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林海音:城南舊事

2021-03-01 沒買書的讀書筆記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在1960年出版的自傳體小說。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隨著父母遷居北京城南,在那裡度過了童年歲月,這本書是林海音回憶童年往事而著的。作者藉助小英子童真的眼睛,去看在城南裡面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小英子一路來都用她善於發現的眼睛和充滿好奇的童心去探索生活,對人生,對人性的洞察與思索。

本書是以小英子的成長為線,從在北京第一個度過的冬天作為開篇到「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為結局,將五個故事串聯講述城南的悲歡離合。

惠安館有個被人稱為「瘋女人」的秀貞,但小英子卻不這麼認為,在瞞著家人的情況下,小英子和秀貞成為了好朋友,並且得知了秀貞曾與一個名叫思康的大學生相愛,可對秀貞許下承諾的思康在回老家之後再也沒回來過。秀貞獨自生下女兒小桂子,卻被家人送到城牆腳跟,也不知所蹤了。小英子對秀貞的遭遇感到同情,而後幫助秀貞一起尋找小桂子的下落。根據秀貞所描述的小桂子,小英子不經意間發現自己的小夥伴妞兒的身世與小桂子很是相符,加上又發現妞兒後脖頸的印記與秀貞的描述一模一樣,就立刻帶著妞兒去找秀貞。母女相認後,秀貞又立刻帶著妞兒去找父親思康,可卻在趕火車時,母女二人一同喪了命。

後來,小英子在附近的荒園裡認識了一個年輕人,穿著一身短打褲褂,禿著頭,濃濃的眉眼,厚厚墩墩的嘴唇,原本小英子是感到害怕的,但想起看相的李伯伯說:「嘴唇厚厚墩墩的,是個老實人相。」就放下了防備。他為了供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個善良的人,但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以至於英子發出這樣的誓言:「我將來要寫本書,我要把天和海分清楚,我要把瘋子和賊子分清楚。」後來小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了一個小銅佛,被警察發現了,那位年輕人也因此被抓捕歸案。小英子對此耿耿於懷,感到非常難過。

再後來,蘭姨娘來到英子家。蘭姨娘與小英子互稱姐妹,小英子也是很喜歡蘭姨娘的,直到小英子發現父親在母親懷妹妹的時候與蘭姨娘暗生情愫,小英子為母親感到痛心,對蘭姨娘的態度也陷入了糾結。為了捍衛家庭,小英子想到了為蘭姨娘和德先叔牽線。促使二人相愛。在蘭姨娘和德先叔即將離開北京時,看著二人進了馬車,小英子五味雜陳,想哭也想笑。

宋媽為了掙錢已經好幾年都沒有回過家了,在英子九歲那年,宋媽的丈夫來到英子家,這時才得知,宋媽一直心心念念的兒子在兩年前已經意外被淹死了,而女兒也被丈夫送給了一對沒有兒女的騎三輪的夫婦。小英子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宋媽也被她那個好吃懶做的丈夫給接回家了。

故事的最後,是小英子的爸爸因病去世。小英子在小學畢業典禮上得知此消息就匆匆趕回家,但是已經來不及了。當她回到家的時候,妹妹還在搶玩具玩,弟弟還在把沙土灌進玻璃瓶裡面。家裡就數小英子大了,是小小的大人,英子從來沒有那麼鎮靜過,這樣的安靜。當英子走過院子,看到已經垂落的夾竹桃時,她在心裡默念: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五個故事都在離別中收場,每場離別,小英子都受到同樣的囑咐,要她長大,如大人一樣。

宋媽臨回她的老家的時候說: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還小。」

蘭姨娘上馬車的時候說: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媽媽生氣了!」

蹲在草地裡的那個人說:

「等到你小學畢業了,長大了,我們看海去。」

英子的爸爸對她說:

「不要怕,英子,你要學做許多事,將來好幫著你媽媽。你最大。」

畢業典禮老師說:

「做了中學生就不是小孩子了,當你們回到小學來看老師的時候,我一定高興看你們都長高了,長大了……」

老高說:

