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墨為媒尋歷史的根,粵港澳臺四地畫家勾勒華南教育歷史

2020-12-25 海峽網

華南美術教育一直以來秉承和發揚嶺南畫派與畫學的優良傳統,在教學與藝術創作中不斷探索與創新,對寫生的重視也形成了自身的特點:既重視對客觀事物的選擇與描寫,又重視主觀思維對景物的認識與反映,強調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作為華南地區一所培養美術人材的高等學府,廣州美術學院一直秉承嶺南畫派的優良傳統,重視寫生的作用。此次展覽的作品正是該理念的完美體現。

在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的推動下,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組織粵港澳大灣區畫家們到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進行寫生與創作,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與生態資源,以收集素材與創作的方式表現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歷史當年的現狀,深入研究教書育人的傑出代表與海內外優秀學子,將研究中感悟到的歷史的「根」和精神的「魂」傳承與發揚,也為進一步研究華南教育歷史提供有價值的歷史圖錄。

在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的採風活動中,畫家們深入體驗當年抗日戰爭期間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仍堅守辦學育人,進行學術研究或學習的精神。大師們積極參與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與新中國的建立,成為眾多領域的開拓者、推動者,為我國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抗日戰爭時期,以國立中山大學、廣東省立文理學院、私立嶺南大學、東吳大學、培正培道聯合中學等為代表的華南地區中高等院校紛紛內遷至粵北,艱難辦學,延續教育火種,成為了如今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實驗中學、廣州培正中學乃至江蘇蘇州大學、香港嶺南大學、澳門培道中學、臺灣東吳大學等的根脈所在。

此次展覽的作品,體現了華南教育歷史悠久的文化底蘊、薪火相傳的教育精神和特殊的時代背景,展示的目的是通過深入挖掘華南教育內遷史,使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成為嶺南乃至中國教育史、世界學術史的重要歷史場景展現地。作為進行愛國主義與思政教育的重要場所,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也將進一步凝聚社會各階層的力量,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添家國情懷。此次展覽對促進粵北生態區發展,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同根同脈同源精神家園起著重要作用。

展覽信息

主辦單位: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香港傳統文化交流協會、香港美協、澳門頤園書畫會

承辦單位:香港普藝集團、廣州市比玉堂藝術品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關山月藝術基金會、華人現代藝術研究會、澳門水墨藝術學會、臺灣胡說草堂藝文會館、臺灣世紀人文藝術空間

展覽時間:2020年12月14日-2020年12月17日

展覽地點:普藝集團(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88號勵精中心14樓)

開幕時間:2020年12月14日上午10:30

參展藝術家

部分展覽作品訊息

張彥

1962年生於洛陽。1986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91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史論研究生課程班,200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材料工作室研究生班。現為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畫學會理事,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藝術顧問,廣東省美術創作院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西那瓦國際大學博士生導師。

《武陽司之夜》138×34cm

林天行(香港)

原名林仚,1963年生於福州。1984年移居香港。1989年修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1991-1998年任教於香港大一藝術設計學院。現為,香港美協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第十三屆全國美展評委、香港特首選委會委員。

《丹山丹水丹心》68×68cm

熊海(香港)

1957年生,1978年移居香港後拜名家楊善深老師習畫。1984年至今任教於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曾兼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講師及香港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現任香港藝術館專家顧問、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客席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香港美協常務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都市水墨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畫學會(香港)顧問、香港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副主席、珠海畫院藝術顧問等。

《坪石雲湧》68×68cm

李德勝(澳門)

李得之,原名李德勝,1963年出生於中山小欖。少時隨潘棟梁習書畫篆刻。1979年移居澳門。畢業於澳門理工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專業,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現任中國美術協會副主席、澳門美術家協會副理事長、澳門頤園書畫會副理事長、澳門水墨藝術學會理事長、澳門中華詩詞學會副理事長、澳門書法篆刻協會副理事長、澳門攝影學會副監事長,現任職於澳門藝術博物館。

