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一座被低估的美食城市,必須提名「天津」。
在上條天津的推送裡我們說過,掃除天津只有煎餅果子的印象標籤,在西北角老居民區的樓下,6點鐘開始,已經是美食的激戰場。(上篇文章的超連結)
天津早飯最是碼頭城市鮮明的代表——重碳水,重脂肪,重調味,分量大而實惠。
不健康是真的,但每一口,都是熱量爆棚的快樂。
素炸雞一般存在的卷圈,咬破一層薄薄炸雞皮似的的焦殼,豆芽和腐乳的鮮汁迸洩。綠豆面是天津美食的基底之一,與煎餅果子比肩的就是一碗韌香的鍋巴菜。肉湯做滷,迎頭澆上蒜汁辣子麻醬,這一碗急著吃,在綠豆面沒被泡軟透之前,嚼出滿口生香。
麻醬的高光時刻,裡外兩層,澆滿了不加水瀣的濃稠芝麻醬和碾碎的芝麻粒,糜子面一點鹹味,讓麻醬黏嘴的香味純粹而濃厚的到達頂峰。天津人說「吃在紅橋」,紅橋區,一個老區就是天津美食的縮影,而西北角的早餐,則匯聚了紅橋的高光時刻。最讓天津人崩潰的問題:「意式風情區有什麼好吃的推薦嗎?」不如改道西湖道,一條街店挨店,門臨門,擠出了一條一路吃下去的美食街。雖然最近有些網紅傾向,但多年累積的味道還算紮實,天津人也會過來認真排隊,拎上滿手的兜子回家。↑真·皮薄餡大
主賣2樣小吃的店口,總能排著喜茶一樣的隊。為的就是真能炸出硬紙一樣薄、卻筆挺酥脆的卷圈。不同於西北角的老式卷圈,沒了麵漿封口的束縛,榮真齋的卷圈更突出這一包脆爽多汁的大餡兒。
在慄子、蜜餞、糖葫蘆之下,隱藏的是一家資深刨冰店。別覺得大冷天吃刨冰煞風景,天津人嗜甜,尤其愛刨冰這種酸甜中和、冰涼水潤、料似一鍋粥的甜,哪怕正月裡,依舊有人在吃刨冰。刨冰攤上最叫座的搭配,白冰,老味果乾醬料,一勺酸梅湯淋下去,把白冰澆得透透入味,這也是天津刨冰最獨特的做法。杏幹、紅果、老味醬裡的果乾,肉大而糯,每一口,都是足料足味,才不辜負一盤刨冰。天津的刨冰市場雖然也延伸出了雪冰、奶冰,但永遠都保留了xxxL碼的風俗,永遠也別試圖一個人吃完一份天津刨冰。商戶總把熟梨糕打出「天津人童年回憶」的招牌,其實不少天津人都說,童年回憶裡沒這個,熟梨糕裡也沒梨。
但好吃並不騙人,小缽子現蒸一口大的米糕,熱氣騰騰蓋上大勺濃濃的果醬,米糕蒸的溫吞疏鬆,尤其要配帶著果肉的酸杏醬,兩種完全相反的味道迅速融在一起,連氤氳的蒸汽都變成酸甜味,口水立刻決堤。
阿姨絕對一邊摞上一大勺醬,一邊跟你津味安利:「你放心,自己家用水果和牛奶nao(熬)的。「這也是天津阿姨永遠的信條,自己家熬的醬,才是最好的。雖然看似刨冰,但和刨冰做法完全不同。蜂蜜和果乾熬得濃稠,再攪打冷凍,入口化成酸甜生津的汁水,每一口都拌著糯甜的杏幹。天津人愛炸糕,愛的挑剔。皮要金,下口酥,米要糯,餡要甜,吃完且要不粘牙。西湖道這家店能紮下根,全靠做了21年炸糕的老師傅(老師傅又兼職老闆、銷售員和學徒三職)。↑老師傅很大方,豆沙和米麵擺在明處,「隨便看,學不走」
在講究的炸糕鋪子,小豆餡一律是自家秘制,這也是每家炸糕獨特風味的重要來源。
平湖炸糕的老師傅,拿青紅絲、糖桂花,熬出濃濃的豆沙餡。盛一勺,纖穠合度,咬下才如同洩沙,讓豆沙飽滿而充實的填滿口腔。
分出兩口油鍋,兩次不同油溫,分別負責定型和炸酥。咔嚓一聲,皮殼酥透,內層卻還軟糯,綿糯糯的吃完,卻吃得爽利不粘牙。吃完西湖道如果時間還早,糕乾店還有新鮮出爐的糕乾和果仁,拎上一盒帶走,是比大麻花更天津的伴手禮。但是小吃再好,也要留點胃口,天津美食江湖更深處,在破牆老巷的舊菜館裡。吃菜館,好吃的天津人也分成兩派。
一派人偏愛鑽家常菜館,只是平民食材,家常做法,但反覆琢磨仔細的「家庭菜」,仿佛是天津菜中的媽媽味道。
