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到,溪邊這植物是時候採收了,民間稱「神草」,治病「闢邪」

2020-12-25 鄉村田小園

端午佳節到,溪邊這植物是時候採收了,民間稱「神草」,能治病闢邪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端午,原先並不具華夏地域的廣普性,而只是我國南方的一個節日,後來伴隨著民族文化的融合漸漸地流傳開來,最後一直傳到越南、朝鮮、島國等地。然而,即使在我國南方,不同地區對端午起源的說法也不盡相同,有說是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有說是紀念吳國重臣伍子胥的,更有說為驅魔避邪的。但大部分文獻中都說是紀念屈原的,試圖在我們這個信仰日漸缺失的時代,通過弘揚屈原憂國為民的品性,給為官者樹立榜樣,為精英重建道統,以期感召世道人心。

南方夏天,雨水偏多,農曆五月雨後天晴,太陽熱辣,地生瘴氣。自先秦時起,人們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迷信五月初五是一個惡日。相傳這天魑魅當道,魍魎橫行。《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要求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另外,五月初五恰逢「重五」,古人認為這一天是死亡之日,很不吉利。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的母親偏偏在五月五日這一天臨盆,其父甚至不讓他的母親在地上生下他。就連宋徽宗趙佶,因為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出生,雖在即皇帝位之前被封為端王,也只好寄養在宮外別人家裡。

為了避「端五」忌諱,古人稱之為「端午」。古時人們缺乏醫學知識,誤以為疾病皆為惡魔鬼神附於人體所致。到了端午這一天,必須懸天中五瑞,即菖蒲、艾蒿、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方可闢邪驅瘟、逢兇化吉。菖蒲被認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

菖蒲,又稱石菖蒲、野菖蒲、山菖蒲、劍菖蒲、大菖蒲等,為天南星科菖蒲屬多年生草木植物,廣泛分布於我國南北各地,常生長在水田邊、沼澤溼地及溪邊。菖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先民崇拜該草類,把菖蒲當作「神草」。端午節有把菖蒲葉和艾草捆一起插於簷下的習俗,民間認為菖蒲有闢邪的作用,遂成端午風俗。

作為一種民間崇拜的植物,當然也少不了有關它的傳奇色彩,古人認為菖蒲是神仙草,吃了它能夠增長壽命,比如《道藏·菖蒲傳》中說,堅持吃菖蒲根幾十年,能夠長壽,而且看起來要比同齡人年輕;又有《神仙傳》說,鹹陽有個叫王典的人,吃了菖蒲得到永生。類似這樣的傳說有很多,當然,這都是傳說,只是古人迷戀菖蒲的原因之一。

傳說是假的,但菖蒲是一味名貴中草藥是真的。菖蒲花、莖香味濃鬱,具有開竅、祛痰、散風的功效,歷代中醫典籍均把菖蒲根莖作為益智寬胸、聰耳明目、祛溼解毒之藥。《本經逢原》記載:菖蒲,心氣不足者宜之,《本經》言補五臟者,心為君主,五臟系焉。首言治風寒溼痺,是取其辛溫開發脾氣之力。治咳逆上氣者,痰溼壅滯之喘咳,故宜搜滌,若肺胃虛燥之喘咳,非菖蒲可治也。其開心孔、通九竅、明耳目。

