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蘇軾是在開玩笑?其實字字都是淚

2020-12-23 美詩美文

蘇軾的好吃是出了名的,走到哪兒吃到哪兒,而且人家不是隨便吃吃,人家是帶著研究精神在吃。在黃州,他專門寫了首《豬肉賦》,「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這小火慢燉,一看廚藝就不一般!

除了紅燒肉,東坡還愛吃東坡餅、東坡二紅飯、東坡魚、東坡羹,以及海南的牡蠣。但要說東坡最愛吃的,很多人自然會想到嶺南的荔枝,畢竟當年他曾寫了一首名為《惠州一絕》七言詩:

《惠州一絕》北宋.蘇軾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首詩有多出名不用筆者多說,不只是詩詞迷們喜歡,不少不怎麼讀詩的吃貨們也愛得不行,畢竟它妥妥的一曲吃貨宣言。也正是這首詩,捧紅了嶺南的荔枝,直到現在仍是廣東人的驕傲。

詩的首句羅浮山位於廣東東江之濱,是當地的一處名勝。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初讀這一句還以為東坡是要寫篇寫景詩,但第二句他就筆鋒一轉,山上的枇杷和楊梅才是他心系之物。三、四兩句東坡便開始向荔枝「訴衷腸」了,若是能每天吃上三百顆荔枝,讓我永遠做嶺南人我也願意。

總有不少人認為「日啖荔枝三百顆」是東坡在開玩笑。首先荔枝在很多地方被認為過甜,吃來容易上火,若真的一天吃上三百顆,一般人的身體肯定是受不了的。其次當年東坡是被貶到廣東惠州的,北宋時的嶺南可不像現在這麼繁榮,那時這兒是屬於南方「荒蠻」之地。所以就這兩點來看,很多人都認為這首詩是東坡吃著荔枝心情大好時,寫下的開玩笑之作,並不是認真的。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這首看似風趣、詼諧的作品,其實字字都是淚。在寫完這首詩一年不到,60多歲的蘇軾就離開了嶺南,遠赴海南儋州。不是他不愛荔枝了,也不是他不想再在嶺南了,他是因讒言再次被貶。當時年紀不輕的蘇軾被貶至海南,結束的不只是一生的仕途,還極有可能因水土不服而有性命之憂。與遠在「天涯海角」的儋州相比,嶺南已經是天堂了。

了解了這些,我們再來看《惠州一絕》,就會發現其實在寫這首詩時,東坡內心並不輕鬆,這首詩也並不簡單。東坡半生在出仕和隱居山木中糾結,當年被貶至黃州時,他心中還抱有希望,還能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但在經歷了半生被貶後,在嶺南惠州他其實真的累了,他真的有意在此安老。

蘇軾離開惠州時,眾多百姓出城相送,這一幕被記錄在史書上。當時很多京官不理解,東坡只在惠州待了900多天而已,惠州百姓何至如此。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到底做了什麼:

1. 整治羅浮山,建造水堆水磨,讓荒山成了名山,讓羅陽溪變成了世人眼中的香溪,讓山間百姓能靠山吃山,如今的羅浮山香積寺中仍有蘇軾的不少詩詞作品。

2. 傳播中原插秧技術。從中原來的京官不少,但沒有人關心過百姓吃什麼,蘇軾親下田間查訪,並花大力氣從中原請人來教惠州人插秧技術。

3. 修建書院,大興禮儀之教,惠州的學子數量自東坡到來後,大幅增加。

因為這些,惠州人對東坡的喜愛從北宋至今,都不曾改變過。自己如此用心守護的惠州,吸引東坡的又豈只是羅浮山上的那些荔枝,他是真的想結束一生的漂泊,好好地做個嶺南人,這首《惠州一絕》一字一句都是發自肺腑。但他也知道,朝中有一幫人是不肯放過他的,他的「不辭長作嶺南人」終究是痴心妄想。

