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最科學的做愛時間是什麼時候?

2021-02-12 壹心理


譯者:Alice丨壹心理專欄作家

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自壹心理(微信號:onexinli)

在影片《安妮.霍爾》中有這樣一幕情景:當安妮和歌手韋弗出現在各自治療師的諮詢室時,兩人的反應迥然不同。當治療師問到她們多久做愛一次,安妮說:「經常,一周三次,」然而韋弗卻感嘆:「比起一周三次,我們幾乎沒有。」這場面看起來非常滑稽,但最重要的是人們過多關注尋求肉體歡愉的頻次,其實除了頻次,做愛還有另外一個衡量標準:時機

電訊報:《軍旅軼事》中的保羅.凱利,作為牛津大學睡眠與生理神經科學研究所的臨床助理研究員,向我們解釋了不同年齡段的夫妻應設定性交生物鐘的原因。

為什麼年齡和性交時間有關呢?正如我們的晝夜節律多年來不斷交替,我們同樣也會在不同的時間段感受到身體的覺醒,安靜以及激情復燃。

相比一夜八次,一次在科學時間的愛愛可以讓情侶之間更盡興

年輕氣盛的人的性慾在一天中的任何時候都很容易被點燃,他們的能量在飯後的幾小時內會達到高潮,因此,20幾歲的年輕人應該將「性」號定在下午三點。原因是:凱利在《電訊報》中談到,對於大部分青壯年而言,上午時分誘發身體警覺和食慾肽的神經遞質並沒有抑制掌控睡眠節律的褪黑激素和荷爾蒙的分泌,因此,當人們設定起床鬧鐘時,鬧鐘並沒有把他們真正叫醒,直到他們真正起了床。

不過,三十幾歲的夫妻應該將「性」號定在早上8點20分。按照凱利的解釋,早晨太陽升起,太陽光通過刺激我們的下丘腦使得男性和女性體內的睪丸素會增加。對於一些早熟的中年人來說,上床睡覺(晚上10點20分左右)之前是提升興奮點的最佳時機,這個時候做愛會促使催產素的分泌,我們稱之為「愛」的荷爾蒙,促進夜間休息。依照凱利的說法,四十歲左右的人應儘可能在午夜12點之前睡覺,在早晨7點50分起床,這樣一來,他們會比年輕人更容易覺察到身體的覺醒。

依照凱利的建議,四十幾歲的人只需要將做愛時間定得更加緊湊一些,即便睡覺時間到了也應該做愛,比如做愛時間:晚上10點→睡覺時間:晚上10點半。同樣,已到中年的人應在傍晚儘早地喝一點酒,讓神經興奮起來,提高性慾。

黃金年齡段的人群的性愛時間應與美劇《海軍罪案調查處》的播出時間同步,「性」號大概定在晚間8點,老年人已經養成早起早睡的作息時間,所以做愛時間最好不要和慣常的生物鐘相悖。

