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朱琨實習生曹凡閆傑
核心提示|治霾多年,為啥還總是被「霾」?「鄭州不是不努力,而是我們每個人都還可以更努力。」昨日,鄭州大學環境科學研究院教授張瑞芹接受大河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針對現階段汙染狀況的方向性治理我們已經在路上,治霾有待進入到精細化管理階段。
偏
現狀:監測點位分布不能代表全局改進:下一步主幹道、工地旁可能都有監測點
據了解,目前鄭州市共有九個監測點位,分布在多個城區,但出於各種原因,僅有其中一部分點位參與到數據分析中。張瑞芹表示,監測點位
的數量和分布應該考慮到城區發展和人口流動,需要做出調整。
監測點調整後會有哪些變化?張瑞芹表示,上周科技
部牽頭做了大氣專項的相關規劃,其中就包括監測網絡的建設,「比如設在揚塵工地外的監測點,能精準捕捉揚塵變化,而主幹道設置監測點位,可
以精確知道機動車汙染對霾貢獻率到底有多大。」她建議,應該在全市布局下來,根據工業、生活區等不同性質做細化布局,才能準確反映構成比。
治「霾」
給霾看病,卻只看身體的一部分?今天看病,卻拿著昨天的病理分析?既然決心來看病了,卻捨不得花錢?
慢
現狀:兩年前的體檢報告現在用改進:目前正在做汙染物核算清單,
小到一個煙囪
2013年2月份,鄭州市首次公布的源解析數據,各大汙染源對霾的貢獻率分別是燃煤41%,揚塵28%,機動車24%,工業粉塵源7%。而這一數據是根據2012年的數據而來,直到2014年11月,新的汙染源比例構成才公布:燃煤汙染、機動車尾氣汙染、揚塵汙染和其他汙染,佔比構成為36.5%、31.9%、20.9%和10.7%。2014年的數據也主要基於2013年及以前的數據。
這意味著,在兩年向霧霾宣戰的日子裡,鄭州市沿用的都是兩年前的「體檢報告」。有環保人士告訴記者,現有階段的「體檢報告」基本能認清主要汙染源。
對此,張瑞芹也解釋稱,源解析確實需要收集一個長時期的數據「預計再過5年,數據積累和技術層面要求都有提升,治霾也進入到精細化階段。」
記者了解到,目前環保部門及高校正在做鄭州汙染物核算清單,可能細化到每個煙囪每個汙染源的登記。
省
現狀:數十萬對數千萬「太省了」改進:新增財力會傾斜
做體檢,不下血本怎麼查出病?記者了解到,目前源解析等構成分析上北京用了2000萬人民幣,武漢也有2000萬做大氣研究。相關人士透露,鄭州投入可能僅僅是數十萬級別。
鄭州市今年的政府工作
報告顯示,撥付資金27億元,推廣節能及新能源汽車應用,支持鍋爐拆改、黃標車淘汰、揚塵治理等汙染源整治,積極推進大氣汙染防治,今年這一大項的預算有9億元。
有環保人士向記者透露,中部城市中,武漢不僅拿出
2000萬來做大氣研究,而且還聘請了國家級專家做指導,因此在一些國家項目上得到支持力度相對也大,更有利於本地研究,像河北、江蘇、浙江等省份也捨得花環保錢,「不僅關係百姓健康,也關係到城市環境。」
不過,今年的財政預算草案報告顯示,新增財力向教育、社保、醫療衛生、大氣汙染防治、環境綜合治理等民生事項傾斜,向省、市「十大實事」等民生工程傾斜。
追責任大氣汙染防治行動直接與政績掛鈎
2014年12月22日,《大氣汙染防治法(修訂草案)》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審議,環保與「官帽」掛鈎掛得更緊。
修訂草案提出,國家實行以大氣環境質量保護和改善為核心的大氣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將大
氣環境保護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對本級政府大氣環保監管部門及其負責人、下級政府及負責人的考核內容。未完成大氣環境保護目標任務的部門或單位,按草案要求,應向本級或上級政府作出說明,提出整改措施並負責落實。
目標未達成、治理有懈怠,如何納入到考核機制並透明給公眾?昨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去年,環保部已經出臺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行)實施細則》,有明確的計
分方法,直接與政績掛鈎。
他表示,接下來還將依靠《大氣汙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的修訂及完善,來落實對環境質量落實的責任,並進一步具體化,不僅面面俱到而且確保對公眾透明,對責任明確和追責更有法律依據。
市民看法
問霾市長的「大花貓」:
給政府鼓鼓勁別讓治霾工作掉下來
「鄭州,中度汙染,邯鄲,重度汙染,邢臺,重度汙染,石家莊,重度汙染,保定,中度汙染,天津,中度汙染……」昨日,記者連線給鄭州市長寫公開信的網友「大花貓」,他向記者報出鄭州至天津一條線上的汙染情況。
「大花貓」表示,自從與市長網絡傳書以來,他連寫了24篇手記,發布在自己的朋友圈,「(鄭州汙染)基數在,努力也沒法跟一些南方城市比,但我仍想動員大家給政府鼓鼓勁,別讓治霾工作掉下來。」
記者手記
「霾記」也無奈
□記者朱琨
我是一個環保線口的記者,確切地說,是個「霾記」。
剛剛過去的兩會,翻查代表、委員關於霾的建議、議案、提案,數量少了,我相信,不是不關注,而是我們都面臨著對於「怎麼辦」的慎重和急迫。
治霾這幾年,鍋爐拆改了,但是燃煤大塊頭基數依然還在;黃標車攆了,但真正佔主要生產力的車、路、油管得都很贊嗎;揚塵是治了,但是一些工地卻一直在做戲;秸稈燃燒是封了,但是能安心坐等滅火周全、指望農民伯伯主動把秸稈拍成磚給你蓋大樓嗎
……
治霾這幾年,有牽涉的單位其實都有所觸動,但是幅度大小,各家心裡有數;所謂的罰款扣款,對那些生霾大戶到底是緊箍咒還是痒痒撓,各家也心裡有數。但不管誰家的事兒,霾這個板子,幾乎都會打到環保這一家身上。
環保這一家,也是百口莫辯,總協調的角色。比如,揚塵依法依規,具體工作歸在城建口,所謂的機動車尾氣這一項的執法,也離不開公安部門。
你和當年的我一樣質疑,那環保君該如何作為?按照法定責任,他們要找好病因做好監測制定好各類藥方,至少得是個技術控。但我們技術的環境卻是「醬紫」的——通向監測站的樓梯需要45度角看天把一個小鐵梯子拉出來彎腰爬上天台,一不小心就會碰到頭。
到底有沒有特效藥?去年有APEC藍,再往前一點,廣州亞運會也曾一掃灰霾,有人說這不就是短時間治好的嗎?也有人說那你讓那堆工廠的工人老闆永遠喝西北風嗎?我覺得都對,有矛盾要解決,但是,能不能給點希望、不要等太久。
真做好了,何須多言,天道人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