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爭議是怎麼來的?
導火索是上一期節目裡,藍盈瑩、黃齡、吳昕組成了三人團,為了讓節目更加豐富,隊長藍盈瑩提議加入樂器元素。但玩樂器,只有藍盈瑩和黃齡會,剩下的音樂小白吳昕該怎麼辦?於是藍盈瑩又提議,說唱部分我們都不要了,都給吳昕,讓吳昕當主唱。老師們的意思很簡單,要玩就三個人一起玩,要麼就別玩。其實到這裡,也就是大家互相交流想法碰撞的過程,成不成都無所謂。但藍盈瑩接下來的爭取,卻顯得不那麼「科學」——整個溝通過程藍盈瑩極度自信,同時認為自己能做到的事吳昕一定也能夠做好。最終,「女子樂隊」的想法被斃,而此時,一直沉默的吳昕突然埋頭哭了起來,她覺得自己拖累了大家。觀眾的敏感點向來最容易被共情二字戳中,當晚,藍盈瑩和吳昕就都上了熱搜。有人說藍盈瑩只想突出自己,全然沒有顧及吳昕的感受。
也有人說,這是比賽,有好勝心不是很正常嗎?從早期受盡好感的狼性學霸人設到如今兩極分化的評價,藍盈瑩的努力,錯付了嗎?節目開播以來,藍盈瑩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努力的結果也是毋庸置疑的。初評舞臺,她在全開麥的情況下又彈又唱又跳,聲音好動作好眼神還精準地抓住機位。排練《得不到的愛情》,她反覆死摳每一個細節鼓勵大家共同進步。
結果是,她帶著隊員們成功晉級。第二次公演,她照樣毫不懈怠,在黃齡和吳昕都在休息的時候,她開掛了一樣讓老師給她摳動作。
用黃齡的話來說,藍盈瑩是拼命三郎,用吳昕的話來說則是,她像打了雞血一樣。而藍盈瑩努力的目的很純粹——就是想「贏」,想通過「贏」,來證明自己。《乘風破浪的姐姐》之前,藍盈瑩也一直是這樣努力奮進的狀態,微博上勤勤懇懇地打卡,閱讀、練琴、學雅思、健身,一個不落。《演員的誕生》裡的一場哭戲,更是讓觀眾開始忘了「浣碧」記住了「藍盈瑩」,足見為擺脫角色刻板印象,她在演技上也下了苦功。要知道,普羅大眾對明星的記憶點,往往是人設標籤先入為主,只要有一點細微之處不合拍,就有過於營造之嫌——於是她勤奮分享出來的書單,因為「雞湯」,淪為了他人口中的「文化涵養不夠」。於是她積極展現的尤克裡裡技藝,又因為「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變成了看客眼中的「賣弄」。何況大部分觀眾都是唯成果論,講究成績匹配野心。
像《創造營2020》中喊出「是我站得不夠高嗎」的陳卓璇,總決賽通過一首《Bang Bang》飆高音力證實力在線,最後,以第四名的成績成團出道。這時候再來看她前期的「璇言璇語」,是不是顯得挺合理的,是不是也不至於那麼觀感不佳了?
而無論是在戲路作品上,還是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的舞臺上,藍盈瑩取得的成績,都還未出圈到比她的「有野心」更讓大家關注。
她的「爭氣」,反倒成了一種吃力不討好。
這一切,都把藍盈瑩推向「用力過猛」的風口浪尖。
不過,引起人設爭議愛恨的,從來不是這個明星所做的事有多大爭議,而是這件事,有沒有與呈現出來的人設產生違和。藍盈瑩一直都是這樣努力的形象,可以說,哪怕有爭議,藍盈瑩所做的事,跟她的努力都是對得上號的。這也是為什麼,藍盈瑩個人再用力過猛,也扯不上人設翻車——有的人對她的狼性喜歡不起來,有的人呢,就敬佩她這股勁。
「佛系」撞上「狼系」,
誰該乖乖聽話?
而且和藍盈瑩的狼性不同,在大家印象裡,「佛系」才是吳昕的關鍵詞。而她的佛,又不是心外無物全然放下的那種——於是,當藍盈瑩表現出努力又勢在必得的樣子,吳昕感到的是壓力大於鼓勵。再加上女明星之間的你來我往,都會被娛樂圈放大,一言一語,也都會被上價值。
這樣標籤一對立起來,藍盈瑩和吳昕的相處之道,才變成了以她們為代表的狼系人設和佛系人設之間的爭持。
到這個時候,觀眾的代入感已經很強了,他們看到藍盈瑩,就像看到了學生時期班上的尖子生,那個當自己正在看綜藝打遊戲,她卻已經跑到圖書館埋頭苦讀的室友。
又或者,是那個自己喜歡996,卻要求別人和她一起加班的「討厭」同事……
而他們,都極易讓人產生「競爭焦慮」的情緒。但也就像吳昕說的,鼓勵肯定是有的,本質上,這是一個團隊成員互相磨合的問題——那麼,讓藍盈瑩「敗好感」的真的是她的努力、她的野心,和她那一臉想贏的欲望嗎?之前為了幫助隊員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藍盈瑩不吝惜地把她的秘密武器沙袋送給了大家。像本就頸椎不好的鄭希怡,戴上沙袋就吃不消了,別看這只是增加了身體負重,往嚴重了說,搞不好也容易出事。可藍盈瑩是怎麼說的?
「再吐槽也沒用,該戴還是要戴。」是不是跟前面她讓吳昕咬咬牙十天速成貝斯的「成功學」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這一次,黃齡明明是一個非常強的Vocal擔當,她卻讓吳昕去當主唱,讓這兩個人都「難以發揮」,是不是又顯得不夠尊重隊友?在藍盈瑩的概念裡,沒有量力而行的特殊,只有全力以赴的常態,自己能行的事,別人一定也能行。可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拿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本身就是一種錯誤。所以,藍盈瑩真正做不好的地方,是她不應該逾越界線,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替別人做選擇,以及,用自己定義的成功去向別人提出要求。當我們在如此指責藍盈瑩的同時,我們自己,不也變成了那個「規訓」別人的藍盈瑩嗎?規訓一個有野心和欲望女性,除了符合東亞社會中女性要聽話一點的故事性審美,它真的對女性友好嗎?格鬥公主張偉麗在成為首位UFC格鬥冠軍之後,別人給她貼上「暴力女友」、「會家暴」的標籤,她卻始終熱愛、用拳頭說話,繼而說出,「八角籠裡沒有垃圾話」。張曼玉在拿到柏林、坎城雙料影后之後,40幾歲玩起搖滾,別人說她唱得難聽,她卻說,請再給我20次機會……哪一個能成為典範的女性,不是因為不服從規訓才活出了自己的樣子?那麼我們,又怎麼能因為藍盈瑩個人努力,就說她不該用力過猛;又怎麼可以因為她想贏,就給她扣上精緻利己主義的帽子呢?跳脫出人與人之間的底線問題,努力上進沒有錯,熱情蠻幹沒有錯,藍盈瑩不甘平凡的野望,其實,一點也都不可恥。只是,如果藍盈瑩可以更有同理心、更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一點,那會更好。
無疑,「正確」的價值觀還是更偏向藍盈瑩這種做派的,但嘲諷吳昕這類性格,其實也大可不必。因為無論是對兩個人設中任意哪個的嘲諷,其實都是一種偏見。要知道,不求輸贏的佛系,未必是你想要的標籤,而優勝劣汰,也未必會是你所喜歡的遊戲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