《管埠師範學院遺址》 68×68cm

葉信豪(澳門)

1957年生於廣州,1974年高中畢業於廣州三十三中學,自幼習畫,移居澳門後從事工藝工作十餘年,多次入選全澳書畫聯展並舉辦個人畫展,現是澳門美協會員,頤園書畫會理事,水墨藝術學會秘書長,濠江印社會員,賞心堂書畫會(澳門)副理事長。

《三星坪中大舊址》68×68cm

胡九蟬(臺灣)

胡九蟬,名貴鈞,號九蟬。出生臺灣新竹,受教於歐豪年先生畫室啟蒙,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碩士學位暨國際易經學會授予博士學位。現任教於臺灣華梵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歷任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文化藝術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易經應用研究所客座教授、深圳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北京大學臺灣校友總會藝文交流委員會主委。

《歲寒三友》68×68cm

吳烈偉(臺灣)

吳烈偉(明法),1960年出生於臺灣桃園,1987年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工科畢業。1998年廣州美院山水研修班畢業,師從劉書民教授。2009年臺灣藝術大學造型所書畫碩士畢業,師從羅振賢教授。2010-2016年兼任臺灣健行大學講師。2017年西安美院山水博士班進修二年,師從王保安教授;2018年3月入北京中國禪畫開拓者張大華老師門下。現任世紀人文藝術空間藝術總監、臺灣旅遊寫生畫會理事長。

《懷古山思》68×68cm

馬新林

為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執行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李可染畫院副院長,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澳門城市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泰國西那瓦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北京十渡寫生》68×45cm

陳侗

1979年考入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畢業後曾在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工作。現任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

《思鄉曲》93×68cm

劉文東

1971年生於廣州,1996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文學學士學位。2002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文學碩士學位。2011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系,獲文學博士學位。2014年中國傳媒大學「藝術與科學」專業博士後出站。現為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教授,山水畫工作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中國畫學會理事,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藝術與科學研究》叢刊副主編。

《烽火杜鵑紅》68×68cm

免責聲明: 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如涉及作品內容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工作人員聯繫(18731251601),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協商。謝謝支持!

