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杆∣從強縣級到強縣域醫共體的浙江路徑|鄉鎮衛生院|醫共體|縣域...

2020-12-24 健康界


記者:王營

來源:健康縣域傳媒


「今年1-9月,我們省內醫共體向下轉診達到17.9萬次,平均每個縣級醫院向鄉村衛生院下轉1100多人次,打破了下轉上易、上轉下難的瓶頸問題。」12月22日,在「巡禮十三五」系列發布會(浙江專場)上,浙江省衛生健康委主任張平強調。

 

2019年,千呼萬喚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試點名單出爐,山西、浙江作為兩個醫共體改革試點省份,相繼立法保障縣域醫共體建設和發展。其實早在國家名單公布之前,2019年3月,浙江省已經列出縣域醫共體建設55項重點任務清單,要求全省醫共體建設對標發力。如今,在縣域醫共體的作用下,浙江省「大病不出縣」正漸行漸近。

近年來,浙江省在深化醫改、改善醫療衛生服務、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綜合服務能力等方面開展積極有益探索。以縣域醫共體為例,浙江省208家縣級醫院、1063家鄉鎮衛生院整合成161家醫共體,全部由二甲以上醫院牽頭,打破原有層級分割,實行扁平化管理和垂直化運行。通過省市三級醫院的技術下沉和管理下沉,來提升縣級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實現從城市醫院強到縣級醫院強的發展。

 

張平,浙江省衛生健康委主任(圖片來源中國網)

 

張平舉例道,「我省54家城市三級醫院與122家縣級醫院建立了緊密型的合作關係,通過雙下沉、兩提升,縣級醫院的手術臺次數年均增長15%,目前所有縣級綜合醫院都能夠開展胃腸手術,整體實力得到大大加強,縣級醫院的龍頭學科達到166個」。

 

「我們醫共體的目的是要使縣級醫院的技術和服務延伸到鄉鎮和基層,除了161家醫共體完全按照一家人、一本帳和一盤棋的體制機制進行運行外,我們還要求業務垂直化、管理扁平化。」張平解釋道,目前,全省平均每天有將近5000名的縣級醫院醫生是在鄉鎮衛生院進行定期的排班工作,也就是說一名醫生也許今天在縣級醫院手術,明天就可能在在鄉鎮衛生院坐診。

 

通過扁平化管理垂直化運行的方式成效如何?張平給出一組數據,2019年鄉鎮衛生院門急診、出院人次分別增長12.4%和11.3%,89%的鄉鎮衛生院門急診人次增幅要高於縣級醫院門急診人次的增幅。全省95.7%的鄉鎮衛生院能夠開展門診手術,170家衛生院恢復或新開展一二類手術。

 

張平強調,「原來我們病人從下級醫院轉往上級醫院的很多,但是從上級醫院轉往社區、轉往基層去康復的不多,但是現在我們正在改變這種局面」。

 

張平表示,縣域醫共體建設使優質醫療資源實現梯次、均衡分布。這也是浙江省在編制「十四五」規劃時,在配置醫療衛生資源過程中要重點關注和重點推動的一項工作。

 

2015年到2019年,浙江省縣域就診率、基層首診率分別從82.1%、49.9%提高到88.3%和52.7%,有序就醫格局加快形成。

「百醫進百村」,

鄉鎮分院業務量同比提高16.06%


浙江省開化縣是典型的山區縣,地處浙江母親河錢塘江的源頭,浙皖贛三省七縣的交匯處,是浙江西大門,同時也是習近平總書記點讚的「好地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踐示範地。

 

開化縣通過牢固樹立「小縣城也要大健康」理念,結合該縣人民醫院、中醫院2家公立龍頭醫院既有緊密型特徵、又有競爭性特質、還有合作性特點的實際,整合縣域醫療資源,以「競爭+合作」模式成立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牽頭的兩家醫共體,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整體納入。

 

魯霞光,浙江省開化縣縣委書記(圖片來源中國網)

 

