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11月10日,最新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在國內影院上映了,這次可是全球同步上映,國內觀眾可以和外國觀眾在同一時間觀看這部群星雲集的年度力作。
作為「阿婆」阿加莎·克裡斯蒂的代表作,《東方快車》已經是第五次被翻拍了。
因為結局已為大家所熟知,這一版連海報都在自行劇透
這次的導演和「大偵探波洛」的扮演者,可是英國劇壇王子、勞倫斯·奧利弗的接班人,代表了莎劇表演高峰的——肯尼思·布拉納爵士。
五年前布拉納被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授予爵位,所以現在要尊稱其為Sir(爵士)
布拉納不僅在舞臺上編、導、演俱佳,還參與了不少電影的製作,曾導演過《雷神》和《灰姑娘》,近期還主演了諾蘭的《敦刻爾克》。
新版《東方列車》除了大偵探波洛以外,車上的十二名乘客也是藏龍臥虎。最吸引眼球的當屬 「傑克船長」約翰尼·德普,他飾演的是片中的大反派。此外,還有西班牙大美女佩內洛普·克魯茲,《星戰》系列的新女主黛茜·雷德利,反派專業戶威廉·達福,以及英國老戲骨朱迪·丹奇和德裡克·雅各比等等。據說,這一眾演員總共囊括的表演類獎項達到76個之多。
《東方快車謀殺案》的誕生
《東方快車》被翻拍這麼多次,是因為其獨特的魅力。它堪稱「完美謀殺案」的典範,所開創的集體犯罪模式在世界偵探小說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當然,這個故事並不是憑空編造出來的,一切源於阿加莎的一次長途旅行。
年輕時代的阿加莎
1928年,結束第一段婚姻的阿加莎,把女兒送進寄宿學校,獨自買了去牙買加的船票,想去西印度群島散心。出發前的晚宴上,她結識了剛從巴格達歸來的豪司令夫婦,在他們的建議下,阿加莎決定改行巴格達,把船票換成了東方快車的車票。這是她第一次獨自旅行,途中因為暴風雪在土耳其境內被困了六天。
第二個緣起則是美國轟動一時的林德伯格綁架案。1932年,飛行上校林德伯格1歲的兒子被綁架,並被勒索5萬美元。可是,在林德伯格交付贖金以後,綁匪卻殘忍撕票。
林德伯格1歲的兒子
警察懷疑林德伯格家裡有內鬼,調查了全部的傭人,英國女傭和德國花匠成了主要的懷疑對象。在輿論的巨大壓力下,二人都選擇用自殺來洗脫自己的嫌疑。兩年後,警方抓到了紐約木匠豪普特曼,並在他家中發現了大量疑似當年贖金的黃金券。儘管在審訊的過程中,豪普特曼始終拒絕認罪,但最終他還是被送上了電椅。
被警方認定的綁架犯豪普特曼
於是,阿加莎用自己在東方快車上被滯留時各色乘客的反應,融合林德伯格綁架案,創造出了這個十二名「陪審團成員」伸張正義的復仇故事。
成為阿加莎·克裡斯蒂
那麼,阿加莎是如何成為享譽世界的「偵探小說女王」的呢?其實,她的人生比她的小說還要精彩,甚至還上演了一段真實版《消失的愛人》。這一切都要從她的第一段婚姻說起。
22歲的阿加莎,在一場舞會上認識了英俊但並不富有的阿奇博爾德·克裡斯蒂,不顧家人的反對與阿奇結了婚。
阿加莎和阿奇
一戰爆發後,阿奇入伍當了飛行員,阿加莎也追隨他做了志願護士。她在藥劑室工作,和各種藥品打交道,逐漸成為了一名毒藥專家。這為後來她小說中的83樁毒殺案,奠定了基礎。在藥劑室的無聊工作中,阿加莎開始構思自己的第一部偵探小說,一位躲避戰亂的比利時鄰居給了她靈感。大偵探赫爾克裡·波羅和他第一次登場的《斯泰爾斯莊園奇案》就這樣誕生了。
戰爭結束後,為了貼補家用,阿加莎重拾偵探小說的寫作。她的第六部小說《羅傑疑案》成為當時的暢銷小說,夫妻倆終於過上了有房有車的富餘生活。但是共患難易同富貴難,幸福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很久。
同年,阿加莎的母親去世了,但是阿奇並沒有給予她任何安慰,因為此時他愛上了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南希·內萊。阿奇向阿加莎坦白,並提出離婚。
1926年12月3日深夜10點,阿加莎獨自一人開車出了門。第二天清晨,人們在湖邊發現了她的汽車,阿加莎失蹤了!
