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好,我是您的公號粉絲,我最近,也是今年吧,也是家裡事情比較多,工作、生活交織在一起,感覺很壓抑。
特別想問您是怎麼保持這種持續的閱讀和寫作的?我也是寫公號,越來越懷疑自己的寫作水平,對自己的文風、觀點都沒有了信心。今年吧,寫著寫著有時候就不知道寫什麼了,甚至是連提筆的勇氣都在失去,我該怎樣調節?
______________
1.狀態
人每一天的狀態都不太一樣,日常都會在一個合理的水平線上微微波動。狀態也跟年紀有關,年輕人熬夜,睡一覺就好了,年紀大了,熬個夜,得好幾天還能緩過來。
所以,有時候確實很累,什麼都不想幹,只想發呆。身體狀態越不好,就越會這樣。但是,這只是說某一些天會有些費勁,不代表完全不行了。文思如泉湧時就噼裡啪啦一氣呵成,這當然好。如果狀態一般,就慢一點。這種訓練比較有價值的地方是,未來必然還會有狀態更差的時候。
任何一個優秀的球員都知道,不可能讓球場環境去將就自己的喜好,而是自己要去適應外部的各種情況。
狀態好的時候還可以挑戰一些比較麻煩的選題,比如前陣子我狀態挺好,每天一點點搜集整理資料,累積十幾個小時,寫出一篇特別好的《智利的冰與火之歌》,最終的閱讀數令人潸然淚下,開始懷疑人生。而像《貴州那位報復社會的公交車司機到底有多慘?》這種文章,我就算兩天兩夜沒睡覺冰天雪地裸跪敲鍵盤也可以在半個小時內寫完,而最終閱讀數2萬多了。
所以,寫公眾號這件事啊,狀態完全不如心態重要。
2.自我懷疑
既然說到打球,即便是業餘的「養生球局」,人也希望能越打越好,也偶爾在球場上較勁。但你不會懷疑自己的水平,因為你想都不敢想自己再努努力會成為喬丹或者科比。
自我懷疑這個事情值得好好說下。
科比要是懷疑自己的水平,我們會理解,他希望能超越喬丹(沒有別的誰了,這裡不允許爭論)。反之,一個平庸的球員說,最近有些抑鬱,我有點懷疑自己的籃球水平。大家會怎麼看?不外乎是:這還用懷疑?有什麼可懷疑的?他以為他是誰呢?
能理解吧。自我懷疑是需要資格的。
其次,你需要得到誰的認可才會滿意呢?是讀者的認可還是偶像的認可,又或者是什麼業內權威的認可?大量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根本無人問津,很多人估計也嘗試過,硬著頭皮翻幾頁就扔了。到底水平如何?極端地說,有篇文章就兩個人看過並且讚不絕口,這種情況下討論水平的意義何在?
水平好壞,在我眼裡只有個人看法,沒有絲毫可爭論的意義。有人覺得高,有人覺得低,但這些評價跟跟作者又有什麼關係呢?
最後,懷疑了又能怎樣?改變不了任何事對吧。想寫就寫,就這麼寫,只要熟能生巧的基本規律不變的話,就一定會有所提高。至於要達到什麼水平,那就不知道了。不關心,就不會懷疑。倒不是篤定什麼,而是自己還遠遠不夠資格去自我懷疑。
3.寫什麼好
觀點的自信與否,這個就沒啥可聊的。除非你覺得必須絕對正確才開口說話。
關於不知道寫什麼的問題。我不懂你想寫什麼,或者我鬥膽猜測你以為你能寫出什麼特別不一樣的文章?
大家在手機上看各種文章,每一天都學習到了什麼牛逼的新知識嗎?很少很少,能有那麼一丁點的啟發足矣。真想掌握某領域知識和技能,靠在網上看看文章絕無可能,只能是大量的時間學習和訓練。
很多常年閱讀我文章的讀者對我要說的內容早就爛熟於心了,但他們依然會點開看。我想大概可能是這樣的:一個是它變成一種長期陪伴帶來的閱讀習慣,第二,觀點大都可以簡單粗暴地用「對」與「錯」判斷,如果只是為了知道作者的結論,只需要對或錯,任何文章都是毫無必要的。這顯然很荒謬嘛,正如看完一本鴻篇巨著,能轉述的通常只是故事梗概(如果有故事的話)卻並不意味著閱讀毫無價值。
所有的價值都在潛移默化之中靜悄悄地發生。「讀」是這樣的,「寫」也是。
儘管理論上,會說話就會寫字,會寫一篇就能寫無數篇。儘管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用文字表達,哪怕是聊微信也用得上。可以說是人的基礎能力。但若是想要進一步,讓文字表達成為自己身上突出的個人技能,雖不能輕易說放棄,但也不能一根筋就認定了,只能多多實踐多多琢磨,說到底這其中依然存在「這事兒自己是否有興趣,是否更擅長」的問題。
祝好~
上篇:這種產品不死才怪
推薦:如果非要從貴州墜湖司機身上汲取什麼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