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處不心理,待我為你八一八
文&主播 | 八段錦
選編自《人格心理學》
亞伯拉罕.馬斯洛有一個冰冷的童年,他說自己是「孤獨而不幸的,在圖書中長大,沒有朋友。」
但在大多數心理治療師都在努力了解人們心理不正常的原因時,他卻用一生大部分時間來彌補其他心理學理論對人格理解上的缺陷,致力於了解心理學如何幫助建立幸福、健康的人格,成為人本主義的創始人。
馬斯洛最初並不是學心理的,父母要求他學法律,他因此來到大學,卻對這個專業毫無興趣,第一年就退學了。
後來他轉到威斯康星大學,有意思的是,最初吸引他對心理學感興趣的竟然是後來被他「推翻」的、以華生為代表人物之一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參見「這位心理學家的孩子全得了抑鬱症:母愛的本質是什麼?」)。
馬斯洛確信「有一種真正的方法,可以解決人類一個又一個問題,最終可以改變世界」,那就是心理學,開始他以為是華生的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的核心觀點就是,人格是習慣的產物,主張通過對外在行為的強化(比如獎勵和懲罰)來塑造人格。
但是當馬斯洛第一個女兒出生以後,他感到自己太愚蠢了,「任何一個有孩子的人都不可能成為行為主義者。」
行為主義顯然並不能提供他足夠的理解人類的知識。
後來,他在布魯克林執教時有幸和當時最傑出的心理大師們相遇了,霍尼(八段錦最喜歡的女心理學家,參見「我們內心的衝突,這位女心理學家一百年前就預言了 」)、弗洛姆和阿德勒(參見「阿德勒:不要因為孩子的錯誤產生挫敗感,寬容是教育者必備的素質」);
更重要的是,他還遇到了兩個想深入了解的「最不平常的人」——格式塔心理學創始人韋太海默和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這引導他開始致力於研究「自我實現」的人。
馬斯洛認為人有五個需要層次,生理、安全、歸屬和愛、自尊、自我實現,低級需要滿足了,人就會向高級需要發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低級需要百分之百地滿足之後才能滿足高級需要。
按照馬斯洛的估計,在當時的美國人中,85%的生理需要、70%的安全需要、50%的愛和歸屬需要、40%的自尊需要、和10%的自我實現需要得到了滿足。
在最頂級的自我實現狀態下,人們能真實地面對自己,達到自我和諧的狀態,潛能可以全部發揮。
雖然只有極少數人能成為自我實現的人,但是大多數人都在向這個方向發展,和八段錦一起來了解下自我實現的人都有哪些特徵吧!
01
自我接納
他們能夠接受自己,承認弱點並且改進它們,但是他們不會因此自責;他們知道自己不完美,但是尊重自己,對自己感到滿意。
02
更少受約束
我們大多數人都努力去做「正確」的事,但自我實現的人更少受文化規範和習俗的約束,壓抑少,敢於自由地表達自己的願望,即便這些願望有時候會違背社會的規範,比如什麼時候該上學、結婚、生孩子、買房子等等。
03
有創造性
這種創造性並不是指創造能力,比如創作出一幅特別的畫、用聰明的方法解決一個問題等,而是表現在用與眾不同的方式完成一項工作。
在馬斯洛看來,如果大多數人不是屈從於文化的壓力,都會表現出創造性,這種看起來與別人的不同,恰恰是因為沒有受太多外在影響、對待世界和生命本真的態度。
04
保持童心
自我實現者擁有創造性,是因為他們和兒童類似,懷著極大的興趣和用敬畏的方式研究世界,自我實現者保留和升華了兒童時期那種純樸的看世界的眼光。
他們會流露真情,和那些情感麻木或者喜怒不形於色、喜好陰謀權術的人截然不同。
至純至簡的力量,是無可比擬的。
05
朋友很少,但友誼深厚
自我實現者喜歡離群索居,他們的朋友都很少,但友誼卻深厚、令人敬佩。
06
取笑所有人,也取笑自己
自我實現者常常擁有「富有哲理的、無敵意的」幽默感,他們取笑所有人,也包括自己。也許是因為,他們對生活有種舉重若輕的態度。
07
高峰體驗
大多數自我實現者擁有高峰體驗(類似於「心流」),高峰體驗是超越一切的體驗,就像到「自己的天堂去旅遊」,沒有任何焦慮,感受到自我與世界的和諧統一。
自我實現的高峰體驗者更有可能從事藝術、哲學和宗教工作,有這種體驗的人感到更自主,對生活更欣賞,很少擔憂,比如德國哲學家施維策。
施維策不僅是哲學家,還是神學家、醫生、管風琴演奏家、社會活動家、人道主義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施維策
看看這些自我實現者的履歷就知道了,如果一個人的潛能全部展現的話,ta能在多少個領域做到極致,我們全都是被耽誤了呀
也有一部分非高峰體驗的自我實現者,可能是「社會推動者、政治家、社會工作者、十字軍戰士」等。這類人腳踏實地,對生活有明確目標。
而馬斯洛自己,也被認為是他創立的人本主義理論的活典範——一個自我實現者,這再次說明,糟糕的原生家庭,並不一定會帶來糟糕的人生。
決定你能飛多高的,是你希望從什麼地方開始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