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意外 我就要痛快
點擊左上方藍字 關注 意外情節
🎵
被朋友逼著去看了《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翻拍自2007年韓國同名電影,韓版是權相宇和李寶英主演。明知道是俗套的臺灣愛情電影套路,還是願意掏錢,憋著尿,看到結尾。爛俗又先鋒的愛情觀,令人心疼的男二號和比電影更精彩的配樂撐起這部豆瓣評分4.9的電影。
我不怎麼想評價這部電影的好壞,有人覺得它爛到不行,中途離場,有人會覺得平淡無奇,還有的人淚流滿面。我始終覺得,能讓部分人引起共鳴的電影,就不該收到一棒打死的主觀片面的批判。在我看來,雖然電影是真的很爛,但是卻真的很好哭。
「如果還有來生,你想做什麼?」
「除了做人,什麼都行。戒指,眼鏡,床,日記。」
「下輩子做這些東西?有什麼意思?」
「你可以把我買回去,在你身邊永遠都有意思。」
這段對白是女主角知道男主角得了重病之後的提問,所以在一開始女主角就知道真相,兩個人都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兩個人都互相理解對方,兩個人都互相許願,兩個人都互相滿足對方,兩個人也都沒有拆穿對方,女主角說自己不喜歡永遠,兩個人最終以另一種方式以女主最討厭的永遠在一起了,我覺得這才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
再來說說令人心疼的男二號吧,和自己資助6年的未婚妻訂婚,卻發現對方背著自己和其他人亂搞,被女主角無感情的撩之後喜歡上女主,後來知道女主不喜歡自己(只為了滿足她心愛的人的願望),卻依然想用自己的行動讓女主改變心意,想給女主一個完整的家。結婚之後被離婚,最後面對自己愛的人和她愛的人共葬在一起,哭一地。
編劇一直在追求一種極致的悲傷,女主角要的不是在寒冬中送她熱咖啡的人,而是下雨天陪她一起吃冰的人,要的不是守護她的人,而是和她一起冒險的人,男二顯然是前者,成為推進劇情的犧牲品。
最後想說的是,電影傳遞的三觀是我不贊同的。
看完整部電影,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張愛猴和老王的故事。先離開的人一定是希望那個留下的人,能帶著對ta的愛,堅強的樂觀的活下去,每天替ta看照進床頭的第一束陽光,睜開眼呼吸的第一口空氣,帶著愛ta的心情去看ta沒看過的風景,發沒發完的呆。這才是值得被尊重被羨慕的愛情。
張愛猴發的每條微博下面,都有可愛的網友分享美好,這種感覺真好,老王雖然離開了,張愛猴還是會堅強的活下去。沒有比悲傷更悲傷的事,悲傷總會好的,沒有誰應該一直悲傷下去,也不要妄圖在悲傷中找到共鳴。趁著還能哭的時候哭出來,笑的時候記得大聲笑。有時候想哭卻哭不出來,才是最悲傷的。
——The End——
作者:胡 霍
編輯:胡 霍
之前的故事
1.
雜亂心境
2.
成全
3.
換個方式,繼續愛你
"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分享
希望能點一下 在看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