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封鎖造成嚴重心理健康危機:感到孤獨,焦慮,抑鬱怎麼辦?

2021-02-13 淺藍深藍

「心理健康狀況在沉默、恐懼和批判的文化中茁壯成長」

鄧肯是一名獨居的離異人士,他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應對進一步封鎖的限制。

他說:如果我不被允許走出家門,不被允許與世界聯繫,不被允許控制我頭腦中的惡魔,會發生什麼呢?

或者,如果每次我都迫使自己走出絕望的深淵,我就必須考慮到僅僅是停下來坐在公園長凳上就可能觸犯法律的可能性?

如果政府開始播放廣告告訴我,有時能救我一命的東西——走出家門,繼而是我絕望的頭腦——可能會奪走別人的生命,我該如何應對?

我一想就覺得不寒而慄。


他們通過孤立你而變得嚴重,通過切斷你與外界的聯繫,告訴你沒有人會理解你正在經歷的事情。

他們在一種沉默、恐懼和批判的文化中茁壯成長……一種幾乎得到國家認可的文化。

恢復的最關鍵的一步是認識到不僅有人知道你現在正在經歷什麼,而且還有人正在經歷你現在正在經歷的事情。

但在我們目前所處的氣氛中,很難堅持。

當然,至關重要的是,我們在社會上保持距離,以拯救Covid-19的生命。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不應該犧牲目前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

據Mind分析,自第一次全國封鎖開始以來,撥打他們求助熱線的電話增加了一倍,心理健康危機患者的緊急和緊急轉診飆升了15%,6月和7月的數字高於以往記錄。

 人們的死亡不是因為他們的同伴出去散步,而是因為政府在聖誕節期間發送的模糊的政策失敗了。

把矛頭指向公眾,指責他們在拯救生命方面做得不夠,這是不夠的。這可能會使事情變得更糟,而不是更好。

相反,他們需要認真對待日益嚴重的心理健康危機——孤獨感和焦慮感。


例如,英國各地都有心理健康危機電話熱線,但似乎沒有人知道。類似地,政府似乎沒有花錢提醒公眾,他們可以通過NHS在線諮詢——也許是因為那樣的話,他們可能真的需要在這方面進行適當的投資。

在封鎖的黑暗日子裡,政府不應該讓人們互相攻擊。

相反,他們應該讓我們知道有哪些支持可以幫助我們度過難關。全國有成千上萬的鄧肯家的人,他們應該得到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僅僅為了生存而受到譴責。


即使你不想,也要保持聯繫,尤其是當你不想這麼做的時候。只需要和鄰居或朋友進行5分鐘的對話,但要強迫自己去做。

如果你找不到傾訴對象,可以看看心理健康夥伴的在線同伴支持會議。甚至連是否說話都沒有壓力——有時候知道還有和你一樣的人是很好的,在Instagram上定期運行「生活」。

不要嘗試做太多的事情。一切都慢下來。目前,我們僅僅靠生存來實現目標。

避免推特和滾動查看新聞。如果你一定要使用社交媒體應用,那就多讀書吧。

做好基本的準備——有規律的飲食,避免過量的酒精 (它是一種偽裝成鬆弛劑的鎮靜劑!)。並且試著保證充足睡眠——但不要過量。

如果你覺得自己唯一想做的事就是躺在羽絨被下面,那就起床,帶著焦慮在附近走走。



皇家精神科醫學院(Royal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院長西蒙·韋斯萊教授說,當我們處於戰爭狀態時,不是炸彈和子彈的影響,而是會影響子孫後代的心理健康後遺症。流行病也是如此。

當塵埃落定,感染率降低,我們的醫院和護理院的嚴重情況得到控制時,會有另一個迫在眉睫的危機需要我們關注。

他說:一如既往,傷亡人員將是那些情況變得更糟的人。年輕人、被邊緣化的人、經濟不穩定的人、孤立的人和失去親人的人——所有這些人的生活都將受到Covid-19的影響。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的數據,成年抑鬱症患者的比例在疫情期間翻了一番,達到五分之一。

與此同時,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去年秋天發布的一項研究發現,現在有六分之一的兒童面臨焦慮、抑鬱和孤獨等心理問題(上一次這項研究是在2017年進行的,當時的比例是九分之一)。

封鎖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原因很簡單,就是大流行的本質。它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也阻礙了我們應對方式。保持社交距離對心理健康非常有害——尤其是當你已經有問題的時候。

