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天才,查理•考夫曼

2020-09-10 時間的幻影

下午剛看完查理·考夫曼的新作《我想結束這一切》,有一種難以表達的失落。考夫曼此前一直是我最欣賞的好萊塢電影人之一,是極少數能在這個時代給我們帶來一些新意甚至是驚喜的天才。


但是《我想結束這一切》卻讓我感覺他徹底陷入了自說自話的無謂夢囈當中,過去總有妙筆的奇想,如今成了一片混沌。在此,只能貼一篇四年前寫的舊文,緬懷一下曾經的那個查理·考夫曼。



曾經的查理•考夫曼是一個天才。


作為好萊塢最鬼馬的編劇,考夫曼永遠能用他非比尋常的想像力完成各種前所未有的設定。這些設定給人的第一感覺往往由於過於荒誕不經而顯得誇張且離奇,但這些誇張與離奇卻能夠在同樣誇張離奇的人物性格催生下,完美無瑕地構建一個詭異但又真實的「平行世界」,在半夢半醒般的超現實中令人省思。



在《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中,那個世界是著名演員馬爾科維奇的腦袋,是處於大廈七樓半的詭異樓層,是半俯身半蹲的彆扭姿態,是木偶藝人操控提線木偶的真實質感。本質上,那都是一個人成為另一個人的意淫和臆想,通過悄無聲息的換腦,用抄近道的方式攫取自己渴望卻不可及的聲名、地位和成就。



在《人性》中,那個世界是實驗室般的原始叢林,是將原始人強行改造成現代人並再度反其道而行之的悖論和扭曲,是一場天衣無縫的騙局和詭計。本質上,考夫曼拿它做了一次關於人性的物理實驗,考證的是當現代文明世界用已成陳規的種種道德、法律和科技教條加諸於一個從未受到沾染的自然人身上時,會產生怎樣的物理反應。



在《改編劇本》中,那個光怪陸離的世界成了真實的好萊塢,主人公則成了查理•考夫曼自己。他將自己性格中的極端兩面一分為二,成了尼古拉斯•凱奇一人分飾兩角的孿生兄弟查理和唐納德。前者腦中翻湧著各種難以書寫和實現的奇思妙想,卻在真實世界寸步難行;後者在生活中左右逢源,卻是不折不扣的典型庸才。


考夫曼解決這一困境的方法是,讓查理腦中營造的世界與真實的世界形成共融與互文,也讓查理與唐納德的設想違和地雜交在了一起。彼時的查理•考夫曼心中肯定無比糾結,作為一名創作者到底是應該追隨自己曲高和寡的本心,還是不情願地迎合庸俗至死的觀眾。



到了《暖暖內含光》裡,考夫曼再度操持起了夢幻般的實驗——用「假如記憶可以抹除」的極端假設,求證愛情的本質所為幾何。洗刷了部分記憶的人成為截然不同的另一個人,通過這樣的方式,考夫曼再度完成了對另一種世界的想像。


正是這些想像,構成了考夫曼電影的精神內核。因此,考夫曼早年與斯派克•瓊斯和米歇爾•岡瑞兩位年輕導演的合作產物,都更應該被視作「考夫曼作品」,而不是導演的作品。與考夫曼分道揚鑣之後,瓊斯與岡瑞再也沒有他們最初兩部電影的趣味與深刻。


然而,考夫曼的這些幻想在電影裡都以失敗告終,那些對現世生活心懷種種不滿與失落的人物,最終都不得不回歸到自己曾經痛恨的生活當中來。他用各種奇詭的想像滿足了人們對另一種可能的充分意淫,但對人性與痛苦的深刻洞察又讓他不得不親手把那些幻想撕碎。



當考夫曼終於擺脫了編劇的桎梏,開始自己擔綱導演之後,他才能愈發自如地在想像與現實中切換。自導自演的首部作品 《紐約提喻法》比過去更巧妙地運用了戲中戲的套層敘事,從前時隱時現的隱喻也成了風格日趨成熟的鏡頭語言,燃燒的房屋和五顏六色的排洩物既是異化的城市縮影,又是焦躁的內心寫照。


《紐約提喻法》的前半段,是個不怎麼查理•考夫曼的故事,看起來只是又一個夾雜一點黑色幽默的中年危機故事。然而當菲利普•塞默爾•霍夫曼飾演的凱頓開拍他的那場終極大戲,電影就變得越來越查理•考夫曼了。


凱頓想在他的戲裡把自己的生活再度還原,上一秒還是真實的故事,下一秒便重現於戲劇的場景。扮演戲中人的演員們,個個又都極度鮮活逼真,以至於你一不小心,便會分不清到底哪個是真實的凱頓,哪個是真實的海澤爾(薩曼莎•莫頓飾,一位在劇場與他合作親密的女演員)。


