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導演王小帥:電影《十七歲的單車》給了我做獨立電影的勇氣

2020-10-27 斷片舍



電影:《十七歲的單車

導演:王小帥

豆瓣7.8/10



很早就開始觀看第六代導演王小帥的電影作品了,他的作品曾多次獲得國際大獎,甚至更難能可貴的是,其處女作《冬春的日子》,就被英國BBC評為電影誕生一百周年之百部最佳影片之一。


王小帥的諸多電影作品中,我還是更喜歡年去年上映的《地久天長》。在華語影片中,能真正把家庭問題拍得精彩出色的電影不多,李安的「父親三部曲」當然算得上華語電影中最為優秀的家庭電影,沒有之一。



黃健中的《過年》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家庭電影,徐崢的《囧媽》也算得上「家庭題材」的電影,但是它和前面所提到的幾部電影在藝術水準上相差甚遠。《地久天長》,是近幾年來我所看到的最優秀的華語家庭電影。


然而, 今天的影評文章我要談論的是王小帥的另一部電影,《十七歲的單車》。這部電影看過的人很少,在豆瓣上標記看過的人只有14.2萬,所以今天講這部電影,原因是有時候酒香也怕巷子深。

導演王小帥


在看《十七歲的單車》之前,我和大多數人一樣,以為這是一部浪漫膚淺的平庸之作。


我腦海中出現的是這樣的畫面:


一群身著白色校服的高中生(演員實際年齡要比高中生年齡大),臉上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只是夏日酷暑,學生們主要專注於情感問題而忽視了學業;男生載著女學生,穿過街頭巷尾,穿過人潮人海,穿過煙波畫橋,穿過校園,穿過籃球場,穿過三月柳絮,穿過四季更迭,而涼爽宜人的風,會吹拂蛋黃或者不蛋黃的長裙,會吹拂蓬鬆或者不是太蓬鬆的頭髮。



最後,清涼的夏風送走愁人的雨季,情侶們各奔前程,勞燕分飛,電影以殘酷的悲劇結尾,看電影的人又一次因「他們明明那麼相愛,最後還是沒有走到一起」而感到惋惜。


殊不知,年年歲歲花相似,空氣中還是會有情侶的味道。


看過《十七歲的單車》,你就會知道我前面的想法是多麼地一廂情願。



這是一部青春題材的電影,所謂青春題材者,無非就是講一講年輕人的故事。


可這是一部和國內其他青春電影不同的作品,如果與其他電影一樣,講年輕人的三角戀四角戀,那就不是王小帥了。


王小帥主要以拍藝術片為主,他的作品有總是著自己的藝術追求,立足當下,深入現實。



雖可拍出高票房的商業電影,但如賈樟柯王小帥之流的導演,其創作責任和藝術原則不允許他們那樣做,藝術電影導演有自己的藝術堅持,這一堅持在他人看來幾乎就是一種不可救藥的執著與固執,毋庸置疑的是這樣的導演都非常熱電影這一藝術表現形式。


正是因為熱愛電影,王小帥導演經常在知乎上發表文章,和關心電影的影迷們互動交流。在一個「如何評價電影《十七歲的單車》?」的提問下面,王小帥導演給出了自己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或者說是對這部電影的主題方面的一些解釋,在文章末尾,他寫道:


拍《十七歲的單車》也讓我重新找到做獨立電影的勇氣,我有了一種回到從前拍我的第一部電影《冬春的日子》的感覺。而且,我也會像捍衛我的生命一樣,捍衛映像(原文如此,估計是影像的誤寫)的自主。



什麼是獨立電影,百度是這樣解釋的:獨立電影來源於英文「independentfilm」,又被稱為獨立製片電影,它是與好萊塢主流電影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從技術角度上講,「獨立電影」是指某部電影在資金投入和製作上不隸屬於任何電影集團、公司(或製片廠),主要依靠製片人或導演本身通過各種渠道融取資金,甚至包括個人出資等形式來製作影片。


簡單講,獨立電影導演通常是自己籌集資金自己拍電影,因而在創作上他有更大的自由和權利,正因為這樣獨立電影往往具有獨特的個人印記和深刻的思想,他們不為某些觀眾而拍。


寧浩導演曾說:電影有兩種,一種是跟觀眾有仇的,敢花錢進來一定讓你帶走不愉快;另一種是跟觀眾親的,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我想,《十七歲的單車》就屬於一見如故、相見恨晚的電影。



關於影片的劇情,文章不再過多敘述,簡言之就是兩個男孩和兩個女孩以及一輛自行車的故事,文章的核心是在談論影片故事背後的東西,有人稱之為主題,但是我談論的似乎比主題還要多一點,可能聰明的你已經看出來了。


偉大的蘇聯導演塔爾夫斯基在著作《雕刻時光》中寫道:電影首先應該描述事件,而不是自己的態度,對於事件的態度應當由整部影片自然地流露出來。


影片在主題上,意在講述相應背景之下的年輕人的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虛榮、攀比、奮鬥、堅持、隱忍、執著、暴力、叛逆…