他說,必須儘早採取緊急行動,解決迫在眉睫的心理健康危機。

他說: 「目前,我們可以躲在我們必須拯救生命的事實後面。一旦死亡率和住院率下降,我們就必須真正開始考慮重建心理健康。」

他特別擔心年輕人。「我們奪走了學生整整一年的生活,」他說。「對我們中的許多人來說,這些時期決定了我們的未來。」

儘管政府承諾從2023年起每年向心理健康服務部門額外投入20億英鎊,但專業人士認為,還需要更多的資金,而且要更快。

慈善機構Mind警告說,第二次心理健康大流行席捲而來,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的數據顯示,「緊急和緊急轉診用於危機護理的人數大幅增加」。

他補充說,大流行已經見證了一個轉變,從許多人只是「掙扎」到臨床不適,他警告說,「以前沒有經歷過心理健康問題,但現在發現自己處於這種境地的人越來越多。」

Covid-19將被證明是我們討論和保護心理健康方式的決定性時刻。有很多脆弱的地方,但心理健康必須是康復的核心。


英國目前處於第三次的國家一級防範禁閉狀態,這一措施旨在幫助英國在疫苗推出期間阻止疾病的傳播。

然而,持續封鎖的一個後果是,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有害影響。人們說:「我覺得自己好像被關在監獄裡,被鎖在牢房裡。」

人們都是怎麼說的?

我住在一個有庇護的公寓裡,自從大約十年前我妻子去世後,我就一直獨自一人。大流行期間我一直足不出戶。除了我的護工,他們每天來四次,簡直就是天使,我再也沒見過別的靈魂。我有兩個孩子住在國外,但我們已經有一年多沒有見面了。

在大流行之前,我從來沒有受到過心理健康的困擾。2003年,我被診斷出患有神經系統疾病,這影響了我的行動能力,使我無法握住刀叉和筆。但在Covid-19之前,我每周都出去三次。星期天我去教堂,然後晚些時候我會去市中心吃兩次飯。那些外出是我的生命線。我討厭被限制在我的小公寓裡。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但這是非常困難的。我覺得自己被孤立了,就像在監獄裡,被鎖在牢房裡。

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非常措施來封鎖,這正在影響心理健康——我自己的心理健康已經下降了很多。我買不起電腦,所以我依賴手機——我只是覺得被切斷了聯繫。

我一直沒能在全科醫生那裡得到任何面對面的預約。我最後一次預約是14個月前。我一直依賴英國老年人協會,他們給了我保持聯繫的建議和其他幫助。

我一個人過聖誕節——這是我第一次一個人過聖誕節。我安排了一份需要用微波爐加熱的飯,但我甚至不敢吃。現在每當我想到未來的路,我就非常擔心。這會對心理健康造成數以百萬計的影響。

封鎖期間我每天都在哭。我幾乎總是感到焦慮和不知所措。我這輩子從來沒哭過這麼多——在第三次禁閉期間的每一天。我一直認為我的意志很堅強,但我發現我並不是,這本身就很令人沮喪。

每個人都知道「媽媽內疚」是什麼感覺,但這個更糟糕。我有八歲的塞繆爾和五歲的波比在家裡上學,還有十個月大的麥克斯整天圍著我的腳踝。他是在第一次禁閉前幾周出生的——那時候比較容易,因為他睡得很多,但現在我要讓兩個大孩子做作業,他需要娛樂一下。

我知道大家處境都一樣,所以抱怨真的很不好。我們實際上是幸運的,因為我丈夫有一份全職工作。

我沒有聯繫過全科醫生了解我的感受,也沒有想過要聯繫他。但這種偏執已經開始了。他們告訴我們,我們將在2月的期中考試前在家上學,但我認為大多數家長已經接受了我們可能要在家上學到復活節。政府說的是看到隧道盡頭的光明,但現在已經是第二周的第三天了,我已經有了這種崩潰的感覺。

「持續的焦慮讓人崩潰,可我需要在大學的心理諮詢部門排隊要等待六個月才能得到支持。」 

22歲的Y是蘇塞克斯大學心理學一年級學生。她說,過去的一年裡,作為一名學生,我有點像被社會遺棄了。人們指責我們導致大學城的新冠病毒感染率上升,指責我們舉辦非法派對,違反所有可以想像的規則。

還有一種老掉牙的萬全之策——人們可以指責我們是無法忍受生活中幾個月的困難的雪花族。

一直以來,我們都背負著更多的債務,來支付我們不用的住宿費用,以及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必須自學的學位。