然而戲拍的再好,再真實,生活卻只會依舊。該有的煩惱一個也不會少。所以凱頓的生活依然一團糟。他彷徨糾結於三個女人之間,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真正愛的是哪一個。他只能偷偷尋找妻子阿黛爾(凱薩琳•基納飾),以至於扮成清潔工去清掃她的房間;他只能隱忍地表達對海澤爾的好感,卻不敢付之於行動,於是他們之間註定只剩下錯過與缺憾;他還會一次次的後悔沒有珍惜眼前的克萊爾,然而又不過是再一次的分離。


他清楚他愛自己的女兒奧利弗,但是奧利弗卻不愛他。非但不愛,奧利弗還用自己的毀滅無以復加地傷害自己的父親,直到自己生命結束的那一刻。


凱頓化解失意的辦法,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把生活複製粘貼到他的戲裡面。諷刺的是,原本都是臨時應付上陣的演員所塑造的戲裡形形色色的人物,看上去比凱頓的生活更加真實。扮演凱頓的山米便好像比凱頓還像凱頓,他不但言談舉止像極了凱頓,就連凱頓的內心思想感受,都好像無處遁形一般被他拿捏得恰如其分。


對凱頓瞭若指掌的他,甚至替凱頓完成了未遂的自殺心願。扮演山米的演員也很到位,把這個凱頓的神秘追隨者演得入木三分。扮演海澤爾的譚米,更是猶如海澤爾靈魂附體,把海澤爾還來不及說出口的心思事先演繹到了戲中去。


這齣戲是凱頓畢生的心血,為了達至空前絕後的效果,他花費了十餘年的時間,搭建了巨大逼真的布景,但事事不順的生活卻在一點點吞噬著他的健康和精力,到最後他甚至都不再有靈感和氣力去完成自己的作品。此時的凱頓卻在戲裡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角色——艾倫。


艾倫像一個天賜的角色,不需要過多的表演技巧,只需要聽著耳機裡的指導聲完成自己的臺詞或動作。妙的是,凱頓早已在生活裡扮演過沉默的清潔工。更妙的是,艾倫也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角色——導演。正是她接替凱頓完成了這齣戲,而她的創意和靈感,似乎比凱頓本身更能賦予這齣戲靈魂和生命。於是在一次荒誕的角色互換中,凱頓和艾倫好像才終於找到了自我。


然而這樣的救贖並未在生活中出現,生活裡的他們依然找不到屬於自己的角色。山米沒有找到,他迷失在凱頓的世界裡奔向了死亡;海澤爾沒有找到,她在愛與不愛間徘徊不定,失去的,是原本幸福的美滿家庭;凱頓更沒有找到,他一次次撕碎自己乃至周圍人的生活,仿佛孤獨和死亡才是他的歸宿。《紐約提喻法》裡的戲,最後依然是考夫曼曾經編制的那些夢,片刻撫慰只是它的表象,考夫曼執迷的,始終是撫慰過後的灼燒和刺痛感。



在《失常》裡,考夫曼仍舊繼續著相似的主題——孤獨,只不過換了定格動畫這一更新穎的表現手法。在手工製作的人偶世界裡,所有的人都顯得遲滯、木訥、近乎僵死。他們統統面無表情,下半截臉像吊掛在腦袋上一樣,隨時都有脫落的危險。所有的人,不論男女老幼,都只會發出同一種男聲——後來被證明是主人公麥可•斯通自己的聲音。


從《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到《失常》,從《改編劇本》到《紐約提喻法》,考夫曼書寫的一直都是一個凡夫俗子揮之難去的瑣碎困擾,更是一個胸懷抱負的藝術家關於創作的痛苦求索與掙扎。


在2004年之後,他的創作周期越來越長,十餘年時間裡只有《紐約提喻法》和《失常》兩部作品,磨洋工的水平在全球頂級電影人中大概也只有王家衛和侯孝賢可與之一較高下。雖然奧斯卡隔三差五就會向考夫曼奉上幾個最佳劇本的提名,還在2005年把最佳原創劇本給了《暖暖內含光》,但考夫曼的大部分作品,都屬於容易遭到忽視或低估的行列。


除了《暖暖內含光》在IMDB的TOP250裡牢固地在50名上下佔據一個位置而成為當代主流經典之外,他的其它作品要麼因為名氣偏低而少有人問津,要麼因為過於複雜晦澀而讓人不明就裡。在《改編劇本》和《紐約提喻法》面前,即便是以「燒腦」著稱的諾蘭,恐怕也得甘拜下風。


