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澄委員:加強緊密型醫共體建設 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2021-01-09 人民政協網



本報訊(記者 王惠兵 吳靜怡 汪凱)當前,福建省區域緊密型醫療共同體建設是新一輪基層醫改的大膽嘗試,具有重構醫療服務體系的作用。2017年以來,全省已有40多個縣(市、區)開展試點,各試點縣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大膽探索突破、取得積極成效。


林澄委員代表農工黨福建省委員會發言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福建省在推進區域醫共體建設仍存在一些困難。」福建省政協委員、福州市醫療保障局局長林澄指出,如區域醫共體建設發展不平衡、醫共體管理體制改革未取得重大突破、縣級中醫院在區域醫共體內優勢作用未彰顯等等。


福建省政協委員、福州市醫療保障局局長林澄做客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委員會客廳》 記者 王惠兵/攝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林澄建議,堅持政府主導,在全省各地儘早啟動醫共體建設,因地制宜加快推進各地區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進度,全面提升醫療服務便利性;強化部門聯動,發揮牽頭協調職能,做好頂層設計和統籌布局規劃,創新醫共體的運行機制,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大衛生大健康」格局,合力助推醫共體發展;弘揚中醫藥特色,加大醫共體內中醫特色學科建設與扶持力度,委託省內醫學院校定向培養本土化本科中醫學科類專業人才等方式,促進優質人才資源下沉,充實、優化醫共體中醫人才隊伍結構,著力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


福建省政協委員、福州市醫療保障局局長林澄做客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委員會客廳》 記者 王惠兵/攝


