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朋友那一起賞玩了他的兩件海撈瓷,朋友很確信是元青花,兩隻罐子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青花釉裡紅的那隻更嚴重些。回來後又翻看了有關元青花的研究資料,倒是讓我想起了我的那件青花玉壺春瓶來。
元末明初青花文王訪賢圖玉壺春瓶 永寶齋藏
就是這件青花玉壺春瓶,之前我主要根據其器型判斷應為明代。可當我再看元青花八大罐的時候,覺得年代可以推的更早些,或許元末更準確些。
英國古董商埃斯肯納茲先生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
這就是那只在2005年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拍了2.3億人民幣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我關注的不是那2.3個億,而是它的山石和柳葉的畫法。
元末明初青花文王訪賢圖玉壺春瓶 永寶齋藏
元末明初青花文王訪賢圖玉壺春瓶 永寶齋藏
這種有一定角度斜著向一個方向的山石畫法,我至少在元青花八大罐裡有三個是這樣的畫法,雖然不是大數據,但已經具有非常明顯的時代特徵。
柳葉的畫法也是如此,只是我的青花玉壺春瓶柳葉畫的要稀疏些,包括柳樹、人物等繪畫技法上也更簡單。
元末明初青花文王訪賢圖玉壺春瓶 底足 永寶齋藏
中國戲曲在元代時進入發展成熟期,戲曲小說中的人物故事一時成為備受喜愛的瓷器紋飾題材。可為什麼明初人物紋消失了六十年,馬未都先生指出,朱元璋打下江山後,戲曲創作就如現在的影視創作都要符合當時的價值觀,既然馬上得了江山,就不要再打打殺殺的了,而是需要像《琵琶記》這樣歌頌忠孝的作品了。
我覺得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馬未都先生所說,明初就沒有人物紋了,而我的件青花文王訪賢圖玉壺春瓶,不但有人物,主人公姜子牙輔佐武王推翻了前朝,建立周朝,或許得了江山的朱元璋是不太喜歡這樣的故事了。山石畫法又有明顯的元代特徵,於是我個人覺得應該是元末時兵荒馬亂,已經用不了進口料蘇麻離青,做工粗糙,如果穿越回去,做出來的也只能是我這件元末青花文王訪賢圖玉壺春瓶了。
明青花文王訪賢圖玉壺春瓶
高32cm,口徑9cm,足徑11.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