《失常》或許意味著多年思索之後新的嘗試與轉變,考夫曼自然不可能像他從前唾棄的庸人那樣為了庸俗的大眾奉上一個皆大歡喜的合家歡故事,但他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執著於用複雜的敘事線索迷惑觀眾,或是用艱澀的意向與觀眾博弈。


恰恰相反,《失常》的大部分時候都極盡簡單,簡單地呈現了一個內心孤獨憂鬱,深陷中年危機的男人的世界。或者更準確一點說,呈現了一個瀕臨精神崩潰的孤獨中年男人的世界。從前那些設定瑰麗的半真半假的超現實世界只是在臨近影片的結尾短暫地閃現,提醒人們這還是一部如假包換的查理•考夫曼電影,但在絕大部分時候,那個世界並不會像過去的考夫曼電影一樣,對觀眾造成任何奇異的理解困境。


查理•考夫曼用《失常》證明了自己仍然是一個天才。


可惜,從《我想結束這一切》之後,也許我們只能稱呼他為「曾經的天才」。

相關焦點

  •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從傻子到天才,查理如何做出人生的抉擇
    他發現曾經崇拜的教授們也不過只是徒有虛名,他們的知識並不淵博,在很多方面可以說是無知; 而實驗的主導人尼姆教授卻總是以一幅「創造者」的姿態自居,好像現在這個天才的查理是因為他而存在的一般。「我是人類,一個有父母、記憶和過往歷史的人,在你們把我推進手術室前,我就已經存在。」「這是查理內心深處的吶喊,他渴望得到關注和承認。
  • 瘋子在左,天才在右。一起來看下那些電影裡開掛的天才人生
    每個人都曾想過自己會是一個智商超群,卓爾不凡的天才。但往往現實會告訴我們,我們僅僅是那芸芸眾生中普通的一員。但是著並不妨礙著我們對於天才的嚮往。我們都很好奇天才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他們是否有著我們普通人的這些煩惱。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4部關於天才的電影。讓我們去了解一下關於天才的苦與樂。
  • 饑荒查理角色介紹 怎麼使用查理攻略
    饑荒查理角色介紹,怎麼使用查理攻略。饑荒世界裡有一個讓人膽寒的存在,一般只在黑暗中襲擊倒黴的玩家。
  • 【聽&讀】查理·卓別林的晚年生活
    查理·卓別林的晚年生活After failure of the third marriage in 1942, He had met a young woman, the daughter of the great American playwright, Eugene O'Neill.
  •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講了什麼?
    答|百度派 @曉啊靜啊小男孩查理·巴克特和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巴克特一家居住在一棟搖搖欲墜的小木房裡,相互之間和睦融洽。雖然每個夜晚,一家七口吃的晚餐都是捲心菜湯,可是小查理卻樂意與自己最心愛的人一起分享。
  • 讓查理老師告訴你
    編劇查理老師《查理的編劇課》這就是白日夢,這就是你的想像,是你最初的靈感。至於它怎麼加工,那就是後天的事情了,這就是需要訓練的事情了。編劇查理老師《查理的編劇課》還有的男的就會想,我當年要是堅持踢球,我說不定現在就是是職業球員,上一回世界盃我帶領中國隊衝出去!
  • 大膽的查理:好人菲利普之子,歷史上討伐曾經好友勢如破竹,就是點背
    說到勃艮第,相信會有人覺得耳熟,這個公國9世紀就出現在了歐洲地圖上,和法、德、瑞士等接壤,不過它不是什麼夾心餅乾,曾經可是法國的心腹大患。菲利普的兒子查理則直接把法國當友國對待了,畢竟他小時候和法王路易十一是一起玩了五年的夥伴,1440年還和好友的妹妹凱薩琳結婚了,通過聯姻讓自個兒和法王在朋友關係上再加了一層親戚關係。菲利普晚年坐著王位但是幹不動了,天天躺床上只能讓查理去處理政事,這個時候的查理對法國那叫一個親善啊,但是權力全盤到手之後,他就立馬變卦。
  • 查理·卓別林是戀童癖嗎
    不過他2014年出的一本反映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的書卻引發了一些爭議。書中反映了查理·卓別林的生活面貌,看了這本書不禁讓人心生疑問:查理·卓別林是個戀童癖嗎?卓別林與寶蓮·高黛對這本書,《衛報》的評論是:「《星期日電訊報》的專欄作者露西·休斯-哈雷特曾說過『查理·卓別林崛起的故事非常引人入勝』,這用來評價這本傳記也非常契合。
  • 查理和妮可
