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急霾碰上「慢郎中」

2021-01-10 大河網

    □記者朱琨實習生曹凡閆傑

    核心提示|治霾多年,為啥還總是被「霾」?「鄭州不是不努力,而是我們每個人都還可以更努力。」昨日,鄭州大學環境科學研究院教授張瑞芹接受大河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針對現階段汙染狀況的方向性治理我們已經在路上,治霾有待進入到精細化管理階段。

    偏

    現狀:監測點位分布不能代表全局改進:下一步主幹道、工地旁可能都有監測點

    據了解,目前鄭州市共有九個監測點位,分布在多個城區,但出於各種原因,僅有其中一部分點位參與到數據分析中。張瑞芹表示,監測點位

    的數量和分布應該考慮到城區發展和人口流動,需要做出調整。

    監測點調整後會有哪些變化?張瑞芹表示,上周科技

    部牽頭做了大氣專項的相關規劃,其中就包括監測網絡的建設,「比如設在揚塵工地外的監測點,能精準捕捉揚塵變化,而主幹道設置監測點位,可

    以精確知道機動車汙染對霾貢獻率到底有多大。」她建議,應該在全市布局下來,根據工業、生活區等不同性質做細化布局,才能準確反映構成比。

    治「霾」

    給霾看病,卻只看身體的一部分?今天看病,卻拿著昨天的病理分析?既然決心來看病了,卻捨不得花錢?

    慢

    現狀:兩年前的體檢報告現在用改進:目前正在做汙染物核算清單,

    小到一個煙囪

    2013年2月份,鄭州市首次公布的源解析數據,各大汙染源對霾的貢獻率分別是燃煤41%,揚塵28%,機動車24%,工業粉塵源7%。而這一數據是根據2012年的數據而來,直到2014年11月,新的汙染源比例構成才公布:燃煤汙染、機動車尾氣汙染、揚塵汙染和其他汙染,佔比構成為36.5%、31.9%、20.9%和10.7%。2014年的數據也主要基於2013年及以前的數據。

    這意味著,在兩年向霧霾宣戰的日子裡,鄭州市沿用的都是兩年前的「體檢報告」。有環保人士告訴記者,現有階段的「體檢報告」基本能認清主要汙染源。

    對此,張瑞芹也解釋稱,源解析確實需要收集一個長時期的數據「預計再過5年,數據積累和技術層面要求都有提升,治霾也進入到精細化階段。」

    記者了解到,目前環保部門及高校正在做鄭州汙染物核算清單,可能細化到每個煙囪每個汙染源的登記。

    省

    現狀:數十萬對數千萬「太省了」改進:新增財力會傾斜

    做體檢,不下血本怎麼查出病?記者了解到,目前源解析等構成分析上北京用了2000萬人民幣,武漢也有2000萬做大氣研究。相關人士透露,鄭州投入可能僅僅是數十萬級別。

    鄭州市今年的政府工作

    報告顯示,撥付資金27億元,推廣節能及新能源汽車應用,支持鍋爐拆改、黃標車淘汰、揚塵治理等汙染源整治,積極推進大氣汙染防治,今年這一大項的預算有9億元。

    有環保人士向記者透露,中部城市中,武漢不僅拿出

    2000萬來做大氣研究,而且還聘請了國家級專家做指導,因此在一些國家項目上得到支持力度相對也大,更有利於本地研究,像河北、江蘇、浙江等省份也捨得花環保錢,「不僅關係百姓健康,也關係到城市環境。」

    不過,今年的財政預算草案報告顯示,新增財力向教育、社保、醫療衛生、大氣汙染防治、環境綜合治理等民生事項傾斜,向省、市「十大實事」等民生工程傾斜。

    追責任大氣汙染防治行動直接與政績掛鈎

    2014年12月22日,《大氣汙染防治法(修訂草案)》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審議,環保與「官帽」掛鈎掛得更緊。

    修訂草案提出,國家實行以大氣環境質量保護和改善為核心的大氣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將大

    氣環境保護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對本級政府大氣環保監管部門及其負責人、下級政府及負責人的考核內容。未完成大氣環境保護目標任務的部門或單位,按草案要求,應向本級或上級政府作出說明,提出整改措施並負責落實。

