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範例】
《十七歲的單車》講述的是關於單車的故事。單車——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交通工具,而在加上了十七歲的修飾之後,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含義。導演以他獨特的視角表達了他對城市中下層人的遭遇的看法,以及對於青春的別樣的解釋。整部影片充斥了反差,紀錄片紀實風格的拍攝,沒有特技,沒有什麼高科技,帶著一種黑色幽默的色彩講述著現實。
單車作為影片標題的核心詞在片中不僅僅只是一件道具。對於貴來說,那是他的一切,失去了它,他就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生存工具;對於小堅來說,單車表面上是他多年來的一個夢想,但實際上只是他虛榮心的表現,而在他失去它之後,又變成為了他在城市中立足的尊嚴的體現。
小貴和小堅都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一個是外來打工的進城者,而另一個則是生活在重組家庭中生活不富裕的類似於小混混的角色。而在現在看來十分平常的單車也就成為了他們共同爭奪,並共同擁有的東西。在導演眼中,即使是美好的青春,物質也是異常重要的。對於小堅,有了單車他便輕而易舉地走向了漂亮女生瀟瀟。而瀟瀟和小堅交往後說的第一句話是「車不錯!」,這是多麼諷刺的。而他失去她也因為他先失去了單車。這種青春單純的愛戀也是建立在物質之上的。相比而言,單車的意義對於打工仔貴來說要純粹得多——單車的後架上載著的不是虛榮,而是他整個的生活。因而即使在他昏迷的時候,他的手還緊緊地握著單車輪子的鋼條——他的青春更加殘酷,為了在城市中生存下來,守衛著單車。在城市中,即便是本因該最美好的青春,也因為城市本身而變得物質,變得殘酷。
影片主要就是表現了兩個下層者無奈、殘酷的青春。城市人的一種冷漠充斥了整部影片。城市太大,人群太冷漠,足夠湮沒一個悲苦小角色。當小貴拿騎著自己的單車逃避小堅的追趕拼命前行而撞上卡車飛到車上,我們看到的是旁觀者的冷漠。導演把鏡頭游離於理性之外,忠實的長鏡頭,記錄著北京街頭時常可見的群毆民工的悲劇。當胡同小巷中幾個小混混追殺小貴和小堅,幾個大爺們照樣悠閒的下著棋,依舊是冷漠。小貴為了生存來到城市,但是他卻並不屬於這座城市,在城裡人的冷漠與非難中他的生存環境一步步地縮小,一步步地艱難,最終陷入了絕境。最後小貴在城市人的麻木的眼光中背著單車艱難的在大街上行走使冷漠達到了高潮,而小貴的悲慘命運也一顯無遺。
影片的配樂也令人印象深刻。主旋律明快的節奏感的反覆,伴隨著滾滾的自行車輪和人流,烘託著城市的現代感快節奏。之前提到了,貴於小堅日復一日交換單車時背景那輕快的音樂造成的聲畫對位,也成為片中少有的暖色調。而結尾時蒼涼的背景樂則使觀眾的情感達到了一個極至。
《十七歲的單車》並沒有充滿著青春的氣息,我們聽到的並非清脆的車鈴聲與歡快的笑聲,我們看到的卻是對生活的無奈與命運的妥協。本該青春年少,卻因為社會的無情的現實而變得殘酷無奈。北京,大都會,繁華下掩飾不了暗淡;胡同,小巷道,暗淡之中凸顯了現實。衝動、暴力、唯美、現實,導演用他的鏡頭語言,敘說著他對北京和青春的印象。
江西藝航傳媒培訓
江西藝考培訓:江西播音培訓、江西空乘培訓、江西編導培訓
電話:0791—88225625 / 18970882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