菖蒲的傳奇故事以及藥用價值有很多記載,這裡就不再詳述了。關於菖蒲就介紹到這了,你認識了嗎?「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才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端午闢邪 閒談「鍾馗」
    因為端午被稱為惡月惡日,因此,民間關於端午的各種活動,主要圍繞著祛毒闢邪展開,由此應運而生了一些端的標誌性元素:懸掛艾葉、菖蒲、佩戴納福香包等。從明清各地的地方志資料中,可以了解到當時人們在端午節掛鍾馗畫像的習俗已流傳深遠,如:《臨安縣誌》:五月「端午」懸蒲劍艾虎於門,堂中掛鍾馗像……《蘇州府志》:五月,五日
  • 5月5喝杯端午茶,健康過端午
    是漢族民間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雖然各地習俗上略有差異,但都是圍繞著祭龍、祈福、攘災等形式展開,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闢邪除災的願望。在傳統的端午節日裡不止有吃粽子、插艾蒿、賽龍舟等習俗,還有一些地區有喝端午茶、打午時水、上山採集草藥等風俗。端午茶是一種民間傳統保健飲料,可以當作日常飲料,也可防病治病。
  • 端午節習俗禁忌,闢邪增運知多少?
    過去專於五月五日午時於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闢邪之意。現在多在門前掛鏡驅邪。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某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 除邪圖文「碾壓」艾草、雄黃,河東地區端午時節如何「驅邪捉鬼」?
    這件事震動了朝野,文人畫師和民間畫工們爭先恐後地畫鍾馗驅邪畫,並互相贈送。至北宋時,鍾馗畫貼到了大門上,被人們尊奉為門神,形式變為木版套色或印後染色的木版畫。到了清代以後,鍾馗門畫多為朱墨長袍、雞血點睛的木版畫,俗稱「硃砂判」,並在畫中多了一隻蝙蝠——傳說這隻蝙蝠是由鼴鼠變化的,它知道各種鬼怪的住所,變成蝙蝠是為了給鍾馗做嚮導。
  • 「一丈紅」還是一種端午節令植物?
    小編也說不出個一二三,畢竟這和南北方的風俗習慣以及個人口味有關。不過,不管是在南方還是北方,粽子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用葉子包起來的。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包著糯米的葉子來自於哪種植物,並了解一下與端午結緣的植物還有哪些。粽子的外衣各有不同說起包粽子的葉子,南北方也有一點差異。北方主要用蘆葦葉,而南方則習慣用箬葉。至於原因,自然是「就地取材」。
  • 端午務必禁慾克己,更別忘了製作闢邪午時水!
    又云:「俗說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在1911年6月1日(陰曆五月初五)出生的蕭紅,就是因為家人聽說了女孩這天出生不吉利,才把她的生日改在了第二天,也就是6月2日(陰曆五月初六)。
  • 民間傳聞的闢邪靈草,卻全株都有毒,切不可誤食
    還有幾天就到端午節了,端午節不只是有吃粽子的習俗,除了吃粽子還有在門前掛菖蒲的,不知道大家的家門口有沒有掛起來,還有沒有這種習俗。每年快到端午節的時候,跟媽媽上街總會看到街邊的小販在賣菖蒲,捆成一把一把的,兩三塊錢一把,特別便宜,買回來以後就會把它掛在門上,菖蒲有一種特別的氣味,很香,是傳統文化中闢邪的靈草,是民間的一種習俗,並且這種習俗保持至今,所以很多人在端午節的時候都會選擇這個,買來幾棵掛門上。
  • 農曆五月初五,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
    這雖見於秦代,但卻歷史久遠。 《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日在東井。」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東井星主管五月。漢王充《論衡·說日》:「當夏五月,日長之時在東井,東井近極,故日道長。」五月不吉觀念滲透到民間,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五月為兇月,是端午賴以建立的文化基礎。
  • 端午節快到了,路邊拽點艾草,掛在門框上,有「闢邪」的作用
    端午節快到了,路邊拽點艾草,掛在門框上,有「闢邪」的作用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端午節吃粽子,吃雞蛋,賽龍舟,綁個小掃帚系在手上,這都是小時候經常做的事情,南方人對端午節是非常注重的,在北方基本上只吃個粽子就完事了,新鮮的糯米粽也是非常好吃的
  • 盤點中國傳統風俗中的闢邪植物
    中國傳統風俗中特有的闢邪植物文化,從古至今源遠流長。這些特有的闢邪植物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明顯的體現,並帶有強烈的納吉除邪的心理暗示,同時也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意願的一種表達方式。《禮記》中記載過桑木為眾木之木,這一點在如今看來,應該是由當時百姓以桑為生而脫胎的一個美好觀點。但桑木的作用依舊很大,在《子不語》裡,有鬼類怕桑刀的例子,而在《千金方》裡,則有以桑木來祈福的法術。「正月初一晨,取朝向東方的桑根,製成七寸長,手指粗細的木棍,塗抹硃砂,懸掛於門戶之上,或隨身佩戴能闢邪氣。」