當年的報紙
女偵探小說家失蹤的消息很快佔領了各大報紙頭條,甚至傳到了美國。警察懷疑阿奇殺害了自己的妻子,對他實行嚴密監控。
11天後,在離失蹤地兩英裡的旅館裡,自稱內萊太太(請注意這個姓氏)的阿加莎被認了出來。當阿奇接她回家時,她一臉迷茫,好像完全不認識自己的丈夫。之後夫妻二人對外宣稱,阿加莎患了片段記憶喪失症。
當年的報紙
這次意外讓阿加莎名聲大噪,由於大眾對她的好奇,她的書賣到要脫銷了。之後的幾十年,阿加莎一直對這次失蹤諱莫如深、隻字不提。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阿加莎好友楠的女兒聲稱:當年是她母親楠和阿加莎一起策劃了整個「劇本」,目的是為了懲罰不忠的丈夫,沒有想到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這段失蹤大戲與電影《消失的愛人》如出一轍
兩年後阿加莎還是和阿奇離了婚,但是因為小說的版權問題,她沒法改回自己的娘家姓,只能繼續沿用前夫的姓氏——克裡斯蒂。
故事並沒有終結,阿加莎最終還是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因為上文提到的巴格達之行,阿加莎和考古學家伍夫婦成為好朋友,並通過他們認識了25歲的馬克斯·馬洛溫。後來她嫁給了這位比自己小13歲的考古學家。
馬克斯和阿加莎
此後馬克斯每次的考古之行都有阿加莎的陪伴。這些旅行激發了她眾多異域風格作品的誕生,包括《尼羅河上的慘案》《死亡約會》《美索不達米亞謀殺案》和《他們來到巴格達》等等。
晚年有人問阿加莎嫁給比自己年輕這麼多的先生會不會有問題,她說出了那句經典的名言:「嫁給考古學家,我越老,他就越覺得我有趣。」他們的愛情持續了45年,直到1976年1月12日,阿加莎在馬克斯的懷裡安詳地逝世。
阿加莎的套路
世界推理小說三大宗師
阿加莎與阿瑟·柯南·道爾、松本清張,並稱為世界推理小說的三大宗師。柯南·道爾爵士確立了偵探小說的基本模式,建立了基本演繹法,松本清張則開創了推理小說的社會派。阿加莎的最大貢獻則是開創了「鄉間別墅派」這個推理流派,並把偵探小說的「黃金時代」推向了高峰。
偵探小說的「黃金時代」指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湧現出了大量古典偵探小說作家,除了和阿加莎並稱「黃金時代三大家」的埃勒裡·奎因、約翰·狄克森·卡爾,還有G.K.切斯特頓、多蘿西·塞耶斯、瑪格麗·阿林厄姆等等。大偵探波洛初次登場的《斯泰爾斯莊園奇案》被認為是黃金時代的發軔之作。
「鄉間別墅派」是一個推理流派,也叫排除式破案:看似平靜的英國鄉村或者別墅大宅,一個近乎封閉的古典環境裡,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有貴族、軍官、律師、醫生、牧師等等。位高權重的貴族往往處在各種關係的核心,他(她)可能性格暴戾,被大家所厭惡。突然,他(她)被殺害了,很可能是毒殺,周圍所有人都有犯罪動機和犯罪嫌疑。無能的警察會認定此案為疑案,我們的大偵探波洛或者馬普爾小姐則默默地觀察每個人的一舉一動。兇手為了掩蓋自己的身份,往往會再殺幾個人。最終我們親愛的偵探揭開謎底,兇手一定是最不可能的那個人。他(她)可能是為了錢、為了情、為了地位,或者為了掩蓋幾十年前的秘密。
以上這種推理模式進一步極端化,就演化出阿加莎經典的「暴風雪山莊模式」, 也被稱為「孤島模式」:指一群人聚集在一個山莊裡,因暴風雪與外界隔絕,突然有一名成員離奇被害,剩下的人也就成了嫌疑人,接下來在案情偵破的過程中,嫌疑人會一個接一個地死去。此模式最早起源於阿加莎的《無人生還》,後來對電影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發展出了恐怖片的重要類型。《八面埋伏》《異次元殺陣》《林中小屋》等影片都運用了「暴風雪山莊模式」。
近年大火的綜藝《明星大偵探》也是基於這種模式設定的
因為太過模式化,古典偵探小說的焦點都是找出兇手(who did it),所以它們也被戲稱為whodunit。然而,此類模式的形成是有原因的。以阿加莎為代表的黃金時代作家,奉行「推理小說十誡」,他們認為偵探小說是作家與讀者間的一場智力遊戲,如同現在流行的殺人遊戲和狼人殺。在他們的推理小說裡,謀殺沒有太多的真實性、暴力性和社會性,所有嫌疑人包括兇手都是彬彬有禮的,體現出古典文學的優雅。兇手一定會被繩之以法,社會最後會重新恢復平衡。所以這種推理被稱為 「舒適推理」(Cozy)。
