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櫪(藝術家 考古研究者 )
---原創作品
定風波定窯「官」字款玉壺春瓶
婀娜多姿佩透紗。薄胎堅骨細無瑕。
曲線嬌柔婷玉立。飄逸。千年傳世眾人誇。
蓮瓣無華自嬌妍。絢爛。御前訂製屬官衙。
曼妙豐盈多嫵媚。欲醉。瓶中佳麗落誰家。
「玉壺買春」四字是唐代司空圖《詩品·典雅》中「玉壺買春,賞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句子中來的;「玉壺買春」四字在這裡的意思是用玉壺去買「春」(「春」指酒),玉壺指玉制的壺或是指如玉一般的壺(形容詞);至於這種壺的形狀是否就是現在所見的「玉壺春瓶」,均待考實。
成書於元末明初的《水滸傳》第三十七回(有的版本為第三十八回)「及時雨會神行太保,黑旋風鬥浪裏白條」講:「酒保取過兩樽玉壺春酒,此是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 可見,玉壺春是一種酒的名字。同樣的例子也不少見。唐代時人們多稱酒為「春」,後代沿用。李白《哭宣城善釀紀叟》詩云:「老黃泉下,還應釀大春。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釀大春」(也有為:釀老春)即釀酒,所謂春可能就是當時美酒或名酒的常用代名詞,唐人名酒多帶春字,如景陽春、五娘春、海嶽春、蓬萊春、錦波春、浮玉春、秦淮春、豐和春、谷溪春等酒的名字,估計都是品牌的時尚?那酒瓶自然也就有了比較有特點的造型,如同茅臺,故當時效仿的也不在少數,所以這種「玉壺春瓶」也就慢慢流行起來了,就如同茅臺酒瓶一樣。綜上所述,可以知道在唐代老舊一般都帶有「春」字,以標榜品牌效應,且酒瓶也近似「玉壺春」的瓶子,至於玉壺春的瓶子到底是什麼樣?目前尚無確切的證據,但是從晚唐的定窯、宋代流行的所謂「玉壺春瓶」,以及東瀛日本至今還流行的斟酒壺(瓶)可以想像得到當時(宋代)的場景,因為日本人一直延續了唐宋時期的文化,包括酒文化、茶文化等,所以,我們看到的今天日本酒桌上的斟酒壺(瓶)就是玉壺春瓶的造型。
玉壺春瓶在宋代基本定型並得到了大發展,定窯、鈞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等均有燒制。與宋基本同時期的遼金為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陶瓷的製作、學習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玉壺春瓶也有燒制,只是燒造的器物相對比較粗些。
比如我們今天介紹的這件定窯「官」字款玉壺春瓶,我們知道定窯的玉壺春瓶在晚唐時期已經出現,這也印證了。唐代司空圖《詩品·典雅》中的玉壺買春的句子,參見《定窯瓷器探索與鑑賞》下冊第頁晚唐定窯刻纏枝蓮花紋玉壺春瓶,目前從各個信息都能追溯到玉壺春瓶的大概起始年代,而真正形成流行起來是在宋代。
圖1:晚唐、五代定窯青白釉「官」字款玉壺春瓶
這件定窯白釉泛青的器物我們通過對定窯歷史的了解可以知道唐代定窯的燒造原材料主要以柴木為原料,到了晚唐開始出現有使用煤的窯爐,但並不普遍,在晚唐、五代時期有個從柴窯向煤窯轉變的過程,在這段時間裡,柴煤窯並存,一直到了北宋初期,由於自然森林的不斷砍伐,加之煤窯的窯戶不斷擴張,逐步形成了煤窯取代柴窯的狀態,因此,北宋初期以後定窯的產品大部分基本上使用煤窯,既節約了成本,又有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形成了從北宋器釉面泛黃的白釉現象,即所謂的「牙白色」。
圖2:晚唐、五代定窯青白釉「官」字款玉壺春瓶內裡
我們看看這件晚唐、五代定窯青白釉「官」字款玉壺春瓶的內裡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釉色微微泛青,與通常我們認識的「牙白色」北宋定窯釉色不同,這就是燒造工藝所決定的釉色,而非人為控制的,由於我們過去對定窯的了解還缺乏全面的了解,被稱為定窯創燒於晚唐,是繼邢窯而起的白瓷窯的說法一直延續到今天,也正是這個原因,把定窯的鼎峰製作誤認為是北宋晚期,當我們看到了隋唐的定窯產品時就會感到疑惑,其實,定窯政治的巔峰之作是晚唐、五代時期的手工作品,而非北宋晚期的半工業化產品。
圖3:晚唐、五代定窯青白釉「官」字款玉壺春瓶底款