    目標未達成、治理有懈怠,如何納入到考核機制並透明給公眾?昨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去年,環保部已經出臺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行)實施細則》,有明確的計

    分方法,直接與政績掛鈎。

    他表示,接下來還將依靠《大氣汙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的修訂及完善,來落實對環境質量落實的責任,並進一步具體化,不僅面面俱到而且確保對公眾透明,對責任明確和追責更有法律依據。

    市民看法

    問霾市長的「大花貓」:

    給政府鼓鼓勁別讓治霾工作掉下來

    「鄭州,中度汙染,邯鄲,重度汙染,邢臺,重度汙染,石家莊,重度汙染,保定,中度汙染,天津,中度汙染……」昨日,記者連線給鄭州市長寫公開信的網友「大花貓」,他向記者報出鄭州至天津一條線上的汙染情況。

    「大花貓」表示,自從與市長網絡傳書以來,他連寫了24篇手記,發布在自己的朋友圈,「(鄭州汙染)基數在,努力也沒法跟一些南方城市比,但我仍想動員大家給政府鼓鼓勁,別讓治霾工作掉下來。」

    記者手記

    「霾記」也無奈

    □記者朱琨

    我是一個環保線口的記者,確切地說,是個「霾記」。

    剛剛過去的兩會,翻查代表、委員關於霾的建議、議案、提案,數量少了,我相信,不是不關注,而是我們都面臨著對於「怎麼辦」的慎重和急迫。

    治霾這幾年,鍋爐拆改了,但是燃煤大塊頭基數依然還在;黃標車攆了,但真正佔主要生產力的車、路、油管得都很贊嗎;揚塵是治了,但是一些工地卻一直在做戲;秸稈燃燒是封了,但是能安心坐等滅火周全、指望農民伯伯主動把秸稈拍成磚給你蓋大樓嗎

    ……

    治霾這幾年,有牽涉的單位其實都有所觸動,但是幅度大小,各家心裡有數;所謂的罰款扣款,對那些生霾大戶到底是緊箍咒還是痒痒撓,各家也心裡有數。但不管誰家的事兒,霾這個板子,幾乎都會打到環保這一家身上。

    環保這一家,也是百口莫辯,總協調的角色。比如,揚塵依法依規,具體工作歸在城建口,所謂的機動車尾氣這一項的執法,也離不開公安部門。

    你和當年的我一樣質疑,那環保君該如何作為?按照法定責任,他們要找好病因做好監測制定好各類藥方,至少得是個技術控。但我們技術的環境卻是「醬紫」的——通向監測站的樓梯需要45度角看天把一個小鐵梯子拉出來彎腰爬上天台,一不小心就會碰到頭。

    到底有沒有特效藥?去年有APEC藍,再往前一點,廣州亞運會也曾一掃灰霾,有人說這不就是短時間治好的嗎?也有人說那你讓那堆工廠的工人老闆永遠喝西北風嗎?我覺得都對,有矛盾要解決,但是,能不能給點希望、不要等太久。

