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部丹麥2015年的戰爭電影《地雷區》。我幾個月前看了這部電影,今天過節在家又認真看了一遍。再看的時候,不僅被它的情節所打動,還注意到這部影片的攝影也是相當不錯,它在構圖上一直在追求黃金分割比例。雖然畫面很美,但整個片子都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
可以說它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反戰影片。
準確地說,這不是一部戰爭片,因為影片描述的是二戰結束後發生在丹麥的一段真實歷史,講的是在二戰中毫無起眼的國家丹麥戰後的利用德國戰俘清除地雷的事件。2015年是二戰結束70周年,這部電影可以看作丹麥對於那一個歷史事件的一種反思。
丹麥在二戰中的表現沒有什麼英勇色彩。1940年4月9日,德國進攻丹麥,丹麥僅用四小時就向德國投降了,成為了德國的保護國。德國敗退時,為了防止盟軍在丹麥沿海登陸(盟軍最後選擇了諾曼第),德軍曾在丹麥的西海岸埋設了超過150萬枚地雷。二戰結束後,2000名德軍戰俘被留在丹麥,人工排除這些地雷,其中有一半人死傷。其中很多德軍戰俘都還是一些少年,因為戰爭到了後期,兵源缺少,德國的徵兵年齡越來越低。
《地雷區》就是講了一個丹麥的軍士長指揮十幾個德軍少年戰俘排雷的故事,我沒有記住任何一個角色的名字,這些演員似乎也不怎麼出名,但他們演得都很好。影片的主線是軍士長的變化:看到德軍少年們一個一個地死去,原本痛恨德國人的丹麥軍士長終於一點點被自己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戰勝,從而同情這些少年戰俘。
影片最開始的鏡頭
沉重的呼吸聲中出現了這個戴貝雷帽的軍人
一個對德國深惡痛絕的丹麥軍士長
看到德軍戰俘隊伍中有人拿著丹麥國旗
他跳下車來把那個德國戰俘暴打一頓
這個情節已經把軍士長的性格塑造完畢
我猜測,丹麥軍人對於德軍的憤怒應該是更多地源於恥辱感。弱小的丹麥軍隊在二戰中幾乎沒有表現,總共才死了15個人。開戰四小時後投降,丹麥海軍表現得稍好一點,它自沉和逃亡了一些軍艦。德國對丹麥的五年統治也並不殘暴,總體上維持了丹麥的原樣。但對丹麥軍人來說,無力保家衛國和選擇投降總是一種巨大的恥辱。所以戰後它對於德軍的這種報復行為也很突出。
這只是我的猜測。
但話說回來,德軍埋下的這150萬顆地雷難道不應該由德軍來清除嗎?
這部電影很講究構圖
電影中有許多這樣的畫面
德軍戰俘們忍飢挨餓開始排雷
軍士長承諾:排完雷可以回家
這些德軍戰俘大部分還只是孩子
其中還有兩個是雙胞胎
即使病了,也被軍士長逼著幹活
他們該為戰敗後的遭遇承擔後果嗎?
他們對於回到德國後的生活都有自己的嚮往
然而,他們終於在這死亡海灘上陷入絕望
這是第一個被炸傷後死的德軍少年
之前的訓練中已經死過一個了
第二個是被連環雷炸死的
連他的屍骸都找不到了
第三個是絕望之中走向地雷自殺
第三個死時的構圖
看到少年戰俘們的死去
軍士長對德軍的憤怒開始消退
他不僅為飢餓的少年們偷來一些食物
還給他們放了一天假,在海難上踢球
但是,此處峰迴路轉
軍士長愛犬被漏排的地雷炸死
這引發了他的憤怒與報復
他把其中一個戰俘當狗一樣對待
還讓他們排成人牆趟雷
確保已經完成的排雷區沒有遺漏
然而更大的悲劇發生了
裝車運輸這些排出的地雷時發生爆炸
在場的所有人全部灰飛煙滅
軍士長的排雷小組只剩下了四個人
軍士長的小組完成了掃雷任務
但這剩下的四個戰俘沒能回家
他們被派到了另一個更恐怖的雷區
為了保護這四個德國戰俘
軍士長與上尉發生了爭執
意外的結局出現
軍士長偽造了命令
從新的雷場接出了四個人
開車把他們帶到了德國與丹麥的邊境
四個人逃往德國
目送他們逃跑的軍士長
不再是電影開頭的那個兇神
而已經像一個慈祥的父親了
我把這些電影截圖貫穿起來就已經劇透得差不多了,電影的主線其實就是軍士長的心路歷程。當然還有很多情節和細節我都沒有講述,還是建議有興趣的人認真看一下這部電影。
影片中除了軍士長這個丹麥軍人外,還有一個主管掃雷工作的丹麥上尉軍官,他從頭到尾對德軍少年戰俘沒有一點點同情心:
一開始,軍士長與上尉(包括其他丹麥軍人、百姓)在對待德國戰俘的態度上沒有區別。軍士長對戰俘比上尉更粗野,畢竟軍官的受教育程度要遠高於軍士長。但是軍士長後來與戰俘們朝夕相處,他漸漸意識到這些戰俘不再是過去的敵人和徵服者,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且很多是無辜的少年,他們也是別人家的孩子。
軍士長目睹著這些少年經歷的死亡和痛苦,他的內心飽受煎熬,他人性的善的一面漸漸戰勝了對敵人的恨和敵我之間的道德分界,同情心和對於戰俘的責任感慢慢主導了他的情緒。
而對於高高在上、與戰俘沒有緊密接觸的上尉來說,德軍戰俘的死亡不過是一些些冷冰冰的數字。德國戰俘,對他來說只是一個群體概念,並沒有化作個體的」人「的概念。對他來說,完成排除地雷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戰俘的生命不算什麼。
在二戰結束70周年的時候,丹麥人拍出了這樣的一部電影來講述它這一段並不光彩的歷史,也算是一種反思。它並沒有一句反戰的口號,卻是一部否定戰爭的佳作。戰爭總歸會有勝利者和失敗者,總歸會有光榮與恥辱,總會積累仇恨與憤怒。但當我們放下群體概念,選擇從個體出發去了解戰爭和敵人的時候,我們的情緒才會變得複雜起來,因為我們的人性也是複雜的。
影片留給了我們一個疑問:到底誰該為這場該死的戰爭承擔後果?
作為群體來說,迷信武力和徵服的人,瘋狂的元首肯定是罪魁禍首,但那些好戰的愛國者和被愚弄的民眾其實都有責任。但對於不同的個體來說,這種責任太過沉重。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