「大小姐,到了醫院,好好兒勸勸你媽,這裡數你最大了!就數你最大!」

「我們是多麼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麼怕呢!」這是英子對自己的期待,也是對未來的畏懼。可爸爸鼓舞的話語還在耳邊,「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闖練,闖練,英子。」一次又一次的離別,一次又一次的經歷,小英子逐漸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一種責任感與使命感已經萌生。

在小英子的眼中,瘋癲與正常,壞人與好人的標準,她總是沒辦法下定義,定標準。「其實那瘋子還不就是一個梳著油松大辮子的大姑娘,像張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樣!她總是倚著門牆站著,看來來往往過路的人。」、「嘴唇厚厚墩墩的,是個老實人相。」小英子不在成年人的視角去審視人與事,而是用天真和善良去看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這原本都是人所共有的,只是在世俗中逐漸迷失,忽視了曾經的質樸與善良,留下了偏執與冷漠。

「人類總有可憐自己怨恨別人的習慣而不自覺。」

相關焦點

  • 城南舊事
    靜謐的四合院,胡同中悠揚的叫賣聲,西交民巷大街的驢打滾兒,天橋的喧囂熱鬧,還有保姆口中低徊婉轉的童謠……這是作家林海音兒時的北京南城,也是屬於那個時代獨有的老北京風情。如果說通過林海音的文字,人們只能遐想當年的北京城,那麼畫家關維興為《城南舊事》畫的60餘幅水彩插圖,則從視覺上再現了那個時代,這本書絕對值得珍藏。
  • 讀書|觀影《城南舊事》:「回憶裡含著淚的微笑」
    上海文藝出版社圖書封面小說《城南舊事》林海音女士的《城南舊事》就是這樣一本「回憶裡含著淚的微笑」的代表作,這是她的一本自傳體小說,回顧了她在北京城南經歷的童年往事回到臺灣後,她依然想念北京那時的生活,她咋《城南舊事》的序言裡說:「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城南舊事》描寫20世紀20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裡英子一家的生活。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卻是用一個小女孩的眼光看世界,不是遲暮之年回顧童年的絮絮叨叨。
  • 我的《城南舊事》一
    說起《城南舊事》這本書,大部分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作家—林海音。而我想到的是在時光的長河中慢慢退場的一座小學—城南小學。多年後我才知道,那所學校是專門給外來務工子女上的學校,也是很奇怪,覺得浙江的教材跟老家的一樣,只不過它是彩色的,家裡的書是黑白的。
  • 《城南舊事》中北京小姑娘英子的原型——臺灣文學之母林海音
    林家的祖籍在廣東蕉嶺,雖然家族裡還是有人回鄉祭祖,但林家已經在臺灣紮根七代之久了,早已是地地道道的臺灣人。  1918年,在母親肚子裡的林海音跟著爸爸媽媽飄洋過海來到日本大阪。在大阪市中心,林海音的父親經營著一家賣網球拍的店鋪。奈何林爸爸沒有經商頭腦,在林海音三歲的時候,一家人只好又回到臺灣的家。
  • 《城南舊事》中北京小姑娘英子的原型——臺灣文學之母林海音
    林家的祖籍在廣東蕉嶺,雖然家族裡還是有人回鄉祭祖,但林家已經在臺灣紮根七代之久了,早已是地地道道的臺灣人。1918年,在母親肚子裡的林海音跟著爸爸媽媽飄洋過海來到日本大阪。在大阪市中心,林海音的父親經營著一家賣網球拍的店鋪。奈何林爸爸沒有經商頭腦,在林海音三歲的時候,一家人只好又回到臺灣的家。
  • 城南舊事中真實的英子的故事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首《送別》,唱響了中國大地,這是臺灣電影《城南舊事》的主題歌,也讓中國人熟識了臺灣女作家林海音。《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於1960年出版的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也可視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裡,住著英子溫暖和樂的一家。
  • 吳貽弓:一首《送別》卻是說不盡的城南舊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這首李叔同所寫的詩句 最早為國人熟知,還是那部《城南舊事》看過電影的人 都對片中老北京的風土人情難以忘懷 《城南舊事》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 中國電影的一座高峰 而執導筒的正是中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
  • 《城南舊事》: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電影《城南舊事》,說得就是一場場的告別:跟秀貞和妞兒告別;跟「他」告別;跟爸爸告別;跟宋媽告別;跟自己的小學生活告別,跟童年告別。早年,林海音女士就離開故土,心裡總是瀰漫著一抹淡淡的鄉愁。再加上導演又賦予影片對世事滄桑,歷史變遷的思考,讓影片更顯得相思又沉重。我們看秀貞、看宋媽一家,儘管作者沒有刻意去描繪他們的貧窮、苦痛以及生離死別。但這些東西不可避免地撞擊著我的心靈。
