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連續寫了兩篇粵北戰役中的花縣獅前抗戰,想必,大家對這一段廣東抗戰的歷史也有了些許的了解。
今日,我試圖把這段歷史的發展軌跡,再整理得更完整些,呈給那些關心廣東抗戰歷史的人們。
曾幾何時,我和愛好歷史的朋友聊天,他們對抗戰歷史有相當的認識和了解,唯獨對廣東的抗戰不甚瞭然。
我也看了不少關於抗戰的文章或者記載,有關廣東的抗戰也有諸多的著墨,可是,廣東方面抗戰印象還是不夠深刻。
由此,我很想借大衛安娜這個平臺,寫寫我們廣東的八年抗戰,特別是影響深遠過程慘烈的三次中日粵北會戰。
如前文所述,日軍第21軍1938年10月份佔領廣州以後,先把進攻的方向放在廣州以東地區,特別是江門五邑和潮汕地區的沿海港口,試圖迅速絞殺中國抗戰物質運輸生命線。
在粵北方向國軍的有力牽制之下,日軍也擔心兵力不足以應對東、北兩線的作戰,他們在等待援兵和時機的到來。
那個時候,日本的重炮聯隊、飛行部隊,特別是精銳的日本近衛旅團(日本保衛王宮的近衛師團也抽掉一個精銳旅團派來廣東)正趕來廣東集結。
我們先看一看,第一次中日粵北會戰前的兩軍實力對比。
日本第21軍轄第18師團、第38師團、第104師團、獨立15混成旅、日本近衛旅團、兩個重炮聯隊,第2飛行師團與海軍第3艦隊的兩個航空隊,各式飛機共288架,航空母艦加賀、蒼龍、龍驤、千代田與神障在廣東近海巡弋。
經過1939年中前期的封鎖作戰之後,日本第21軍司令官安藤利吉以第38師團防衛廣州,1個聯隊守潮汕、1個旅團(第15旅團)守新會。
粵北會戰前夕,日軍在英翁線當面的部隊是第18師團、第104師團、近衛旅團、重炮聯隊及第2飛行師團等近十萬人馬。
廣東軍事由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餘漢謀主持。
當時粵北前線兵力部署有:第62軍(軍長 黃濤)轄第152師、第157師駐守佛岡、清遠琶江、源潭、花縣地區。
第63軍(軍長張瑞貴)轄第153師、第154師、第186師、第151師(師長林偉儔)駐守 從化牛背脊、增城派潭、 東洞、 新豐縣梅坑。
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65軍軍長繆培南所轄部隊,駐在 英德縣青塘及翁源縣華屋,作為第十二集團軍的總預備隊。
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部駐翁源縣。
1939年12月中旬,佔領 廣州的日軍兵分三路展開進攻。
第104師團為左路,沿 粵漢鐵路北犯進攻 英德,先在 清遠縣銀盞坳、源潭、琶江口與我第62軍發生激烈戰鬥。
敵軍在空軍掩護下攻陷橫石、 英德縣 連江口地區,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部遂將駐英德、翁源縣的總預備隊——第65軍調到粵漢鐵路方面作戰,在英德縣 高田阻擊敵人,戰況激烈,雙方傷亡較大,互有進退。
敵軍中路近衛混成旅團與右路第18師團則以翁源為主要攻擊目標,近衛師團進犯 從化、良口,同時右路敵軍第十八師團進犯龍門,攻陷新豐梅坑。
我第63軍奉命阻擊。
粵北前線各處戰況非常激烈,敵機輪番轟炸,掩護敵軍前進,他們採取鑽隙迂迥戰法,致使粵北我軍處於兩翼被包圍態勢。
左路敵軍迫近英德縣城,右路敵軍陷新豐梅坑後迫近沙田和青塘,情況緊急,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部被迫轉移,隨後敵軍攻陷英德縣城、青塘、 官渡、新江及 翁源縣,日軍兵鋒直逼廣東省戰時省會曲江,粵北危急。
26日餘漢謀急電蔣介石請求增援,29日由湖南省緊急調來的增援部隊第54軍到達 韶關。
第54軍(軍長陳烈)屬於中央軍精銳勁旅,裝備優良,下轄三個師,第14師、第50師、第198師。
12月30日,第54軍在曲江集結完畢後並沒有按常規進入陣地防守,反而是出其不意地在第二天對日軍展開了令日軍震撼地猛衝猛打,一部攻擊英德之敵,一部攻佔新江後再行攻擊翁源、青塘之敵。
日軍得知是精銳的第五十四軍前來增援,已是無心力戰,抵抗一陣,便倉惶沿翁從公路敗退,第54軍乘勝追擊。
我軍其餘各部也趁機展開反攻,第62軍以一切可用的兵力向良口方向逆襲,經過激戰後佔領日軍設在牛背脊的一個兵站,隨後整個牛背脊陣地被我軍完全控制,日軍第18師團與近衛旅團的退路被切斷。
第65軍攻佔呂田,丹竹坑、地派,第154師攻佔沙田和梅坑墟。
日軍招架不住,終於向增城方向全線潰退。
於是,餘漢謀下令我軍向日軍發動全線反擊,殲滅日軍一萬餘人,繳獲大量戰利品,侵犯粵北地區之敵紛紛潰逃,狼狽不堪地竄回 廣州。
我軍收復失地,取得第一次粵北戰役的勝利。
此次戰役,歷時一個月,第十二集團軍等參戰各國軍部隊,浴血奮戰前赴後繼反覆拼殺,反敗為勝,終於重創日冦,贏得最後的勝利,保衛了華南抗戰中心粵北重鎮,用實際行動鼓舞了華南抗日軍民的士氣,贏得了全中國對廣東抗戰的信心!
大衛安娜原創作品/歡迎朋友圈分享/轉載請聯繫授權
長按二維碼可關注, 微信號:qiulew87167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