導演並沒有對年輕人的成長予以褒貶的評價,他和他的攝影機一樣,只負責記錄。正如恩格斯說的:作者越是隱藏自己的觀點,越有利於作品藝術價值的展現。


我們都和影片中的郭連貴一樣,曾經執著過。



或許是執著於學業,或許是執著於愛而不得的那個人,或許是執著於某一方面的愛好,或許是執著於某一職業,或許是執著於其他,不管怎樣我們都執著過。


可是就像所羅門王指環上鐫刻的:一切終將逝去。


時間如身外的流水,逝者如斯夫一點不等人。我們度過易逝的時光,於已逝的時光中收穫生命經驗,我的心靈在逝去的時光中得以沉澱。


十七歲的雨季不再來,《十七歲的單車》給了我堅持的去執著的勇氣。

E/N/D

相關焦點

  • 第六代導演電影賞析:《十七歲的單車》
    2001年,中國第六代導演主要代表之一王小帥發行了他本人第一部在商業上相對較為成功的電影:《十七歲的單車》。影片講述了兩個青少年和一部單車故事。郭連貴(崔林飾)來自農村,在北京的一家快遞公司打工,每天的工作就是騎著的單車來往於大街小巷。這是一輛銀白色山地車,公司借給他送貨,眼看自己就要掙夠錢買下它了,車卻丟了。
  • 《十七歲的單車》逆風飛揚,那是青春疼痛的成長
    高圓圓 / 周迅上映時間:2001《十七歲的單車》榮獲15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和新人獎、3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入圍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導演獎等多種獎項。「第六代導演」之一 。1993年,王小帥獨立製片編劇導演的影片處女作《冬春的日子》被英國BBC選為電影誕生一百周年之百部最佳影片之一2001年執導《十七歲的單車》獲得
  • 《十七歲的單車》電影影評
    《十七歲的單車》是由第六代導演王小帥用自己獨特的目光對成長故事新的演繹的影片,此部片子經歷很多波折,出品時間是2001年上映在德國,因為影片涉及政治問題等在中國大陸禁播
  • 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同一臺單車,兩個完全不一樣的青春
    而2001年王小帥導演電影《十七歲的單車》則正是一首對自行車的「頌歌。這部電影以當代北京為背景,講述了兩個十七歲男孩的命運和不幸,他們一個來自城市,一個來自農村。然而這樣一部優秀的電影在最開始便被禁了。影片一開始,阿貴剛來到北京,並找到了一份快遞員的工作。老闆告訴他們,只要他們賺夠六百塊,便可以擁有公司暫借給他們的銀色山地自行車。
  • 編導藝考常識:第六代導演簡介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在第六代導演中,張元是最早的幾個探索者之一。他1991的作品《媽媽》展現了非同於主旋律電影、"新民俗"電影與"新體驗"電影的風貌,早期作品《北京雜種》《東宮西宮》都體現出創作上的邊緣性和先鋒性;搖滾和同性等題材都是在中國電影中的最早嘗試,都具備一種粗糙的、迷離的、破碎的藝術風格代表作:《媽媽》《綠茶》《看上去很美》《過年回家》王小帥最早的作品《冬春的日子
  • 看懂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之後,才明白當初為何被禁
    而2001年王小帥導演電影《十七歲的單車》則正是一首對自行車的「頌歌。這部電影以當代北京為背景,講述了兩個十七歲男孩的命運和不幸,他們一個來自城市,一個來自農村。然而這樣一部優秀的電影在最開始便被禁了。影片一開始,阿貴剛來到北京,並找到了一份快遞員的工作。老闆告訴他們,只要他們賺夠六百塊,便可以擁有公司暫借給他們的銀色山地自行車。因此,阿貴興奮地向著擁有山地車的目標前進。
  • 如何評價電影《十七歲的單車》?
    同樣是以兩個年輕男子為主線的故事,內地第六代導演中有個叫王小帥的拍過一部《十七歲的單車》,比韓寒的《後會無期》不知高到哪去了。
  • 王小帥:我很珍惜「獨立電影」這個稱呼
    [摘要]「獨立電影」涵蓋了太多的意味:獨立地存在、獨立地表達、獨立的觀點。但這一切我認為我們好就好在並沒有因為獨立而顯得失衡。第六代獨立電影包含普世價值關懷。王小魯認為雖然同為第六代導演,但賈樟柯和王小帥、張元等在電影中的關注點其實頗有不同。以下為部分發言實錄:
  •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成長之殤——兩次「七君子事件」(下)
    就這樣,第六代導演的三位代表人物王小帥、路學長、管虎都得到機會,拍攝了新作《夢幻田園》、《非常夏日》和《古城童話》。遺憾的是,這三部作品不但在商業沒有取得成功,在藝術上也備受指責。評論界普遍認為他們的新作不如之前的作品「是不是身份的改變,也一起改掉了這些年輕導演身上的銳氣和深度?」。
  • 王小帥的電影之旅
    只有一點是值得懷疑的,那就是用死亡做為代價在一件藝術品中是否顯得太大了。」 《扁擔·姑娘》1997   一個從農村到武漢來的少年「扁擔」東子,低徊在汽笛鳴響,鱗次節比的街邊地攤,繁忙的渡輪,潮溼的江霧之間,他顯得很惘然,找不到立腳和看到未來之地。
