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用文創穿越時空,讓粵北華南教育歷史與現今對話

2020-12-23 騰訊網

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實踐成果徵集大賽自今年7月啟動以來,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大量專業機構、大中學校參賽。參賽隊伍涵蓋了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實驗中學天河校區、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等曾經在韶關、在樂昌坪石奮戰過的知名大中學校;也有來自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廣東省博物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東電視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古蹟保護協會、廣州市嶺南建築研究中心等專業單位;還吸引了瀋陽音樂學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戲曲學院、澳門旅遊學院等省外院校紛紛積極參賽。

許多參賽隊伍把研學文化寄託於創意產品之上,通過賦予其價值使之產品化,讓大眾感到文化的存在,從而衍生出更多的產品達到文化的更廣泛傳播。還有些參賽團隊,則藉助於現代科技手段對研學文化資源、文化用品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智慧財產權的開發和運用,設計出了不少高附加值產品。這些團隊用自己的獨特匠心,詮釋了有趣、有用、有藝術性、有文化的文創特質。

一個「圕」字,讀作「圖書館」

設計讓「圕」文化與粵北的故事重獲「新生」

讓人耳目一新的「圕」文化系列創意產品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倪俊明、何蕾、鍾建明、徐慧弘、張敏團隊,提交了讓人耳目一新的「圕」文化系列創意產品。該團隊解釋說,「圕」字是一個方框裡面放著書,分明是藏書的地方。上世紀20年代,我國圖書館事業的先驅——杜定友先生創造了這個字。作為圖書館領域的理論大家,杜定友先生著述極多,三句不離本行,繁體的「圖書館」筆劃將近四十劃,一篇文章不知要寫多少遍,實在費時費力,不如就寫成一個「圕」字,讀作「圖書館」。這個字不但代表了烽火傳承的圖書館文化,而且代表著勇於創新的精神。

讓人耳目一新的「圕」文化系列創意產品

在魔方及包裝設計中,設計團隊巧妙利用了杜定友先生創造了這個字「圕」,把魔方變成一個正方體的圖書館。「上端是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館徽,底部是樂昌坪石定友圖書館的勾線圖,紀念1941年廣東省立圖書館在粵北曲江復館開放的情景。包裝盒上的杜鵑花,是樂昌坪石代表著抗日烽火中怒放的杜鵑花,紀念抗戰名曲《杜鵑花》詞作者蕪軍在坪石生活學習的鮮為人知故事。」

讓人耳目一新的「圕」文化系列創意產品

在「方磚便籤紙」的設計中,所蘊含的是一段不容忘卻的往事。「1938年廣州告急,杜定友隨即發動全體員工,把書架、桌子、板凳、黑板都拆了改造為木箱,最終裝出299箱,搶救出5萬多冊圖書。木箱圖書館成為了移動的圖書館,在坪石樂昌為學子重燃教育薪火。以木箱圖書館為設計原型的便籤紙,成為這系列設計的一大亮點。」

嶺南農房改建成公共空間效果如何?

讓現代建築元素與鄉村傳統元素進行「時空對話」

廣東工業大學鄭士祺、吳斯潼團隊,則精心設計了《大村公共空間模型》。該項目為一組建築改造設計方案,是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附屬配套設施——遊客服務中心,地理區位位於韶關市犁市鎮大村黨群服務中心、大村衛生站後側。基地建築原為村民自建農房,部分建築主體年久失修,已經出現坍塌。項目基於現狀,將空置及坍塌的建築進行改造設計,賦予舊農房建築以新的生命力。

《大村公共空間模型》局部細節

參賽團隊解釋說:「研學基地遊客服務中心建築群中,梅村文創中心建築作為主體建築之一,根據原有農房位置,融入富有嶺南氣息的建設設計元素:連廊構架、灰空間、坡屋頂、『磚窗』。同時,對原先農房建築紅磚牆面也進行保留,營造一組兩層交錯相接的建築形象。鄉村民宿客棧建築作為『門面』建築,將一樓局部空間打通,讓空間跟後側的服務遊客中心滲透,打破原來建築僵硬的體態,用流線更符合人行為規律。」