至於做愛的次數?和之前的研究一樣,仍有待探討。

這篇文章最初由Van Winkle發表在vanwinkles.com網站的 Casper Sleep的社評板塊上。

點擊「閱讀原文」,會發生什麼?↓↓↓

相關焦點

  • 評電影《熱血青春》:男人一生做愛4000次科學嗎?
    想想也是醉了,這科學麼?
  • 測試一下最適合你的做愛時間!!!
    英國學者推出了一個測算自己「一天中何時最性感」的方程式,讓每個人都能知道自己在一天裡哪個時間最性感、最適合進行性愛。(AL/T+10)×AG/SF×G=TOTAL/60=ST〕其中AL是每周的喝酒量,T是做愛時段,AG是年齡,SF是每周做愛次數,G是性別。第一步:先算出你每周的飲酒量(AL)。
  • 從科普書變身暢銷書,霍金的《時間簡史》見證了什麼?
    因此,千萬銷量對於一本面向普通大眾的科學書籍而言可謂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尤其是當該書講述的還是物理學中一些最宏大的問題——大爆炸、黑洞、萬物理論和時間的性質時。在2013年《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中,霍金以輕鬆的筆調寫道,在斑塔姆出版社編輯Peter Guzzardi的要求下,他反覆重寫了《時間簡史》,以便讓外行讀者更容易理解。不過,他後來對沒有進一步澄清虛時間等複雜概念感到遺憾。
  • 小超人科普時間|如何科學隨訪甲狀腺結節
    小超人科普時間|如何科學隨訪甲狀腺結節 2020-12-11 1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松鼠會講科普,太有趣了
    可以拍著胸脯說,它是視野內所見最有料、最有趣、顏值最能打,當之無愧「原創科普之光」的兒童科普書。它的名字是:《少年輕科普》叢書。在這套書裡,作者們用最活潑的語言、最幽默的表達、最有趣的故事,講述嚴謹準確且前沿的科學知識,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愛上科學。
  • 中國最沙雕科普節目盤點:《走近科學》只排第二?
    讀過足夠多書的人當然對節目的科普感到不屑一顧,可是,這些人也並不是《走近科學》真正的受眾。《走近科學》節目一開始成立的目的,是做科普教育。那都是什麼題材?你弄懂就得大半年。那麼高深的理論問題,那麼複雜的實驗過程,你能拍成電視嗎?」這是大實話,那時候節目的科學水平,大學生都未必看得懂,更何況學歷不高的老百姓。
  • 這檔吊打《走近科學》的科普節目,用最爆炸的方式終結流言
    mikasa | 文央視的《走近科學》,堪稱80、90後的童年陰影。這個旨在弘揚科學精神的大型科普節目,特別擅長渲染氣氛——懸疑感爆棚的開場白,詭異空靈的配樂,煞有其事的推理過程,但總在結尾掉鏈子——得出的結論令人大跌眼鏡。
  • 科普成科學青年融冰第一步 學松鼠剝科學堅果殼
    吳超華,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說起自己的專業也十分惆悵:「別人問我學什麼專業,我說生物醫學工程。然後他說,你是學生物的,我說我不懂生物;然後他說,那你是搞藥物的,我說我連自己感冒都不知道吃什麼;然後他問,那你到底學什麼?好吧,我只能說是學工科的。」  所以,科普是科學青年融冰的第一步,把科學以一種易讀、悅讀的形式展現給普通人。
  • 科教興國需要發展科普文藝|科學文藝|作家|伊林|董純才|文學
    科普文藝作品,因其形式多樣,有童話、故事、小說、詩歌、戲劇、影視、相聲、曲藝、遊記、傳記、考察記、速寫、小品、報告文學等,同時具有科學性、思想性、趣味性,既生動有趣又通俗易懂,適合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的閱讀心理和喜好。所以與其他科普形式比較,最受讀者歡迎,最能達到理想的科普效果。其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是如此。
  • 以科普抵禦「科學流言」
    以科普抵禦「科學流言」 2020-12-02 14: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特色直播課丨帶你讀懂科學電影中的科學——2020年全國兒童科普...
    特色直播課丨帶你讀懂科學電影中的科學——2020年全國兒童科普特色教育研修班 2020-07-28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打造科普天堂 寧波青少年科學嘉年華頒獎
    打造科普天堂 寧波青少年科學嘉年華頒獎 2020-12-21 20:17:29
  • 《走近科學》停播後,再也沒有這麼浪漫的科普節目了
    作為全國首套被欽點的大型科普欄目,《走近科學》曾是20年前最風光牛氣的節目,不但一出道就霸佔cctv1、cctv10晚間黃金檔的C位,而且還會每日洗腦輪播,但凡家裡有電視的,絕對都看過《走近科學》然而在幾十年後,這位老朋友停播告別時,觀眾們的畫風卻不是依依惜別,幾乎所有#走近科學播出最後一期#的話題下,都是年輕人對《走近科學
  • 【周末影院】什麼叫做愛
    當女神提出見面的時候,屌絲開始自我反醒人生後勵志。在若干年之後的街頭,彼此相遇,卻只是普通的路人。從中引出主題: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珍惜身邊每一次相遇,珍惜身邊每一個人。該影片的製作水平不算很好,加之是廣告植入的原因,在網上很多人都給差評給一星,糖粿君一開始覺得有點彆扭,但看著看著算留給緣分一種幻想。
  • 「你好,火星」科普講座點燃東莞少年科學夢!
    12月27日上午,「你好,火星」主題科普講座在東莞市科學技術博物館成功舉辦。回顧古今中外探索火星的歷程,再次點燃了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情和夢想,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火星是由什麼構成的呢?火星上可以種土豆嗎?
  • 網絡流行語科普時間到 開局炸裂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時間到 開局炸裂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20-02-12 15:44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時間到 開局炸裂什麼意思什麼梗? 形容某事在剛開始的時候就發生了讓人驚嘆的事情。
  • 新年科學福袋限量發售!科普書+科學玩具+遊戲盒一次帶走
    新年科學福袋限量發售!科普書+科學玩具+遊戲盒一次帶走 新年即將到來,狂丸也特地為大家備下了一份禮物,那就是「新年科學福袋」,每個福袋中包含1本科普書+1個科學玩具+1個科學遊戲盒子,三重好物,不限年齡,讓你玩得開心還能有所收穫。
  • 百科|IMAX:「放大」科學的體驗——觀科普影片《別有洞天》有感
    2001年製作完成的IMAX影片《別有洞天》就是一部講述通過科學探險與科學考察,尋找可以用來製藥的微生物的科普記錄影片。影片中,洞穴救援專家南希和微生物學家哈瑞組成的探險隊,深入不同環境的洞穴中,尋找在極端條件下也能夠生存的「嗜極微生物」,希望能用於製造拯救生命的新藥。
  • 新書|科學小怪物:超硬核超專業超有趣的故事科普繪本
    可我們家又不是「學霸世家」,上哪找專家、學著給孩子做科普?今天就推薦一套超硬核、超專業、超有趣的故事科普繪本——《STEAM科學小怪物系列》,絕對是科普繪本界,不一樣的美妙煙火!具體發貨時間以下單為準。如有疑問,歡迎聯繫客服微信 yyvszs 。有家長說,給孩子做科學啟蒙,為什麼不選《十萬個為什麼》?其實,各種版本的《十萬個為什麼》,都是給認字多、有一定知識基礎的大孩子看的。
  • 全球首部諾貝爾獎科普動畫!看過的孩子都愛上了科學
    每集時間也適中,大約13分鐘,故事涉及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和他們的科學發現,是難得的寶藏科普資源!接下來,千媽就節選其中兩集給大家欣賞,看過的爸媽咱們一起「溫故而知新」我們這個世界的魅力就在於能量永遠不會消失,不管什麼時候,能量的多少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能量守恆定律。問題來了:「如果能量沒有消失的話,機器人小貝為什麼需要更換電池呢?」電池是會沒電,但它的能量並沒有消失,只是轉化成了別的形式,比如小貝打球時,電池能量就會通過小貝傳遞給球,球落在地上,能量又被傳遞給了地面,這樣一直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