據開化縣縣委書記魯霞光介紹,開化縣打造管理共同體,成立了縣域醫共體管委會,形成了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推動,各職能部門密切配合、各醫療機構協同作戰的組織架構。同時整合全縣的公立醫療機構,構建與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為總院,疾控中心、婦保醫院為專科聯盟,鄉鎮衛生院整體納入的「2+N」的醫共體架構,設唯一的法定代表人,強化黨建統領,實現黨委下的院長負責制。自主管理醫共體內部的職稱業務等發展,真正從「各自為政」,變為「一家人」。

 

魯霞光指出,在大病不出縣方面,開化縣鞏固深化縣級醫院與省市醫院合作辦醫,做強縣級龍頭,依託浙醫二院、浙江醫院等城市的三甲醫院,建成了康復醫學、中醫腎病等十多個省市特色學科。同時,通過鄉賢專家驛站、中醫創新驛站等平臺,引進省內外的知名專家下沉幫扶。比如借鄉賢回歸工程開展「博士家鄉行」活動,建立了16個鄉賢的專家工作站,目前全縣日均有10餘名省市專家來開化坐診,專家的門診量年均2萬人次。

 

小病不出鄉方面,在15個鄉鎮分院全部開設全專科的聯合門診。組建120支「總院專科醫生+分院籤約醫生+駐村醫生」的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團隊進村入戶。同時大力實施「百醫進百村健康進萬家」專項行動,縣級專家定期下鄉輪崗一次,鄉鎮醫生每周必須下村坐診一天,對全縣100餘個還沒有衛生室的行政村實現駐點服務全覆蓋。同時,通過流動醫院、巡回醫療車,為群眾提供家門口的健康服務。

 

近兩年來,開化縣鄉鎮衛生院的首診率從52.32%提升至64.05%,全縣域的就診率從81.8%提高到90.75%。今年以來全縣公立醫院醫療總費用同比下降7.19%,鄉鎮分院業務量同比提高16.06%,分院的醫務人員年收入增幅在10%以上。

破解看病貴,問題關鍵是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開化縣在縣域內通過實施總額預算管理下的多元複合支付方式改革,今年全縣職工的醫保和居民醫保支出同比分別下降1.88%和3.84%。

 

據魯霞光介紹,開化縣重點突出「定、分、合、管」四個關鍵字,來實施總額預算管理下的多元複合支付方式改革,有效地降低群眾的就醫負擔。

 

「定」就是定總額,以上一年度的醫保基金決算總額為基礎,確定下一年度的醫保基金的預算。近兩年來,全縣的醫保基金按年增長10%來確定,比如說2019年和2020年,結算的總額分別增支三千萬和四千萬的額度。

 

「分」分蛋糕,將全縣的醫保資金總盤子按照服務體量、人均基金的支付水平分給全縣的兩家醫共體,縣人民醫院總院、縣中醫院總院,並實現總額預付、結餘留用、超支合理分擔的激勵約束機制,倒逼醫共體通過吸引群眾縣內就醫,避免重複檢查等方式來控費,實現群眾看病省錢,基金支出下降,醫院服務提升。這裡有個數據,今年以來,全縣職工的醫保和居民醫保支出同比分別下降1.88%和3.84%。

 

「合」強合力,全縣通過實現醫保差異化報銷政策,實施百名醫生進百村、健康巡診等機制措施,合理促進分級診療。比如群眾在鄉鎮的醫療機構的住院報銷比例就在縣一級醫院,比例要高10%。家庭醫生籤約患者還可以在這樣一個比例基礎上再提升3%。群眾在家門口看病是實實在在的費用下降了,得到實惠了。解決了大醫院門庭若市,鄉鎮醫院門可羅雀的現象。今年以來全縣鄉鎮的住院人次較醫共體改革前增長了138.5%,向下轉診率顯著提升。

 

「管」嚴監管,通過開發醫保智慧監管和聘請第三方的專業稽查,來精準排查並處置有可能發生的醫保套高、分解入院等違規行為和重複檢查等不規範診療行為,嚴控不合理的收費現象來切實地降低群眾就醫支出。