離開惠州去了海南後,蘇軾先後被任為廉州安置、永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直到4年後才遇大赦,最後病死於回京途中。上下5000年,我們才得了這樣一個蘇軾,有人說若是沒有半生漂泊,他寫不出那麼多精妙絕倫的作品,這話確實是沒錯的!畢竟朝堂可以沒有一個蘇大學士,但千年文壇卻不能少了東坡先生。「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再讀此句,你還覺得東坡是在開玩笑嗎?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別再「日啖荔枝三百顆」了,小心低血糖
    蘇軾也作詩讚美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可見荔枝是非常美味的,即使美味也不可能貪多,小心「荔枝病」。今年 6 月 17 日,印度 103 名兒童疑似空腹吃荔枝引發腦炎,當地盛產荔枝,每年夏天都會有爆發腦炎疫情,菸酒表明。荔枝含有毒素,空腹食用加上高溫容易引發腦炎。什麼是「荔枝病」?「日啖荔枝三百顆」真的可以嗎?
  • 【微食療】日啖荔枝三百顆,當心吃出低血糖
    現在正值荔枝成熟大量上市的時節,飯後來幾顆清甜多汁的荔枝似乎成為了炎炎夏日裡一件樂事。白嫩肉厚肥嘟嘟的外表,配上軟糯濃甜滑溜溜的口感,令人難以抗拒! 然而,過量食用荔枝或某些特殊體質的人食用荔枝,均可能發生意外。成年人每天吃荔枝一般不要超過300克,兒童一次不要超過5枚。不要空腹吃荔枝,最好是在飯後半小時再食用。
  • 容縣荔枝多少錢一斤呢?日啖荔枝三百顆的時節
    夏季已至,又到了吃貨們「日啖荔枝三百顆」的時節。有誰知道容縣的荔枝多少錢一斤?小編沒錢買,只是問問日前,一批越南鮮荔枝已入境,廣西今年荔枝進口的序幕正式拉開。目前,市場上荔枝銷售情況如何?在進口荔枝通過廣西向全國市場輸送的同時,也有生鮮水果進口商還在觀望。在南寧經營水果批發生意的黎女士告訴記者,近日,她接到不少河南、安徽、山東等地客戶的荔枝訂單,但受疫情影響,考慮到採購、物流、通關等成本,計劃「再等等」。黎女士認為,雖然短期內進口荔枝尚未批量上市,但今年海南荔枝大豐收,因此估計荔枝的價格不會太高。
  • 【薦讀】水果遇上古詩詞,蘇軾喊你吃荔枝
    蘇東坡在期間,除了寫下「兩賦一詞」這樣的千古佳作,還寫下了《豬肉頌》、「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等詩中美味。 數回細寫愁仍破,萬顆勻圓訝許同。 憶昨賜沾門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宮。 金盤玉箸無消息,此日嘗新任轉蓬。
  • 【520•我愛荔】最頂級的荔枝吃貨,竟然不是蘇軾
    宋代有名的吃貨蘇軾被貶嶺南時,第一次吃荔枝就被徹底降服,寫詩膜拜:「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這荔枝,紅羅裙白皮膚,美妙絕倫,莫不是仙子吧?世上竟有此等尤物!
  • 古詩混搭玩出味:老夫聊發少年狂,日啖荔枝三百顆
    這兩天,有網友在知乎問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從而激發起網友們的創作欲望:「老夫聊發少年狂,日啖荔枝三百顆,仰天大笑出門去,竹杖芒鞋輕勝馬……」。這些混搭的詩句被轉發到微博,引起了眾多網友點讚叫好。    昨日,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得知,網友的這種玩法在唐代就開始盛行。原來,古人也是蠻會玩的。
  • 美食博主蘇軾:因禍得福吃遍天下美食
    ——林語堂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們都知道,蘇軾是個不可多得的才子,精通詩、詞、書、畫,年輕的時候便名聲大噪。四十三歲的時候,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開啟了他的美食之旅。東坡肉第一站是黃州,黃州的豬肉特別便宜,當時貧窮的蘇軾豈能放過?他買來豬肉,加入精製的調料,文火慢燉,「東坡肉」由此而來。
  • 超級大吃貨蘇軾的那些美食情緣,詩人裡的美食家蘇東坡
    我們吃荔枝,就會想起他的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到黃州吃肉,到惠州吃荔枝。到儋州吃蠔。 煙火氣中慰平生,不斷搜索美食的生活方式也給蘇軾顛沛流離的流放生活帶來了精神支柱。他豪邁灑脫的胸懷和樂觀的生活態度,讓世人忽略了他的苦難,而愛上了他的達觀。
  • 蘇軾半夜睡不著,於江邊寫下一首詞
    蘇軾的一生,非常坎坷,經歷了北宋仁、英、神、哲、徽五個帝王時代,政治上大起大落。 坎坷的仕途經歷,讓蘇軾得以融合佛、儒、道三家思想,最終形成了曠達之思。而縱觀蘇軾的詩詞,這種曠達之思不勝枚舉。
  • 蘇軾這個大吃貨,竟為橘子寫下一首詞,讀完卻讓人垂涎欲滴
    眾所周知,蘇軾不僅是歷史上有名的詞人,還是一個有名的吃貨。據記載,蘇軾每到新地方,必先品嘗當地的風俗食物,甚至親自下廚,創造出多種流傳至今的菜餚。譬如,「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魚」、「東坡豆腐」等等。
