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覽天下|什麼是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2020-12-22 易聯眾

郡縣治,天下安。

即使在城市化進程的背景下,縣域依然我國社會的主體。2018年,全國共有縣級區劃數2851個,其中市轄區970個,縣級市有375個,縣有1335個,自治縣有117個。我國縣級和縣級市的行政區域面積為896.15萬平方公裡,佔全國面積的93.02%,戶籍人口為10.27億,佔全國人口比例73.6%;地區生產總值為436354.6億元,佔全國生產總值比例53.17%;人均GDP為42485元,為全國人均GDP(64644元)的65.7%。縣級公共財政支出遠遠高於公共財政收入(75098.8億元和29675.6億元)。

了解自身現狀是推進改革的的前提。

為配合縣域醫共體改革,我們利用2018年的衛生統計年鑑和財務年報數據為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畫像。

本文中的縣域指縣級(自治縣)及縣級市。

01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組成

2018年,我國縣域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數共有801359個,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執業(助理)醫師和註冊護士分別為4.63人、1.82人和1.80人,遠遠低於城市的平均水平(10.91人、4.01人、5.08人)。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為4.56張,遠遠低於城市的平均水平(8.70張)。

圖1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構成

1.縣醫院

縣醫院主要承擔縣級區域內居民的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急危重症搶救與疑難病轉診,培訓和指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相應公共衛生服務職能以及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等工作,是政府向縣級區域內居民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重要載體。

縣級醫院按照註冊類型分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按照醫院分類可以分為綜合醫院、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民族醫院和專科醫院。2018年縣域內縣醫院共有15553個,其中綜合醫院有10420個,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和民營醫院有2527個,專科醫院有2479個。縣域醫院床位數為4239955張,佔全國醫院的比例為50.5%。全部縣級綜合醫院平均規模為181張,衛生部門辦縣級醫院平均規模為372張,且2005-2018年呈現出增長的趨勢(圖2)。無論是服務量還是資源量來看,衛生部門辦縣級醫院佔比均是在30-40%之間(表1)。

圖2 2005-2018年衛生部門辦城市醫院和縣級醫院平均規模單位:張

數據來源:2005-2018年全國衛生計生財務年報資料

數據來源:2005-2018年全國衛生計生財務年報資料

2.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2018年,縣域鄉鎮衛生院有36847個,其中中心衛生院有1051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有9225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2279個。床位數為1407218張,佔全國床位數比89.24%。縣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衛生院的床位數的平均規模分別為21張和30張。

3.村衛生室

2018年,縣域內村衛生室有622001個,村衛生室人員總數為1441005人,平均每村衛生室人員為2.32人,每千人口農村人衛生室人員數為1.54人。門診部有3961個和診所等有100814個。

4.專業公共衛生機構

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主要包括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綜合監督執法機構、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機構、急救中心(站)、血站等,原則上由政府舉辦。2018年,縣級疾控預防控制中心有2097個。縣域衛生監督所有1829個。縣域縣婦幼保健院有1914個。

5.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

建立醫學檢驗實驗室等獨立設置醫療機構,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圍繞城鄉協同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探索合理配置資源、有效盤活存量、提高資源配置使用效率的醫療衛生服務體制架構,促進社會力量辦醫,推動黨和政府為保障人民群眾健康所做出承諾的實現。

目前,主要有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醫學檢驗實驗室、血液淨化機構、病理診斷中心4類獨立設置醫療機構。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開辦獨立設置醫療機構,並向集團化、連鎖化方向發展,引入社會力量,增加優質資源數量。

02縣域衛生的特點與問題

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存在主要問題是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依然短缺、服務供給主體和內容單一、資源配置失衡,難以滿足群眾健康需求規模不斷擴大、需求層次不斷提升、需求內容日益多元化的挑戰,健康服務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主要職責是提供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復、護理服務,向醫院轉診超出自身服務能力的常見病、多發病及危急和疑難重症病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要包括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村衛生室、醫務室、門診部(所)和軍隊基層衛生機構等。

1.縣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專科能力不強

縣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主要有縣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構成,大部分縣級醫院都是二級醫院。從2018年現狀來分析,縣域外住院人次數佔比高達40%。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救治難度較高學科建設有待加強。同時也需要亟待提升兒童、康復、精神等專科資源及技術水平。

2.縣域內資源結構失衡

基層服務能力仍是突出的薄弱環節,人員技術水平亟待提高,服務設施和條件需要持續改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仍是制約發展最突出的問題。從現有的數據可以看出基層住院患者佔比僅佔17%,大量基層床位數閒置,病床使用率僅為58.4%。