  • 從城南到城南的「文學冬青樹」——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百年誕辰...
    新華社臺北4月28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一部《城南舊事》讓她成為兩岸讀者心目中「永遠的英子」;她返回寶島故鄉,在臺北恰巧也住城南,那不大的客廳曾聚起「臺灣半個文壇」。  她就是林海音,4月28日是這位著名作家的百年誕辰。
  • 媽媽講電影1:《城南舊事》
    「小時候」電影是——《城南舊事》。42歲的時候,林海音先生出版了《城南舊事》這部自傳體小說,通過一個女孩子清澈童真的雙眼,觀察著北京城南的一方天地,也透視著世相人間和時代變幻。2001年年末,林海音先生在臺灣辭世,看到這條新聞後,我在鍵盤上敲打了一篇文字,發布到一個叫「後窗看電影」的網絡論壇上,十五年後再回首,今年40歲的我,想藉助25歲的我的一篇文字,希望和你—
  • 《城南舊事》:童趣、故鄉與離別主題下的社會影射與女性獨立象徵
    看過《城南舊事》的小說和電影,感動於童年的記事,追憶童年時光,我們的童年又何曾不是如此模樣,懵懂、天真,善良,經歷過的那些事,那些我們年紀小還不懂的世事,如英子的遭遇般,那該有多可惜,多遺憾。《城南舊事》記敘的是老北京生活,每一個生活細節在年幼的英子眼中都是那麼新奇,那麼令人懷念。
  • 《城南舊事》中的「英子」,與林海音如同祖孫,這37年去了哪?
    不知道每個人是否還記得電影《城南舊事》中的「英子」,被譽為「中國電影眼睛最清澈的女孩」。而近期短視頻平臺,關於《城南舊事》的剪輯不斷浮現,清澈面龐、大大眼睛的「英子」不知是多少人童年的青春記憶,也是美好、純淨、憂傷的化身。那首《送別》中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又不知是多少人的童年離別,也不知是多少人的悲歡離合。
  • 《城南舊事》賞析
    《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編劇:伊明劇情梗概: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裡。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短評:《城南舊事》選用了兩首20世紀20年代的歌曲作為插曲。
  • 吳貽弓和《城南舊事》大時代的小故事 一曲離別的童年輓歌
    城南舊事》(1983)中國版海報多少年來,林海音(1918-2001)的小說《城南舊事》(1983)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除了再版無數次的小說版外,1983年,小說在國內被搬上銀幕公映,電影《城南舊事》獲得1983年獲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吳貽弓)
  • 電影《城南舊事》人生處處是離別
    電影《城南舊事》簡介主播 杏兒
  • 《城南舊事》小英子,留學發現該電影成日本教材,今女兒成她翻版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出了很多經典電影,還記得《城南舊事》這部電影嗎?如果不記得,那「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歌總記得吧,這是《城南舊事》中主題插曲《送別》,就算是已經經過三十多年時間,依然還會有人哼唱。如果看過這部電影,腦海中估計第一印象就是那個有一對大眼睛的小姑娘---英子。
  • 【星空書苑】《城南舊事》閱讀心得——實驗小學北校區5.3中隊李韻涵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講述的自己小時候在老北京的那一段童年生活,文中的每一處都深刻的體現了「我」對那一段早已過去的童年的深深的懷念。剛看完我的感受猶如山泥傾瀉一般湧了出來。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惠安館、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了。惠安館主要是說林海音在惠安館發生的事。
  • 《城南舊事》閱讀集錦
    《城南舊事》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該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該作品於1983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吳貽弓執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裡。
  • 老電影:《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
  • 《城南舊事》啟曦教育本周好書推薦
    《城南舊事》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該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林海音作品《城南舊事》推薦理由  林海音獨步文壇的經典自傳體小說,入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道盡人世複雜的情感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