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風箏與十七歲的單車

2021-02-20 張明宏觀金融研究

註:這是一篇老文,寫於2008年。

說來慚愧,最近才剛剛把這兩部電影的足本看完。我必須很負責任的說,這是兩部偉大的中國電影,在我看來,這是和活著、霸王別姬、小武、三峽好人同樣偉大的中國電影。這些傑作,讓我們對中國導演獨立的人格和中國電影依然保留著信心。這些電影,令人一夜看罷頭飛雪。

藍風箏以一個小孩的眼光來講述建國後到文革中的那段紅色和血色的歷史。這個小孩的第一個父親在反右中被下放,在農場勞動時被樹砸死。他的第二個父親是曾經在反右中揭發他第一個父親的同事,因為內疚來照顧他們娘倆,但與他母親結婚後得肝癌去世。他的第三個父親是個高級官員,等父子間隔閡消除後不久,這個父親在文革中被批鬥至死。他的母親是一個隱忍、善良的傳統女性,在歷次鬥爭中忍辱負重,但在最後一位父親遭批鬥時情緒爆發,被打為現行反革命。同樣面臨厄運的是她母親的娘家人,從革命氣質十足的大姐、到愛情事業失落的失明的二哥,再到血氣方剛流放異鄉的小弟,鐵頭的母親以及母親的母親,這兩個可憐又可敬的女人,承受著本不該承受的一切。

十七歲的單車像一部風情畫,細緻綿密地刻畫了20世紀80年代生人一代的青春衝動與迷惘。一個農村來北京打工的小孩依靠在快遞公司的勞動換取了一輛自行車,這輛車被小偷偷走後,在二手市場上賣給一位從貧寒的家裡偷出500塊錢的中學生。於是,故事在這兩個小孩之間對單車的爭奪中徐徐展開,最終他們達成一人騎車一天的口頭承諾,並開始產生模糊的友情。農村小孩對鄰居家豔麗的保姆一往情深,城市小孩對同校一位清純的女生望穿秋水。最終,兩個孩子在城市小孩與一個街道痞子對清純女生的爭奪中被殘酷地毆打,兩個孩子的命運被鮮血交織在一起。

十七歲的單車講述的其實是青春期的故事,青春期的性衝動、迷惘、在成人社會中的失落感、自負下的自卑、自卑下的自負、抗爭、破壞、幻滅,以及重生。在兩個小孩的身上,觀眾不斷地拾回自己的少年記憶。那初戀時說不清倒不明的情懷、那面對強敵時心中的恐慌與戰慄、以及尊嚴被欺凌時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絕。我相信,高圓圓在近家門口的回眸一笑,一定深深鐫刻在曾經那個時代大多數少男們的記憶深處。不難理解,一旦初戀幻滅,對男人的衝擊力以及這個男人心中爆發的破壞性是多麼的可怕和可憐。人生是不斷的幻滅,以及人心對幻滅的逐漸免疫。

人是如此?社會也這樣嗎?如果我們用這種眼光來解讀藍風箏,那麼建國以來的種種運動,其實也是一個新建國家的衝動與迷惘。在內外交困、利益衝突的環境下,充斥的是亢奮與衝動、交易與背叛、戰慄與不安。所謂的血色浪漫,更多是大院子弟們的狹小空間下的一廂情願,更多的是血色下的荒唐與必然。好在藍風箏這部電影的敘事中依然溢滿了溫暖。四合院中老奶奶的慈愛與嘮叨,繼父對鐵頭的嚴厲與關懷、鐵頭與小侄女之間的脈脈溫情,讓我們在喟嘆時代的無奈同時,心中依然保存了一絲微弱的希望。

這兩部電影都以一件物品為題。在藍風箏中,風箏出現了三次。鐵頭的生父與鐵頭一起放風箏,風箏斷線後,生父說,沒關係,我給你再糊一個。鐵頭與小侄女一起放風箏,風箏斷線後,鐵頭說,沒關係,我給你再糊一個。與此相似的情形是,鐵頭的第一個繼父在鐵頭的燈籠被燒壞後,說,沒關係,我給你再買一個。每次這樣的場景都蘊涵著極深的不安,引領著無常命運的光臨。最終,第二個繼父被鬥死、母親被抓走,鐵頭被打得遍體遴傷。他抬望眼,看見一個掛在樹上的風箏,一個藍色的風箏。風箏斷線後可以再糊,人心呢?