3.縣域優質人力資源嚴重不足

由於培養周期長、激勵機制缺失、執業環境惡化等因素的影響,優質衛生技術人員數量並沒有與醫療需求同步增加。對於縣級醫院缺少專科的帶頭人,而基層缺少合格的執業(助理)醫師和全科醫生。

4.服務模式亟待轉型升級,服務體系碎片化仍然嚴重

公共衛生基礎設施比較薄弱,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缺乏銜接協同,機構間缺乏有效銜接,醫防分割、上下斷裂、碎片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割斷了慢性病防、治、康、促的連續過程,難以有效應對慢病高發挑戰。

03縣域衛生發展面臨的挑戰

1.縣域居民健康需求的總量和質量都快速提升

隨著縣域內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差距增加,人口流動將會帶來大量公共衛生防控的需求,同時人口老齡化和大量慢性病患者出現,這會導致疾病譜發生相應的改變;隨著醫保的擴面和人均籌資水平提高,居民對衛生健康服務的要求提高;居民就診模式發生變化。

2.「十四五」社會經濟發展轉型帶來經濟發展速度的下降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分級財政管理體制,中央、省、市、縣等各級財政分別負責本級政府辦醫院,縣級服務體系投入的主體是縣級財政。「十四五」期間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期,這帶來整個經濟發展為趨穩趨勢,有可能帶來財政收入增速下降或持平,其也是「十四五」衛生健康發展的面臨的巨大挑戰。同時「十四五」也是我國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五年規劃,該時期需要鞏固全面小康成果和社會發展更為關注民生,而衛生健康是民生一項重大工程。

3.經濟社會發展和交通便利促進患者就醫選擇增加,縣域內衛生服務體系面臨更多競爭

「十四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人均收入水平增高,同時也帶來交通快速和便捷,這種狀況為患者去縣級醫院就診和縣外就診提供便利的條件。這種促進縣域的服務體系要提供更好的專業及環境來吸引患者在縣域內就醫。

4.「健康中國」為縣域服務體系發展指明方向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要求在「病有所醫」上持續取得新進展,特別是「健康中國」樹立大衛生、大健康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為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指明了發展方向。同時也為醫療服務體系轉向防治結合提供了重大的機遇。

04醫共體改革是縣域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總抓手

1.新時期衛生健康工作方針要求基層創新

新時期衛生健康工作方針出發「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縣域緊密型醫共體是適應新時期衛生健康工作方針要求。

2.醫共體發展符合了以人為本整合型健康服務體系發展方向

整合型醫療服務的興起是近年來國際醫改最為顯著的發展趨勢和重要內容,其最終的目的是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降低醫療成本。德國、美國、英國及泰國等都有相應的實踐。而在中國,縣域層面上緊密型醫共體是以人為本整體型健康服務體系的實踐。

3.醫共體發展體現了新時期衛生治理能力

醫共體構建涉及政府部門和各級不同類型醫療衛生機構,涉及到政府部門包括衛生、醫保、發改、編辦、財政等,根據權責對等原則,需要明確不同政府部門、醫共體、醫共體成員單位之間權力與職責,因此這需要構建權責對等和分工明確的治理體系,促進縣域內衛生治理能力的提升。

4.醫共體促進縣域防治結合有效融合

傳染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精神病、職業病等疾病預防控制難度逐步加大,僅僅依靠「治療」是遠遠不夠的。醫共體建設理念是基於「大健康」,發揮不同類型醫療衛生機構的職能和作用,真正能夠做到在醫療機構內部的醫防有效融合。

來源:醫共體實戰

作者:王書平 胡曄康

【拓展延伸】

易聯眾是國內民生信息服務行業上市公司(股票代碼:300096),秉承「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的大數據驅動業務發展理念,堅守「助力民生事業長足發展」的企業使命,重點圍繞「健康醫療、民生服務、產業金融」等民生領域,提供全方位的整體解決方案和綜合運營服務,致力於成為中國領先的民生信息服務綜合運營商。

易聯眾深耕衛生健康、醫療保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民生信息化20年,具備豐富醫改實踐經驗,圍繞「大健康、大醫療、大數據」,助力三明綜合醫改、福建醫保改革,參與國家衛健委、醫保局及人社部相關規範、標準等編制,承擔了國家醫保局信息化平臺五個核心系統建設、衛健委電子健康卡等核心應用建設,逐步形成了以醫療健康信息化為主的「醫、藥、保、健、養」產業布局,滿足社會公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