我和另外五個女孩住在校外,房子的房租我還在付。學校要求我們不要回去,但我知道如果我不回去,我的心理健康將受到嚴重影響。

我打算下周三在1月25日開學之前獨自開車回蘇塞克斯。當我在家的時候,我只是偶爾離開,去吃東西或鍛鍊,就像在家裡一樣。

我的大多數朋友也計劃回來,但有些人對規定感到緊張,而且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開車回來,所以他們擔心火車。

持續的焦慮讓人崩潰,第一年已經夠艱難的了。除了我的家庭教師之外,我幾乎沒見過其他人,我只在Zoom上看到過,和他們接觸很少。

大學的心理健康資源是最少的。現在,你聯繫支持服務,然後你被告知要等六個月。這種情況會持續多久,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在家工作正產生有害的長期後果」

在第一次封鎖時,我們都應付得很好,當時同事們告訴我,不用通勤,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是件好事。

但最近的孤立正在引發更深層的問題。人們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對大多數人來說,日常工作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我們在封鎖期間重新開放辦公室時,是否回來是可選的。

除了少數人,幾乎所有人都決定要回來。對於休假的同事來說,生活可能會很艱難。

其中一位表示,當我們開始重新開業時,「被要求重返工作崗位是全年最好的消息」。

另一位女士說,她在家中呆了數周,只是為了擔心住在老年痴呆症護理中心的父親,而這讓她的腦子被佔據了。

人們覺得沒有方向,坐在家裡無事可做。

真正影響心理健康的是不斷變化的限制所帶來的持續的不確定性:人們不知道下一周他們是在工作還是在家。

我們努力保持聯繫,我的兒子詹姆斯每周都會錄製一段視頻,告訴大家現在發生了什麼,以及我們對未來的看法。

我自己也經常和抑鬱症作鬥爭,所以我知道關心團隊的心理健康是多麼的重要。

「我變得太害怕了,不敢離開前門去散步」

洛蕾塔·史密斯,67歲,薩裡郡的寡婦

今年3月,當我收到NHS建議我保護自己的信時,我就知道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通常每周都去看我的兒子和女兒,我不喜歡幾個月沒有他們的日子。但我不知道它會持續多久,也不知道它會有多幹。

我一直是一個相當積極的人。我的丈夫託尼在與阿爾茨海默氏症抗爭14年後,於去年1月去世。

雖然生活很艱難,但我一直很樂觀,因為我的生活充實多彩,包括要照顧我的三個孫子孫女。

2010年,我接受了兩次腎臟移植手術,短暫地依靠生命維持系統維持生命,第一次手術結束後,一位醫院顧問對我說,「你看起來很好。」

封鎖打擊了這種積極性。到了春天,情況就沒那麼糟了,那時一切都還覺得新奇。我讓自己有時間在安靜的地方獨自散步,在夏天,我很高興能在我的後花園裡見幾次我的孩子和孫子。

現在,一切都顯得更加黯淡,很難不被孤獨所淹沒。

我發現自己粘在新聞上,看著死亡人數不斷上升,我變得太害怕了,不敢離開前門去散步。我有點想把自己封閉起來直到我拿到疫苗。我希望那一天快點到來。


他們通過孤立你而變得嚴重,通過切斷你與外界的聯繫,告訴你沒有人會理解你正在經歷的事情。

他們在一種沉默、恐懼和批判的文化中茁壯成長……一種幾乎得到國家認可的文化。

恢復的最關鍵的一步是認識到不僅有人知道你現在正在經歷什麼,而且還有人正在經歷你現在正在經歷的事情。

所以你覺得,成年人的崩潰要不要藏起來...

