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未成年人刑事責任 兩部重要法律這樣修改-中國法院網

2020-12-27 中國法院網
 

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和新修訂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這兩部重要法律的修改包括:調整刑事責任年齡、開展偏常行為分級幹預矯治、完善專門教育體系等方面,對社會強烈關注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問題作出回應,推動破解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處置難」問題。

  12至14歲未成年人故意殺人等犯罪不再免刑責

  修改前的刑法規定,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無需承擔刑事責任。但近年來多地發生14歲以下未成年人嚴重暴力犯罪案件,社會各界對調整法定刑事責任年齡的呼聲日益高漲。

  此次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這意味著在「特定情形、特別程序」的前提下,12至14周歲未成年人同樣要承擔刑事責任。

  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彭新林表示,調整刑事責任年齡可以嚴厲制裁社會危害嚴重的低齡未成年人惡性犯罪,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安定;既回應了社會關切,也體現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對免於刑罰的未成年人進行「專門矯治教育」

  對那些因不滿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不予刑事處罰的孩子,新修訂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經專門教育指導委員會評估同意後,教育行政部門會同公安機關可以決定對其進行專門矯治教育。專門矯治教育的專門場所實行閉環管理,公安機關、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未成年人的矯治工作,教育行政部門承擔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

  還有一些「問題孩子」,家長管不了、學校無力管,該如何矯治?

  根據新修訂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國家加強專門學校建設,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專門教育。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所在學校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請,經專門教育指導委員會評估同意後,由教育行政部門決定將其送入專門學校接受專門教育。

  「對觸犯法律的未成年人的最佳處理是教育,輔之以必要的懲戒和矯治,進而挽救感化,而不是主要依靠懲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法室主任郭林茂說。

  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姚建龍表示,從「工讀學校」到「專門學校」是一種理念的變化,更突出教育的屬性和學校的特點。新修訂的法律設置了專門學校和普通學校之間的銜接渠道,有助於更好地開展矯治教育。「普通學校要更有擔當,不能孩子有一點錯就往專門學校送。」

  分級幹預矯治未成年人偏常行為

  事前預防優於事後懲治。新修訂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將未成年人的偏常行為劃分為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等,進行分級幹預矯治。

  對於未成年人吸菸、飲酒,多次曠課、逃學等不良行為,法律要求,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應及時制止並加強管教,公安機關、村居委會應及時制止並督促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職責,學校應對拒不改正或者情節嚴重的學生採取訓導等教育管理措施。

  嚴重不良行為則包括鬥毆、吸毒、賭博等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以及違反刑法規定但因不滿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免於刑事處罰的行為。對於有人教唆、脅迫、引誘未成年人實施嚴重不良行為的,法律規定了監護人、學校、村居委會向公安機關報告的義務。公安機關可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採取訓誡、責令參加社會服務活動、責令接受社會觀護等矯治教育措施。

  姚建龍表示,新修改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更加清晰地界定了「不良行為」的內涵和外延,完善了「嚴重不良行為」的概念,分級更加科學,更有利於進一步細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體系。

 