相關焦點

  • 旌德縣「三圍繞」實施縣域醫療衛生振興工程
    推進縣域醫療中心建設,縣人民醫院在鞏固完善危重孕產婦、新生兒救治中心的基礎上,啟動胸痛、創傷、卒中三大中心建設項目;仁德醫院與黃山市首康醫院建立城市醫聯體並於4月初啟動二級醫院創建工作。二是圍繞「鄉活」,激發鎮衛生院運行活力。
  • 和順縣全面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保障全民健康
    「十三五」期間,和順縣落實健康扶貧政策,提升農村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全力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使全縣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實實在在地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2016年以來,為了讓農村貧困人口看得起病,和順縣構建「7521」健康扶貧政策保障體系:建檔立卡貧困戶縣域內住院先診療後付費並免除普通門診掛號費和診療費,「一站式」結算、縣域外住院「一站式」報銷;「雙籤約」;設置參保繳費救助、輔助器具免費適配救助、住院醫療救助、33種大病關懷救助、臨時救助「五類救助」;設立基本醫保、基本醫保兜底、大病保險、補充保險、意外傷害保險
  • 威海市構建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威海訊 12月15日,威海市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團走進威海市衛生健康委,為市衛生健康系統機關、直屬單位領導班子成員、部分職工代表等120餘人開展宣講活動。
  • 公衛體系改革「山西模式」:疾控中心融入醫療集團
    本報記者 高瑜靜 北京報導全國兩會開幕以來,關於國家公共衛生體系、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代表委員們建言獻策,更引起大眾廣泛關注。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成為「後疫情時代」中國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基調。身居內陸的山西省,早在2016年就吹響公共衛生體系改革的號角。
  • 盡展醫療服務新招 2020全國醫院擂臺賽(縣域類)總決賽在漢舉行
    湖北日報訊(見習記者童晨曦、通訊員曹秋香)11月24日,2020全國醫院擂臺賽(縣域類)總決賽暨榮譽盛典在武漢黃陂舉行,我省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兩支參賽隊伍入圍。上午8時50分比賽開始,12支參賽隊伍各顯所長,將各自醫院改善醫療服務的好做法展現出來。
  • 2020年全國醫院擂臺賽(縣域類)藥學服務新內涵主題決賽在彭州市舉行
    9月28至30日,「2020全國醫院擂臺賽(縣域類)拓展藥學服務新內涵主題決賽」在彭州市人民醫院舉辦,本次賽事由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指導,健康界和健康縣域傳媒主辦,來自全國50餘家縣級醫院,52個優秀案例、200餘名醫療精英齊聚彭州,角逐桂冠、分享成果。
  • 醫療衛生體系改革需關注慢病共病防治—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共同作者,哈佛大學教授Rifat Atun說:「共病提高了衛生服務的利用,延長了住院治療時間,但同時也增加了災難性衛生支出和致貧風險。」 研究者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也給中國的公共衛生管理體系帶來了更多的壓力。 趙洋表示:「有證據顯示,共病人群更易感新冠肺炎,且重症和致貧機率高,然而這種情況是暫時的。
  • 【縣域急診】從國家政策到縣域實踐,看急診急救能力建設的「頂天立...
    國家政策:急診急救是縣域醫療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直播會議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相關負責人對耗費了一大批急診醫學專家心血組織出臺的「共識」表示認可,據了解,這些年來國家出臺了不少關於縣級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及急救體系建設和未來發展之路的政策。比如,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能力一節中提出,進一步健全醫療急救體系,提高救治效率。
  • 衛生健康委舉行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技術水平雙提升發布會(第二場)
    二是以城市醫院優質醫療資源「雙下沉、兩提升」和縣域醫共體建設為載體,抓縣域醫療服務能力提升。整個醫療服務的工作有很大的一塊是落在縣域的,縣域的總體醫療質量和醫療技術能力水平是整個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影響著整個醫療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
  • 安徽:「兩包三單六貫通」 打造緊密型縣域醫共體3.0
    醫改尋根安徽作為首批全國綜合醫改試點省份,2015年在全國率先啟動縣域醫共體試點,2018年在全省75個縣市和農業區實現全覆蓋,初步構建覆蓋全省的縣域分級診療服務體系。2019年,著力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在37個試點縣(市)組建81個緊密型醫共體,緊密聯結8962個鄉村醫療衛生機構,覆蓋2980萬人。
  • 藉助績效評價契機,進一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
