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區》,生命之輕讓人性之善得以復甦

2021-01-15 東雷老評

推薦一部丹麥2015年的戰爭電影《地雷區》。我幾個月前看了這部電影,今天過節在家又認真看了一遍。再看的時候,不僅被它的情節所打動,還注意到這部影片的攝影也是相當不錯,它在構圖上一直在追求黃金分割比例。雖然畫面很美,但整個片子都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 


可以說它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反戰影片。


準確地說,這不是一部戰爭片,因為影片描述的是二戰結束後發生在丹麥的一段真實歷史,講的是在二戰中毫無起眼的國家丹麥戰後的利用德國戰俘清除地雷的事件。2015年是二戰結束70周年,這部電影可以看作丹麥對於那一個歷史事件的一種反思。


丹麥在二戰中的表現沒有什麼英勇色彩。1940年4月9日,德國進攻丹麥,丹麥僅用四小時就向德國投降了,成為了德國的保護國。德國敗退時,為了防止盟軍在丹麥沿海登陸(盟軍最後選擇了諾曼第),德軍曾在丹麥的西海岸埋設了超過150萬枚地雷。二戰結束後,2000名德軍戰俘被留在丹麥,人工排除這些地雷,其中有一半人死傷。其中很多德軍戰俘都還是一些少年,因為戰爭到了後期,兵源缺少,德國的徵兵年齡越來越低。


《地雷區》就是講了一個丹麥的軍士長指揮十幾個德軍少年戰俘排雷的故事,我沒有記住任何一個角色的名字,這些演員似乎也不怎麼出名,但他們演得都很好。影片的主線是軍士長的變化:看到德軍少年們一個一個地死去,原本痛恨德國人的丹麥軍士長終於一點點被自己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戰勝,從而同情這些少年戰俘。 


影片最開始的鏡頭

沉重的呼吸聲中出現了這個戴貝雷帽的軍人

一個對德國深惡痛絕的丹麥軍士長


看到德軍戰俘隊伍中有人拿著丹麥國旗

他跳下車來把那個德國戰俘暴打一頓

這個情節已經把軍士長的性格塑造完畢


我猜測,丹麥軍人對於德軍的憤怒應該是更多地源於恥辱感。弱小的丹麥軍隊在二戰中幾乎沒有表現,總共才死了15個人。開戰四小時後投降,丹麥海軍表現得稍好一點,它自沉和逃亡了一些軍艦。德國對丹麥的五年統治也並不殘暴,總體上維持了丹麥的原樣。但對丹麥軍人來說,無力保家衛國和選擇投降總是一種巨大的恥辱。所以戰後它對於德軍的這種報復行為也很突出。


這只是我的猜測。


但話說回來,德軍埋下的這150萬顆地雷難道不應該由德軍來清除嗎?


這部電影很講究構圖


電影中有許多這樣的畫面


德軍戰俘們忍飢挨餓開始排雷

軍士長承諾:排完雷可以回家


這些德軍戰俘大部分還只是孩子


其中還有兩個是雙胞胎

即使病了,也被軍士長逼著幹活

他們該為戰敗後的遭遇承擔後果嗎?


他們對於回到德國後的生活都有自己的嚮往


然而,他們終於在這死亡海灘上陷入絕望

這是第一個被炸傷後死的德軍少年

之前的訓練中已經死過一個了


第二個是被連環雷炸死的

連他的屍骸都找不到了


第三個是絕望之中走向地雷自殺



第三個死時的構圖


看到少年戰俘們的死去

軍士長對德軍的憤怒開始消退

他不僅為飢餓的少年們偷來一些食物

還給他們放了一天假,在海難上踢球


但是,此處峰迴路轉


軍士長愛犬被漏排的地雷炸死

這引發了他的憤怒與報復


他把其中一個戰俘當狗一樣對待


還讓他們排成人牆趟雷

確保已經完成的排雷區沒有遺漏


然而更大的悲劇發生了

裝車運輸這些排出的地雷時發生爆炸


在場的所有人全部灰飛煙滅


軍士長的排雷小組只剩下了四個人


軍士長的小組完成了掃雷任務

但這剩下的四個戰俘沒能回家

他們被派到了另一個更恐怖的雷區

為了保護這四個德國戰俘

軍士長與上尉發生了爭執


意外的結局出現

軍士長偽造了命令

從新的雷場接出了四個人

開車把他們帶到了德國與丹麥的邊境


四個人逃往德國


目送他們逃跑的軍士長

不再是電影開頭的那個兇神

而已經像一個慈祥的父親了


我把這些電影截圖貫穿起來就已經劇透得差不多了,電影的主線其實就是軍士長的心路歷程。當然還有很多情節和細節我都沒有講述,還是建議有興趣的人認真看一下這部電影。


影片中除了軍士長這個丹麥軍人外,還有一個主管掃雷工作的丹麥上尉軍官,他從頭到尾對德軍少年戰俘沒有一點點同情心:



