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心理大師: 只有1%的人能達到高級智慧境界,他們有7種共同特徵​(1304期)

2021-02-19 心理八八

人生何處不心理,待我為你八一八

文&主播 | 八段錦

選編自《人格心理學》

亞伯拉罕.馬斯洛有一個冰冷的童年,他說自己是「孤獨而不幸的,在圖書中長大,沒有朋友。」

 

但在大多數心理治療師都在努力了解人們心理不正常的原因時,他卻用一生大部分時間來彌補其他心理學理論對人格理解上的缺陷,致力於了解心理學如何幫助建立幸福、健康的人格,成為人本主義的創始人。

馬斯洛最初並不是學心理的,父母要求他學法律,他因此來到大學,卻對這個專業毫無興趣,第一年就退學了。

 

後來他轉到威斯康星大學,有意思的是,最初吸引他對心理學感興趣的竟然是後來被他「推翻」的、以華生為代表人物之一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參見「這位心理學家的孩子全得了抑鬱症:母愛的本質是什麼?」)。

 

馬斯洛確信「有一種真正的方法,可以解決人類一個又一個問題,最終可以改變世界」,那就是心理學,開始他以為是華生的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的核心觀點就是,人格是習慣的產物,主張通過對外在行為的強化(比如獎勵和懲罰)來塑造人格。

 

但是當馬斯洛第一個女兒出生以後,他感到自己太愚蠢了,「任何一個有孩子的人都不可能成為行為主義者。」

 

行為主義顯然並不能提供他足夠的理解人類的知識。

 

後來,他在布魯克林執教時有幸和當時最傑出的心理大師們相遇了,霍尼(八段錦最喜歡的女心理學家,參見「我們內心的衝突,這位女心理學家一百年前就預言了 」)、弗洛姆和阿德勒(參見「阿德勒:不要因為孩子的錯誤產生挫敗感,寬容是教育者必備的素質」);

 

更重要的是,他還遇到了兩個想深入了解的「最不平常的人」——格式塔心理學創始人韋太海默和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這引導他開始致力於研究「自我實現」的人。

馬斯洛認為人有五個需要層次,生理、安全、歸屬和愛、自尊、自我實現,低級需要滿足了,人就會向高級需要發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低級需要百分之百地滿足之後才能滿足高級需要。

 

按照馬斯洛的估計,在當時的美國人中,85%的生理需要、70%的安全需要、50%的愛和歸屬需要、40%的自尊需要、和10%的自我實現需要得到了滿足。

 

在最頂級的自我實現狀態下,人們能真實地面對自己,達到自我和諧的狀態,潛能可以全部發揮。

 

雖然只有極少數人能成為自我實現的人,但是大多數人都在向這個方向發展,和八段錦一起來了解下自我實現的人都有哪些特徵吧!

01

自我接納

 

他們能夠接受自己,承認弱點並且改進它們,但是他們不會因此自責;他們知道自己不完美,但是尊重自己,對自己感到滿意。

 

02

更少受約束

 

我們大多數人都努力去做「正確」的事,但自我實現的人更少受文化規範和習俗的約束,壓抑少,敢於自由地表達自己的願望,即便這些願望有時候會違背社會的規範,比如什麼時候該上學、結婚、生孩子、買房子等等。 


 

03

有創造性


 

這種創造性並不是指創造能力,比如創作出一幅特別的畫、用聰明的方法解決一個問題等,而是表現在用與眾不同的方式完成一項工作。

 

在馬斯洛看來,如果大多數人不是屈從於文化的壓力,都會表現出創造性,這種看起來與別人的不同,恰恰是因為沒有受太多外在影響、對待世界和生命本真的態度。

 

04

保持童心

 

 

自我實現者擁有創造性,是因為他們和兒童類似,懷著極大的興趣和用敬畏的方式研究世界,自我實現者保留和升華了兒童時期那種純樸的看世界的眼光。

 

他們會流露真情,和那些情感麻木或者喜怒不形於色、喜好陰謀權術的人截然不同。

 

至純至簡的力量,是無可比擬的。

05

朋友很少,但友誼深厚


 

自我實現者喜歡離群索居,他們的朋友都很少,但友誼卻深厚、令人敬佩。

 

06

取笑所有人,也取笑自己


 

自我實現者常常擁有「富有哲理的、無敵意的」幽默感,他們取笑所有人,也包括自己。也許是因為,他們對生活有種舉重若輕的態度。

 

07

高峰體驗


 