    2020年12月17日,市衛生健康局舉辦「韶關市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培訓班」,各縣(市、區)衛生健康局局長、分管副局長、業務股室負責人、醫共體牽頭單位及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等150餘人參加了培訓。市衛生健康局副局長李高龍出席會議。市衛生健康局李高龍副局長做了開班動員講話,李高龍局長指出兩點意見。一是準確把握當前形勢,主動適應新變化。
  • 國家衛健委:進一步深化公共衛生體系...
    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國家衛健委體改司副司長薛海寧指出,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等都有待進一步深化。江蘇省醫改辦、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少冬在發布會上表示。為全面提升基層服務能力,江蘇省開展「大基層服務體系」改革試點,加強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建設。李少冬介紹,農村區域醫療衛生中心是把原來的中心衛生院增強服務能力、擴容,提升內涵,按照二級綜合醫院的標準進行建設。「為什麼不叫二級醫院呢?因為公共衛生是它很重要的職能,和二級醫院不一樣。」
  • 李長萍帶隊視察聊城東昌府區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建設
    7月18日上午,聊城市委副書記、市長李長萍,市政府秘書長張同奇,市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魏天山,市政府辦公室副縣級幹部許德偉一行先後到東昌府區沙鎮鎮中心衛生院、沙鎮鎮第二衛生院調研指導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工作。東昌府區委書記榮紅智、區政府副區長郭海英等陪同調研。
  • 易覽天下 | 醫療健康行業將被5G技術如何顛覆?
    火熱的市場背後,5G技術究竟能給醫療帶來什麼?醫院應如何擁抱5G技術?還有哪些難點與痛點?未來趨勢將如何演進?針對這些問題,動脈網通過梳理大會嘉賓演講內容,以及採訪多位行業人士,以求一窺一二。 「5G+醫療」帶來了什麼?
  • 南陽宛城區:醫療健康服務集團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全周期醫療服務的創新之舉,是解決區域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關鍵舉措,是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迫切需要。近年來,宛城區各醫療衛生單位以集團的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醫療水平和服務水平,全力打造患者信任、群眾認可、社會滿意的現代化醫院,不斷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真正實現醫療資源共享,努力實現人才互動、業務互聯、信息互通、結果互認,通過互聯互通、運轉高效的醫療服務網絡,實現醫療資源的最優配置,推進基本醫療服務均質化,特色診治集約化。
  • 浙江縣域醫共體:一家人一本帳一盤棋 破解「向下轉診」難題
    浙江縣域醫共體:一家人一本帳一盤棋 破解「向下轉診」難題 12月2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就浙江省「十三五」期間衛生健康工作進展成效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會上,浙江省衛生健康委主任張平表示,原來患者從下級醫院轉往上級醫院的很多,從上級醫院轉往社區、轉往基層的卻不多。
  • 提升基層衛生服務水平 助力鄉村「醫療振興」
    農村牧區的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直接關係到廣大農牧民朋友的身體健康及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十三五期間,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不斷加強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助力鄉村「醫療振興」。
  • 最新|縣域醫院升三級難上加難?三甲評審腳步放緩|三甲|縣域|評審|...
    河北省衛生健康委醫療評價指導中心評價科負責人張洪亮告訴《健康縣域傳媒》記者,醫院的設置與分級,應在保證城鄉醫療衛生網的合理結構和整體功能的原則下,由衛生行政部門按地方政府「區域衛生規劃」統一規劃確定。醫院的級別是定好的,等級是評出來的,今後醫療機構的評審一定是等級分離的。
  • 永州: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永州 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服務90%以上的患者在縣域內解決基本醫療問題華聲在線1月8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劉躍兵 通訊員 王朝暉 李南迪 李志武)1月6日,新田縣梘頭鎮彭梓城村51歲的彭長兵來到鎮中心衛生院,通過遠程診斷中心接受湘雅醫院、新田縣人民醫院專家複查
  • 布局基層醫療,賽諾菲發出地表最強音
    9億人 64%以上的居民需要通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解決日常的診療問題。 「康賽」平臺促進醫生與患者的日常溝通與隨訪,加強醫生的繼續教育,並通過大數據分析更好地對慢病患者進行管理,同時幫助構建醫院間的線上分級診療體系,充分體現了「網際網路+」趨勢下的醫療服務創新,為解決縣域醫療體系痛點提供了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