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實踐成果徵集大賽自今年7月啟動以來,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大量專業機構、大中學校參賽。參賽隊伍涵蓋了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實驗中學天河校區、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等曾經在韶關、在樂昌坪石奮戰過的知名大中學校;也有來自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廣東省博物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東電視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古蹟保護協會、廣州市嶺南建築研究中心等專業單位;還吸引了瀋陽音樂學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戲曲學院、澳門旅遊學院等省外院校紛紛積極參賽。
許多參賽隊伍把研學文化寄託於創意產品之上,通過賦予其價值使之產品化,讓大眾感到文化的存在,從而衍生出更多的產品達到文化的更廣泛傳播。還有些參賽團隊,則藉助於現代科技手段對研學文化資源、文化用品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智慧財產權的開發和運用,設計出了不少高附加值產品。這些團隊用自己的獨特匠心,詮釋了有趣、有用、有藝術性、有文化的文創特質。
一個「圕」字,讀作「圖書館」
設計讓「圕」文化與粵北的故事重獲「新生」
讓人耳目一新的「圕」文化系列創意產品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倪俊明、何蕾、鍾建明、徐慧弘、張敏團隊,提交了讓人耳目一新的「圕」文化系列創意產品。該團隊解釋說,「圕」字是一個方框裡面放著書,分明是藏書的地方。上世紀20年代,我國圖書館事業的先驅——杜定友先生創造了這個字。作為圖書館領域的理論大家,杜定友先生著述極多,三句不離本行,繁體的「圖書館」筆劃將近四十劃,一篇文章不知要寫多少遍,實在費時費力,不如就寫成一個「圕」字,讀作「圖書館」。這個字不但代表了烽火傳承的圖書館文化,而且代表著勇於創新的精神。
讓人耳目一新的「圕」文化系列創意產品
在魔方及包裝設計中,設計團隊巧妙利用了杜定友先生創造了這個字「圕」,把魔方變成一個正方體的圖書館。「上端是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館徽,底部是樂昌坪石定友圖書館的勾線圖,紀念1941年廣東省立圖書館在粵北曲江復館開放的情景。包裝盒上的杜鵑花,是樂昌坪石代表著抗日烽火中怒放的杜鵑花,紀念抗戰名曲《杜鵑花》詞作者蕪軍在坪石生活學習的鮮為人知故事。」
讓人耳目一新的「圕」文化系列創意產品
在「方磚便籤紙」的設計中,所蘊含的是一段不容忘卻的往事。「1938年廣州告急,杜定友隨即發動全體員工,把書架、桌子、板凳、黑板都拆了改造為木箱,最終裝出299箱,搶救出5萬多冊圖書。木箱圖書館成為了移動的圖書館,在坪石樂昌為學子重燃教育薪火。以木箱圖書館為設計原型的便籤紙,成為這系列設計的一大亮點。」
嶺南農房改建成公共空間效果如何?
讓現代建築元素與鄉村傳統元素進行「時空對話」
廣東工業大學鄭士祺、吳斯潼團隊,則精心設計了《大村公共空間模型》。該項目為一組建築改造設計方案,是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附屬配套設施——遊客服務中心,地理區位位於韶關市犁市鎮大村黨群服務中心、大村衛生站後側。基地建築原為村民自建農房,部分建築主體年久失修,已經出現坍塌。項目基於現狀,將空置及坍塌的建築進行改造設計,賦予舊農房建築以新的生命力。
《大村公共空間模型》局部細節
參賽團隊解釋說:「研學基地遊客服務中心建築群中,梅村文創中心建築作為主體建築之一,根據原有農房位置,融入富有嶺南氣息的建設設計元素:連廊構架、灰空間、坡屋頂、『磚窗』。同時,對原先農房建築紅磚牆面也進行保留,營造一組兩層交錯相接的建築形象。鄉村民宿客棧建築作為『門面』建築,將一樓局部空間打通,讓空間跟後側的服務遊客中心滲透,打破原來建築僵硬的體態,用流線更符合人行為規律。」
《大村公共空間模型》鳥瞰圖
「遊客服務中心、歷史文化展示大廳、特色交通換乘中心、自駕遊服務中心等建築群,均按照原有農房建築格局,進行局部調整,通過鋼結構對建築進行加固,並營造一組鋼結構、玻璃等現代化建築元素與鄉村農房傳統元素進行一次『時空對話』。場地還設置文化交流廣場、文化景觀廣場、休閒走廊、文化走廊等室外開敞空間,讓文化可以在場所中得到充分交流與溝通。」
冒著隨時被轟炸的危險上課,可能想像?
中學生用繪畫與海報再現「烽火求學」悲壯場景
來自韶關市第一中學、韶關市第五中學的胡希鋮、吳東升、何志勇創作了一組名為《烽火課堂》的系列海報,共三幅繪畫作品。題目分別為《培正中學》、《中山大學》、《嶺南大學》。
名為《烽火課堂》的系列海報,共三幅繪畫作品。題目分別為《培正中學》、《中山大學》、《嶺南大學》。
這些年輕的中學生們說:「第一幅《培正中學》描繪的是日寇侵華時期對學校轟炸的場景,反映出當時學習環境的惡劣,師生被迫轉移的畫面;第二幅《中山大學》描繪的是師生們在烽火中堅持辦學的情景;第三幅《嶺南大學》描繪的是在粵北山區建設新學校時的情景及嶄新的教學樓。」
作品風格新穎,積極向上,利用海報不同的時間順序巧妙地表達了這段辦學歷史。透過畫面,人們仿佛又看到了在那個內憂外患的歲月裡,一眾師生堅守教室;人們又聽到了在這些邊遠的粵北村落裡響起的朗朗讀書聲。
來自韶關市第一中學黃培蓓、莫佳穎,以「薪火相傳,銘記烽火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以繪畫的方式重現了抗戰時期,師生堅守教室,以學識教育報效祖國的場景。「在繪畫過程中,我們使用了水彩工具以及針管勾線,以留白的手法生動地再現了師生夜晚面臨敵軍襲擊卻依然堅守課室的場景。」
【全媒體記者】唐音
【通訊員】張建昌、徐風爽
【圖片】來自各參賽團隊及作品
【作者】 唐音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