所以在此類模式下,作家更著力於創造「完美謀殺案」和奇特的作案手法,而阿加莎的貢獻在於,在保持基本模式的同時,又對規則進行了挑戰。比如《東方快車謀殺案》中,沒人規定兇手只能是一個人,為什麼不可能是一群人呢?還有她非常善於利用「敘述性詭計」迷惑讀者,比如《羅傑疑案》和《捕鼠器》中,罪犯可能是敘述者,可能是偵探本人,這就打破了「推理小說十誡」的第1和第6條戒律。
阿加莎的遺產
阿加莎被譽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暢銷的作家,她一生筆耕不輟,著有68部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17個劇本,以及6部以筆名瑪麗·維斯特麥考特發表的感情小說,1部自傳和2部詩集。她的書被譯成103多種不同的文字,總銷量超過20億本,僅次於《聖經》和莎士比亞。法國戴高樂總統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都是她的粉絲。
阿加莎如此之多的作品,要從哪一部開始讀起呢。日本評論家對其全部作品進行打分,得出十部最為推薦的作品是:
帷幕
啤酒謀殺案
無盡長夜
黑麥奇案
幸福假面
陽光下的罪惡
破鏡謀殺案
神秘的奎恩先生
死亡約會
密碼
阿加莎的作品還深受影視圈的喜愛,曾經被改編過180多次。
其中比較經典的有比利·懷爾德導演,瑪琳·黛德麗主演的《控方證人》
上世紀80年代,曾有三部重要的阿加莎電影被引進國內,以譯製片的形式和中國觀眾見面,在當時引起了一股阿加莎熱。
彼得·烏斯蒂諾夫版的波洛,以及《尼羅河上的慘案》和《陽光下的罪惡》
最後一部則是最經典的一版《東方快車謀殺案》,1974年的西德尼·呂美特導演版。當年六十歲的英格麗·褒曼,憑藉其片中接受波洛審問的5分鐘長鏡頭,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主演除了褒曼,片中還有老牌007肖恩·康納利以及《驚魂記》裡的安東尼·博金斯
芬尼版波洛
當年還健在的阿加莎破天荒地出席了電影首映禮,並稱讚芬尼演出了她心目中的波洛,雖然她對芬尼的鬍子還是不太滿意
如果想體會最原汁原味的阿加莎,還可以觀看itv出品的英劇版《大偵探波洛》和《馬普爾小姐探案》,這兩套劇集每季都是4-5集,每一集90分鐘獨立成片。
英劇版《大偵探波洛》
《大偵探波洛》從1989年開始連載,到2013年第十三季最後一集《帷幕:波洛的最後一案》,以波洛的去世而告終,主演大衛·蘇切特一直被認為是最佳的波洛扮演者。他總是一身整齊得體的西裝,留著兩撇標誌性的小鬍子,一見人就脫帽示意,用比利時口音的法語說著「Merci beaucoup, Mademoiselle」(謝謝,小姐)。
《馬普爾小姐探案》從2004年開始連載,最後一季是2013年推出的第六季。
兩任馬普爾小姐
前三季的傑拉爾丁·麥克伊萬應該是最傳神的馬普爾小姐了,把這個瘦削甚至有點佝僂,愛打聽又愛絮叨的小老太太表現得淋漓盡致。後三季的馬普爾小姐由朱莉亞·麥肯齊飾演,雖然慈祥有餘,但少了點囉囉嗦嗦、多管閒事的味道。
近幾年英國還推出了《無人生還》和《控方證人》的迷你劇,日本推出了《東方快車謀殺案》和《無人生還》的迷你劇,但都比較一般。未來還有本·阿弗萊克自導自演的《控方證人》(2019),以及CBS開發的美劇版《馬普爾小姐探案》(2020),正在籌備中。
要看最棒的阿加莎,除了看原著和英劇版以外,還有一個選擇,就是舞臺劇。
1946年,阿加莎為了她的忠實讀者,英國瑪麗王后的80歲生日,撰寫了一部廣播劇《三隻盲鼠》,後來改編成舞臺劇《捕鼠器》,直到現在還在倫敦西區上演,和《黑衣女人》《罪惡之家》並稱倫敦西區三大名劇。
上話版舞臺劇《無人生還》劇照
因為阿加莎的作品還沒有過版權保護期,所以其作品的出版、翻拍和搬演都是需要授權的。而阿加莎戲劇在中國國內的版權,主要在上海捕鼠器戲劇工作室的手中,他們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合作,排演了《無人生還》《捕鼠器》《意外來客》等話劇,常年在上海上演,每年也會來北京巡演。
看不到舞臺劇的朋友們,就讓我們一起來電影院搭乘《東方快車》這輛豪華列車,和一眾演技大咖一起,感受阿加莎的古典氣息,體驗大偵探波洛的優雅推理,11月10日發車,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