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阮其山 圖:木痴
宋珏,字比玉,號荔枝子、浪道人,別號「荔枝仙」,明莆田縣城關雙池巷(今屬荔城區鎮海街道英龍社區)人。善詩文,工書畫,尤精於八分書,自成一家,開創篆刻莆田新派。宋珏是莆陽一位詩、書、畫、印皆精,有大成就的文藝家,在明代文化史上享有盛名。
宋珏生長於南國荔城莆田,對荔枝情有獨鍾,喜荔成癖。他啖荔、論荔、唱荔、畫荔,對推揚莆陽荔枝的聲名,為莆陽荔枝文化增容添色,有著獨特的貢獻。
01啖 荔 成 癖
宋珏長年流寓吳門(今江蘇蘇州),但每年都不遠千裡回莆探親、品荔。每當出發時,親朋相送於荔城北門,宋珏指荔子丹為歸期。又與妻兒告別,囑曰:「牆東一樹,留以待我。」東埔有二株陳紫荔樹,宋珏每年都飽啖一盡。樹主陳六郎致書曰:「子未歸,吾東面樹不摘也!」每逢荔季,宋珏自早熟品種吃到晚熟,前後延續四十餘日,大飽口福。
宋珏視荔枝為「福業」,稱荔枝為「果中之仙」「果中之佛」,實無一物可與之比美。宋珏天賦啖量驚人,每日能啖一二千粒荔枝。每年逢成熟季節,自初盛至中晚期,每歲有十餘萬粒在腹中,堪稱「啖荔大王」。
宋珏對品荔頗為精明,喜歡按《荔枝譜》擇優品嘗,遍嘗各種名品,而且十分講究。始以泉(井水)浸,繼以漿解,磁盆筠籠(竹籠),一物不見,寧可不啖。戲稱是「直探鮫人(傳說中的人魚)之宮、入齊奴(晉代石崇的小名)之室,恣取其徑寸晶珠,盈丈珊瑚以歸,不容易也。」喻荔枝為晶珠、珊瑚,剝荔枝為「探鮫人之宮、入齊奴之室」,生動形象,而不乏幽默。
作為文人,宋珏又與同好友人結為「荔社」,會聚於名園古剎的荔枝樹下,品荔嘗漿,徵引荔譜,拈題唱和,日啖三千,晨集暮散,輪流值日,所謂「雖跡溷[hùn]埌[làng](混世),而景界仙都;身坐火城,而神遊冰谷。」此時此境,此景此情,大增品荔的情趣。
02詠 荔 畫 荔
宋珏作過不少荔枝詩,抒發對荔枝之至愛、品荔之志趣,及其人生之情懷。
諸如「人生不得飽啖此,腰纏百萬猶然貧。」「明朝買船下水去,猶及山園晚熟時。」(《壬寅夏寄答程孟陽荔酒歌》)「箕踞松陰餐六百,就中啖量較誰多?」(《庚戌夏東埔食荔枝寄孟陽四首》)「崔園千粒啖還健,楓驛百籃未太奇。」(《辛亥食楓亭懷孟陽》)「臣餐陳紫三千粿,甘與荔枝作謫仙。」「但願飽餐樹下死,贏他身後有傳奇。」「三千客路千年別,猶及繁枝次第嘗。」「人此飽餐三十夏,我生於世諒無求。」(《丙寅歸故園啖陳雜詩十一首》)大有啖荔之痴,以啖荔為人生一大樂事。
宋珏的荔枝詩,不拘一體。一首以仙遊楓亭荔枝為題材的《荔枝詞》,揭露人所少知的楓亭驛館官員的艱難。詩云:「俞公晚好事,垂涎及荔支(枝)。願貶楓亭驛,甘作驛丞卑。妄意荔熟日,端坐飽噉之。事有謬不然,傾耳聽我詞:楓亭閩孔道,迎送無停時。及至荔支熟,苦情公不知。」生動形象記述了楓亭驛丞俞公,迎送無停時,食荔客如潮,疲於奔命的接待苦衷。
宋珏作為書畫家,又精於鑑賞,故畫荔亦咄咄逼真。萬曆三十六年(1608)六月,宋珏自姑蘇(今蘇州)買船歸莆啖荔,因船期耽誤,錯過大半荔季,以至夜不能寐。同行的新都(今屬四川成都)人孫不伐,無見過荔枝,問他荔枝其狀何若。