    真做好了,何須多言,天道人

    心。

相關焦點

  • 聯合早報:德國援助希臘 當急病人遇慢郎中
    中新網5月5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5日刊文《德國終於出手:當急病人遇到慢郎中》。文章說,面對債務危機,希臘這個「急病人」偏碰上德國這個「慢郎中」,急還真急不來,如今希臘一方面苦於應付面對嚴厲緊縮政策而群情激憤的國內公眾和工會組織,另一方面怕是只能祈禱德國批准援助的程序有驚無險,千萬別再出什麼亂子。
  • 看新聞視頻學成語:「急驚風碰見慢郎中」
    急驚風碰見慢郎中: 患急病遇到了慢性子的醫生。比喻緩慢的行動趕不上緊急的需要。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三:「此時富家子正是:急驚風撞著了慢郎中。」
  • 「急驚風」與「慢郎中」的愛戀
    ,使得夫妻倆總是凹凸配,急驚風遇上慢郎中,家裡天天上演一快一慢的戲碼。只見我爸爸慢條斯理逐字逐句用很慢的速度吐出三個字:「急....什....麼....?」他什麼事情都慢慢拖,說什麼「慢工出細活」,天塌下來還要想想再行動,堅持慢慢來比較快,覺得我媽媽一直在做「欲速則不達」的事。他們倆走路從來沒有走在一條線上,媽媽總是在前半步,一個過了紅綠燈,另一個要等下一趟。
  • 劉文華院長聊:中醫到底是不是慢郎中
    很多人都認為,中醫擅長治療慢性病,其特點是用藥時間長,見效慢,所以又有很多人稱中醫為慢郎中!那麼,中醫到底不是不慢郎中呢?  比如東漢的《傷寒論》所治疾病多是急症,促成了張仲景提出六經辨證的思路;比如晉代的《肘後備急方》記述的是治療各種急症的單方驗方,也是中醫第一本急救手冊;金元時期李東垣的補土學派,也是因為當時爆發了嚴重的土疫(胃腸流行病)。所以,中醫中藥絕不是很多人所謂的什麼「慢郎中」。  那麼,從我個人的臨床實際來講,中醫也絕非「慢郎中」。
  • 「慢郎中」是誤解,「治療急危重症是中醫的優勢」
    再一次,中醫打破了「慢郎中」這個傳統印象。一段時間以來,不少人認為中醫只能治療慢性病,不能治療急症、危重症。而實際上,歷史上中醫學的不斷發展,往往以急症,尤其是急性、烈性的傳染病的暴發為契機,治療急危重症是中醫真正的優勢。而最近百餘年來,中醫急症理論的「萎縮」則是近代化的產物。
  • 急驚風偏遇慢郎中
    「忙什麼」「慢些」和D在一起B習慣了這樣說話。D的性子急,脾氣臭,嘴巴快,手腳快。「什麼?再說一遍,說慢些」好多時候D「叭叭叭」機關槍似的說完了,B又問,D最草雞的就是B又是這樣慢騰騰,遇什麼事都不慌不忙不緊不慢不溫不火。這對夫妻結婚近四十年,快慢之爭的戰火就蔓延了近四十年,真應了那句「急驚風偏遇慢郎中」。
  • 鄭州何時衝出「霾伏圈」?冷空氣即將殺到!還有這些一定得注意!
    點擊藍字關注 回復「隔離」獲取鄭州最新隔離政策
  • 中醫臨床專家彭堅:中醫不是「慢郎中」
    知名中醫臨床專家、醫史文化學者、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彭堅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再度證明了中醫藥從來都不是「慢郎中」,一部中國醫學史,就是一部古代中醫與急性病尤其是急性流行性傳染病做鬥爭的歷史,急性病的治療從來就是中醫擅長的領域。中醫不僅可以通過辨證論治和方證對應的方法治療各種已知未知的流行性傳染病,對危急重症的療效也很卓越。
  • 治病還需「慢郎中」
    10月30日,人民論壇發表「法治助力『治理現代化』」文章,文中提及一些領導幹部仍然痴迷於人治,因為在他們看來,法律程序限制太多,許多「急病」等不得慢郎中,不如人治那樣靈活應變、及時有效。  部分幹部所認為許多「急病」等不得慢郎中。殊不知,「有治法而後有治人」,法治所體現的程序正義,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是約束更是保護,是限制更是捍衛。
  • 中醫不是慢郎中系列(一)
    然並沒,就是這樣也仍有不少人認為中醫是慢郎中,只適合治療慢性病及功能性疾病,不適合治療危急重症。對於這樣的誤解,日照市中醫醫院李西亮醫生以真實的醫案予以澄清,向人們證實了「中醫的生命力在於臨床」,中醫不僅能夠治療危急重症,而且能夠創造奇蹟!中醫不是慢郎中!
  • 「慢郎中」看急病,也靈
