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尋根
安徽作為首批全國綜合醫改試點省份,2015年在全國率先啟動縣域醫共體試點,2018年在全省75個縣市和農業區實現全覆蓋,初步構建覆蓋全省的縣域分級診療服務體系。2019年,著力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在37個試點縣(市)組建81個緊密型醫共體,緊密聯結8962個鄉村醫療衛生機構,覆蓋2980萬人。2020年,安徽省新增22個試點縣(市),組建44個緊密型醫共體,有效提升醫共體建設內涵。
醫改良方
縣級綜合醫院專家下沉鄉鎮衛生院開展手術
良方一:「兩包三單六貫通」 創新改革路徑
在2014年首創縣域醫共體制度設計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完善、創新發展,2019年提出「兩包三單六貫通」建設路徑,持續推動縣域綜合醫改向縱深邁進,著力構建縣域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兩包」,就是將保障老百姓看病的基本醫保基金和防病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資金打包給醫共體,結餘留用,合理超支分擔。醫共體負責老百姓看病就醫和疾病預防。
「三單」——三個清單:建立政府辦醫責任、內部運營管理、外部治理綜合監管三個清單,實行清單制管理,釐清責任邊界。
「六貫通」,要在專家資源下沉基層、常見病多發病診療、藥品供應保障、醫保補償、雙向轉診、優化公共衛生服務等六個方面實現上下貫通。
良方二:聚焦重點 創新改革做法
一、聚焦發展短板,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
·整合服務體系,實行「抱團」發展。由縣域內二級以上非營利性綜合醫院牽頭,與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組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引入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參與,實行醫共體內人、財、物統一管理,打造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省59個縣(市)組建125個緊密型醫共體,變「單打獨鬥」為「同舟共濟」。
健全完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運行管理體系,建立自主靈活的人事管理機制、科學高效的成本核算機制、優績優酬的績效分配機制,基本形成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科學運行機制。
·通過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牽頭醫院把強化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作為份內事,主動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實實在在向基層下沉,牽頭醫院為中心衛生院配置技術幫扶團隊、發展特色專科,指導村衛生室健全村醫隊伍、提升服務能力,強化縣、鄉、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協同發展。
二、聚焦群眾期盼,做好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推進醫防融合,讓群眾少生病。通過把醫保基金和基本公共衛生經費,按人頭包幹給醫共體管理使用,促進醫共體更加注重防治融合和健康管理,關口前移,從源頭消除影響健康的各種隱患。
提升基層能力,讓群眾少跑路。讓上級專家中長期派駐、流動執業、定期坐診,以及基層醫生輪流進修、精準進修、定期培訓等多種方式,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建好老百姓「家門口」的醫院。
推進分級診療,讓群眾少花錢。規範雙向轉診機制,推進醫療資源共享,加強醫保政策引導,逐步建立起「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基層」就醫秩序,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
三、聚焦重點領域,強化醫療醫藥醫保政策聯動。
健全政府辦醫機制,打造發展寬鬆環境。成立醫共體管理委員會,明確政府辦醫責任和範圍,落實政府投入責任,強化醫共體經營管理自主權,為醫共體發展「鬆綁賦權」。
改革醫保支付方式,持續發揮引導作用。實行按人頭總額預付的支付方式改革,將醫保基金按服務人口數進行總額預付,交由醫共體包幹使用,結餘資金由醫共體成員單位合理分配、自主使用,促進牽頭醫院強化雙向轉診、提高控費效率,最終實現90%以上病人在縣域內就診的目標。
強化藥品供應保障,滿足基層用藥需求。通過建立醫共體中心藥房,在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實行統一用藥目錄、統一帶量採購、統一集中配送、統一按時結算,降低藥品成本,保障基層用藥。
醫改成績單
目前,安徽省在「縣強、鄉活、村穩、上下聯、信息通、模式新」的縣域綜合醫改目標上取得了明顯進展,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縣域內就診率不斷提高。
一、加強基層首診,分級診療初構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通過實施上下聯動和分工協作,充分發揮了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對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作用,讓上級醫院騰出時間和精力承擔危急重症、疑難雜症的診療服務。縣域內醫共體使縣、鄉之間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機制初見成效。
二、堅持基層幫扶,基層能力大提升。將牽頭醫院幫扶基層發展的責任固化、細化、常態化,暢通資源下沉渠道,推動牽頭醫院專家、學科和管理「三下沉」,帶動基層服務機構能力、質量和效率「三提升」。
三、體驗「15分鐘就醫圈」 人民群眾得真正實惠。醫共體內部通過不斷規範雙向轉診機制,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得到整體提升,逐步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的目標邁進,降低了就醫成本,極大緩解了居民就醫負擔。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全面覆蓋,「15分鐘就醫圈」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