相關焦點

  • 藉助績效評價契機,進一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
    要充分認識醫共體建設的重要性,通過推動優質醫療健康服務下沉,加快實現城鄉衛生健康服務均等化;二是明確工作任務目標,真抓實幹新作為。要立足長遠規劃,堅持提升縣域醫療服務能力,堅持人財物等資源下沉,要借鑑標杆經驗,促進工作均衡發展,要堅持求真務實,落實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績效評價工作。會議邀請了多名省內縣域醫共體建設的專家前來授課。
  • 安徽:「兩包三單六貫通」 打造緊密型縣域醫共體3.0
    2020年,安徽省新增22個試點縣(市),組建44個緊密型醫共體,有效提升醫共體建設內涵。由縣域內二級以上非營利性綜合醫院牽頭,與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組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引入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參與,實行醫共體內人、財、物統一管理,打造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省59個縣(市)組建125個緊密型醫共體,變「單打獨鬥」為「同舟共濟」。
  • 醫共體建設的「溫州一家人」
    由此,洞頭區建立起區域醫保聯動機制,將城鄉居民慢病基層門診報銷比例從50%提高到60%,同時,將五種高血壓國產藥和兩種糖尿病國產藥納入特殊慢病用藥支付範圍,基層就診免費供給,相關費用納入醫共體總額結算。
  • 省市縣衛健系統領導參觀考察金寨縣人民醫院緊密醫共體建設工作
    為紮實推進全省縣域綜合醫改工作,12月14日—15日「安徽省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和鄉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百千萬』工程推進會」在金寨縣召開。14日下午,省衛健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高俊文和省衛健委體改處處長馬玉龍分別帶領各市、縣衛健委主要負責同志,各市衛健委體改科負責人,開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的部分農業區衛健委主要負責同志,省衛健委相關處室負責人共計120餘人分成兩組,蒞臨金寨縣人民醫院參觀考察。六安市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吳廣進,金寨縣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張澗陪同。
  •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之後
    作為全國和我省的「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試點縣,南皮縣大力推進由南皮縣人民醫院與潞灌鄉、大浪澱鄉兩個衛生院組成的緊密型醫共體試點建設,著眼「在家門口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聚焦「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提升」,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統籌縣、鄉、村三級醫療資源調配,不斷深化區域內醫療水平提升、醫療資源共享,醫共體成立兩年來,初步建構起「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分級診療模式
  • 易覽天下|什麼是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主要職責是提供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復、護理服務,向醫院轉診超出自身服務能力的常見病、多發病及危急和疑難重症病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要包括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村衛生室、醫務室、門診部(所)和軍隊基層衛生機構等。
  • 肥東縣衛健委赴柘城學習考察醫共體工作
    為進一步推進肥東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拓寬工作思路,12月23日,由衛健委黨委委員王守倫帶隊,縣域醫共體牽頭醫院分管院長和相關專家一行,赴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考察學習醫共體建設工作。
  • 患者轉得下去醫生留得下來 桐鄉醫共體建設方便群眾在家門口就醫
    其實,自桐鄉市醫共體建設試點以來,在桐鄉的基層醫療單位發生的變化遠不止於此。要讓患者「轉得下去」,基層醫療單位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是群眾的定心丸。姚菊英告訴記者,過去高橋街道中心衛生院的手術類型一般以一類手術為主。如今,像闌尾炎手術、骨折手術等二類手術也開展起來,基層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有了明顯提升。
  • 標杆∣從強縣級到強縣域醫共體的浙江路徑|鄉鎮衛生院|醫共體|縣域...
    2019年,千呼萬喚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試點名單出爐,山西、浙江作為兩個醫共體改革試點省份,相繼立法保障縣域醫共體建設和發展。其實早在國家名單公布之前,2019年3月,浙江省已經列出縣域醫共體建設55項重點任務清單,要求全省醫共體建設對標發力。
  • 為基層醫護提薪,廣東出實招!
    省人社廳就蘇全喜等人大代表提出的《關於提升鄉村醫療服務能力的建議》,經研究後,提出了會辦意見。其中在完善提高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工資待遇方面,廣東省作出以下舉措:完善工資分配激勵政策廣東省作為率先開展基層醫療機構績效改革的省份,相關舉措多次獲國家推薦,並要求向全國推廣。
  • 化州市人民醫院全力建設國內一流高水平縣域醫療中心
    廣東省第一批支援武漢的醫療隊長、南方醫院傳染病專家郭亞兵教授(前排右三)主持化州開展B肝慢病防治工作。省衛健委調研組在化州市召開廣東省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推進工作(茂名站)座談會。四是提高重症患者救治能力。通過對人才隊伍的培養,管理能力的提升,近年來重症患者收治率逐年提升,2018年CD型病例增長48%,2019年CD型病例增長314%;2018年三、四級手術增長102%,2019年三、四級手術增長90%。
  • 【縣域急診】從國家政策到縣域實踐,看急診急救能力建設的「頂天立...
    國家政策:急診急救是縣域醫療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直播會議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相關負責人對耗費了一大批急診醫學專家心血組織出臺的「共識」表示認可,據了解,這些年來國家出臺了不少關於縣級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及急救體系建設和未來發展之路的政策。比如,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能力一節中提出,進一步健全醫療急救體系,提高救治效率。
  • 鳳陽縣醫共體區域「四中心」助力疫情防控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鳳陽縣以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區域「影像、檢驗、心電和病理四大中心」建設為依託,充分發揮「區域四中心」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區域影像中心「促服務更優」。鳳陽縣依託現有的縣級醫院影像科室,升級完善縣級醫院中心機房,實現縣域PACS系統與省醫療影像雲平臺互聯互通,各醫共體內分院將DR檢查的圖像通過遠程系統上傳至縣域影像診斷中心,影像診斷中心負責診斷並將在30分鐘內將診斷報告通過信息系統傳輸給送檢醫療機構,及時、準確診斷,提高了疫情期間的醫療服務效率。 二是區域檢驗中心「促時效更快」。
  • ...長沙跳馬鎮衛生院:緊密型鄉村一體化管理築牢基層衛生「網底」
    紅網時刻記者 劉丹 長沙報導 長期以來,村衛生室作為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的網底,承擔著廣大老百姓的基本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但是,由於基礎設施設備落後、鄉村醫生服務能力薄弱、積極性較低等問題,村衛生室越來越難以滿足廣大群眾的醫療需求。
  • 鳳陽縣醫共體區域影像、心電中心建成
    隨著國家醫藥衛生體制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分級診療制度逐步暢通,在縣域緊密型醫共體運行模式下,建立區域影像、心電中心是進一步完善醫共體建設的必經之路,對以全科醫學為主的鄉鎮醫療衛生機構而言,在職醫生對檢查結果的分析診斷往往經驗缺乏、技術薄弱,尤其是在數位化X線攝影(DR)和心電圖結果的分析上
  • 緊密型醫聯體模式的三亞探索——小院大醫(圖)
    ——這是海南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落到百姓頭上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果。  日前省政府專題會提出,要構建與海南自貿港建設要求相匹配的公共衛生安全環境。建設緊密型醫聯體,增強優質醫療資源可及性。在三亞市海棠區的江林村(林旺南)社區衛生服務站,家庭醫生唐蜜(左)正在為村民提供診療服務。
  • 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增城已完成241間村級衛生站建設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加強村級衛生站標準化建設是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的具體舉措。2020年增城區不斷加快推動村級衛生站標準化建設工作,在農村推廣實施「一元錢」看病制度。截至2020年11月25日,增城區已完成241間村級衛生站的標準化建設。
  • 提質賦能,服務百姓,醫共體專家下沉見成效,變「多地跑」為「不用跑」
    縣域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以下簡稱醫共體)建設,是南陵縣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水平和深化醫改的一個新的突破口,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改革任務。南陵縣中醫醫院弋江分院(以下簡稱弋江分院)就是首當其衝,2019年南陵縣中醫醫院正式啟動弋江分院醫共體建設工作,通過依託南陵縣中醫醫院的醫療技術、人才優勢,實現縣、鎮、村三級醫療機構資源縱向整合、分工協作,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機制,實施專家坐診、帶教、下轉病人等舉措的同時助推醫療服務變「多地跑」為「不用跑」。
  • 合肥首個區域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建成
    統籌醫技、後勤、藥品、信息化和績效考核),開展緊密型城市醫聯體試點,推進優質醫療資源的縱向整合,構建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在合肥市,三甲醫院帶社區的「1+X」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建設模式正在形成,真正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和專業技術人才下沉社區,社區首診、急慢分治、雙向轉診的分級診療模式正在惠及更多人民群眾。構建「1191」推進工作模式打造醫療資源「樣板間」2020年8月瑤海區—市二院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建設試點工作進一步深入推進,以大興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試點,探索一體化管理。
  • 一次細緻深入的視察:李斌率隊視察全科醫生隊伍建設
    6月5日下午,李斌副主席率全國政協「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委員視察團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視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