相關焦點

  • 展訊:華南教育歷史寫生創作作品展(香港站)_發現頻道_中國青年網
    在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的推動下,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組織粵港澳大灣區畫家們到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進行寫生與創作,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與生態資源,以收集素材與創作的方式表現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歷史當年的現狀,深入研究教書育人的傑出代表與海內外優秀學子,將研究中感悟到的歷史的「根」和精神的「魂」傳承與發揚,也為進一步研究華南教育歷史提供有價值的歷史圖錄。
  • 連州南粵古驛道和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建設如何?
    12月18日,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餘雲州率隊調研連州南粵古驛道、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建設和村莊規劃優化提升試點工作,並召開座談會,部署研究下一階段工作。餘雲州一行先後到東陂鎮西塘村和塘頭坪村開展實地調研。
  • 他們,用文創穿越時空,讓粵北華南教育歷史與現今對話
    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實踐成果徵集大賽自今年7月啟動以來,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大量專業機構、大中學校參賽。「1938年廣州告急,杜定友隨即發動全體員工,把書架、桌子、板凳、黑板都拆了改造為木箱,最終裝出299箱,搶救出5萬多冊圖書。木箱圖書館成為了移動的圖書館,在坪石樂昌為學子重燃教育薪火。以木箱圖書館為設計原型的便籤紙,成為這系列設計的一大亮點。」 嶺南農房改建成公共空間效果如何?
  • 尋文化之根 探歷史之源 | 騎樓林立的水東街
    尋文化之根 探歷史之源 | 騎樓林立的水東街 2020-06-11 03:4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中國畫壇著名畫家:柏龍華
    可以欣賞畫家獨特的技法,回味畫中人的歷史故事,精神情操;外國觀眾可以在他的水墨意象臉譜畫中,既找到中國京劇臉譜的元素,也找到現代抽象畫的構成與理念。這時觀眾們就會和當年初識柏龍華的藝術評論家陳傳席一個感覺:「溶合中西、意該古今,龍華先生畫戲別開新面,是可喜也!」(陳傳席給柏龍華的題詞)柏龍華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 尋文化之根 探歷史之源 | 帶你感受惠州北門直街歷史文化街區的魅力
    尋文化之根 探歷史之源 | 帶你感受惠州北門直街歷史文化街區的魅力 2020-06-04 08:2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中國歷史上「巾幗不讓鬚眉」的女畫家!
    在中國繪畫史上,有不少知名的女性畫家,她們在創作中能自然地傾注自己的真情實感,使作品帶有一種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愫,開拓了揭示女性感情世界的表現天地,這在中國畫史上具有獨特的意義。在清新淡雅的設色中,成功地再現了江南溫潤的水鄉風貌。此畫作為女畫家所創作的現存的第一件寫生山水圖,在中國畫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特殊性。 馬守真:一朵幽蘭,暗自吐芳
  • 《長江歷史圖譜》:展長江壯闊雄姿
    早在去年下半年,為了深入挖掘歷史資源,直觀地展示長江三角洲的前世今生,省地方志辦公室就提出選編《長江歷史圖譜》的設想,並將其納入2020年度工作計劃。  《長江歷史圖譜》主編張乃格介紹,全書用優質宣紙影印,卷一《長江總圖》、卷二《上中遊大江圖》、卷三《下遊大江圖》,介紹萬裡長江的大勢大略。卷四《長江口圖》、卷五《滄海桑田圖》,勾勒長江古今生態演變。卷六《江防圖》,強調「忘戰必危」的歷史教訓。卷七《沿江風情圖》,記錄祖國的山川壯美。
  • 乘雲氣、跨日月,方寸之間,一展千裡——著名水墨畫家羅芳
    臺灣著名水墨畫家羅芳教授1937年生於湖南長沙,成長於書香世家,就讀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時受教於黃君璧、溥心畬、廖繼春等名家,畢業後留校任助教、於大師們朝夕相處,受受益頗多。又因自幼家中的教育十分用心,父母文化、藝術修養皆屬深厚,因此羅芳也不喜受限制,所以選擇山水。
  • 歷史漫畫成這樣,太有趣了!轉走!