    「在很多人眼裡,中醫給人的感覺是『慢郎中』,要講求整體,所以一有急診,多數人會立即找西醫。」李醫生說,其實「慢郎中」也能看急診,有可能效果更好。  膽結石痛得打滾  4根銀針鎮痛  患膽結石的張先生,疾病發作,痛到打滾。朋友趕緊開車送他去了省中山醫院(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掛急診。
  • 郎中、鬼遺方、劉寄奴草
    唐宋年代,有江湖郎中,遊走四方,專治奇難雜症。郎中,古代原是一個官職,職級等同員外。至宋代,除公務人員外,郎中也用以通稱親隨;如明施耐庵《水滸傳三十四回》:「施恩便對武松:『兄長,這幾位郎中,是張都監相公處差來取你。』」與此同時,在宋代南方,也習慣稱醫生為郎中。
  • 急驚風撞著慢郎中!伊戈緊急訓練欲搶七,而德帥這番話盡顯迷茫
    對於保羅德安東尼真的有些急驚風撞著慢郎中了,「我認為他的恢復進展不錯,他的狀態是尚不缺點(一半的可能性),但我確定醫生會在明天早上為他進行檢查,看看他的進展如何可能性是多少。」和德安東尼不同的是PJ·塔克,「很明顯,我們都希望能迎回我們的控衛,但如果不能我們也需要做好準備,無論誰在場我們都會努力打球,我們會保持團結一致,我們會打出強硬的表現。」塔克的這番話則顯得很硬氣。
  • 邱醫生說:中醫可不是什麼慢郎中。
    01中醫,慢嘛?做醫生好像有些日子了。有時候你總能聽到一些哭笑不得的說法。比如說,對於一個中醫,很容易聽到就是:「西醫治標,中醫治本;西醫快,中醫慢。其實第一次開中藥給範叔,他對中醫還是持保留態度,類似於開篇所說的「中醫慢,西醫快」。這次我就問他,還覺得中醫慢嗎?他說,真沒想到!
  • 國醫大師周仲瑛談中醫不是慢郎中,抗擊疫病大有可為
    光明訪名家【國醫大師周仲瑛談中醫不是慢郎中,抗擊疫病大有可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93歲高齡的首屆國醫大師、南京中醫藥大學原校長周仲瑛對身邊學生說:「中醫人又將迎來一次大考!」
  • 從疑慮到信任,中醫藥不是「慢郎中」
    這所醫院收治的主要是重症、危重症患者,這裡的中醫藥使用情況一直被外界關注中藥注射劑的作用值得肯定黃東暉是廣東省中醫院呼吸科內科主任,長期從事呼吸內科、呼吸介入及急危重症的臨床工作,是國家中醫醫療隊廣東團隊第一批進入病區的醫護人員。剛到湖北,黃東暉就發現中醫藥在武漢的群眾基礎低於廣東。
  • 中醫=慢郎中?中醫治膿毒症就有新辦法、新思路
    這一高水平研究成果,也揭示了傳承千年的中醫並不就是慢郎中,應對急危重症時,同樣有辦法。應對急性心梗在這裡門診——血管開通僅需47.5分鐘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更多人認識到中醫藥的魅力。
  • 歐債「急病」遇上法德「慢郎中」
    但是,歐債危機「急病」偏偏遇上了法德這兩個「慢郎中」。當天兩國元首宣布的應對舉措均為中長期措施,市場最關注的短期應急措施付諸闕如。7月下旬以來,歐洲金融市場劇烈震蕩,市場信心不斷下挫,歐元區經濟甚至歐元本身都受到威脅。市場上瀰漫著焦慮和不安情緒,擔心一旦應對遲緩或失誤,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風險將迅速外溢。因此,投資者普遍希望薩科齊和默克爾能夠對市場期待作出正面回應。
  • 「嘔吐,腹瀉,盜汗」化療放療副作用不少 「慢郎中」有好辦法
    劇吐、盜汗、皮疹……可以交給「慢郎中」 作為設在腫瘤專科醫院裡的中醫科,李偉兵主任及科室醫生,經常被其他科室邀請參加會診,很多處理起來頗為棘手的併發症,中醫這個「慢郎中」卻能找到好辦法。這樣的例子,江蘇省腫瘤醫院中醫科有很多。
  • 疫情下的一線中醫聲音:中醫藥不是慢郎中
    最初的疑慮變為信任  黃東暉是廣東省中醫院呼吸科內科主任,長期從事呼吸內科、呼吸介入及急危重症的臨床工作,是國家中醫醫療隊廣東團隊第一批進入病區的醫護人員。  剛來到湖北的黃東暉主任了解到,中醫藥在武漢市的群眾基礎低於廣東省。「一些患者認為中醫藥是慢郎中,中藥能治療這種烈性疾病嗎?」黃東暉認為,中醫藥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傳承下來,有其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