往期精選

相關焦點

  • 感到抑鬱怎麼辦?
    楊玲,女,精神科主任醫師,國家司法鑑定人,湖北省心理學會醫學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恩施州醫學鑑定專家、恩施州殘疾軍人殘情鑑定專家。部分患者可能還伴有一些精神病性症狀,如負面評價的聽幻覺,嚴重者出現自殺的想法甚至自殺。抑鬱症常反覆發作,每次發作症狀至少持續2周以上,大多可以緩解,部分會有殘留症狀或轉為慢性,可能造成嚴重的社會功能損害。發作過程中不應該出現符合躁狂、輕躁狂發作診斷標準的症狀,一旦出現,就應診斷為雙相障礙。
  • 抑鬱和焦慮有什麼區別?又抑鬱、又焦慮該怎麼辦?
    專家:抑鬱和焦慮其實是相伴而生的,抑鬱症一般會伴有焦慮的症狀,焦慮症也會伴有抑鬱的症狀。 焦慮症,是與精神心理因素相關的神經症,神經症表現為無明確對象的提心弔膽或運動性不安。抑鬱症是重型的精神疾病,以持續而顯著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失眠以及精神活動的全面抑制。
  • 為心理健康構築防疫堤壩,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出爐
    6.對於較為嚴重的焦慮、抑鬱等問題,經過評估後可以進行專業的疏導,包括認知行為矯正、放鬆療法、正念冥想、森田或內觀療法、團體心理治療(對有相同問題的多人)等。7.已經明確診斷為焦慮、抑鬱、疑病等障礙者,應當在專科醫療機構接受治療,除心理幹預外,可能還需要相應藥物幹預,包括各類抗焦慮藥物、抗抑鬱藥物等。
  • 疫情期間宅太久,焦慮、煩躁怎麼辦?教你如何緩解
    儘管宅家的生活對於一些「宅男宅女」而言沒有造成很大影響,但是大部分人都由於長期沒有出門,進而出現了一定的不良反應以及負面情緒,比如做事缺少樂趣、抑鬱、焦慮、煩躁等。那麼,為什麼長期宅在家裡會導致不良情緒產生呢?疫情期間宅家,為什麼會感覺焦慮、煩躁?
  • 心理危機幹預專家分享典型疫情焦慮案例:千萬注意不要批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月1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夏瑾)在1月12日召開的石家莊市第8場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石家莊市第八醫院心理危機幹預中心主任張煒分享了一個典型的焦慮案例:石家莊市心理援助熱線接到一位居民的諮詢電話,表示自己有一點發熱現象,家人考慮他沒有接觸史,就勸他在家裡多喝水、吃藥,
  • 「我快要崩潰了,不知怎麼辦」…疫情期間,心理疏導志願者幫你邁過...
    「老公不在身邊,兒子高三了,叛逆期、壓力大,再加上疫情,我整天非常焦慮,感覺快崩潰了,怎麼辦啊?」「解除居家隔離後,我感到世界不一樣了,總覺得別人在背後對我和孩子指指點點,和我說話也不願意靠近,我是不是被排擠了?」最近,56歲的楊曉萍時常在QQ、微信上收到類似的諮詢。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下如何做好心理健康的防護
    每天大家打開電視和手機都是看到到處是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信息——「每天不停地看電視新聞、微博和朋友圈傳的肺炎最新消息,越看越恐慌,然後更想看」「總覺得自己很危險,流點鼻涕,咳嗽兩下就怕是已經感染了」「心情差吃不下東西,沒生病但是焦慮的胸悶、氣短」「真的不能再看了….每天看著這些新聞,感覺自己快瘋了」「剛有好轉的抑鬱又捲土重來
  • 全國青聯:建設國家級心理健康服務平臺,加強危機幹預
    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僅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同時也增加了人們的心理痛苦,甚至可能引發心理健康問題的「次生災害」。   1月27日,國家衛健委下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要求緊急心理危機幹預和心理疏導工作應統一管理、分類幹預、有序服務。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敦促各國採取緊急措施,解決疫情大流行期間的精神衛生問題。
  • 心理健康調查:22.85%的青少年有過抑鬱情緒,七成表示疫情影響其...
    心理健康調查:22.85%的青少年有過抑鬱情緒,七成表示疫情影響其心理狀態 作者:張雯 發布時間: 2021-01-12 17:15
  • 姜子牙如何戰勝中年危機?丨內附焦慮測試量表
    人到中年,往往因面臨衰老、壓力、婚姻、事業、子女等各種問題,生理上軀體發生改變,心理上產生心力交瘁,難以應對的低潮情緒。他們在這段時間通常會感受到「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在心理上產生衰老感、虛無感、分裂感、無力感、停滯感等壓力感受和恐慌、焦慮、抑鬱、自卑、迷茫等情緒體驗,降低自我認同。
  • 疫情期間如何保持心理健康?18個心理疏導問題為你支招