    《大畫中國史-讓歷史更有趣》張硯鈞 編繪本書著眼於悠悠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從中精心選取了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的知識重點
  • 著名畫家王西京水墨展盛大開幕 千餘觀眾共襄藝
    50多幅王西京近兩年創作的,由中國水墨結合素描、油畫、版畫、水彩,甚至蒙太奇的光感,融古通今、中西合璧的中國畫正式與觀眾見面,畫展上那種震撼、驚嘆的感受撲面而來,這是西京深謀遠慮的呈現,是他思考中國水墨畫走向世界、表現世界的探索,為中國人物畫在中西美術史上增添了燦爛的一頁。 開幕式現場人氣爆棚,展廳裡人頭攢動。
  • 千姿百態 墨透性靈——畫家石墩子筆下的寫意水墨鴨
    千姿百態 墨透性靈(畫家石墩子筆下的寫意水墨鴨)文 /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 楊張喬石墩子寫意水墨鴨作品反觀石墩子之寫意墨鴨,搖擺中透著靈性,憨厚中意蘊著狡黠,互懟中含有歉諒,悠然中充滿情趣,之所以能在國內眾多鴨畫中不落俗套地脫穎而出,究其原由,一曰,鴨為主體景為次之。
  • 中國歷史上的三位女畫家,畫風各異,誰更有特色
    墨竹師承「文湖州」(文同),為文人畫風,始創晴竹新篁。畫風用筆熟脫,縱橫蒼秀,絕無婦人女子之態。管道升行草書法《秋深帖》管道升既能超脫凡塵世俗之外,又能被社會歷史交口稱譽;既能處理好古代婦女在家庭社會中的日常瑣事,又能擺脫封建束縛,極大地發展和展示出自己全面而傑出的才華
  • 港澳人物畫家林天行的水墨之路
    林天行也從不對這些神山聖湖進行刻意描摹,而是簡略為一種抽象化的符號,於瑰麗燦爛的色彩和閃爍隱現的輪廓下塑造天地、自然悠遠而深刻的精神性。 所以與其說林天行是水墨藝術家,不如更精確地稱他為彩墨藝術家。他打破了中國山水畫以黑白為主色調的格局,運用了豐富的色彩,為傳統增添了新的氣息,並在中國當代藝術史留下了重要的一筆。
  • 畫家張碧珊:歷史韻味,自然生趣
    歷史韻味 自然生趣張碧珊作品將於第25屆秋季廣州藝博會上展出第25屆秋季廣州藝博會將於12月3日至6日在廣州市海珠區新港東路630-638號南豐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張碧珊《美麗揭陽我的家》240x170cm 2018年 紙本知名畫家張碧珊鍾情於山水及花鳥的筆墨表達,她將內在精神注入筆端,進而透於紙面,流於畫間。高超的筆墨技法及畫者內在情蘊賦予畫面以豐富的內涵,讓人在駐足觀畫間進至另一個時空,回味無窮也。
  • 水墨藝術實驗研究展:水墨為媒,表達當下感受
    2020年12月25日,「中國當代藝術轉型期的水墨探索-第一回展:2020水墨藝術實驗研究展」在上海寶龍美術館舉辦。同時,開幕期間舉辦了「中國當代水墨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此次參展作品的風格與形態多樣,體現了當代水墨的多種探索成果。
  • 水+墨 | 陳孝信:「水墨之變」與「四大訴求」 問題討論——水墨問題述要
    「中國畫」何時開始稱為「水墨畫」;「新文人畫」的核心訴求是什麼;「實驗水墨」如何成為「中國畫史上一次真正的現代主義藝術運動」……陳孝信在文章中列舉出了這些歷史節點中的重要展覽和代表人物。陳孝信還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所謂「新水墨」,其實就是綜合了「實驗水墨」「都市水墨」和「觀念水墨」幾大板塊,讓它們合流在了一起。陳孝信將「筆墨之變」的全過程總結為四個階段:回歸筆墨、筆墨分治、泛化的筆墨、筆墨歸零。
  • 崔振寬畫集丨水墨卷
    然而崔振寬的特殊之處在於,他沒有在中國畫走向現代的進程中採取駝鳥態度,而是廣採信息,深入思考,不懈地探索傳統水墨向現代水墨的轉型之路。2007年崔振寬有一段簡潔的話語表達了他對於中國畫的思考,也反映了他對於中國水墨發展的基本認識。他說:「中國畫自王維創水墨山水,始有『水墨畫』一說,傳統水墨是相對於設色而言的,歷代文人畫家競相崇尚『水墨』,取其雅逸之氣。
  • 《長江歷史圖譜》再現「歷史長河」
    《長江歷史圖譜》首發。   本報訊(融媒體記者  王婕妤)  為深入挖掘和弘揚長江歷史文化,進一步發揮地方志的資政服務功能,昨天,由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聯合出版的新書《長江歷史圖譜
  • 筆墨記取的時代風景——畫家莫建文作品賞析
    不辭寂途寞境,苦苦覓尋藝術創造的真諦。莫君現居深圳鬧市,拒畫商制約,遐想自樂,心曠神怡,因此他的作品為觀者提供了靜靜欣賞的意境,而入於成熟的高雅之格。一九八七年北上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研修深造,得京地著名高師親授,藝術更臻成熟。後由廣西遷居深圳,現為深圳專業畫家,為新興的現代化城市的飛速發展獻上一片濃濃的筆墨之情。——王乃壯清華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