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燒土豆葉 的告別信
/
end
/
事件的背後,是每年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
這封告別信的全文,如上所示。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站在上帝視角,我們或許覺得」紅燒土豆葉「的赴死,太過輕率。又或許,很多讀到這裡的童鞋,曾具有,或正具有和」紅燒土豆葉「相近的輕生念頭。
事實是,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16%的中國學生考慮過自殺。每年約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
自殺的原因,往往很常見
"紅燒土豆葉"的自殺,與科研結果不順利等學業壓力不無關係,因為這樣非常常見的原因結束生命,卻並不是個案。
河南淮陽,一學生張某某和賈某某因瑣事發生口角,後二人被同班同學勸和,該班紀律委員將兩人口角的經過告訴班主任。隨後班主任讓賈某某站在走廊自我反省,老師走進教室後,賈某某從六樓跳下。
四川南充,第一中學一學生上完第一節課後,獨自一人離開教室,從教學樓5樓縱身跳下,當場死亡。警方查明,死者生前因玩手機遭到其母親兩次批評,並搶奪手機。
江西宜豐,在下午考試期間,監考老師發現彭某藏在試卷下的手機並當場予以沒收,監考老師將手機交到隔壁考務辦公室隨即返回考場。期間,該考生離開了考場,老師立刻尋找,發現該考生已經墜樓。
······
事實上,青年、兒童自殺的直接原因看起來都很「常見」:「沒收手機」、 「發生口角,被老師批評」、 「課堂傳閱課外書,被批評」、 「考試作弊,被告知班主任」、 「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賴床被母親掀被子」、 「被關電視機」、 「不想考試」……
這樣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小事」,如何每年奪走10萬人的姓名?
一切的原罪:死亡教育過度缺失
國內外學者早以普遍達成共識,死亡教育的缺失,是一切的原罪。
我們生活在一個忌諱「死亡」的環境中,人與人之間避免提到死亡。父母在對孩子解釋「死亡」時,也會含糊其辭、模稜兩可,或者乾脆避而不談,假裝死亡不曾存在。
為什麼父母不對我們進行死亡教育?因為父母的父母,也並沒有這樣教育過他們。
追溯到文化源頭,孔夫子的一句話,赫然立在那裡。
「不知生,焉知死」 「子不語怪力亂神」
是啊,這輩子都沒有活明白,為何要考慮死亡?
儒家對死亡存而不論,引導人們關注現實。佛家則坦然得多,他們把死亡看作六道輪迴的節點之一,走過死亡便進入下一個輪迴,人們無需恐懼或者悲傷。道家對死亡的態度也很開放,他們認為自由精神超然於生死苦樂之外,以莊子為例,妻子亡故,他鼓盆而歌;路遇骷髏,他「援骷髏、枕而臥」……這份超然灑脫,讓人欽佩不已。
貌似先哲們引領人們淡定面對,但中國傳統下,人們認為生大於死,避諱談及「死」字,古代漢語中也用崩、薨、卒、逝、殞等字來代替, 我們不輕易說出那個音,和「死」諧音的字很難找。我們認為那是晦氣、黑暗、忌諱,並懷有恐懼和敬畏。
中國避諱談及死亡教育。直到1991 年,武漢大學段德智教授開設了「死亡哲學」的選修課,這是大陸普通高等院校首次系統地講授死亡問題。而後相關的課本、政府文件指導文件相繼出現。我國大陸中、小學幾乎沒有涉及死亡教育的課程,僅有少許省份的高校為醫學專業學生開設了死亡教育課程,但並未普及。白巖松也說:「中國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了解死亡,不止是了解死亡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理狀態,更是了解人在選擇死亡時,是怎樣的心理狀態。
即便從反面看待死亡,理解古代英雄壯士為何「捨生取義」,探討探討,你究竟支持「好死不如賴活著」還是」賴活不如好死「?也可以作為死亡教育的重要部分。
只有這樣,才能幫助那有過輕生念頭的16%青少年。
只要有一個念頭,再難再苦也能活下去
美國精神病醫生馬克·郭士頓曾將自殺者的心態概括為「八個無」:無望、無助、無力、無用、無價值、無目標、無意義、無所謂。直到實施自殺動作的那一刻,這些心態都處于波動變化之中。
蘇格拉底認為:「死亡要麼是無夢的睡眠,要麼是通往來生的道路。無夢的睡眠挺好的,一點都不可怕。而通往來生的道路聽上去也挺好的,因為這樣他就可以和生活在過去的智者切磋哲學技藝。因此,無論如何,死亡都不可怕。」
柏拉圖說,哲學就是練習死亡。
斯多亞學派哲學家伊壁鳩魯說:「死亡就是與感覺剝離。只有在有感覺的時候,我們才需要去分辨善惡好壞。因此,死亡不好,也不壞。」只有當我們感覺某件事兒很糟糕的時候,它們才是糟糕的。而死亡意味著不存在,所以害怕不存在的東西是很傻的,而且會阻礙我們享受人生。
叔本華:「死亡雖然讓人們不寒而慄,但死亡卻並非真是一大不幸。很多時候,死亡看上去甚至是一件好事,是我們渴望已久的東西,是久違了的朋友。所有在生存或者奮鬥過程中碰上無法克服的障礙的人,還有得了不治之症的病人或者承受了難以排遣的悲痛的人,到最後,起碼還可以有這一通常自動向他們敞開的退路,返回到大自然的懷抱。」
海德格爾的哲學認為,人一出生就是朝向著死發展的,因為生來就註定了要死,只不過我們的死不知何時到來,因此我們要對死亡保有一顆敬畏之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自己有限的生命過的有意義有價值。
美國當代哲學家託馬斯·內格爾指出,有的人害怕死亡,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會錯失尚未經歷過的人生體驗。但是內格爾問了一個問題:如果你並沒有因為錯過你出生之前的人生體驗而感到失落,那麼你為什麼要為錯過你死後的人生體驗而失落呢?
這些看似形而上的研究,其實都圍繞著一個議題展開,就是從「終極」層面尋找自殺動機裡的共性,然後更好地預防自殺。年輕生命對於「如何活下去」往往有著強烈的主觀追求,而這種追求恰是預防自殺的突破口。
上世紀70年代,窮困潦倒的美國抽象派畫家馬克·羅斯科在畫室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差不多同一時期,正在承受殘酷迫害的中國著名女作家丁玲卻沒有選擇自我了斷,而是一邊勞作一邊堅持創作。多年以後,她穿著樸素的白襯衣,坐在一把老藤椅上,這樣回憶起自己的選擇:人啊,只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就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也都能適應。
與死亡有關的哲學書籍
/
如果想要更深入的了解它,可以讀讀這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