責任編輯:富谷

審核:汪言安



相關焦點

  • 浙江縣域醫共體:一家人一本帳一盤棋 破解「向下轉診」難題
    今年1至9月,浙江縣域醫共體向下轉診17.9萬次,平均每個縣級醫院向鄉村衛生院下轉1100多人次,打破了「下轉上易」「上轉下難」的瓶頸問題。打造縣域醫共體「各自為政」變「一家人」作為全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省,張平介紹,為了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浙江省實施了雙下沉、兩提升工程。
  • 安徽:「兩包三單六貫通」 打造緊密型縣域醫共體3.0
    醫改良方縣級綜合醫院專家下沉鄉鎮衛生院開展手術良方一:「兩包三單六貫通」 創新改革路徑在2014年首創縣域醫共體制度設計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完善、創新發展,2019年提出「兩包三單六貫通」建設路徑,持續推動縣域綜合醫改向縱深邁進,著力構建縣域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 【縣域急診】從國家政策到縣域實踐,看急診急救能力建設的「頂天立...
    在《「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中提出,加強臨床服務能力建設,加強縣域內急診急救、重症醫學、血液透析、婦產科、兒科、中醫等臨床專科建設,進一步拓展中心鄉鎮衛生院的功能,提升急診搶救、二級以下常規手術、正常分娩、高危孕產婦篩查、兒科等醫療服務能力。
  • 易覽天下|什麼是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為配合縣域醫共體改革,我們利用2018年的衛生統計年鑑和財務年報數據為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畫像。本文中的縣域指縣級(自治縣)及縣級市。圖2 2005-2018年衛生部門辦城市醫院和縣級醫院平均規模單位:張數據來源:2005-2018年全國衛生計生財務年報資料數據來源:2005-2018年全國衛生計生財務年報資料2.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 浙江: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
    「我們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壯大優質醫療資源,通過『雙下沉、兩提升』,通過縣域醫共體使優質醫療資源實現梯次分布、均衡分布。」張平具體介紹,「雙下沉、兩提升」是通過省市三級醫院的技術下沉和管理下沉,提升縣級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實現從城市醫院強到縣級醫院強的發展。
  • 藉助績效評價契機,進一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
    縣域醫共體建設是當前我市縣域綜合醫改的重點任務,為推動我市縣域醫共體建設全面開展,提升各縣市縣域醫共體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充分認識醫共體建設的重要性,通過推動優質醫療健康服務下沉,加快實現城鄉衛生健康服務均等化;二是明確工作任務目標,真抓實幹新作為。要立足長遠規劃,堅持提升縣域醫療服務能力,堅持人財物等資源下沉,要借鑑標杆經驗,促進工作均衡發展,要堅持求真務實,落實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績效評價工作。會議邀請了多名省內縣域醫共體建設的專家前來授課。
  • 醫共體建設的「溫州一家人」
    融合已建成19個醫共體多點開花亮點頻現2017年11月,瑞安縣域醫共體省級試點啟動,為醫共體建設打開新局面,縣域融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步入新軌道。瑞安市人民醫院、瑞安市中醫院兩家縣級公立醫院牽頭,成立2個醫療服務集團,形成覆蓋公立醫院和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緊密型醫療服務共同體,實現工作「一盤棋」、人員「一家人」、管理「一本帳」,縣域醫療界「溫州一家人」應運而生。去年2月,我市全省率先全面啟動醫共體建設。目前,共建成醫共體19個,實現縣、鄉兩級醫療機構全覆蓋。
