那裡度過了童年歲月,這本書是林海音回憶童年往事而著的。作者藉助小英子童真的眼睛,去看在城南裡面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小英子一路來都用她善於發現的眼睛和充滿好奇的童心去探索生活,對人生,對人性的洞察與思索。
  • 老電影:《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
  • 六年級上冊必讀書目《城南舊事》讀後感合集
    秀貞是這一帶有名的「瘋子」,小孩們都怕她。可是不知怎的,英子就是不怕她,可能是出於對她的同情,英子和秀貞成為了好朋友。可見英子的勇敢、善良還有那很強的親和力。因為勇敢,她主動和秀貞接觸,因為善良,她和秀貞成了好朋友,因為親和力,她和秀貞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在接觸中,英子知道了秀貞有個女兒叫小桂子,但是一出生就不見了蹤影。一說到小桂子,秀貞又發起了「癲」。
  • 《城南舊事》裡的英子,如今生活怎樣
    凡是看過電影《城南舊事》人,沒有一個會不記得沈潔飾演的小英子。這是一部小孩子看不太懂卻也覺得好看的電影。也許是因為雋永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旋律,更有可能是因為片中小英子那雙純真無邪、靈氣滿滿的大眼睛。當年電影播出,英子一躍成為萬千人心中純真與美好、愁緒與傷逝的化身。《城南舊事》中的英子天真無邪、單純善良的形象應該還停留在那代小夥伴的腦海中。
  • 憶童年 ——讀林海音《城南舊事》
    憶童年——讀林海音《城南舊事》
  • 他的《城南舊事》,你還記得嗎?
    1982年面世的《城南舊事》,是吳貽弓導演生涯的裡程碑,也是中國電影的裡程碑。  影片《城南舊事》改編自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小說講述的是上世紀20年代小女孩英子隨父母從臺灣來到北京,在南城胡同度過一段童年時光的經歷。
  • 《城南舊事》閱讀集錦
    《城南舊事》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該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該作品於1983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吳貽弓執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裡。
  • 《城南舊事》:以不同場景離別故事,淺析小女孩的成長及現實思考
    看到這暖心的一幕不禁淚目,孩子心裡的善良總是那麼純粹。試想,多年後這孩子長大了,回過頭看到這張照片,或是回憶起這事,一定也會特別懷念吧?就像小說《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一樣,無限懷念著她童年時在北京的那段時光。《城南舊事》講述了林英子,從6歲到13歲期間,她在北京惠安館和遷至新連子胡同所經歷的喜怒哀樂的成長往事。
  • 《城南舊事》被「秒光」背後,是吳貽弓與上影節的不解之緣
    距離這位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去世近一年的日子裡,電影節將放映其兩部代表作品《城南舊事》與《闕裡人家》,而《城南舊事》更成為今年開票第一分鐘內被「秒光」的「熱片」——這是影迷對大師的誠摯致敬,也是經典之作的歷史迴響。「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 淺談色彩修復後的《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是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的第二部長片作品,根據作家林海英的同名短篇小說集改編而來。由演員沈潔、張豐毅、鄭振瑤、張閩等出演,榮獲了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
  • 專訪《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
    記者:拍攝於30年前的《城南舊事》此番再在大銀幕上放映,現在您如何評價這部影片?吳貽弓:總體來說,它是部慢熱型的電影。現在是快速消費的時代,《城南舊事》不像現在的商業大片,紅火那麼一會兒。《城南舊事》已經30歲了,我們還保持著每年播出3次的紀錄。當然,不是在電影院裡播出,是中央臺每年春節、中秋節、國慶節都會播放。
  • 換位思考,換位做事,換位做人
    換位思考,是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學會理解和體諒。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意見不合,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要給別人說話的機會,不能不聽別人的意見,固執己見。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換位思考能讓人學會理解,懂得有人會因為我不開心,有人會因為我快樂。從而變得更寬容,更理解生活,更樂觀的面對人生。
  • 《城南舊事》:童趣、故鄉與離別主題下的社會影射與女性獨立象徵
    看過《城南舊事》的小說和電影,感動於童年的記事,追憶童年時光,我們的童年又何曾不是如此模樣,懵懂、天真,善良,經歷過的那些事,那些我們年紀小還不懂的世事,如英子的遭遇般,那該有多可惜,多遺憾。《城南舊事》記敘的是老北京生活,每一個生活細節在年幼的英子眼中都是那麼新奇,那麼令人懷念。
  • 我的《城南舊事》一
    說起《城南舊事》這本書,大部分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作家—林海音。而我想到的是在時光的長河中慢慢退場的一座小學—城南小學。多年後我才知道,那所學校是專門給外來務工子女上的學校,也是很奇怪,覺得浙江的教材跟老家的一樣,只不過它是彩色的,家裡的書是黑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