    戲劇導演查理是個有才華但實際很自我中心的大丈夫,他對妻子妮可彬彬有禮,細節上從來都是順從忍讓,但在關鍵的選擇上他從來沒有想過改變自己,他不認為妮可的生活因為他而失去了「夢想」和「鮮活之力」。而妮可嫁給查理,獲得了穩定的生活之後,演藝生涯卻亮了紅燈,她卡在缺乏自我的階段,很想開始她想要的生活。跟查理的爭執蘊含在住在洛杉磯,還是住在紐約這個查理沒有意識到問題上。
  •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究竟是傻子的笑容還是天才的幸福更為重要
    在這本書中為我們呈現出的是一個低智商的弱智查理的心理活動,也有他逐漸變為高智商的人後的感慨。故事情節由一開始的弱智到高智商再到後來恢復低智商的可憐的查理來描寫,通過他身邊人對他變化的態度展現出了人們醜惡的一系列特點。在故事中查理低智商時本來過得很快樂,在麵包店工作的他也勤勤懇懇,即使招受到朋友們和同事們的嘲笑也絲毫不在意。
  • [好書推介] NO.8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在此之前「他們早餐只能吃麵包和人造牛油;午餐吃土豆和捲心菜;晚餐吃捲心菜湯,這一家人雖然沒有被餓死,但從早到晚,特別是小查理都有一種肚子空空的感覺,雖然爸爸媽媽常常把自己的早餐或晚餐讓給他吃,但對一個正在發育的孩子來說,還是不夠的……」更誘人的是從查理的房子的窗口可以看到一座極大的巧克力工廠,那是世界上最大最有名的旺卡巧克力工廠。
  • 獻給查理高登的花束
    -查理高登       曾經有一段往事發生在我的身上,對於我來說那件事的結局還是挺圓滿的,但不知道為什麼知道那件事的人總是淚流滿面。簡單地說,我參加了一個實驗,交到了一個好朋友,失去了一些前同事,之後實驗失敗了,我的朋友離開了我,而我依然保持著我愛學習的好習慣,並去了自己喜歡的新家。最棒的是,我還有了一個曾經的愛人。
  • 七分鐘為你講解約翰尼德普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旺卡是一個天才,他有許多獨特的想法,比如能孵出巧克力小鳥的糖果蛋,還為一位王子建造了一個完全由巧克力打造的宮殿。他的名氣越來越大,之後他便建造了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廠。得到第四張金券的是一個數學天才暴躁少年,他計算出金獎券出現的位置,只買了一塊就得到了獎券。
  • 查理一世被押上斷頭臺
    英國國王查理一世逃出倫敦後,在諾丁漢集起忠於他的貴族武裝王軍。王軍與終於議會的議會軍多次交戰。儘管忠於也會的軍隊兵員較多。但它們是由英國各縣地方武裝聯合組成的,裝備和軍服,各式各樣,作戰能力也參差不齊。議會軍與王軍作戰最初時往往是勝少負多。
  • 男星查理·辛承認攜帶愛滋病毒
    查理·辛出生於演藝世家,曾經紅極一時的美國好萊塢男星查理·辛(Charlie Sheen)正式在一次美國電視訪談中承認自己身上帶有愛滋病毒
  •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你的初心終將得到上帝的獎賞
    有這樣一家獨特的糖果店,店主人旺卡先生被員工們譽為天才,能做出永不融化的冰激凌,不會失去味道的口香糖,還能用巧克力建造城堡。他的糖果供不應求。貧窮的小查理知道這個消息後非常激動,查理與四位老人和父母住在一個破舊的小木屋裡,由於技術革新,父親失去了工作,這讓這個本就貧寒的家庭雪上加霜。儘管這樣,查理一家人還是樂觀地面對著生活,他們互相加油打氣,期待著明天的好運。眼看著報紙上一個接一個的金獎券被孩子找到,查理越來越難過,滿懷期待地打開為生日準備的巧克力,也沒有金獎券。
  • 查理-威斯布魯克
    NBA比賽中心> NBA球員> 查理-威斯布魯克查理-威斯布魯克(Charlie Westbrook)
  • 中國的查理·卓別林,不是趙本山也非陳佩斯,而且備受爭議的他
    中國的查理·卓別林,不是趙本山也非陳佩斯,而且備受爭議的他我們知道在世界上有著特別多的喜劇大師,給我們帶來了有很多歡樂,例如憨豆先生,還有查理·卓別林都是世界著名的喜劇大師,都是以自身搞笑的形象,給我們帶來了快樂。
  •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成人童話才最細思極恐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比如查理就對鎮子上一個神秘的巧克力工廠特別感興趣,15年來從未見過有人進出,但它生產的旺卡巧克力卻在全世界暢銷。外公曾在巧克力工廠上班,他知道二十年前的巧克力工廠可不是這樣的,熱鬧非凡人丁興旺,直到有一天工廠裡的工人偷走了他的天才配方,他才趕走了所有工人,打造成了「神秘巧克力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