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晚,在中央六臺看了佳片有約的二戰電影譯製故事片《地雷區》。
電影拍得真實。好看,逼真,讓人思考,讓人感悟。
為了紀念迄今為止,人類最大的海上登陸作戰,那天,是1944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而播放的這部電影故事片。
影片告誡人們,人性也在地雷區,放飛與管理人性,每個人都得小心翼翼。
不論是人類整體國家與民族,還是局部地區與海岸,以及每個個體的人,都要管控好人性,防止大的衝突,防止戰爭。都要努力打造與建立人類的安全區,減少相互侵害的地雷區,且要在已有的地雷區,防止腳下踩雷,以及獸性爆炸。
電影故事線條非常簡明:二戰結束後,德國戰敗。戰爭中,德國在丹麥的整個西海岸,留下了超過兩百萬枚地雷。
這些地雷怎麼解決?解鈴還得系鈴人。
丹麥當局,讓二戰中的德國俘虜去排雷。
這些德國人中,大多是乳臭未乾,上戰場不久的年輕人。
戰爭,其本身就是人性的雷區。
一旦爆炸,天空地下,還有行走其中的人性,聽能聽到撒旦的聲音,上帝的聲音被擠迫到只有月亮偶爾撒下來片刻的寧靜角落,那張還可以呼吸,可以讓靈魂起飛,僅存而又小得不能再小,帶有自由意味的床上。
電影的開頭,丹麥軍士開著吉普車,盯著隊列中的德國戰俘,充滿不共戴天的仇視,哪怕他們大多不是青春歲月的孩子。
他,把他們當作洩憤的對象,當作豬狗不如的畜生。
這些的孩子,在丹麥被編排與組織起來,在丹麥軍官的帶領下,成了排雷的肉體工具。
沒有吃的,但必須工作,必須排雷。
這些德國戰俘,在剛經歷二戰丹麥軍人的眼中,已經再是活生生的人了,是排雷的機器。
炸死一個德國戰俘,不如炸死一條心愛的狗……
戰爭,讓對立的雙方,相互成了雷區,觸碰不得。
得勝的一方,得到全部的命令權與掌控權。
對立的雙方,哪怕是戰後的人與人的接觸,人與雷的接觸,生與死的碰撞,心與心的碰撞,都存在著好多的「地雷區」,不得輕易的碰觸。
戰後的人性,被濃縮到《地雷區》這樣的一部堪稱經典的小視角小故事中。人性,在海岸的地雷區,亦步亦趨的行走,一邊是一個軍士長的勝利者,一邊一群戰俘。
據說這部電影的導演,當得知這樣一個雷區的事實,懷著決心要將「無辜的孩子被捲入戰爭」,這個令人心痛的事實,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
他選擇這《地雷區》這樣的一片海岸,選擇一這樣一位軍士長,以及一幫帶著稚氣的德國年輕的士兵。
戰爭,讓人的仇恨無限放大,也讓人的獸性無限放大。
這樣的仇恨與獸性,是有慣性的,會在戰後拖出很長很長的尾巴……
值得慶幸的是,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哪怕是戰爭,哪怕是雷區,哪怕是不共戴天的仇恨,人性總會甦醒,總會頑強的開出鮮豔之花。
軍士,最後想方設法兌現他的排完雷後,讓活著的孩子們回家的承諾。
《影視觀感》
《書與知識的真相》
2020年7月1日懷化清樂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