《大村公共空間模型》鳥瞰圖

「遊客服務中心、歷史文化展示大廳、特色交通換乘中心、自駕遊服務中心等建築群,均按照原有農房建築格局,進行局部調整,通過鋼結構對建築進行加固,並營造一組鋼結構、玻璃等現代化建築元素與鄉村農房傳統元素進行一次『時空對話』。場地還設置文化交流廣場、文化景觀廣場、休閒走廊、文化走廊等室外開敞空間,讓文化可以在場所中得到充分交流與溝通。」

冒著隨時被轟炸的危險上課,可能想像?

中學生用繪畫與海報再現「烽火求學」悲壯場景

來自韶關市第一中學、韶關市第五中學的胡希鋮、吳東升、何志勇創作了一組名為《烽火課堂》的系列海報,共三幅繪畫作品。題目分別為《培正中學》、《中山大學》、《嶺南大學》。

名為《烽火課堂》的系列海報,共三幅繪畫作品。題目分別為《培正中學》、《中山大學》、《嶺南大學》。

這些年輕的中學生們說:「第一幅《培正中學》描繪的是日寇侵華時期對學校轟炸的場景,反映出當時學習環境的惡劣,師生被迫轉移的畫面;第二幅《中山大學》描繪的是師生們在烽火中堅持辦學的情景;第三幅《嶺南大學》描繪的是在粵北山區建設新學校時的情景及嶄新的教學樓。」

作品風格新穎,積極向上,利用海報不同的時間順序巧妙地表達了這段辦學歷史。透過畫面,人們仿佛又看到了在那個內憂外患的歲月裡,一眾師生堅守教室;人們又聽到了在這些邊遠的粵北村落裡響起的朗朗讀書聲。

來自韶關市第一中學黃培蓓、莫佳穎,以「薪火相傳,銘記烽火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以繪畫的方式重現了抗戰時期,師生堅守教室,以學識教育報效祖國的場景。「在繪畫過程中,我們使用了水彩工具以及針管勾線,以留白的手法生動地再現了師生夜晚面臨敵軍襲擊卻依然堅守課室的場景。」