    防疫期間,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給出這些答案。1、在小區做志願者,有時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家裡人勸我別去了,我覺得他們都不理解我。答:感謝您的辛勤付出,您做得很好!好恐慌,怎麼辦?答:面對災難、危機,焦慮、恐慌的情緒是人類的正常反應和求生本能。但 「誇大」自己所面臨的危機,常會導致一些問題。可通過以下方式來調節:第一,檢查現實問題對自己的威脅有多大,並找到應對措施。周圍有人確診新冠肺炎,是否意味著自己一定會被感染呢?答案是否定的,做好個人的防護很關鍵。
  • 懷疑抑鬱了怎麼辦?這份心理評估表來幫你,可確定抑鬱的嚴重程度...
    懷疑抑鬱的人在首次就診過程中,醫生會先詢問相關病情,然後用精神心理量表進行評估,完成一個可量化的測評。 SDS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抑鬱的嚴重程度。 它的計分方法如下:抑鬱嚴重指數=粗分(各條目得分相加得到的總分)/80(最高總分)。
  • 疫情下的全球心理測試:性格外向壓力更大 多笑多助人有好處
    全球性心理實驗:人類究竟能承受多大程度的孤獨?圖據路透社數月以來,為了阻止新冠病毒進一步蔓延,整個世界仿佛按下了「暫停鍵」。然而在這場疫情之中,人類面對的敵人遠不止這種看不見的微生物。一項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全球性心理實驗正在進行中:人類的心理究竟能承受多大程度的孤獨?
  • 免費測試+反饋:肺炎疫情(還在)影響您的心理健康嗎?
    創傷性事件讓您感到不尋常地恐懼或者震驚,感到健康或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脅。1、事故(如車禍、火災);地震洪水;戰爭 2、肢體暴力;性侵犯;目睹有人被殺或受傷 3、家人朋友突然去世 4、童年時的痛苦經歷(如被虐待和忽視、家庭暴力、家長重病或者酗酒) 5、親密伴侶的傷害 6、嚴重疾病
  • 應對疫情企業機關單位心理建設手冊
    七、復崗後,員工和團隊不在工作狀態,怎麼辦?八、員工火氣很大,一點小事就生氣,怎麼辦?九、有員工不配合健康管理措施(如不按要求戴口罩等),如何處理?十、基層管理者如何識別有心理風險的員工?十一、疫情期間,如何在單位進行心理調適,開展適宜的團隊建設活動?
  • 後疫情時期關注兒童心理健康,近百位醫學專家免費義診徵集報名
    作為最脆弱的人群之一,此次疫情可能會讓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加嚴重。在新冠肺炎防疫這一特殊時期,越來越多的孩子不知道如何正確面對壓力、挫折、逆境……出現一定的焦慮、衝突、壓抑、沉迷電子產品等情緒、行為方面的問題,他們能想到的僅僅只是自殘、輕生,最終讓自己和家人痛不欲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等級:一般常態心理者,輕度失調心理者和嚴重病態心理者。
  • 面對疫情內心感到恐懼怎麼辦?新冠肺炎心理危機幹預平臺正式開通
    2月10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陳雪峰提出這次疫情給我們帶來一系列程度不同的心理應激反應,擔心自己得病也是應激反應的一種,尤其是有些人反應比較大,開始服藥,這個問題應該引起重視,並給出四點建議:一是要穩定情緒,如果沒有出現發燒、乾咳等典型的症狀,身邊也沒有確診或疑似的病人
  • 權威發布 |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全文
    6.對於較為嚴重的焦慮、抑鬱等問題,經過評估後可以進行專業的疏導,包括認知行為矯正、放鬆療法、正念冥想、森田或內觀療法、團體心理治療(對有相同問題的多人)等。7.已經明確診斷為焦慮、抑鬱、疑病等障礙者,應當在專科醫療機構接受治療,除心理幹預外,可能還需要相應藥物幹預,包括各類抗焦慮藥物、抗抑鬱藥物等。
  • 疫情來襲,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撐一把「守護傘」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無論男女老少都屬於易感人群。但對於有基礎疾病、抵抗力差的老年人來說,更是首當其衝。疫情期間,老年人遇到心理上的焦慮恐慌,該如何排解?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黨委書記於恩彥攜手多位老年精神醫學與心理健康領域的權威專家和心理工作者,共同編寫了一本專門針對疫情期間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書——《新冠狀病毒肺炎老年人心理支持與輔導》,為老年人心理健康撐一把「守護傘」。
  • 武漢疫情已逆轉,失眠焦慮等後遺症還得靠它
    直到55天後的今天,隨著醫護人員逐漸返回,人們已經開始慶幸這場疫情即將結束。但其實在疫情後面更深層的心理鬥爭才剛開始。這種情緒在疫情高發期被不斷的擴大,隨著確診人數的不斷增加,死亡病例不斷上升,沒有安全感,無助包圍著這些人們。於是開始出現嚴重的抑鬱焦慮症狀,對生活失去希望,這些負面的情緒嚴重的壓迫著他們的神經。隨著疫情逐漸控制,人們的心理壓力逐漸減少,情況應該會不斷的變好。但是事實卻是武漢嚴重失眠的人越來越多。近兩個月,武漢作為疫情最嚴重的地區,受到的打擊也是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