  • 民間端午習俗:回望中國傳統的祛病防疫節
    五月初五為惡月惡日,這是人們最忌諱的。所以,舊時過端午節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形成了插蒲草、艾葉,喝雄黃酒,拴五色絲線等驅邪避疫的特殊習俗。民俗形成於生活實際需要,是傳統社會對一些躲避瘟疫手段的總結,最後才演變成為在固定日期行使一些具有儀式感的行為。端午節就是中國傳統社會擁有深刻公共意識和廣泛民間基礎的衛生防疫節。
  • 2020端午節什麼時候放假?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導讀】6月已經來臨,馬上就到端午節了,那麼,今年端午節什麼時候放假,端午節習俗有哪些?今年的端午節放假一共是三天時間,端午節放假的具體安排如下: 2020端午節什麼時候放假?
  • 端午節習俗背後,原來還有這些含義
    到了春秋時期,逐漸改用菰(茭白)葉包黏米成牛角狀,用於祭拜祖先和神靈,稱「角黍」。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愛國憂民,傳說於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羅江。人傷其死,於是開始把屈原之死與端午節聯繫在一起。投「角黍」於江中,用以表達對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祭奠,從此端午節也被賦予成有道德含義的節日。晉代時粽子正式定為端午食品,它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
  • 溪邊這種植物,酷似薰衣草,常被忽視,殊不知是藥食兩用珍貴野菜
    溪邊這種植物,酷似薰衣草,常被忽視,殊不知是藥食兩用珍貴植物,它還是夏季最佳食用野菜薰衣草,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即使沒有見過,但至少也聽過,可以稱得上是花園景點中的翹楚。不過還有一種有著跟薰衣草驚人相似的植物,它就是千屈菜。仲夏,又到了千屈菜盛開的季節,長長的花莖上,紫紅色的小花擠擠挨挨,隨風搖曳,放眼望去就是一大片淡雅的紫色,如果不知道是千屈菜的話,我想很多人都會把它當作是薰衣草。
  • 三大闢邪的花草 ! 萬用萬靈
    庭院景觀的營造,很大程度上是使用各種植物。有的植物不僅顏值高,在風水上還具有驅邪的作用。庭院常用的驅邪植物有七種,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下吧。不過很少有人看到銀杏開花的過程,因為銀杏是在夜間開花的,所以人們認為銀杏擁有神秘的力量,可以闢邪,民間的許多鎮宅符就是用銀杏製成的。庭院內種植銀杏,也是非常好的選擇。(五)無患子
  • 年年端午又今朝,佳節安康粽飄香
    這是「端午」一詞最早的出處 端午節 仲夏午月午日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天,《易經》稱其為「飛龍在天」,龍星處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龍」是上古先民的原始信仰,先民在每年「飛龍在天」的仲夏端午以扒龍舟形式舉行盛大圖騰祭,酬謝龍祖恩德,祈福納祥、壓邪攘災。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蹟。
  • 悅讀 | 「艾」字的字形演變與端午「艾」俗
    戴「艾虎」,據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摻艾虎》記載,端午採艾製成虎形,或者剪絲綢為虎形,粘上艾葉,佩戴在身上,闢邪祛穢。喝「艾酒」,舊俗,端午節採艾泡酒,喝了可以祛邪,宋陳元靚《歲時廣記·端午上》記載,洛陽人端午節要製作白朮羹湯和艾酒,用彩綢裝飾樓閣、髮鬢,贈人避瘟疫的扇子和梳子。
  • 八種鎮宅闢邪的植物,家裡養一盆,護宅守家保平安!
    大多中國人都比較講究民俗,喜歡在家擺放一些鎮宅之寶,以祈求平安吉祥,而植物作為生旺聚氣的「活物」 ,也常常被賦予不同的象徵意義,有著獨特的風水作用,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八種適合養護在家裡的鎮宅闢邪植物,個個都寓意吉祥,家裡養一盆,護宅守家保平安!
  • 端午佳節│一口粽子一口茶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 我與端午|五月的香包最迷人
    記得小時候端午節吃粽子,五毛錢一個,只有米和蜜棗,吃起來甜甜糯糯,一股清香。手上繫著小花繩,到處跑跑跳跳。那時,大人們說系花繩可以防蟲害。漸漸長大,每年端午,我依然會為自己選擇幾條漂亮的花花繩戴在手腕上,腳腕上。如今,來到醫院工作,在中醫文化的薰陶下,我對傳統佳節端午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慢慢明白,端午艾的奇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