【全媒體記者】唐音

【通訊員】張建昌、徐風爽

【圖片】來自各參賽團隊及作品

【作者】 唐音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焦點

  • 以水墨為媒尋歷史的根,粵港澳臺四地畫家勾勒華南教育歷史
    在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的推動下,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組織粵港澳大灣區畫家們到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進行寫生與創作,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與生態資源,以收集素材與創作的方式表現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歷史當年的現狀,深入研究教書育人的傑出代表與海內外優秀學子,將研究中感悟到的歷史的「根」和精神的「魂」傳承與發揚,也為進一步研究華南教育歷史提供有價值的歷史圖錄。
  • 展訊:華南教育歷史寫生創作作品展(香港站)_發現頻道_中國青年網
    在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的推動下,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組織粵港澳大灣區畫家們到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進行寫生與創作,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與生態資源,以收集素材與創作的方式表現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歷史當年的現狀,深入研究教書育人的傑出代表與海內外優秀學子,將研究中感悟到的歷史的「根」和精神的「魂」傳承與發揚,也為進一步研究華南教育歷史提供有價值的歷史圖錄。
  • 韶關「研學記」②|樂昌坪石中大天文臺:粵北觀星辰,嶺南瞰天下
    發現志願者和學者從「蛛絲馬跡」中有了重大發現去年9月8日,在廣東省「三師」專業志願者委員會、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當地政府等的共同努力下,韶關樂昌坪石華南教育歷史坪石研學基地正式掛牌,把散落在坪石的一段段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歷史重新串聯起來。
  • 第一次粵北會戰 (74)
    近日,我連續寫了兩篇粵北戰役中的花縣獅前抗戰,想必,大家對這一段廣東抗戰的歷史也有了些許的了解。
  • 鄧倫新單曲《紫禁秋》上線 網友:感覺能穿越時空對話故宮
    光明網訊 「我是紫禁城上微風的悠然徜徉,輕拂秋波漣漪金水流觴」,近日,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最新單曲《紫禁秋》和MV,在QQ音樂、節目官微驚喜上線。唯美的古風詞曲和鄧倫溫柔細膩的聲線相得益彰,獲得了網友的一致走心好評和轉發,不少人表示:「好聽到根本停不下來。」
  • 一場穿越時空的「約會」亞泰戰袍與漢服進行現代與古代的對話
    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約會」,也是一次現代與古代的對話。12月27日下午,第五屆「吉林雪博會」4號館,剛剛結束表演的「漢服長春」的表演者轉場舞臺旁的長春亞泰展位,與現代足球的冠軍獎盃、冠軍比賽服互動,完成了一次中國傳統文化和足球文化的融合,展示出了長春豐富多彩的城市文化。
  • 《我的城 我的歌》拓片聲中穿越千年時空,孫伯綸與歷史對話唱出古城韻律
    人傑地靈的濱州,用拓片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用傳統紡織技術與神奇石墨烯材料結合發電;壯志凌雲衝上雲霄,用年輕表達這座城市的態度。讓我們和城市歌曲唱作人孫伯綸一起,聆聽濱州的聲音。古城街頭探濱州風韻 孫伯綸穿越千年時光與歷史對話提到濱州,這裡是兵聖孫子的故裡
  • 中國歷史上神秘的時空穿越事件
    所以這次,就跟大家聊聊古中國神秘的時空穿越者以及時空飛船的故事。中國歷史上的未解之謎,大部分都記載於野史雜談之中。 如果讓現代人以當今知識去分析歷史事件,有時候只能一頭霧水地跑出來。 例如,在我國的古籍《三國志·吳書·孫皓傳》中的一節,發現就曾有火星童子的穿越預言事件。
  • 沉浸式校史情景劇在上海交大上演「史穆」烈士穿越時空對話師生
    「我叫史霄雯,1926年出生,江蘇常州人,1945年考入交大化學系……」專業話劇演員娓娓道來,交大首部沉浸式校史情景劇《循聲探秘·南洋·交大》片段首次亮相,演員扮演的史霄雯、穆漢祥兩位烈士穿越時空來到師生身邊,動情訴說自己面對國家民族危亡無悔犧牲的心路歷程,鏗鏘有力地向時代、向祖國、向人民告白。
  • 連州南粵古驛道和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建設如何?