  • [騎行電影] 十七歲的單車......
    那麼今天,GZC通過向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來讓大家細細的體驗一下這種自行車的情感,雖然主角是一位17歲的騷年,但他其實就是一名典型的自行車愛好者的代表!《十七歲的單車》是2000年由王小帥導演,崔林、李濱、高圓圓和周迅等人主演的一部圍繞自行車為故事主題的青春電影。這部電影在不同的國家發行,採用的是不同的電影海報,上面這張是中國版的電影海報
  • 賈樟柯王小帥婁燁寧浩:第六代導演的二十年
    這群青年導演用自己獨立的精神撕開了鐵幕,在密不通風的官方話語空間之外,開始了個人的訴說。他們持之以恆地關注中國底層社會,堅持呈現著被社會變革拋到邊緣的人群。這批人中,有我們熟悉的張元、賈樟柯、婁燁,王小帥、寧浩,還有何建軍、管虎、王全安。「他們」,被稱為中國的第六代導演。有人說,第六代導演是「拿獎的一代」;有人說,他們是「弒父的一代」。
  • 賈樟柯:我希望沒有「第七代」電影導演
    「第六代」、「獨立電影導演」以及與之相似的一系列稱謂,較早來自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媒體對一批中國新銳導演的評論,同時也獲得國內某些青年導演的呼應。1995年北京電影學院組織的一次小型研討會上,韓小磊為青年導演呼籲,不要再用「代」的旗號或招牌來遮蔽這些年輕人的藝術風採和對電影藝術的貢獻時,在場的大多數青年導演則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如王小帥所言:「我們這些人是一代還是不是一代,我感覺太不重要了。剛才有人提到第五代,新浪潮當初也在否認,後來也成了,因此我現在來否認也沒有意義,將來會是怎樣,我也不知道。」
  • 從「被禁」到「解禁」,中國第六代導演與他們的禁片
    例如,20年前看《蘇州河》的觀眾,可能先是看了「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的作品,再接著看「第六代導演」諸如賈樟柯、王小帥、王全安、張元與婁燁等人的作品。多年之後,中國電影「第〇代」的說法是否繼續?第六代導演們20年來又是什麼樣的景況?
  • 殘酷的成人儀式,《十七歲的單車》
    《十七歲的單車》的主線正是一則關於青春期的寓言。兩個因為單車遭遇的少年,兩幕惶惶不安的的青春紀實。初到北京的少年小貴找到了一份騎單車送快件的工作,他很滿足這樣充實又可預期的生活。他騎著公司配發的嶄新的山地車疾馳在車水馬龍的繁華所在,內心充盈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小堅是就讀於職高的北京孩子,成績優異的他有個青梅竹馬的同級女生瀟瀟。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丨導演王小帥:我每次拍電影都像個愣頭青
    有許多標籤,貼在王小帥身上,比如「中國內地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中國獨立電影先鋒導演」等。自處女作《冬春的日子》開始,到最新電影《地久天長》,近30年的導演生涯,王小帥並不高產,卻一直堅持自己的表達,其電影多次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並屢獲國際大獎。
  • 王小帥導演到四川傳媒學院做《闖入者》 粉絲音控臺搶麥提問
    介紹新片《闖入者》並與在場的師生分享電影創作的經驗。其中更有王小帥導演的「鐵桿粉絲」,導演專業的同學為了得到現場提問的機會,「搶佔」音控臺,與王導交流。四川傳媒學院院長馬洪奎在交流分享會之前與王小帥導演進行簡短座談,他希望王導今後能經常帶優秀的電影作品到學院與師生交流。王小帥導演表示今後有機會將與四川傳媒學院在電影創作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
  • 現實闖入者 王小帥
    王小帥Wang Xiaoshuai中國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獨立電影先鋒導演自編自導首部長片《冬春的日子》該片成為中國獨立電影開篇作之一此後,王小帥憑藉其強烈的個人色彩與人文關懷,堅持不懈的獨立創作精神成中國「第六代」導演享譽國際的標籤式人物
  • 駁王小帥:電影「好看」其實很不簡單
    解璽璋 學者記得去年上海電影節期間,王小帥公開批評陸川、寧浩作為導演「太失敗」,其電影缺少藝術味道和文化承擔,網上還有很多人詢問「王小帥是誰」。時隔不到一年,王小帥再次將矛頭對準比他年輕的一代導演。
  • 淺析《十七歲的單車》———一個讓人心酸的年代
    記憶的步伐帶給我們一個青澀無知心酸的年代,點點碎片組合成記憶的年代,一輛自行車連接兩個人的命運,青春與成長、社會現實的反思,初戀的甜蜜與迷茫,一群莽撞的青年……不得不說對於剛出道的第六代導演王小帥很會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