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鐵達尼號》的朋友都知道裡面有一條被稱為「海洋之心」的項鍊,而關於「海洋之心」是否真的存在的問題,人們也許會有所懷疑。其實,它在歷史上是有原型的。而瑪麗•安東尼特就是它的曾經擁有者。
01
瑪麗•安託瓦內特,是路易十六的王后。1755年生於維也納,是羅馬帝國弗蘭茨一世和奧地利女皇瑪利亞•特裡薩最小的女兒,從小受盡寵愛,卻難逃政治聯姻的命運。11歲就被求婚,14歲嫁給路易十六,成為他的王太子妃。
在她還是孩童的時候,就有這樣的一個傳說:當莫扎特在皇家音樂會上表演完後,女皇甚是喜歡,問他想要什麼獎勵,他說:「希望在婚禮上與女皇最小的女兒親嘴。」瑪利亞被逗樂了。
瑪麗雖然自小接受皇室宮廷的教育,但一直是孩兒般的淘氣。她跟普通小朋友一樣,不愛學習,常常逃課。所以,她法語很差,歷史也沒學好。她的老師也曾說過,瑪麗喜歡玩樂,不喜歡思考。
儘管瑪利亞很寵愛這個小女兒,但也沒有忽視她的教育問題。尤其是個人修養方面,畢竟作為皇室貴族,禮儀方面是不能落下的。
02
1774年,路易十六即位,瑪麗•安託瓦內特成為王后。此時19歲的她,性子仍然是天真爛漫,喜歡玩樂,熱衷舞會、時裝,甚至活得不像是端莊有禮的王后,而是一個活潑可愛,又有點驕縱的公主。
瑪麗善於交際,經常參加沙龍。在舞會中,永遠有她的身影,她就像是舞會的寵兒。像大多數普通女孩一樣,她喜愛時尚,喜歡華麗的裙裝,喜歡珠寶,而鑽石是她的最愛。
當時人們對瑪麗的奢靡生活頗有意見,甚至譏諷瑪麗,稱她為「赤字夫人」。對於瑪麗的奢侈,有一句流傳已久的名言是這樣說的,「如果沒有麵包,為什麼不吃蛋糕呢?」據說,當大臣告訴瑪麗,百姓連麵包都吃不起的時候,瑪麗天真地說出這樣一句話。
雖然瑪麗性子活潑,但生於王室,不至於單純到說出這樣的一番話。儘管缺乏像她母親那樣政治上的敏銳,但也未必能說出這番得罪人的話,瑪麗顯然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傻白甜」。
即便她生活奢侈,但說她把法國國庫完全揮霍掉,實在是誇大了!比起路易十四的情婦一晚上輸掉幾十萬裡弗,瑪麗作為王后的消費似乎就根本算不上什麼了。何況,在君主制下,一個從小嬌生慣養的貴族公主,要求她節儉持家似乎有點不合理。
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時期,在戰爭上的花銷就很大。再加上皇室的揮霍無度,財政赤字的問題已經顯露了。而人們選擇性的忽視這個過程,直接看結果,認定就是瑪麗王后揮霍過度導致的財政赤字。他們不敢直接歸因於國王,所以就把這罪名加在瑪麗這個王后身上,這難道不是他們逃避現實的藉口嗎?
03
瑪麗的婚後生活看似不錯,實則她並不幸福,她所追求的精神上的契合,路易十六並不能達到。路易十六是一個沒有什麼野心的國王,甚至整天沉迷於舞弄鐵鎖,而被稱為「鐵匠國王」。由於路易身體的原因,一直難以生育,而人們仍然把責任歸於瑪麗身上,她受到臣民的譴責。路易十六深感愧疚,因此大多時候他也是縱容和維護瑪麗的。
在著名的「項鍊事件」中,民眾同樣認為路易十六是為了維護瑪麗王后的名聲,而沒有告她欺詐,也導致瑪麗的名聲在法國民眾眼中嚴重損壞。細想,瑪麗作為王后,根本沒有必要去為了一條鑽石項鍊而欺詐。1778年的時候,路易十六曾經想把這條項鍊作為禮物送給瑪麗,但由於這條項鍊最初是路易十五為送給情婦杜巴利夫人而命人打造的,所以瑪麗拒絕了。
然而,這條項鍊最終被一個叫讓娜的騙子所利用,甚至把瑪麗也牽扯其中。1784年,她為了勾搭上羅昂樞機,編造信件,假裝與王后瑪麗很熟悉。甚至僱傭一個長相像瑪麗的妓女妮可爾,與之見面,讓羅昂樞機相信王后瑪麗和讓娜很熟悉,非常喜歡她。
後來,讓娜及其丈夫合謀,騙取大量金錢。此時,珠寶匠也找上門,希望再次把那條項鍊推薦給王后。他們於是布局,偽造瑪麗允諾的購買書,拿得項鍊後潛逃。後被抓獲入獄。
儘管審判後,瑪麗一清二白。但民眾仍然固執地認為這是上層貴族所玩的相互維護縱容的把戲,之後,瑪麗的形象一落千丈。而民眾對王室的不滿也愈演愈烈。
04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此時的路易十六和瑪麗成為革命的對象。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瑪麗身上的堅韌得以體現。在懦弱的路易十六面前,她顯得更加冷靜。
作為王室貴族,瑪麗展現了一個王后的驕傲。在群眾攻佔巴士底獄後,她仍堅持拒絕廢除封建制度和限制王權的要求。
1792年,法國對奧地利宣戰。而瑪麗,作為法國的王后,奧地利的公主,身份尷尬。面對革命勢力,她所能夠想到的辦法,就是依靠娘家,希望通過外部勢力鎮壓革命。
然而,事情被揭露。此時,在法國革命者的眼中,瑪麗把法國的情報洩露給奧地利的行為等同於賣國。1793年,年僅38歲的瑪麗,被送上斷頭臺。
在斷頭臺上,她因不小心踩到劊子手的腳而道歉。直到死,她仍然保持著一個王后的尊嚴和氣度。
而路易十六和瑪麗被送上斷頭臺的事件,更加為後世「海洋之心」擁有「厄運之鑽」之稱的傳說重重地添上一筆。它的發現者塔維密爾的財產被兒子全部揮霍,晚年生活困難。它被獻給路易十四,結果路易十四患天花死去。後來路易十五送給了情婦,情婦被砍頭。之後,路易十六送給了瑪麗,最後夫妻雙雙被送斷頭臺。
05
對於瑪麗的一生,茨威格是這樣評價她的:「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其實,無論命運給予她的是什麼,她都只能接受。她的出身決定了她要承受該承受的東西,儘管她任性妄為,仍要聯姻;儘管她天真爛漫,仍要擔起王后的責任;儘管她被送上斷頭臺,仍保持著皇室的驕傲。
倘若,她只是一個普通人家的兒女,或許她可以追隨自己喜歡的藝術,她在藝術方面很有天賦。或許她可以嫁給一個情投意合的男子,共度一生,或許她不用早早失去生命。
瑪麗,她只是一個時代的犧牲者。時代在改變,勢必要革命,而她站在被革命的一端,自然會被革命的浪潮毀掉。只是,歷史上大多醜化她的故事也存在政治因素,畢竟歷史的編寫是由勝利者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