相關焦點

  • 追究低齡未成年人刑事責任芻議
    □ 胡云騰 (中國法學會案例法學研究會會長)刑法修正案(十一)是繼刑法修正案(十)實施3年多來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的又一個重要的刑事立法文件,有很多重點和亮點,其中之一是對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下稱低齡未成年人)加大了保護力度,體現了刑法支持和保障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貫徹
  • 未成年人不負刑事責任就可隨意犯罪?這是誤解,尚需承擔很大責任
    目前,行兇男孩蔡某的父母,被法院判決賠償受害女孩父母128萬餘元。因蔡某父母拒絕支付賠償款,目前案件已經進入法院強制執行程序。法院將蔡某父母所有的一套房屋拍賣,2次流拍,可能將房屋折價抵償。一、 未成年人不負刑事責任的法律規定: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不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等,需負刑事責任;已滿16周歲的,對任何犯罪均應依法負責任
  • 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該不該降低
    日前,在北京召開的中國法學會少年司法專業委員會「刑事責任年齡圓桌討論會」上,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教授宋英輝如是說。與會專家學者針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多視角、多維度的探討。廣東省律師協會未成年人法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鄭子殷介紹,從媒體曝光的情況來看,未成年人惡性暴力案件數量逐年增加,暴力情節也越發嚴重,呈現出低齡化趨勢,但追究刑事責任的寥寥可數,絕大部分暴力案件在刑事法律規制之外。大量未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暴力行為由於沒有進入司法程序,難以進行有系統的數據統計與實證研究。
  •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保護了未成年人丨長江評論
    修正案對刑事責任年齡相關規定作出調整,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此前,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無需承擔刑事責任。應該承認,「14歲」這一沿襲多年的年齡標準,需要因應現實狀況而做出調整。
  • 域外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制度
    責任年齡起點及上下限  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未成年人對其危害社會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標準。根據國際法的要求,各國在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中,都要規定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及上下限。  國際法規定。
  • 未成年人犯罪也將追究其刑事責任!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斷地完善。尤其是對於未成年人這個群體,無論是在保護未成年人方面,還是針對於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法律體系都在不斷改進。12月2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立法規劃室主任嶽仲明表示,在即將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中,對於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根據有關方面意見修改完善了有關未成年人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及相關規定。
  • 刑法修正案草案擬修改,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未致死也可追究刑事責任
    刑法修正案草案擬修改,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未致死也可追究刑事責任 2020-12-23 12: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未成年人不負刑事責任就可以隨意犯罪?這是誤解,尚需承擔很大責任!
    目前,行兇男孩蔡某的父母,被法院判決賠償受害女孩父母128萬餘元。因蔡某父母拒絕支付賠償款,目前案件已經進入法院強制執行程序。法院將蔡某父母所有的一套房屋拍賣,2次流拍,可能將房屋折價抵償。
  •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讓法律之光照進「隱秘角落」
    一系列探討把問題的本質引向了未成年人犯罪這一藏在「隱秘角落」的社會痛點。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低齡化、暴力化趨勢,並出現了極端惡性犯罪個案,引發社會關注的同時,外界也期待法律法規的完善。近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兩部法律草案——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即對這一問題給出了最新回應。
  • 刑法修訂,已滿12周歲,致人死亡,應當負刑事責任
    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條文13件,修改條文34條。其中引發最多討論的就是個別下調刑事責任年齡: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今年我國修訂了多部法律,當前引發討論最多的就是刑法修正案中關於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下調。
  •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如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更重要的是司法保護和幫教未成年人。⑥而且幫教工作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根據未成年人的心理、行為等變化相應予以調控,成年人司法「就案論案」式的公正效率並不適用於少年司法,這也是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適用速裁程序的重要原因。司法實踐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往往案情簡單、證據清楚,事實、證據認定和法律適用難度一般不大,辦案難點在於幫教。因此,充分認識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與成年人刑事案件存在本質上的差異非常重要。
  • 人大代表提議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責任年齡下調至12歲,民眾大力支持
    未滿14周歲未成年人實施的惡性案件是否應追究刑事責任的問題,在近年來多起典型的未成年人殺人案件中,引起了社會關注。如湖南13歲羅姓男孩錘殺父母案、12歲男孩弒母案等。在四川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四川省人大代表、省法院特約監督員、四川瀛領禾石律師事務所主任曾文忠認為,對未滿14周歲未成年人惡性犯罪是否該追究刑責,實質是我國現行刑事責任年齡下限應否下調及下調多少的問題。他認為應當下調至12周歲。曾文忠談到,按我國現行《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 針對低齡未成年人犯罪 刑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擬作重要修改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2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亦君 焦敏龍)針對社會普遍關注的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今天上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三審稿、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三審稿在前兩次審議的基礎上,吸收、採納社會各界意見,均作出進一步修改完善
  • 我市合適成年人參與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座談會議召開
    為有效保護涉罪未成年人的訴訟權益,強化對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1月5日下午,市委政法委召開合適成年人參與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座談會議。市法院、檢察院、總工會、婦聯、關工委、教體局、公安局、司法局均派員參加了會議。「合適成年人」相當於涉罪未成年人的「臨時家長」。
  • 白巖松談13歲男孩殺人:未成年人犯罪 法律怎麼改?
    一看到這句話大家馬上就知道說的是什麼,是的,一個13歲的男孩,殺害了一個10歲的女孩,兩個人都是未成年人,但是我們現在的法律規定了14歲以下這個犯罪的話,是不承擔刑事責任的,因此他最高也就是現行法律,可以三年的這種收容教養,這讓很多人都覺得有點想不通,是不是法律該改了,咱們先看一下記者在街頭採訪很多人的意見。  A:我感覺現在未成年人犯罪的情況挺多的。
  • 未成年人刑責年齡下調至12歲 刑法修正案(十一)表決通過明年3月起...
    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提請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修正草案的議案、關於提請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修正草案的議案,決定將上述兩個修正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並委託王晨副委員長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說明。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監督的決定、關於設立海南自由貿易港智慧財產權法院的決定。
  • 補齊法律短板 共同呵護未成年人——北京通州法院一級法官王寶榮談...
    王寶榮:此次對未成年人保護法進行了大幅的修改和完善,從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司法保護等6個方面全方位地為未成年人成長保駕護航。民法典作為保護公民民事權利的法律,也強調對特殊群體的利益保護。
  • 繆宇:論未成年人的民事責任能力|中德私法
    在德國刑法中,青少年的刑事責任能力包含理解能力和控制能力兩重要素。[14]我國刑法學界通說也認為,刑事責任能力包含對行為內容、社會意義和結果的辨認能力以及實施或不實施特定行為的控制能力[15],這與學界所稱的民事責任能力存在明顯不同。
  • 修改這條法律,到底能否……
    根據我國刑法第17條的規定,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不需要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近些年頻現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並且這樣的案件仍在逐年增加,尤其是1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引發的血案,屢屢發生都令人揪心又憤怒:2018年,湖南沅江12歲男孩吳某持刀將母親殺害。
  • 未成年人刑責降低至12歲!「他只是個孩子」不再是未成年人犯罪藉口
    未成年人的犯罪問題一直受到大眾關注,未成年人惡性犯罪的手段越來越令人髮指,諸如校園暴力類的案件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社會最敏感的神經。根據以前的刑法規定,14歲以下是不負刑事責任的,這條法律猶如一塊「免死金牌」,讓很多該年齡段的孩子無視法律的威嚴。如今,這一狀況得到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