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微信改變大眾支付方式,電商出現改變了大眾消費思維,網際網路繁榮發展同化著中國觀眾的收視習慣。追溯到2003年,非典時期見證網際網路商業化一次長足進步,催生產業新機遇,如今新冠疫情下,線上看診、網絡辦公、雲端娛樂、雲上消費,團購經濟再次興盛掀起人人團長全民購物潮流,線上教學出現使三尺講臺上的人民教師「轉行」為新晉主播……眾多例證表明,改變存在各領域且都暗示著發展,每一次重大事件的影響不局限於當下,它必定推動時代潮湧,每一次改變開創著先河,一切情不得已的未知實則危、機並存。
日前,電影頻道《今日影評》推出一檔特別節目,邀請幾大導演解讀當前他們眼中的行業現狀。其中《急先鋒》導演唐季禮在談及撤檔損失時,提到檔期容量對影片收支的影響。顯然,影片製作成本加上動則上千萬的宣發費用,沒有一定數量的觀眾支撐,很難達到收支平衡。從大檔撤出來的影片表面上重新尋找爆點檔期是難題,實際透露出被檔期容量左右的票房收入絕大部分決定權是在「受眾」身上。
可是當下,疫情促使基於網際網路共生的泛娛樂產業又迎來加速發展機遇,足不出戶的人群對「雲生活」依賴更加明顯。根據DT財經數據統計,2020年春節期間,每天沉浸在移動網際網路上的活躍用戶相較去年成千萬增長,平均在線時長7.3小時。短視頻、綜合諮詢、在線視頻門類分別佔2020春節前後活躍用戶增量前三,受疫情影響觀眾娛樂習慣和消費思維都在悄然改變。
視頻網站與電視臺、院線之間資源、受眾爭奪的暗湧一直存在。平日裡幾大視頻網站依靠獨播、自製等方式,藉以豐富的資源庫、日益提升的質量和網際網路年輕態產品特性為其保持穩定的用戶增長。在這特別的時期,更是憑藉獨有特性強勢搶佔了市場,拉攏了受眾。與此同時,反觀影視行業正處於無法運營窘境之中,類似《囧媽》《肥龍過江》等院線片轉網播加速把以往沒有網絡觀影習慣的人群推入收看網播電影門檻內。
一邊是流量增長、激進陪伴、行院網融合大勢的網絡視頻媒體平臺,一邊是歷經多月空窗期的電影市場,即使二者核心用戶指向並不衝突,但是在這個大眾電影需求定位仍局限於娛樂方式為主的時代,電影行業仍舊要為由於受眾黏度降低、需求抑制可能造成的觀眾流失作出準備。
長遠來看,這無非是一場受眾人群為爭奪主體的內容之爭,從全球用戶過億的Netflix,迪士尼流媒體產品「迪士尼+」等國外實力流媒體平臺進階史都足以看出。受眾在改變,影視行業如何把握回歸基本重心?持續提供一定數量的優質影片,刺激觀眾觀影欲望,培養觀影習慣,才能讓因「習慣」而被拉進流量大門的受眾重新審視需求,收回主動。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