一開始,軍士長與上尉(包括其他丹麥軍人、百姓)在對待德國戰俘的態度上沒有區別。軍士長對戰俘比上尉更粗野,畢竟軍官的受教育程度要遠高於軍士長。但是軍士長後來與戰俘們朝夕相處,他漸漸意識到這些戰俘不再是過去的敵人和徵服者,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且很多是無辜的少年,他們也是別人家的孩子。


軍士長目睹著這些少年經歷的死亡和痛苦,他的內心飽受煎熬,他人性的善的一面漸漸戰勝了對敵人的恨和敵我之間的道德分界,同情心和對於戰俘的責任感慢慢主導了他的情緒。


而對於高高在上、與戰俘沒有緊密接觸的上尉來說,德軍戰俘的死亡不過是一些些冷冰冰的數字。德國戰俘,對他來說只是一個群體概念,並沒有化作個體的」人「的概念。對他來說,完成排除地雷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戰俘的生命不算什麼。


在二戰結束70周年的時候,丹麥人拍出了這樣的一部電影來講述它這一段並不光彩的歷史,也算是一種反思。它並沒有一句反戰的口號,卻是一部否定戰爭的佳作。戰爭總歸會有勝利者和失敗者,總歸會有光榮與恥辱,總會積累仇恨與憤怒。但當我們放下群體概念,選擇從個體出發去了解戰爭和敵人的時候,我們的情緒才會變得複雜起來,因為我們的人性也是複雜的。


影片留給了我們一個疑問:到底誰該為這場該死的戰爭承擔後果?