  • 患者轉得下去醫生留得下來 桐鄉醫共體建設方便群眾在家門口就醫
    桐鄉是浙江省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29個試點縣(市)和6個先行先試縣(市)之一,也是國家數字衛生樣板示範區,2017年成為浙江省首批縣域醫療服務共同體建設試點以來,成效顯著,「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成為越來越多桐鄉百姓的就診選擇。從桐鄉屠甸鎮出發,北至上海100多公裡,南下杭州60多公裡,曾是69歲的王水榮多次走過的求醫路。
  • 鳳陽縣醫共體區域「四中心」助力疫情防控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鳳陽縣以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區域「影像、檢驗、心電和病理四大中心」建設為依託,充分發揮「區域四中心」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區域影像中心「促服務更優」。鳳陽縣依託現有的縣級醫院影像科室,升級完善縣級醫院中心機房,實現縣域PACS系統與省醫療影像雲平臺互聯互通,各醫共體內分院將DR檢查的圖像通過遠程系統上傳至縣域影像診斷中心,影像診斷中心負責診斷並將在30分鐘內將診斷報告通過信息系統傳輸給送檢醫療機構,及時、準確診斷,提高了疫情期間的醫療服務效率。 二是區域檢驗中心「促時效更快」。
  • 「十三五」期間浙江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成績如何?快來看這場國家...
    作為全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省,208家縣級醫院、1063家鄉鎮衛生院整合成161家醫共體,全部由二甲以上醫院牽頭,打破原有層級分割,實行扁平化管理和垂直化運行,2019年鄉鎮衛生院門急診、出院人次分別增長12.4%和11.3%,170家衛生院恢復或新開展一二類手術。
  • 縣長訪談 | 宮國強:一位掛職縣長的醫改「五觀」
    國家衛健委掛職幹部、子洲縣委常委、副縣長宮國強(左)下鄉調研初到子洲,人生地不熟,為了儘快熟悉環境和工作,宮國強兩個月時間實地走訪了子洲縣18個鄉鎮衛生院,每到一處便和院長作為分管縣長,宮國強親自帶隊多地考察學習,組織醫管委成員單位和醫共體人員赴陝西子長、寧強、石泉,山西的孝義、萬榮,浙江杭州、長興、嘉善、湖州,福建尤溪等地考察學習醫改經驗,取得了很多值得借鑑的經驗。同時,邀請省市專家開展醫改培訓會,不斷轉變認識,成立醫改專班,加強制度起草與落實的執行力。
  • 金蝶醫療尹治國:智慧型醫共體解決方案
    在11日上午舉辦的「智慧醫療行業分析與市場趨勢專場」中,金蝶醫療總經理尹治國帶來《金蝶醫療智慧型醫共體解決方案》,對如何實現區域醫共體信息化應用平臺建設等問題做出了詳細解讀。金蝶醫療總經理 尹治國技術、政策雙驅動,智慧型醫聯體/醫共體建設將成為重點目標對於目前醫療環境市場現狀,尹治國如此評價:「當前的醫療環境市場,在技術創新與政策支持雙輪驅動下
  • 化州市人民醫院全力建設國內一流高水平縣域醫療中心
    2019年,該院在全省縣人民醫院DRGS排名中從19名躍升到第9名,該院黨委副書記、化州市總醫院院長黃澤紅在全國「強縣域千縣行」交流會和全國縣域醫院發展高峰論壇代表廣東分別作題為《緊抓組團式幫扶機遇推動學科發展》《以信息化為載體 探索智慧醫共體建設新模式》的經驗介紹,得到國家衛健委領導和專家的肯定。同年,卒中中心成功加入中國卒中學會,成為國家級綜合卒中中心。
  • 乳山市衛健局:推進醫共體建設,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看好病」
    為改善這一現象,乳山市衛健局以建立緊密型醫共體為契機,對全市醫療衛生服務資源進行優化整合,積極探索讓群眾「看好病、少花錢、少生病、更健康」的新型衛生健康服務模式,構建優質高效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正在候診的村民劉大爺告訴記者:「以前到縣城醫院麻煩得很,去的時候要坐船換乘公交,到醫院還要排隊、掛號、就診,沒有一天時間根本瞧不上病!現在醫院專家經常過來坐診,我在家門口就能看病,方便多了!」83歲的張大媽說:「現在在家門口就能看病,來的專家水平也高、服務態度也好,有啥注意事項、怎麼吃藥、怎麼鍛鍊交待得可仔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