我們知道「官」字款的定窯最早出現在晚唐墓葬中,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帶紀年款的墓葬,比如陝西大明宮唐代遺址出土了大量的帶有「官」字款的唐代定窯器物,還有浙江臨安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帶「官」、「新官」款的定窯,都有足夠的說服力來證明晚唐定窯的供御狀態,無可否認,「官」字款的定窯早在晚唐已經出現,比較流行的還是在九世紀末、十世紀,而這件優美的玉壺春瓶從它的釉面呈色看,是典型的柴窯作品,換句話說,就是這種作品的下線是北宋初期。
定窯的款識大約有一二十種,以委託、五代「官」、「新官」為主,同時還有很多不同款識,大部分都是在晚唐、五代、北宋早期的圓器上,而在琢器(立件)上的極為有限,尤其在玉壺春瓶上帶有「官」字款的目前發現的全世界僅此一件。
圖4:晚唐、五代定窯青白釉「官」字款玉壺春瓶圈足細部
我們仔細觀察器物底足的旋削工藝、自然裝燒的粘砂痕跡(紅色剪頭)以及胎骨的細膩而帶有細小的氣孔等痕跡(藍色箭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自然手工痕跡、時代性、工藝局限性,是現代工藝作品無法複製的歷史證據,而且釉中白中泛青的柴木原料燒成的釉,用現在的工藝複製一則複製成本高昂,柴木有限,空氣汙染,屬於被監控的汙染源,且又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做到剔刻、造型、釉質、釉色都能達到千年之前的官窯效果,這太難了哦!在當今的社會裡,講究的是時間成本、原材料成本、技術成本,最重要的是沒有足夠的把握,風險性很大。
圖5:晚唐、五代定窯青白釉「官」字款玉壺春瓶圈足細部
再去用高倍的顯微鏡尋找釉中的氣泡效果,它不僅有極強的透明體氣泡,分布自然,大小交錯,而且還有局部的細小雜質(黑點,紅色箭頭),這些都是古代燒造工藝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也是它們的局限性,同時也是有了這些局限性的瑕疵,更能印證了它自身的時代性,甚至有些器物釉面幾乎找不到自然磨損痕跡,但是通過對器物細節的分析可以證明現代贗品所不可能做到的證據。
顯微鏡下釉下的氣泡看得清清楚楚,那純淨的高透明度的玻璃質(藍色箭頭),分布自然的大小錯落不是現代工藝技術可以做到的,古代定窯的釉質透明度比較高,尤其是北宋早期之前的,北宋中晚期的釉質一則泛牙黃色,二則透明度不如北宋早期之前的透明度高,而現代的定窯產品釉色也能比較接近,但是比起北宋時期的透明度差很多,更不用說比北宋早期之前的定窯了。
圖6:晚唐、五代定窯青白釉「官」字款玉壺春瓶釉面局部顯微圖
圈足的顯微圖像也可以看到在自然環境中(地下)侵蝕的細小痕跡(紅色箭頭),這些痕跡是很難在短時間內複製的。分析一件器物需要從多方面、各種可能性去分析對比,找到那些不可複製的證據,或目前可以複製的證據。
圖7:晚唐、五代定窯青白釉「官」字款玉壺春瓶圈足局部顯微圖
我們仔細觀看一下這件北宋早期的定窯白釉玉壺春瓶釉面,釉面上有很多「土斑」(藍色箭頭),這種「土斑」的結構、分布是河北、河南地區常見的一種「出土痕跡」,它是比較典型的,一般有這種帶「土斑」痕跡的器物都是真出土(自然的),而不是做舊上去的,做舊做不到這種,並且可以用打火機燒一下,沒有膠水的味道,做舊一般都是用膠水和土站上去,再怎麼粘也做不到那種自然的「土斑」。
圖8:北宋早期定窯白釉刻花玉壺春瓶釉面出土「土斑」
不過早期的定窯玉壺春瓶仍然是沿襲晚唐習慣,瓶頸一般比較細長,顯得很靈巧,比較秀美,但是北宋早期的玉壺春瓶尚沒有完全定型,所謂定型是指還沒有一個比較規範的同一模式,整個宋代都還是有不少差異的(定窯),當然,各地區的造型也有各地區的區域性特點,但是總體上講是從細頸修長向粗頸矮胖發展,當然也不是絕對的。
下圖:晚唐定窯 - 五代定窯 - 北宋定窯 - 北宋定窯
圖9:北宋時期的定窯白釉玉壺春瓶
整個北宋時期的定窯雖然沒有完全固定的同一模式,但是大體上都是沿著瘦長像矮胖趨向的,儘管同時期也有胖瘦不等的,可以從各個工藝角度去分析它的大致年代。
下圖: 五代定窯 - 北宋定窯 - 北宋定窯 - 北宋定窯
圖10:北宋時期的定窯白釉玉壺春瓶
每周二 、每周五原創作品/網絡作品轉載分享,敬請期待~
往期作品查看:家櫪的頭條
傳播正能量是一種智慧,不斷更新現有知識,讓愛好者了解不同視角的最新觀點。 朋友如果你喜歡,最好的點讚就是轉發到朋友圈讓大家分享,歡迎打賞鼓勵,評論交流!
歡迎批評指正,個人觀點,有不同意見歡迎提出,你的意見可能就是我們忽略的,你的批評肯定就是我們改正錯誤的動力,多提意見就是對我們提高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