大多數自我實現者擁有高峰體驗(類似於「心流」),高峰體驗是超越一切的體驗,就像到「自己的天堂去旅遊」,沒有任何焦慮,感受到自我與世界的和諧統一。

 

自我實現的高峰體驗者更有可能從事藝術、哲學和宗教工作,有這種體驗的人感到更自主,對生活更欣賞,很少擔憂,比如德國哲學家施維策。

施維策不僅是哲學家,還是神學家、醫生、管風琴演奏家、社會活動家、人道主義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施維策

看看這些自我實現者的履歷就知道了,如果一個人的潛能全部展現的話,ta能在多少個領域做到極致,我們全都是被耽誤了呀

 

也有一部分非高峰體驗的自我實現者,可能是「社會推動者、政治家、社會工作者、十字軍戰士」等。這類人腳踏實地,對生活有明確目標。

而馬斯洛自己,也被認為是他創立的人本主義理論的活典範——一個自我實現者,這再次說明,糟糕的原生家庭,並不一定會帶來糟糕的人生。

 

決定你能飛多高的,是你希望從什麼地方開始起飛。

相關焦點

  • 只有1%的人能達到高級智慧境界,他們有16種共同特徵
    美國心理學大師馬斯洛(Maslow)在研究了許多歷史上偉人共同的人格特質之後,詳細地描繪出「自我實現者」(成長者)的畫像。
  • 馬斯洛:世上只有1%的人能達到智慧境界,他們有16種共同特徵
    美國心理學大師馬斯洛(Maslow)在研究了許多歷史上偉人共同的人格特質之後,更詳細地描繪出「自我實現者」(成長者)的畫像。自我實現者有下列16個特色: 1、他們的判斷力超乎常人,對事情觀察得很透徹,只根據現在所發生的一些事,常常就能夠正確地預測將來事情會如何演變。
  • 馬斯洛:智慧境界的16種共同特徵
    ——王育琨記亞伯拉罕·馬斯洛(1908.4.1--1970.6.8)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於其中融合了其美學思想,和著名的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
  • 只有1%的人有大智慧,他們有16個共同特徵!
    一:如何成為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世界只有1%的人能達到智慧境界,他們有以下16個共同特徵:1、他們的判斷力超乎常人,對事情觀察得很透徹,只根據現在所發生的一些事,常常就能夠正確地預測將來事情會如何演變。
  • 天才的40個特徵,只有1%的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
    無論是天才還是英雄,他們往往具備很多共性。著名心理學大師馬斯洛,在研究了許多歷史上偉人共同的人格特質之後,描繪出天才級人物的畫像,並提煉了16個特徵。先來細細品味以下這些描述,看看自己是不是符合其中某些傾向:1.他們的判斷力超乎常人,對事情觀察得很透徹,只根據現在所發生的一些事,常常就能夠正確地預測將來事情會如何演變。
  • 有這七個特徵 說明你已達到很高的智慧境界!
    我們經常能看到聰明的人,卻很少能看到智慧的人。聰明往往是方法論層面的機巧,智慧則往往是世界觀的高超。聰明可以習得,而智慧則需要開悟。第一個特徵:第六感很強一般來講女性的第六感會強於男性,因為女性的神經感知優於男性,男性更偏向於理性思維。
  • 鬼谷子的處世智慧:一個人身上有這2種特徵,遲早能大富大貴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著自己能大富大貴,都希望自己在將來能出人頭地,有一番作為。有的人可能就會說:「不管是富貴還是貧窮,那都是命運決定的。」其實不然,還是有很多人,他們的原生家庭並不富貴,但是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
  • 馬斯洛:自我實現者,有16種共同特徵
    4、他們對人生懷有使命感,因而常把精力用來解決與眾人有關的問題。他們不以自我為中心,不會單顧自己的事。7、他們懂得欣賞簡單的事物,能從一粒細砂看見天堂,他們像天真好奇的小孩一般,能不斷地從最平常的生活經驗中找到新的樂趣,從平凡之中領略人生的美。
  • 盤點金庸的四大武學境界,武俠極限是什麼?只有2人能達到
    而且金庸先生的小說中武學之道有脈絡可循,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金庸武學的境界。一境界:融會貫通爐火純青此境界是指能將自己的武功完全熟練運用,已經是到達很高深的地步。而且能夠達到此境界的,皆是各部書中的一流高手,在江湖上都很有名氣。
  • 天道:人生有5重境界,丁元英在第4層,只有芮小丹達到第5層