    12月18日,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餘雲州率隊調研連州南粵古驛道、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建設和村莊規劃優化提升試點工作,並召開座談會,部署研究下一階段工作。餘雲州一行先後到東陂鎮西塘村和塘頭坪村開展實地調研。
  • 粵北國際影視城項目正式在南雄籤約啦~
    報料及商務洽談:0751-3888066;客服微信:nxjy0055月23日上午,我市與中國電影人聯盟籤訂了粵北國際影視城項目戰略合約,項目擬投資5.6億元,致力打造橫店影視城模式的華南地區規模最大影視拍攝及文化旅遊基地。
  • 快來看,原來韶關有那麼多「寶藏」文創產品,每一個都精緻可愛!
    紅軍長徵紀念館文創(紅色文化)  韶關市紅軍長徵粵北紀念館圍繞著紅軍長徵粵北突圍的光輝紅色歷史,設計了一系列可觀、可觸,貼近生活的文創產品,如:摺疊傘、筆記本、紅軍陶瓷杯、帆布袋、帽子等。材質採用牛皮皮革,翻開記事本,還有紀念館的簡介和粵北突圍行軍路線圖,更是你記錄旅行、心動時刻、會議的最佳伴侶。  風度書房文創(九齡文化)  風度書房文創產品圍繞「九齡風度」的品牌IP,以文具用品、生活用品、電子產品、紀念品等為載體,注重文創產品的美觀性與實用性,通過文創產品讓風度書房形象走進千家萬戶,讓風度書房成為韶關一張嶄新的文化名片。
  • 「穿越了怎麼辦?」——十大歷史穿越小說
    在1963年英國BBC出品的《神秘博士》中講述自稱為「博士」(The Doctor)的時間領主乘坐藍色電話亭(塔迪斯TARDIS,即」Time And Relative Dimension(s) In Space「),在宇宙和時空中穿越的故事,而電影《蝴蝶效應》也講述了時空穿越可能帶來的影響。穿越到過去,你想做什麼呢?穿越的設定在網絡小說中是最常見的,今天小狐講一講歷史穿越小說的TOP10。
  • 如果穿越到古代,你是否能成曠世大儒?
    談及穿越,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呢?小編認為,遊戲愛好者可能想到穿越火線;小說看好者可能想到曾經看過的穿越小說;電視劇愛好者可能想到曾經看過的某部含有穿越因素的電視劇……穿越是穿越時間和空間的簡稱。通俗的是指某人因為某原因,經過某過程,也可以無原因無過程,從所在時空穿越到另一時空的事件,身體或者意識穿越移動到另一空間環境。
  • 穿越時空,這部紀錄片帶你和「過去」交個朋友
    這是一次行走的「對話」。沒有枯燥的「說教」,紀錄片更多展現的是「老師傅」與年輕人亦師亦友的對話。當關注到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熱衷於功夫後,街舞舞者餘衍林決定探索功夫背後的奧秘。平等對話的氛圍,讓紀錄片變得更加親近,也展現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融的態度。穿越時空的情感表達傳統未嘗不是一種流行,同樣,流行更像是傳統的再現。回歸日常生活,回歸普通人視角。
  • 《十二隻猴子》:引領了一個穿越時空的時代
    但是《十二猴子》和《永恆的終結》卻直面了這個問題,兩部作品都用特寫視角,去捕捉了主角穿越到過去見到自己的鏡頭,遺憾的是《十二隻猴子》並沒有解開時間悖論的謎題,我們暫且只能假定:一旦穿越開始,時間將不再是線性結構,而是環形結構,一種無始無終的首尾咬合循環結構。
  • 「華南研學」研究成果展之韶關學院篇:中山大學在坪石時期的藝術活動
    1942年11月25日,師院舉行戲劇座談會,請張雅琨教授演講《戲劇與人生》,許幸之教授演講《戲劇之本質及其教育價值》。會上通過成立中山大學師範學院劇團(即中師劇團)。師範學院又成立了「中師合唱團」,他們演出的《粵北大捷》、《黃河大合唱》、《抗日戰歌》等受到師生的一致好評。另外還有不少深受歡迎,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黃友棣教授的《杜鵑花》《月光曲》,馬思聰教授的《思鄉曲》。
  • 聖索菲亞大教堂:穿越時空的建築瑰寶
    因為它不僅僅是連接歐亞的節點,同樣也像是一個穿越時空的蟲洞,見證了壯闊的歐亞歷史。而更為重要的是,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建築歷史中的一座裡程碑。 查士丁尼一世在公元532年至537年期間,建造了君士坦丁堡基督教大教堂,作為東羅馬帝國的國家教堂,也就是現在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 還原嶺南學人在粵北留下的「青春記憶」:戰火中的「吃穿住學」
    八十多年前的隆隆炮聲中,一群嶺南先師率領大批粵港澳學子從珠三角各地風塵僕僕趕抵粵北韶關、坪石、乳源等地。他們在戰火中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同呼吸,共脈動,歷盡艱辛而辦學不輟,鑄就了嶺南高等教育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