  • 這麼多荔枝的神仙吃法,你確定不來學麼!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是宋朝大詞人被貶嶺南時所做的詞,荔枝的美味讓第一次服食的蘇軾欲罷不能,在困苦的日子裡,荔枝給了蘇軾味蕾上最大的享受。荔枝的魅力可見一斑。下面就來盤點一些荔枝的神仙吃法,趕快動手收藏吧。
  • 蘇軾夜晚乘船過海,見雨過天晴寫下首妙詩,最後14字豪邁冠絕今古
    文/顧無【引觴漫談】自烏臺詩案以後,蘇軾的人生幾乎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貶」。「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些都是蘇軾曾經貶謫去過的地方,在每一個地方,蘇軾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跡,為當地帶去了改變。每一個去過的地方,蘇軾都深深的喜歡著,挖掘著貶謫生活中,不易被發現的快樂,有時候快樂的太過張揚,被朝廷中的政敵發現,就再貶去別處,於是再去發現生活的美好。黃州是蘇東坡之名誕生的地方,也是東坡肉等名菜誕生的地方,買不起當時流行的羊肉,就去吃豬肉,寫《豬肉頌》,就去買羊脊骨,流傳下來成為今天的羊蠍子。
  • 與狗搶食、品嘗妖怪,吃蛤蟆、烤蝙蝠,蘇軾吃過多少黑暗料理?
    蘇軾是一個傳奇,傳統文人所追求的方向,蘇軾幾乎樣樣都做到了極致。蘇軾還給牢飯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皛xiǎo飯」,乍一看,還以為是什麼山珍海味呢!能把白飯吃出這種滋味的,恐怕也只有蘇東坡一人。蘇軾的名作《惠崇春江晚景》我們都讀過。
  • 為什麼說蘇軾是舌尖上的旅行家?
    圖/《歷史那些事》有美食,有美景,蘇軾在赤壁遊覽有感,寫出一詞兩賦,歷經千年後「閱讀全文並背誦」的詩句。公元1093年,蘇軾得罪章惇,被貶嶺南惠州。在當時公認煙瘴之地,生活條件極為惡劣的惠州。蘇軾在廣州炎熱的夏天裡愉快的吃著荔枝,並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 楊貴妃笑啖的荔枝從何而來
    因唐明皇與其妃笑啖荔枝的軼事,後世便產生妃子笑啖的荔枝從哪裡來、又如何來的歷史公案。壹巴蜀自古即有荔枝栽培記載  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根據歷史和考古發掘材料,證明我國在近5000年中,最初2000年,即從仰韶文化時代到河南安陽殷墟時代,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左右。在這以後,年平均溫度有2℃—3℃的擺動……漢唐兩代則是比較溫暖的時代。」
  • 荔枝新吃法,爆漿毛巾卷!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宋代:蘇軾《惠州一絕 / 食荔枝》寫下這句話的蘇東坡剛被人告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被貶嶺南,「不得籤書公事」。一定要最小火,咕嘟到起泡泡即可除了荔枝毛巾卷,還可以用其他食材代替荔枝,看看網友們的奇思妙想,你也快來動手操作吧。
  • 【詩詞童話】蘇軾——我是大文豪,也是大吃貨
    如果還懷疑的話,只要稍稍在腦子裡過一下「東坡肉」仨字,你就沒二話說了——唐宋幾百年,文人如麻,還有多少個人的名字跟美食如此緊密粘連?  《豬肉頌》《煮魚法》《老饕賦》《丁公默送蝤蛑》《豆粥》《羹》……誰寫的一堆美食文章?蘇軾!  一邊當官,一邊流浪,一邊創作,一邊美食不斷……這個大文豪大吃貨的世界,你真的不一定懂。
  • 讓楊貴妃嘴饞的,是哪裡的荔枝?
    在熱浪襲人的盛夏時節中國南方的荔枝季也邁入了高潮被譽為「南國四大果品」之一的荔枝自古就徵服了中原美食家的味蕾唐明皇將千裡之外的荔枝飛驛長安博楊貴妃嫣然一笑的故事是人們啖食荔枝時總會浮想的情節讓貴妃傾心的荔枝究竟產自南國何處
  • 古代下等人才吃豬肉,為何蘇軾還研製出東坡肉,寫詞為豬肉鳴不平
    國畫大師張大千曾這樣教導弟子:「一個人如果連美食都不懂得欣賞,他又哪裡能學好藝術呢?」提到美食,就一定會想到蘇軾。蘇軾的一生很坎坷,仕途坎坷,多次被貶,從黃州到惠州再到儋州(海南),生活貧困潦倒。但他沒抱怨,將人生十分的不如意,化作自己十分的熱情,不僅走哪吃哪,還自己上手做。所以蘇東坡愛吃也就出了名,甚至還吃出了一些名堂,將吃變為一門藝術。
  • 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離支」二字到了東漢,演變為「荔枝」。說起荔枝,很多人立刻就會想到風華絕代的楊貴妃。確實,楊貴妃愛荔枝是出了名的。據說,唐玄宗為了讓愛妃楊玉環吃上新鮮的荔枝,想盡辦法,命人從南方快馬加鞭把新採摘的荔枝送到貴妃面前,只為博美人一笑。唐代詩人杜牧那首膾炙人口的《過華清宮·其一》的內容,就與千裡送荔枝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