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瑪峰,世界第一高峰,登頂之路重重危險,為什麼我們還要去登頂?
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裡的回答很經典。
1923年,他被《紐約時報》問了同樣的問題,他回答說:「因為山在那裡。」
這是一個登山愛好者的執著,只為心中的理想。
不過,可惜的是,說完這話的第二年,馬洛裡在珠峰的登頂之路上徹底失聯,消失在冰天雪地之中。
終其一生,沒能徵服世界第一峰。
一、我國登頂的理由還有一個
中國人登頂珠峰,多了一個理由:為了國家榮譽。
珠峰位於中尼邊境,但尼泊爾不自量力,屢次挑釁,認為中國人從來沒有登頂過珠峰,憑什麼珠峰屬於中國,認為珠峰只屬於尼泊爾。
他們之所以這麼囂張,是因為曾有一位尼泊爾的嚮導丹增諾蓋,從尼泊爾境內的珠峰南坡成功登頂。
▲2020年5月16日,身著現代裝備的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從珠峰大本營出發
所以,我們要向全世界證明中國人的實力,我們要從難度更大的北坡登頂。
時任國家體委主任的賀龍,提出了一項重要任務,1960年,登上珠穆朗瑪峰!
但是面對這個任務,我們無絲毫經驗。
▲1975年5月,中國登山隊女運動員潘多(左四)成功登頂後,從珠峰返抵大本營。潘多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從北坡登頂珠峰的女性
沒有職業運動員,那就組建職業登山運動隊;
沒有登山技巧,那就出國進行專業訓練。
▲2008年5月8日,北京奧運珠峰傳遞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
二、向珠峰進發,卻沒有路
1957年,我國獨立組建登山隊,便成功登頂四川第一高峰貢嘎山。
儘管貢嘎山名氣不大,但這是我國登山運動員首次登頂海拔7500米以上的高峰。
但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四名隊員長眼於冰天雪地之中。
▲2017年7月12日,在紀念西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10周年儀式上,隊員次仁多吉(中)、邊巴扎西(左)和洛則獲頒紀念獎盃
擦乾淚水,總結教訓,登山隊準備向珠峰進發!
但還未來得及考察珠峰,一盆冷水便潑了下來。沒有通向珠峰公路!
從日喀則到珠峰腳下的300多公裡路程,山巖陡峭,險峻難行。不解決這個問題,人力物力無法到達珠峰腳下,攀登珠峰更是無從談起。
連蘇聯專家看了路況,都直搖頭。
不怕,我們就不怕困難,硬是靠牛車馬車運輸物資設備,兩年時間就修好了380公裡的進山公路!
▲1958年,中蘇聯合登珠峰偵察組一行初次進入珠峰地區,進山公路已初見雛形
三、設立珠峰大本營
珠峰不比其他小山,想要登頂,必須配備專門的氣象組、醫療組、補給組等一系列保障。
於是隊員們在海拔5120米的高度設立了營地,搭建氣象臺和觀察站。
這就是珠峰大本營的前身。
如今的珠峰大本營有旅館,有商店,甚至還有郵局,都是一代代珠峰人的功勞。
8000米以上的高峰,需要專門的登山裝備,但我國當時並沒有合適的國產裝備。
後來的中國登山協會主席史佔春,受命到瑞士採購裝備,不過帶回來一個不好的消息:印度人也在著手準備攀登珠峰。
如果讓印度人搶先的話,我們在國際形勢上會有不利因素存在。
我們必須比他們早!
四、拿下北坳
1960年2月,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正式成立!
214名隊員們分批進藏,平均年齡24歲。進駐到5120米的大本營。
珠峰形勢複雜,可不是從5120米直接登頂。
海拔越高,環境越惡劣,極寒、重度缺氧、雪崩、冰崩、地勢極為陡峭,稍有失足,可能就是千古恨。
所以,最有效的登山方式,是在更高的海拔,分段設立營地,及時休整。
5800米、6400米、7000米,隊員們在不斷的刷新著紀錄。
但在7000米處,也遇到了一個重大的難題,北坳。
▲翁慶章在6400米營地為隊員檢查身體,背後為海拔7000米的北坳
北坳頂部海拔7028米,最大坡度有70度,個別地段垂直。
之前有多批各國登山隊員從北坡嘗試登頂,但基本都在這裡折戟,所以當時還沒有人成功從北坡登頂珠峰。
在北坳險陡的巖坡上,堆積著深不見底的萬年冰雪,可能一腳踩下去,就是冰崩和雪崩。
副隊長許競帶領隊員辛苦探索,終於找到一條1米寬的縱向冰縫,冒著生命危險,終於拿下北坳。
▲1960年5月,中國登山隊隊員在海拔7150米的冰雪坡上前進
五、最後衝擊
經過8天的行軍,隊員們也在8500米處,建立最後一個營地——突擊主峰營地。
別看距離頂峰僅有300多米,但這可能是世間最危險的300多米。
登頂的路,我們付出了慘痛的生命代價:
▲2020年5月10日,位於珠峰大本營的自動氣象站
40多名登山隊員嚴重凍傷,甚至凍掉手指,失去胳膊;
隊長史佔春差點從山上掉下去;
隊員汪磯嚴重高反,搶救無效犧牲;
隊員邵子慶缺氧,失去生命。
最後,四名身體狀況良好的隊員王富洲、屈銀華、劉連滿和貢布,向登頂發出最後衝擊。
▲1958年,氣象人員在大本營設立氣象觀測箱
六、成功登頂,創造奇蹟
四人來到突擊主峰營地時,發現物資已經不見蹤影,帶上來的氧氣瓶只有八瓶。
既然沒有退路,那就上吧!
四人帶上登頂工具,裝了一面五星紅旗、一尊毛主席半身塑像、一臺攝像機和幾卷膠捲,出發!
▲1960年5月23日,突擊組行進在8400米地段
正午,四人到了海拔8680米的「第二臺階」,這是登頂珠峰的最後一個難關,橫亙在登頂之路,完全垂直,高度接近4米,鋼錐連打都打不上。
這裡此前被英國人稱為「飛鳥也無法逾越」。
經過整整7個小時努力,四個人每次都是從半路重重摔下來。
而且經過這麼一番折騰,如此高寒缺氧,四個人的體力瀕臨崩潰。
終於,劉連滿想到了辦法,用自己做人梯,讓隊友踩著他的肩膀上去。
但是,他也失去了登頂的機會。自己的放棄才能造就別人的成功。
屈銀華登上「第二階梯」後,牢牢打下鋼錐。後來這裡架起了近6米的金屬梯。
此後數十年裡,從北坡登頂的登山者不用經歷當年的磨難,直接爬梯子就可以繼續登頂。
所以,這個梯子又被稱為「中國梯」。
▲中國登山隊隊員王富洲(右)、貢布(中)與屈銀華三人凱旋拉薩後捧花合影
終於,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三人登上了珠穆朗瑪峰。
這也是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
次年,中尼籤訂邊界條約,正式確定珠峰北坡為中國領土。
為什麼要登頂珠峰,因為山就在那裡,因為祖國就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