宋珏曰:「難言也,子不讀君謨(蔡襄)譜乎?亦曰『非名畫之可得,而精思之可述』。」遂於舟中畫陳紫與宋香以示。宋珏每畫一枚,孫生拍掌大呼奇異,船友亦云「咄咄逼真」。宋珏一氣畫了四十五枚,色澤膚理,與生無別。可見宋珏畫荔的枝藝之精緻高超。
宋珏的荔枝題畫詩亦往往與畫相得益彰,倍添詩情畫意。如《題畫》云:「山水空靈讓武夷,黃梅正歇荔支時。畫成不覺鄉心亂,添得梳中幾文絲。」抒發思鄉痴荔之情。
03荔 譜 紀 事
宋珏又自作《荔枝譜》,全面講述莆田荔枝的故事,是一部富有特色、價值甚高的荔枝譜。為明代荔枝譜家鄧慶寀所推崇。該書含福業、荔社、術蔡、牒宋、荔酒、紀異、荔奴(即龍眼)、雜紀八篇。《術蔡》篇記述蔡襄作《荔枝譜》始末,指出蔡襄作《荔枝譜》是因為南方荔枝其味絶美,名聲卻不如桔、橙,於是作譜推揚荔枝;又說蔡襄出任泉州太守時,曾經將《荔枝譜》書於官署的安靜堂壁上。
《牒宋》篇,記載莆陽古荔宋家香的歷史與現狀。宋珏親見該樹自蔡襄作譜後五百餘年,依然「樹益向榮,根本蟠踞,層陰蔽虧」,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景象。並記載明邑人狀元林環為宋家香所作的《題記》。還記述自家烏山屋旁有株古荔,大數十圍,樹腹已空,可坐四五人,相傳是宋家香的「孫枝」,即古宋荔的第三代。
《荔酒》篇,記述荔枝酒、荔枝醬等派生產品。作詩自誇自有一壇名為「十八娘」的荔枝酒,「泥頭雖未開,繞屋生幽香。」「一酌祛世慮,再酌澆仙腸。三酌風滿腋,吹君將翱翔。」倍加稱賞。
04荔 扇 交 友
宋珏客居吳門,廣交朋友。同江南文士程嘉燧(字孟陽)的結識與交遊,更具傳奇色彩。萬曆三十年(1602)夏日,宋珏欲回莆啖荔,途經建州(今福建南平)時,因故受阻,客居於僧舍。偶見一旅人扇頭上的詩畫,是新安(今屬江蘇無錫)人程嘉燧所作。一面是水墨畫荔枝,間以素馨(一種白色香花)數朵,另一面書《殷司馬坐上飲荔枝酒歌》。
宋珏覺得,畫雖不類,而歌則奇古有韻,堪為荔枝酒傳神,且能用幾朵素馨相掩映,其人亦非尋常之輩,不禁擊節嘆慕,必欲求得其人。遂口佔一歌,題於扇上,託附友人前往尋求一識。
宋珏所題這首《壬寅夏寄答程孟陽荔酒歌》,譏諷程君畫荔「傳神已誤毛延壽,效顰僅得東家施。」「忽觀是圖愴我神,對君何異新都人」,不無自豪地介紹色香味俱佳的莆田優質荔枝。「靈物由來無與比,程君程君莫輕擬。如船之藕棗如瓜,依稀氣韻或相似。客商走筆寄君知,勿笑吾言太支離。」
宋珏的扇詩是否輾轉程君手中,渺無音信,不得而知。宋珏卻在七年後,於嘉定知縣陳一元席上,始與程嘉燧見識,遂以兄長待之,成為知交。並通過程兄遍交邑中名士,包括名畫家李流芳、禮部侍郎顧夢遊等。宋珏因慕嘉定程嘉燧、李流芳兩先生風流文採,遂遷居吳中。李流芳的墊中樓與檀園,皆是宋珏流連觴詠之處。
宋珏與程嘉燧常有唱詠,程嘉燧畫扇頭花卉贈並題詩宋珏,詩云:「二十年前二十時,風前雨雪對花痴。如今欲畫渾忘卻,恰似吳儂貌荔枝。」(《畫扇頭花卉示宋比玉》)算是對當年建州扇詩的回應,見證兩人交遊之深情厚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