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節到,溪邊這植物是時候採收了,民間稱「神草」,能治病闢邪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端午,原先並不具華夏地域的廣普性,而只是我國南方的一個節日,後來伴隨著民族文化的融合漸漸地流傳開來,最後一直傳到越南、朝鮮、島國等地。然而,即使在我國南方,不同地區對端午起源的說法也不盡相同,有說是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有說是紀念吳國重臣伍子胥的,更有說為驅魔避邪的。但大部分文獻中都說是紀念屈原的,試圖在我們這個信仰日漸缺失的時代,通過弘揚屈原憂國為民的品性,給為官者樹立榜樣,為精英重建道統,以期感召世道人心。
南方夏天,雨水偏多,農曆五月雨後天晴,太陽熱辣,地生瘴氣。自先秦時起,人們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迷信五月初五是一個惡日。相傳這天魑魅當道,魍魎橫行。《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要求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另外,五月初五恰逢「重五」,古人認為這一天是死亡之日,很不吉利。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的母親偏偏在五月五日這一天臨盆,其父甚至不讓他的母親在地上生下他。就連宋徽宗趙佶,因為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出生,雖在即皇帝位之前被封為端王,也只好寄養在宮外別人家裡。
為了避「端五」忌諱,古人稱之為「端午」。古時人們缺乏醫學知識,誤以為疾病皆為惡魔鬼神附於人體所致。到了端午這一天,必須懸天中五瑞,即菖蒲、艾蒿、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方可闢邪驅瘟、逢兇化吉。菖蒲被認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
菖蒲,又稱石菖蒲、野菖蒲、山菖蒲、劍菖蒲、大菖蒲等,為天南星科菖蒲屬多年生草木植物,廣泛分布於我國南北各地,常生長在水田邊、沼澤溼地及溪邊。菖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先民崇拜該草類,把菖蒲當作「神草」。端午節有把菖蒲葉和艾草捆一起插於簷下的習俗,民間認為菖蒲有闢邪的作用,遂成端午風俗。
作為一種民間崇拜的植物,當然也少不了有關它的傳奇色彩,古人認為菖蒲是神仙草,吃了它能夠增長壽命,比如《道藏·菖蒲傳》中說,堅持吃菖蒲根幾十年,能夠長壽,而且看起來要比同齡人年輕;又有《神仙傳》說,鹹陽有個叫王典的人,吃了菖蒲得到永生。類似這樣的傳說有很多,當然,這都是傳說,只是古人迷戀菖蒲的原因之一。
傳說是假的,但菖蒲是一味名貴中草藥是真的。菖蒲花、莖香味濃鬱,具有開竅、祛痰、散風的功效,歷代中醫典籍均把菖蒲根莖作為益智寬胸、聰耳明目、祛溼解毒之藥。《本經逢原》記載:菖蒲,心氣不足者宜之,《本經》言補五臟者,心為君主,五臟系焉。首言治風寒溼痺,是取其辛溫開發脾氣之力。治咳逆上氣者,痰溼壅滯之喘咳,故宜搜滌,若肺胃虛燥之喘咳,非菖蒲可治也。其開心孔、通九竅、明耳目。
菖蒲的傳奇故事以及藥用價值有很多記載,這裡就不再詳述了。關於菖蒲就介紹到這了,你認識了嗎?「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才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