作為群體來說,迷信武力和徵服的人,瘋狂的元首肯定是罪魁禍首,但那些好戰的愛國者和被愚弄的民眾其實都有責任。但對於不同的個體來說,這種責任太過沉重。


~ The End ~

相關焦點

  • 《地雷區》這部電影所展現的人性之「恨」與「愛」
    電影《地雷區》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945年二戰剛剛結束後,由於德國當時在丹麥沿海埋設了一百多萬顆地雷,這是極大的安全問題。所以丹麥政府就用當時在丹麥境內的德國戰俘來做排除地雷的工作。而這部電影就是根據這段歷史來取材拍攝的。
  • No1257 地雷區,人性也被掩埋--觀看二戰電影《地雷區》點滴
    影片告誡人們,人性也在地雷區,放飛與管理人性,每個人都得小心翼翼。不論是人類整體國家與民族,還是局部地區與海岸,以及每個個體的人,都要管控好人性,防止大的衝突,防止戰爭。都要努力打造與建立人類的安全區,減少相互侵害的地雷區,且要在已有的地雷區,防止腳下踩雷,以及獸性爆炸。
  • 《地雷區》:二戰結束後的一段真實歷史
    ,最終失去了自己幼小的生命。沒錯,即便他們在承受本不該自己承受的罪孽之時,也沒有人有所怨言,因為他們在為自己國家犯下的罪行贖罪的同時,也想為國家的建設出一份力,去創建一個嚮往和平、沒有戰爭、正常發展的國家。
  • 感受生命之輕:我為您摘掉了呼吸機,請您放棄心肺復甦
    文丨大腳今年在世界範圍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人們的不幸,也表現了生命的渺小。中國整合全國之力,歷時兩個多月,到目前終於把疫情發展的勢頭基本遏制,零星的新增個案不足以影響大局,但我們依然保持警惕。生命無常,從沒有想像到,人之生命如此渺小,短短幾天,一個還活蹦亂跳的人從此躺進冷冰冰的棺材裡,更令人可悲的是,明明還活著,醫生親手摘掉了你的呼吸機。明明還活著,卻收到醫院寄來的請你拒絕心肺復甦的請求信件。肺炎疫情不可怕,更可怕的是人心。人心的險惡讓人體會到生命之輕,不如街邊的野狗。
  • 場面調度之《地雷區》
    《地雷區》這部影片可能看過的朋友不多,或許它的商業賣點並不突出,它的故事是來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雖然沒有龐大的戰爭場面,也沒用什麼花哨的特效,但整個結構非常緊湊,故事演繹用紀錄片的形式,卻有著巧妙的設計,並曾獲得東京電影節和北京電影節的最佳影片提名
  • 中國的「地雷區」VS丹麥的《地雷區》
    《在和這些「孩子戰俘」接觸了一段時間後,卡爾的觀點有了改變,開始同情這些尚未真正成年的「戰俘」,轉變了態度,為他們偷拿食品,和他們一起打球、玩耍……經歷了反覆和波折之後,最終,卡爾將最後倖存的4名男孩戰俘冒險放回德國。
  • 論「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這是人在面對活著、面對生命、面對存在時不得不思考也無法躲避的一個根本命題,在很大程度上,對這個命題解答的方式決定著主體處理個人與內心,社會與現實之間的關係。而《活著》這部作品,就是通過展現一個又一個的死亡鏡頭,一波又一波無的苦難浪濤,宣揚了一種面對苦難生活、面對死亡的可能的態度,一種正視「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的精神。
  • 、地雷區
    本片根據這一真實事件改編而成。《地雷區》又名十個拆彈的少年(港) / 拆彈少年(臺) / 血肉之區 是一部丹麥與德國合拍的電影。五佳外語片(提名)第40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2016)天主教文化獎 天主教文化獎第6屆北京國際電影節  (2016)天壇獎 最佳影片獎(提名) 馬丁·贊裡維特天壇獎 最佳男主角獎 路易斯·霍夫曼天壇獎 最佳音樂獎12個孩子,45000顆地雷,完成任務就能回家,然而,當任務結束之後
  • 今日推薦電影《地雷區》
    在丹麥軍官卡爾(羅蘭德·莫爾 Roland Møller 飾)的帶領下,那些尚且只是孩子的俘虜們開始了排雷行動,他們用雙手,用雙腳,甚至用生命,一步一步的淨化著長長的海岸線。然而,當任務結束之後,當倖存的孩子們滿心歡喜的以為他們終於逃脫了死神的手掌可以回到故鄉之時,等待著他們的,卻是另一項同樣殘酷的任務。
  •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楊春再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米蘭昆德拉那深邃、犀利的眼神浮現眼前,仿佛上帝之眼,俯瞰著這個蒼茫大地,仿佛看穿看破了世界,而他就在我們身邊,冷眼旁觀著這個人世間,卻又熱烈地投入其中愛著,思索著,探究著,拷問著……第一次認識米蘭昆德拉
  • 被遺忘的高分電影《地雷區》
    《地雷區》是2015年上映的一部歷史劇情類影片,該片由馬汀.桑德瓦利特執導,羅蘭德·莫爾,米科爾·弗爾斯加德、路易斯·霍夫曼、喬爾·巴斯曼等主演。《地雷區》電影改編自真實的歷史事件。ller 飾)的帶領下,那些尚且只是孩子的俘虜們開始了排雷行動,他們用雙手,用雙腳,甚至用生命,一步一步的淨化著長長的海岸線。
  • 《地雷區》——關於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救贖
    我總是怕看關於歷史和戰爭題材的電影,因為裡面的血腥場面、人性殘暴的一面都會被放大,也會讓人心情異常沉重。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講了什麼?
    不管你承不承認,女人的生命本質上就是由愛情來貫穿。愛情來了,生命便如花般綻放,鮮活可愛;愛情死了,生命之花便枯萎凋零,再也不能吐納芬芳。可以說,一個女子,於靈肉的追求與守望,成就其一生,也毀滅其一生。也許你不盡同意,可是昆德拉筆下的女性全是這樣的。
  • 佳片有約 |《地雷區》: 不能遺忘的戰爭之殤
    6月6日22:00 CCTV—6 電影頻道與您相約《地雷區》,6月7日15:13 「佳片有約」周日影評版精彩繼續。
  • 《地雷區》:心中的「地雷」什麼時候能被除掉?
    這又是一部二戰題材的電影,不同的是相較於傳統意義上描寫戰爭慘烈和集中營現象的二戰電影,這部《地雷區》是平靜的,平靜的可怕。《地雷區》講述的是一個排雷小隊的故事。這個故事是真實的。這類把普世人性放置於特殊戰時對立中的設定,其實並不少見。而這部《地雷區》中,有著更為殘酷的場景,那群徒手排雷的孩子們,經常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被炸斷手腳。
  • 豆瓣日曆 2020年9月21 日《地雷區》
    今日主題影片:《地雷區》。 《地雷區》(丹麥語:Under sandet,英語:Land of Mine)是一部2015年丹麥和德國合拍的歷史劇情片,由馬汀·贊帝維執導和編劇。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這樣一段話:「當負擔完全消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華為總裁任正非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回答——「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自古英雄多磨難。」當女兒被無故羈押,當品牌遭國外封殺,任正非的態度是:「千古興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東流,流過太平洋,流過印度洋……不回頭。」
  • 《七號房的禮物》:關於人性之善的另一種講訴
    但這個童話,因其結合了當時的政治問題、宗教歷史與文化背景,使得影片在開篇不久便融入到土耳其的本土氛圍之中,讓觀眾得以跳出對原版的情感記憶,去更為深刻地審視土耳其的社會問題。具有了一定的現實性與合理性,從而實現了童話與現實的平衡。
  • 《地雷區》|到底是誰,在負重前行……
    《地雷區》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講述的是1945年5月德國納粹投降之後,一群德國戰俘被送往丹麥清除德軍埋下地雷的故事。這些戰俘都非常的年輕,幾乎都在十八歲以下。為了使戰俘服從命令並且不能逃跑,白天軍士長用暴力將他們帶到跟死神非常近的地雷區,夜晚用門臼抵著門外以防他們逃跑。
  • 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為了表達虧欠之情,忐忑不安的劉士勝主動帶錢登門請罪。熟料,李家珍的家屬並未怪罪指責,不僅拒收錢財,而且還再三表達感激之情,勸慰:他是個好人,他沒錯,這事與他毫無關係。劉士勝頗感意外,驚喜不已,但還是心神不寧,又相繼送了幾次錢。每次,他都仍舊被婉拒,仍舊被良言安慰。這一故事,很快就傳遍了大街小巷,為世人交口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