比如巷子裡的醬肘子,四五張桌子的小店,大鍋老火,燜得紅酥軟爛,筷頭一撥,骨肉分離,叫一份肘子,加一份醬爆白菜,兩個人吃得直打飽嗝。
↑拉仇恨,扇貝在天津只算普通食材
但更老道一些的天津吃客,就深諳下館子的妙處:深得魯菜宮廷菜底子的天津菜系裡,融匯宅門菜、公館菜、商埠菜,結合出更精工細琢的「硬菜」。
『 熱海飯莊』
光榮道與鹹陽北路交口麗水苑底商
熱海飯莊不是標準的老字號,開業時間不長,裝修更是新派,但一聽班底就知道入手不虧,後廚一律是老國營紅旗飯莊裡的科班生,公認「津菜基地」練出來的好手。看似是海陸一鍋雜燴的全爆,其實是考驗用料、火候、手藝的難題。無論肉片、蝦仁還腰花,一律嫩滴滴在舌尖打轉。配上一點蝦油,儘管有人說蝦油有股奇異的臭味,其實只要閉上嘴巴,從口腔到鼻腔的回味一刻,蝦腦熗鍋一樣濃烈的鮮氣就會釋放。罾蹦鯉魚,雖然家家津菜館子都列入推薦,但做好得卻少有。帶著魚鱗整魚下鍋炸酥透,吃之前才拆散魚肉,大塊的魚肉嫩生生,直借一點甜酸澆汁的味道,比松鼠魚又多了一股蓬勃野性的肉香。雖說上菜的阿姨總會催你跟熱氣搶著時間吃它,但魚鱗到最後一口,依舊是脆酥酥的。秋冬來天津,必點一鍋子紫蟹銀魚。名列在天津十大名菜裡,但做得好的一隻手也能數的過來。當季滑嫩嫩的銀魚,天津特產的肥蟹,熬出口口是蟹黃金油的香味。出自曾經紅旗飯莊麵點師雙子星的手藝,一粒粒的豬油渣烤化了,混著蔥汁,散在酥餅裡,半拇指厚度的餅,烤出酥皮、韌餅、蔥油汁三層味道,竟然像是榴槤芝士餅一樣,一口漿液流瀑。天津的洋氣勁兒常常被低估,其實西餐早早跟著租界進了天津,在上世紀30年代的繁榮時期,西餐廳的數量就幾乎比肩現在,在當時,也不輸上海灘。
除了獨樹一幟的俄式西餐,天津西餐最「魔幻」的,就是它的接地氣——溥儀皇帝吃得,老百姓也吃得。歷經時間存留下的,也更多是這種平民氣質的西餐廳,甚至可能是只有一個外賣窗口,用一次性飯盒裝的西餐。天津人的西餐啟蒙,少不了起士林。後來大師傅出走,就有了這間吃了三代人的外賣西餐窗口。按鈴點單,只有一次性飯盒,堂食只能坐馬扎,除了正宗的老味西餐,什麼都不出售(當然服務態度也等於零,可能還低於零)。老式炸豬排的現點現做,意味著連麵包糠都是現裹。20分鐘的等待,才捧回了這一盒炸出焦糖色的紮實豬排。光焦殼在紙間碰撞發出的脆響,足以聽覺高潮。更何況這是拇指寬度厚實的豬排,牙齒一壓,豬肉汁就在嘴裡翻滾。最傳統的冷盤定式冷酸魚,士林最妙的在於醬汁,淡奶油一樣滑潤稠厚的質地, 甜中微酸,透著生洋蔥汁的辛辣透澈。甚至值得最後單獨留下醬汁,再吃幾頓沙拉。但偏硬的魚肉質感仿佛速食炸魚,只能說100塊錢可以吃一大桌的西餐,也不能要求更多了。
保留傳統番茄醬甜味的紅燴丸子,參考了一些喜宴上四喜丸子的做法,肉粒酥鬆綿軟,如果搗碎拌飯,是一級滅飯神器。塞了滿滿一盒的俄式土豆泥,粗糙大顆的黃瓜、蛋黃和土豆,不夠精緻,卻意外的混合出讓人舒服的味道,就像很多年前第一次在西餐廳吃到的味道。大麻花的主顧,多是遊客。天津自家走親戚的伴手禮,大多是兩類:宮廷點心的白皮兒餑餑,經改良津味老式西點(走親戚誠意太滿,高熱量要溢出來了)。
白皮兒點心,是天津點心匣子的老例兒,猶如京八件之於老北京一樣的地位。天津鍾愛的紅果、棗泥的手熬餡料,口味極重,大甜大鹹,吃一塊就把味覺完全攻陷。但白皮真正獨特的,在於「翻毛飛雪」的酥皮,加香油揉出一層層分明如雪花片般,薄透盈軟,酥糯甜香,也是白皮兒名字的由來。甚至老天津人還有拿白皮點心渣泡水當點心吃的傳統,一方面是過去生活艱苦,但也可見好的白皮點心外皮的酥香。在老式麵包房裡和點心平分秋色的,就是永遠堆得滿滿的西點櫃檯。↑ 拿好攻略,吃遍天津
還有哪些想看內容,快在評論區告訴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