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績效評價契機,進一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

2020-12-24 瀟湘晨報

縣域醫共體建設是當前我市縣域綜合醫改的重點任務,為推動我市縣域醫共體建設全面開展,提升各縣市縣域醫共體管理能力和水平。2020年12月17日,市衛生健康局舉辦「韶關市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培訓班」,各縣(市、區)衛生健康局局長、分管副局長、業務股室負責人、醫共體牽頭單位及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等150餘人參加了培訓。市衛生健康局副局長李高龍出席會議。

市衛生健康局李高龍副局長做了開班動員講話,李高龍局長指出兩點意見。一是準確把握當前形勢,主動適應新變化。要充分認識醫共體建設的重要性,通過推動優質醫療健康服務下沉,加快實現城鄉衛生健康服務均等化;二是明確工作任務目標,真抓實幹新作為。要立足長遠規劃,堅持提升縣域醫療服務能力,堅持人財物等資源下沉,要借鑑標杆經驗,促進工作均衡發展,要堅持求真務實,落實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績效評價工作。

會議邀請了多名省內縣域醫共體建設的專家前來授課。陽西縣總醫院賴若鴻副總院長為培訓班學員解讀了《廣東省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績效評價操作手冊》,分別對評價原則、組織管理、評價程序和結果運用這四個方面做了概括與講述,闡明了績效評價可以高效規劃縣域醫共體建設布局,促進醫療資源整合配置,提高使用效能。

連州市醫療集團信息管理中心鄧意恆主任就縣域醫共體智慧基層醫療服務體系「連州解法」,分享了醫共體信息共享和融合的連州經驗。強調縣域醫共體要統一信息系統建設,逐步實現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的連續記錄和信息共享,建立遠程會診和影像、心電等遠程診斷中心。緊跟國家、省、市的政策導向,統籌規劃,分步實施,促進醫共體「六統一」管理。

海珠區沙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王戎昕主任帶來了「順應醫改形勢,提升基層能力」方面的做法。王主任強調:衛生體系和服務能力的核心價值根本上是「以人為本,以患者健康結果為目標」,要順應醫改形勢,提升基層能力,充分發揮好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做好健康的守門人。要加快落實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不斷地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和平縣總醫院總院長助理劉建生講述了和平縣縣域醫共體建設的體會。劉建生院助指出,縣域醫共體建設成功的案例很多,要學會借鑑他人經驗,而不是複製,要提高認識強擔當,在政府主導下,創新機制,強化縣內醫療隊伍人才建設,堅持醫防融合保證人民健康,整合優化醫療資源,落實績效考核求得實效。