    在《天道》中,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充分向人們展現了人性的複雜,在這部電視劇裡,我們可以看到不同人的多樣人生,也見識到了不同人的生活境界,今日筆者便簡單總結了一下從《天道》中看到的五種人生境界,或許能對生活窮困潦倒的你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 南懷瑾:三句話說透了人生最高境界,若能達到,前程不可限量
    《無量壽經》謂:「斯義弘深,非我境界。」所謂境界,在佛教中指的是學佛所能達到的境地,修行的成果。而在俗世中,境界也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人生的感悟。這世上之人,高矮胖瘦,窮富美醜皆有,有些人成就非凡,有些人卻只能碌碌無為;有些人清淨自在,有些人卻遭受諸多煩惱苦厄,這一切差別,在佛門看來,都是境界不同引起的。
  • 念佛人想要達到的「念佛三昧」究竟是什麼境界?
    蕅益大師說,事一心不亂就是伏斷見思惑。伏住見思惑,可能是觀行即佛的水平可以做到伏住。要斷見思惑,那就是阿羅漢的水平。但是,進而還有塵沙惑。要達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破一品無明的境界。破一品無明就是法身大士了,所證的是跟十方諸佛同一個東西了。所以,念佛三昧也有功夫淺深的差異。但總之,從哪下手呢?
  • 心理大師馬斯洛:成功自我實現者的15個人格特徵
    心理學大師馬斯洛(Maslow在研究了許多歷史上偉人共同的人格特質之後,更詳細地描繪出「自我實現者」(成長者)的畫像。
  • 異性之間,要達到「心有靈犀」的境界,少不了具備這3種默契
    專欄講師:說愛,1000+情感案例研究者,知名心理學博主,專注研究女性心理學「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古人優美的詩詞向我們描述了異性相處的最理想狀態:什麼都不用多說,什麼都不用多做,只一個眼神便能知道彼此心裡想要的是什麼。
  • 來自靈魂大師的人生智慧
    凱薩琳把這個智慧之源稱為大師,他們是一群高等的進化人,是不具形體的靈魂。他們傳遞著愛、智慧和普世真理。這是大師們第一次傳遞智慧,她是大師傳達人生智慧的管道。她得過完一世,才能進入到「中間狀態」,「中間狀態」是無法直接到達的。而只有在那兒,才見得到靈魂大師。
  • 孔夫子的仁是什麼,每個人都能達到了仁的境界嗎?
    夫子說:沒達到仁境界的,不可能長期處在儉約的環境裡,內心不可能長期處在快樂中;真正的仁者隨時都能安於仁,具有智慧的人能發揮仁的用。夫子說:有「仁」的修養的人,才能真的喜愛人,也真能夠討厭別人。夫子接著說:如果立志於仁的人,並不會真正地去厭惡人。
  • 音頻應用知識:幾種音樂風格簡介
    90年代中期的後朋克樂隊,雖然另類搖滾之中有很多種音樂形式,但是他們被放到了一起因為他們都有別於主流的音樂形式。硬核和復興朋克音樂變得比導致了80年代後期的另類流行/搖滾的流行樂更能贏得商業市場,因此90年代的另類音樂失去了一些原本另類音樂的本質特徵。許多試驗樂隊的風格轉變成獨立搖滾。
  • 孤獨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被村上春樹的經典名言一語道破!
    孤獨的人能有什麼心理?很多人可能會想到孤獨的人,都會有一個寂寞的心理。因為孤獨,所以寂寞。但有些人的孤獨,卻成了一種高尚,叫獨處,他們還一本正經地說獨處不孤獨,也不寂寞,這真是獨處過的人,才能體會到的至高境界。那麼除了多數普通人的孤獨都有一個寂寞的心理外,還有什麼心理呢?
  • 穿搭藝術|油畫不能脫離中國現實符號化,而要達到健康動人的境界
    人的覺醒奠定了中西藝術的根基先秦和古希臘被稱作是中西文明的軸心期,這個時期,人類開始從原始宗教中覺醒,認識客觀世界並觀照人類自身,並出現了富有智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帶來了藝術上的一次飛躍。「人是萬物的尺度"代表古希臘時期思想精神的特徵。在古希臘雕塑作品中,神是以人的形象出現,取材於神話題材的作品更像是在展現人間的生活景象。古希臘人並沒有受到宗教神秘與恐怖的束縛,他們在對神雖然保持著虔誠、尊敬的態度,但「神人同形同性"的思想使得神與人很近,且人是社會的主宰。
  • 為何你的靜界決定了你的境界?看看你達到了哪種程度!
    為何你的靜界決定了你的境界?看看你達到了哪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