在十七歲的單車中,單車是引領全片的線索。它勾連著兩個青春無敵的懵懂少年的命運和情愛。農村小孩在單車上做了個記號,這其實是他青春的標識。兩人最終被人群毆,單車被踩得稀爛。城市小孩拍了別人一磚頭,為了愛情。農村小孩拍了別人一磚頭,為了單車。套用一句名言,在青春期沒有拍人磚頭和被人拍磚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令人遺憾的是,筆者自己的人生就是不完美的,如果按照上述標準來評判。最令人無奈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現實中已經失去了血性,取而代之的,是在網絡世界中以無名身份狂亂地拍磚。在影片最後,農村小孩抗著破爛的單車行走在北京街頭,路人、汽車都無一例外地對他行注目禮。這個流血的孩子的心靈是高蹈的,他已經完成了成人禮,以一種不堪和被侮辱的方式。

最令人難忘和讚賞的是,這兩部影片都沒有一個光明的結局。最終鐵頭的母親沒有被放出來,父親沒有被平反。農村孩子的命運沒有得到改善,城市孩子也沒有最終抱得美人歸。影片在行進的過程中嘎然而止,從而給我們留下更多思考或反思的空間。中國的太多電影落入大眾心理的窠臼,無論如何要讓觀眾在電影結束時感到心安、感到愉悅,對這個世界抱有美好的願望。壞人終將得到懲罰、良人終究會成眷屬,這是電影世界的主旋律。可惜電影中的理想世界與現實相差太大,現實會讓人撞得頭破血流。真正的好電影,必須是特立獨行、不以取悅觀眾為目的的電影,必須是高蹈和孤獨的電影。這樣的電影會讓人不舒服、讓人感到不安、讓人憤怒、讓人頓悟。套用尼採的比喻,好的電影或者是用酒神的情感去鋪陳日神的殘酷,或者是用日神的邏輯來刻畫酒神的迷惘。從電影對人心的衝擊的持續性來看,偉大的電影以悲劇居多。

