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電影圈裡,「電影大師」這個稱號似乎越來越不值錢了。
很多人動輒就為電影導演冠以「大師」的頭銜,殊不知越是大師泛濫,越是難覓大師。
這不禁讓人懷念起,不僅在藝術電影的發源地歐洲,連商業利益為重的美國好萊塢,都誕生了一批享譽全世界的電影大師。
約翰·福特、弗蘭克·卡普拉、奧遜·威爾斯······這些響噹噹的名字不僅創造了好萊塢的黃金時代,更是見證了商業和藝術如何融會貫通。
當然,其中少不了有「恐怖大師」之稱的希區柯克。
從20世紀20年代到70年代,希區柯克的導演生涯橫跨無聲片和有聲片兩個時代,見證了世界電影最燦爛輝煌的時刻。
他讓原本不入流的懸疑片、驚悚片有了獨樹一幟的影像風格,再平淡無奇的故事到了他的手中,都能成為懸念迭起的電影佳作。
54年導演了超過50部電影作品,希區柯克拍片的質量之高效率之快讓人不得不服,比如1954年導演的《電話謀殺案》,他只用了36天時間便將這部公認的神作拍攝完畢。
在《電話謀殺案》裡,湯尼和瑪戈這對夫婦的家是整個故事的核心,幾乎所有的懸念和陰謀都是發生在這方居室內。
這正是希區柯克被奉為大師的原因之一,在有限的環境裡營造出張力十足的懸念,他靠的不是對話,而是通過精心安排的場面調度勾連起一個又一個懸念。
為了報復妻子瑪戈的出軌,也為了瑪戈的豐厚財產,心思縝密的湯尼籌謀多時,制定了一個看上去天衣無縫的犯罪計劃。
他想要在完美的不在場證明保護下,實現一場完美的謀殺。
但在現實中,所謂的「完美犯罪」難如登天,總會有未知的意外打亂全盤。
比如湯尼突然「鬧罷工」的手錶,差點就延誤了實行謀殺的時機。
在殺手實施謀殺時,瑪戈竟然拿剪刀將殺手刺死,徹底扭轉了這個「萬無一失」的計劃。
但湯尼確實是只老狐狸,在短暫的驚慌後,他又想出一個更為歹毒的計劃:那就是將這場意外偽裝成故意謀殺,讓妻子成為十惡不赦的兇手。
如果計劃順利,妻子將會以故意殺人的罪名處死,自己依然能坐收漁利。
銷毀證據,安排假線索給警方,湯尼的每一步都暗藏殺機,致瑪戈於死地。
但湯尼太高估自己的智商了,他自以為縝密的計劃裡,其實有一個細微卻又致命的疏漏······
《電話謀殺案》多年來一直是無數影迷的心頭之愛,連法國最負盛名的導演特呂弗也讚不絕口,毫不掩飾對希區柯克的崇拜。
作為觀眾的我們提前預知了危險和變故,卻無法預料它們將會在何時發生,將以何種方式引爆。
在有限的空間場景中,希區柯克不斷用各種「意外事件」打破預想中的完美謀殺,每一個看似漫不經心的細節都可能是之後引爆劇情的「定時炸彈」,把劇情推向高潮。
比如那聲姍姍來遲的「電話鈴」,不就像一顆把所有人的命運推向未知的「定時炸彈」嗎?
希區柯克把懸疑片變成了個人表達的舞臺,在驚心動魄的故事裡,有著他個人恐懼的投射,以及對人性的深度洞察。
最有趣的是,希區柯克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會讓自己在其中打個醬油,久而久之成為備受影迷推崇的彩蛋,甚至是鮮明的個人印記。
比如在《電話謀殺案》裡的這次「客串」,希區柯克出現在湯尼年輕時同學聚會的合影中(左一),在年輕面孔的襯託下,「年老色衰」的希區柯克顯得格格不入,有些滑稽。
希區柯克從不會錯過任何讓電影變得更有趣的設計,即使是相似的故事元素,也要做成色香味俱佳的菜餚。
沒人能否認,希區柯克的電影是娛樂大眾的商品;也沒人能否認,希區柯克的電影不屬於藝術。
許多人說,希區柯克唯一遺憾的是沒能拿到一座奧斯卡小金人。
但定格君覺得,能夠被後世尊稱為大師,為電影史永遠銘記,這些遠比一座小金人要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