通過培訓,學員們統一了思想,認清了形勢、明確了方向,鼓舞了幹勁,達到了預期效果。

【來源:本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安徽:「兩包三單六貫通」 打造緊密型縣域醫共體3.0
    醫改尋根安徽作為首批全國綜合醫改試點省份,2015年在全國率先啟動縣域醫共體試點,2018年在全省75個縣市和農業區實現全覆蓋,初步構建覆蓋全省的縣域分級診療服務體系。2019年,著力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在37個試點縣(市)組建81個緊密型醫共體,緊密聯結8962個鄉村醫療衛生機構,覆蓋2980萬人。
  • 省市縣衛健系統領導參觀考察金寨縣人民醫院緊密醫共體建設工作
    為紮實推進全省縣域綜合醫改工作,12月14日—15日「安徽省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和鄉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百千萬』工程推進會」在金寨縣召開。14日下午,省衛健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高俊文和省衛健委體改處處長馬玉龍分別帶領各市、縣衛健委主要負責同志,各市衛健委體改科負責人,開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的部分農業區衛健委主要負責同志,省衛健委相關處室負責人共計120餘人分成兩組,蒞臨金寨縣人民醫院參觀考察。六安市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吳廣進,金寨縣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張澗陪同。
  • 醫共體建設的「溫州一家人」
    醫共體建設的「海島樣本」,受到各方肯定。近日,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通報,對2019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幹、取得明顯成效的9個設區市、57個縣(市、區)予以督查激勵。其中,洞頭區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上榜。這也是繼瑞安之後,我市醫共體建設第二次獲省政府表彰。
  • 林澄委員:加強緊密型醫共體建設 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本報訊(記者 王惠兵 吳靜怡 汪凱)當前,福建省區域緊密型醫療共同體建設是新一輪基層醫改的大膽嘗試林澄委員代表農工黨福建省委員會發言「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福建省在推進區域醫共體建設仍存在一些困難。」福建省政協委員、福州市醫療保障局局長林澄指出,如區域醫共體建設發展不平衡、醫共體管理體制改革未取得重大突破、縣級中醫院在區域醫共體內優勢作用未彰顯等等。
  • 浙江縣域醫共體:一家人一本帳一盤棋 破解「向下轉診」難題
    今年1至9月,浙江縣域醫共體向下轉診17.9萬次,平均每個縣級醫院向鄉村衛生院下轉1100多人次,打破了「下轉上易」「上轉下難」的瓶頸問題。打造縣域醫共體「各自為政」變「一家人」作為全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省,張平介紹,為了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浙江省實施了雙下沉、兩提升工程。
  • 肥東縣衛健委赴柘城學習考察醫共體工作
    為進一步推進肥東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拓寬工作思路,12月23日,由衛健委黨委委員王守倫帶隊,縣域醫共體牽頭醫院分管院長和相關專家一行,赴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考察學習醫共體建設工作。
  • 化州市人民醫院全力建設國內一流高水平縣域醫療中心
    今年以來,化州市人民醫院堅持走醫共體建設路線,9月,該院榮獲全國醫共體建設示範獎(全省僅3個單位),張晟院長受邀出席第二屆中國健康縣域大會並作「借力發展,打好縣級醫院發展基石」的經驗分享。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南方醫院黨委書記朱宏(右五) 親臨現場參加項目啟動儀式。
  • 標杆∣從強縣級到強縣域醫共體的浙江路徑|鄉鎮衛生院|醫共體|縣域...
    2019年,千呼萬喚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試點名單出爐,山西、浙江作為兩個醫共體改革試點省份,相繼立法保障縣域醫共體建設和發展。其實早在國家名單公布之前,2019年3月,浙江省已經列出縣域醫共體建設55項重點任務清單,要求全省醫共體建設對標發力。
  • 最新|縣域醫院升三級難上加難?三甲評審腳步放緩|三甲|縣域|評審|...
    談及新《標準》對縣域醫療機構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張洪亮直言不諱地說,「第二部分醫療服務能力與質量安全監測數據,以客觀數據評價醫院的日常質量管理、績效和綜合服務能力水平,這是縣域醫院的短板和薄弱環節。該部分的貫徹落實對醫療機構的高質量發展將會起到槓桿作用。」
  • 患者轉得下去醫生留得下來 桐鄉醫共體建設方便群眾在家門口就醫
    桐鄉是浙江省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29個試點縣(市)和6個先行先試縣(市)之一,也是國家數字衛生樣板示範區,2017年成為浙江省首批縣域醫療服務共同體建設試點以來,成效顯著,「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成為越來越多桐鄉百姓的就診選擇。從桐鄉屠甸鎮出發,北至上海100多公裡,南下杭州60多公裡,曾是69歲的王水榮多次走過的求醫路。
  • 【縣域急診】從國家政策到縣域實踐,看急診急救能力建設的「頂天立...
    在《「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中提出,加強臨床服務能力建設,加強縣域內急診急救、重症醫學、血液透析、婦產科、兒科、中醫等臨床專科建設,進一步拓展中心鄉鎮衛生院的功能,提升急診搶救、二級以下常規手術、正常分娩、高危孕產婦篩查、兒科等醫療服務能力。
  • 鳳陽縣醫共體區域影像、心電中心建成
    隨著國家醫藥衛生體制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分級診療制度逐步暢通,在縣域緊密型醫共體運行模式下,建立區域影像、心電中心是進一步完善醫共體建設的必經之路,對以全科醫學為主的鄉鎮醫療衛生機構而言,在職醫生對檢查結果的分析診斷往往經驗缺乏、技術薄弱,尤其是在數位化X線攝影(DR)和心電圖結果的分析上
  • 自治區政府一級巡視員 副秘書長李桑赴山南市貢嘎縣督促指導縣域...
    為貫徹落實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羅梅同志在4月28日、6月18日政府專題會上關於推進貢嘎縣縣域綜合醫改工作的指示精神,有效發揮山南市貢嘎縣示範帶動作用,7月13日上午,自治區政府辦公廳一級巡視員、副秘書長李桑率指導組赴山南市貢嘎縣督促指導縣域綜合醫改工作落實。
  • 國家衛健委:進一步深化公共衛生體系...
    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國家衛健委體改司副司長薛海寧指出,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等都有待進一步深化。李少冬說,在試點社區醫院建設方面,推動緊密型醫共體試點,加強基層特色科室建設等,這些措施推動做強做大基層服務體系。從2018年正式啟動,目前為止已經有133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確定為江蘇省社區醫院。李少冬表示,社區醫院要設內科、外科、兒科、急診科等臨床科室,科室健全,配足人力資源。同時,要加強醫療設備配備。
  • 藉助南方醫院幫扶,化州大手筆打造國家示範醫共體
    茂名晚報訊記者池榕梁鬱文通訊員黎貴鉅耀 日前,「慢性B型肝炎早防早治精準健康扶貧——化州站」啟動儀式、「中國創傷救治聯盟創傷救治中心」揭牌儀式、腫瘤早篩項目等國家級平臺建設項目相繼在化州舉行,標誌著化州市醫共體向國家示範點建設目標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 易覽天下|什麼是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了解自身現狀是推進改革的的前提。為配合縣域醫共體改革,我們利用2018年的衛生統計年鑑和財務年報數據為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畫像。本文中的縣域指縣級(自治縣)及縣級市。從2018年現狀來分析,縣域外住院人次數佔比高達40%。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救治難度較高學科建設有待加強。同時也需要亟待提升兒童、康復、精神等專科資源及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