相關焦點

  • 評《十七歲的單車》
    禁轉載;禁商用;未經允許禁一切懷念殘酷而現實的十七歲———淺析《十七歲的單車》藝術特色 特殊的歲月留給我們的記憶也許是反思或是感慨,每個人都曾擁有十七歲那段炙熱的青春,也許夾雜著殘酷與現實王小帥的力作《十七歲的單車》通過鄉下人小貴到大城市當郵遞員經歷的悲歡、辛酸、苦楚的講述,展現了一段殘酷而現實的十七歲青春物語,揭露城鄉之間的差距以及展現了導演對社會最底層最平凡的生命個體狀態進行的探索與反思。影片風格化的藝術特色已成為其一大亮點。
  • 十七歲的單車
    前些天,我在百無聊賴之際,又看了一遍王小帥導演的《十七歲的單車》,看著影片中的人物騎著車在胡同裡穿梭,自己仿佛又跳回到那段人車爭道的單車歲月
  • 《十七歲的單車》「單車」為王的日子裡
    九十年代末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穿行著無數自行車自行車是那個時代的象徵在電影《十七歲單車》中單車是貫穿整部電影的線索,也是電影裡被賦予最多含義的最具代表性的符號。九十年代末,自行車雖然不再是曾經的「三大件」。
  • 《十七歲的單車》電影影評
    《十七歲的單車》講述的是1999北京城裡人和外地鄉下人的差距和青春的故事,故事敘述一個從外地到北京討生活的年輕人貴,好不容易找了一個快遞工作,但他沒有單車,只好由快遞公司提供,每個月扣錢等他掙夠了600塊錢,他就可以買下他特別喜歡的那輛公司借給他的銀色山地自行車。
  • [騎行電影] 十七歲的單車......
    那麼今天,GZC通過向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來讓大家細細的體驗一下這種自行車的情感,雖然主角是一位17歲的騷年,但他其實就是一名典型的自行車愛好者的代表!《十七歲的單車》是2000年由王小帥導演,崔林、李濱、高圓圓和周迅等人主演的一部圍繞自行車為故事主題的青春電影。這部電影在不同的國家發行,採用的是不同的電影海報,上面這張是中國版的電影海報
  • 經典青春影片《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
    導語:經典青春影片《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影片《十七歲的單車》又是一個17歲的故事。是否因為雨季中的故事總是特別多呢?這個17歲不美:暴力,以強欺弱,狂躁以及命運的不公。只是這樣一些記憶如今在看了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後,竟似乎又變得不夠真實了,好像說自己17歲單車的美好時光純屬偶然,而那些孩子的那些沮喪少年的單車故事,才是真實的17歲。「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最暴力的一點是小時候沒人告訴你童話,長大之後沒人告訴你童話是假的。」徐克如是說。
  • 無名放映室 | 《十七歲的單車》
    【放映時間/地點】   周五 27Oct 4:30-6:30 pm /  Milburn F25a【電影介紹】 片名:十七歲的單車
  • 【美文】十七歲的單車
    前些天,我在百無聊賴之際,又看了一遍王小帥導演的《十七歲的單車》,看著影片中的人物騎著車在胡同裡穿梭,自己仿佛又跳回到那段人車爭道的單車歲月
  • 殘酷的成人儀式,《十七歲的單車》
    《十七歲的單車》的主線正是一則關於青春期的寓言。兩個因為單車遭遇的少年,兩幕惶惶不安的的青春紀實。初到北京的少年小貴找到了一份騎單車送快件的工作,他很滿足這樣充實又可預期的生活。他騎著公司配發的嶄新的山地車疾馳在車水馬龍的繁華所在,內心充盈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小堅是就讀於職高的北京孩子,成績優異的他有個青梅竹馬的同級女生瀟瀟。
  • 《十七歲的單車》來自底層生活的窺視
    《十七歲的單車》講的是因為一個單車而產生交集的兩個不同生活階級的兩個少年。是一部社會現實主義青春題材的一部影片,導演以他獨特的視角表達了他對城市中下層人遭遇的看法和對青春別樣的詮釋。低調簡單的拍攝,帶有一種黑色幽默的來講述的現實。
  • 【影評範例】電影《十七歲的單車》影評
    【影評範例】《十七歲的單車》講述的是關於單車的故事。
  • 如何評價電影《十七歲的單車》?
    同樣是以兩個年輕男子為主線的故事,內地第六代導演中有個叫王小帥的拍過一部《十七歲的單車》,比韓寒的《後會無期》不知高到哪去了。
  • 青春划過的時代——《十七歲的單車》賞析
    全片以單車為主線,兩位主人公為它欣喜若狂,也為它失魂落魄,小小一輛單車,承載著兩個少年的希冀。十七歲的小貴從貧困農村來城市討生活,靠著快遞公司的工作得到了人生第一輛單車,還是經理口中全北京城都少見的高級山地。
  • 《十七歲的單車》:一輛單車引發的戰爭,牽涉著女神高圓圓和周迅
    《十七歲的單車》是王小帥導演的一部劇情片,由崔林,李濱,高圓圓,周迅等人主演,該片於2001年在第5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首映 。該片主要講述了主角青春期的故事,影片的整體敘述風格和畫面渲染,都是灰暗的色調,讓人的內心覺得壓抑與不安。但《十七歲的單車》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卻值得我們回味與思考。
  • 《十七歲的單車》逆風飛揚,那是青春疼痛的成長
    《十七歲的單車》主演: 崔林 / 李濱 / 高圓圓 / 周迅上映時間:2001《十七歲的單車對於得獎無數的王小帥來說,一直以來以獨立思考的「文藝片」見長,《十七歲的單車》是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電影作品。王小帥出生於上海,在貴陽生活過十三年,其後因為工作學習等原因,在武漢、北京、福建均有生活經歷。豐富的生活體驗和故事積累,對其表現現實生活裡的人與人之間複雜而深厚的情感打下堅實基礎。
  • 《十七歲的單車》十七歲的世界裡,什麼對你最重要
    《十七歲的單車》這部影片,講的是幾個人不同的十七歲故事。從鄉下來城市打工的阿貴、家裡貧苦卻內心驕傲的小堅、偽裝自己的紅琴和美麗的高中生瀟瀟。他們幾個都在自己的人生軌跡上行走,而因為一場單車的意外,阿貴和小堅的人生開始有了衝突。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聽小編給你講完這個故事。
  • 第六代導演電影賞析:《十七歲的單車》
    2001年,中國第六代導演主要代表之一王小帥發行了他本人第一部在商業上相對較為成功的電影:《十七歲的單車》。影片講述了兩個青少年和一部單車故事。郭連貴(崔林飾)來自農村,在北京的一家快遞公司打工,每天的工作就是騎著的單車來往於大街小巷。這是一輛銀白色山地車,公司借給他送貨,眼看自己就要掙夠錢買下它了,車卻丟了。
  • 【Movie&Music•TV】一導演,一類人,一單車,十七歲
    《十七歲的單車》是2000年由王小帥導演的一部青春電影,崔林、李濱、高圓圓、周迅等人主演。電影故事非常簡單,但劇情的發展卻引人入勝。《十七歲的單車》在柏林放映時,觀眾反響非常不錯,因而此片於2001年2月17日在第5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首映且入圍金熊獎並獲得銀熊獎評審團大獎和新人才獎演員獎。許多人將義大利狄西嘉的新寫實經典《單車失竊記》與《十七歲的單車》作比較,導演王小帥表示,兩部電影同樣關注小人物在大社會中的命運,為了生存竭盡全力奮鬥,這對當時義大利或現在的中國都有意義。
  • 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同一臺單車,兩個完全不一樣的青春
    而2001年王小帥導演電影《十七歲的單車》則正是一首對自行車的「頌歌。這部電影以當代北京為背景,講述了兩個十七歲男孩的命運和不幸,他們一個來自城市,一個來自農村。然而這樣一部優秀的電影在最開始便被禁了。影片一開始,阿貴剛來到北京,並找到了一份快遞員的工作。老闆告訴他們,只要他們賺夠六百塊,便可以擁有公司暫借給他們的銀色山地自行車。
  • 一輛單車,兩樣青春,電影《十七歲的單車》追尋兩少年的人生軌跡
    導語:十七歲,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也是青春歲月中憧憬人生夢想的年齡。按照普通人的生活軌跡,一切都按部就班地奔波在學校與家的兩點一線之間。這個年紀正值上高中,在繁重學業和懵懂愛情的共同作用下,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在殘酷現實面前變得曲折。或叛逆、或躁動、或清純,這些都是青春期裡特有的符號。不同時代背景下,青春歷程也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