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這是一篇老文,寫於2008年。
說來慚愧,最近才剛剛把這兩部電影的足本看完。我必須很負責任的說,這是兩部偉大的中國電影,在我看來,這是和活著、霸王別姬、小武、三峽好人同樣偉大的中國電影。這些傑作,讓我們對中國導演獨立的人格和中國電影依然保留著信心。這些電影,令人一夜看罷頭飛雪。
藍風箏以一個小孩的眼光來講述建國後到文革中的那段紅色和血色的歷史。這個小孩的第一個父親在反右中被下放,在農場勞動時被樹砸死。他的第二個父親是曾經在反右中揭發他第一個父親的同事,因為內疚來照顧他們娘倆,但與他母親結婚後得肝癌去世。他的第三個父親是個高級官員,等父子間隔閡消除後不久,這個父親在文革中被批鬥至死。他的母親是一個隱忍、善良的傳統女性,在歷次鬥爭中忍辱負重,但在最後一位父親遭批鬥時情緒爆發,被打為現行反革命。同樣面臨厄運的是她母親的娘家人,從革命氣質十足的大姐、到愛情事業失落的失明的二哥,再到血氣方剛流放異鄉的小弟,鐵頭的母親以及母親的母親,這兩個可憐又可敬的女人,承受著本不該承受的一切。
十七歲的單車像一部風情畫,細緻綿密地刻畫了20世紀80年代生人一代的青春衝動與迷惘。一個農村來北京打工的小孩依靠在快遞公司的勞動換取了一輛自行車,這輛車被小偷偷走後,在二手市場上賣給一位從貧寒的家裡偷出500塊錢的中學生。於是,故事在這兩個小孩之間對單車的爭奪中徐徐展開,最終他們達成一人騎車一天的口頭承諾,並開始產生模糊的友情。農村小孩對鄰居家豔麗的保姆一往情深,城市小孩對同校一位清純的女生望穿秋水。最終,兩個孩子在城市小孩與一個街道痞子對清純女生的爭奪中被殘酷地毆打,兩個孩子的命運被鮮血交織在一起。
十七歲的單車講述的其實是青春期的故事,青春期的性衝動、迷惘、在成人社會中的失落感、自負下的自卑、自卑下的自負、抗爭、破壞、幻滅,以及重生。在兩個小孩的身上,觀眾不斷地拾回自己的少年記憶。那初戀時說不清倒不明的情懷、那面對強敵時心中的恐慌與戰慄、以及尊嚴被欺凌時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絕。我相信,高圓圓在近家門口的回眸一笑,一定深深鐫刻在曾經那個時代大多數少男們的記憶深處。不難理解,一旦初戀幻滅,對男人的衝擊力以及這個男人心中爆發的破壞性是多麼的可怕和可憐。人生是不斷的幻滅,以及人心對幻滅的逐漸免疫。
人是如此?社會也這樣嗎?如果我們用這種眼光來解讀藍風箏,那麼建國以來的種種運動,其實也是一個新建國家的衝動與迷惘。在內外交困、利益衝突的環境下,充斥的是亢奮與衝動、交易與背叛、戰慄與不安。所謂的血色浪漫,更多是大院子弟們的狹小空間下的一廂情願,更多的是血色下的荒唐與必然。好在藍風箏這部電影的敘事中依然溢滿了溫暖。四合院中老奶奶的慈愛與嘮叨,繼父對鐵頭的嚴厲與關懷、鐵頭與小侄女之間的脈脈溫情,讓我們在喟嘆時代的無奈同時,心中依然保存了一絲微弱的希望。
這兩部電影都以一件物品為題。在藍風箏中,風箏出現了三次。鐵頭的生父與鐵頭一起放風箏,風箏斷線後,生父說,沒關係,我給你再糊一個。鐵頭與小侄女一起放風箏,風箏斷線後,鐵頭說,沒關係,我給你再糊一個。與此相似的情形是,鐵頭的第一個繼父在鐵頭的燈籠被燒壞後,說,沒關係,我給你再買一個。每次這樣的場景都蘊涵著極深的不安,引領著無常命運的光臨。最終,第二個繼父被鬥死、母親被抓走,鐵頭被打得遍體遴傷。他抬望眼,看見一個掛在樹上的風箏,一個藍色的風箏。風箏斷線後可以再糊,人心呢?
在十七歲的單車中,單車是引領全片的線索。它勾連著兩個青春無敵的懵懂少年的命運和情愛。農村小孩在單車上做了個記號,這其實是他青春的標識。兩人最終被人群毆,單車被踩得稀爛。城市小孩拍了別人一磚頭,為了愛情。農村小孩拍了別人一磚頭,為了單車。套用一句名言,在青春期沒有拍人磚頭和被人拍磚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令人遺憾的是,筆者自己的人生就是不完美的,如果按照上述標準來評判。最令人無奈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現實中已經失去了血性,取而代之的,是在網絡世界中以無名身份狂亂地拍磚。在影片最後,農村小孩抗著破爛的單車行走在北京街頭,路人、汽車都無一例外地對他行注目禮。這個流血的孩子的心靈是高蹈的,他已經完成了成人禮,以一種不堪和被侮辱的方式。
最令人難忘和讚賞的是,這兩部影片都沒有一個光明的結局。最終鐵頭的母親沒有被放出來,父親沒有被平反。農村孩子的命運沒有得到改善,城市孩子也沒有最終抱得美人歸。影片在行進的過程中嘎然而止,從而給我們留下更多思考或反思的空間。中國的太多電影落入大眾心理的窠臼,無論如何要讓觀眾在電影結束時感到心安、感到愉悅,對這個世界抱有美好的願望。壞人終將得到懲罰、良人終究會成眷屬,這是電影世界的主旋律。可惜電影中的理想世界與現實相差太大,現實會讓人撞得頭破血流。真正的好電影,必須是特立獨行、不以取悅觀眾為目的的電影,必須是高蹈和孤獨的電影。這樣的電影會讓人不舒服、讓人感到不安、讓人憤怒、讓人頓悟。套用尼採的比喻,好的電影或者是用酒神的情感去鋪陳日神的殘酷,或者是用日神的邏輯來刻畫酒神的迷惘。從電影對人心的衝擊的持續性來看,偉大的電影以悲劇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