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古早的零食,大多也都沒那麼"古早",很多已經不是那個味兒了。
就像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裡,都有這麼一款零食——金黃噴香、外脆裡酥的麻花,那一口真實的面香和酥脆感,讓人吃完心裡都甜滋滋。
很多人吃麻花無數,山西稷山麻花、陝西鹹陽麻花、湖北崇陽麻花、蘇杭藕粉麻花等等等等,但最為人所熟知的還是天津麻花。
天津的麻花,歷史的味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提到天津,大家都說天津人愛吃,說天津衛是「衛嘴子」,可天津人就是憑著這張嘴品出的生活真諦。
天津人在各種美食的製作中堅守出了獨特的天津味道,其中自有天津人的恬淡隨和,堅韌不拔,以及骨子裡流出的那股樂觀豁達勁兒,這些都形成了天津獨特的飲食文化。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麻花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傳說在南北朝的時候,草木都生長的非常的茂盛,有很多野獸存在,其中毒蠍子特別多,所以許多村民都中毒身亡了。
為了應對這樣的情況,每家每戶都會把自己活好的麵團揉成長條的,再扭成蠍子的形狀,油炸之後吃掉就意味著對蠍子的抵制,並且還稱之為「咬蠍尾」,這也是麻花最開始的起源。
天津的麻花,御貢的味
據古籍記載,唐朝宰相裴耀卿將麻花介紹給朝中,使其得以成為宮廷佳品,到了明朝,皇帝朱元璋也曾對麻花情有獨鍾,常食不厭。
到了清代之後,紀曉嵐在巡遊的時候向乾隆皇帝推薦了這道美味,乾隆吃了誇讚它:「形如繩頭,香酥可口,出類拔萃,別具風味」,所以就把麻花作為朝廷裡的御餐食品。
作為中國食品歷史中不可忽視的主流食品,麻花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基本到明清時期的麻花基本就跟現在的長的差不多了。
而讓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天津小吃十八街上,一根小小的麻花卻是非遺傳承。
天津的麻花,非遺的味
2014年,國務院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天津桂發祥十八街麻花製作技藝赫然在列。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誕生於1927年,創始人是範貴才、範貴林兄弟,因店鋪座落於十八街,所以被津城民眾親切的稱為「十八街麻花」。
十八街麻花製作技藝具有選料精細、工藝考究的傳統,根據麵粉的特性和氣候變化,具有豐富製作經驗的師傅會通過手摸、眼看、鼻聞等手段挑選原料。
接下來,又經過麵粉發麵、熬糖提漿、熱油燙酥、糖粒拌餡等傳統工藝技能,加入桂花、芝麻仁、青紅絲、閩姜、花生仁等十幾種小料,經過發肥、熬糖、配料、制餡、和面、壓條、斷條、對條、搓製成型、炸制等20多道關鍵工序精製而成。
這樣做出來的麻花香、酥、脆、甜,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桂發祥作為天津老字號,陪伴了幾代天津人,從最初的麻花,到後來的糕點,都是兒時美好的回憶。
目前,桂發祥已出口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的人正在了解非遺的真滋味,喝下午茶的時候,不妨買一包麻花搭配,或許會更好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