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藍字關注,免費看經典熱門大片!
微信改版了,設星標後不走丟,找汁源更方便。
點擊「吃瓜電影資源」→再點右上角「...」→「設為星標&置頂」
信息高度發展的時代,為了博取注意力,有些新聞標題往往文不對題,或過度誇大事實。
這不,最近剛出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的就是這樣的問題,它還講述了其他的一些社會亂象。
《我們與惡的距離》
僅播出2集,就已經拿下今年華語劇最高分,9.5。
而且這還沒發揮出全部功力,目測更精彩的劇情都在後頭。
集合近年臺劇最強陣容。
暌違臺灣電視劇15年的賈靜雯、「有他就有好劇」的吳慷仁,以及臺劇熟面孔溫昇豪、周採詩、曾沛慈和金鐘獎最佳新人陳妤。
第一集,跪著看完。
第二集,還是跪著看完。十三強烈推薦,真的超好看!
一句話概括,這是一部「挑戰人性」的電視劇。
講的是什麼呢?
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引發的連鎖反應。
所謂「無差別殺人案」指的就是:有預謀的行兇,隨機地選擇作案對象,其動機一般是為了報復社會。
劇中,李曉明在戲院隨意開槍射擊,造成了9人死亡21人受傷。
兩年後,犯人李曉明被判以死刑。
但是,那一聲聲槍響之後,給被留下之人帶來的傷害,卻不會因為法院的判決減輕多少。
兇手,罪有應得、鋃鐺入獄。兇手的家屬和被害人的家屬卻被拋入無間地獄。
▼被害者家屬
宋喬安,品味新聞臺總編,人稱「總裁」。
劉昭國的老婆,品味新聞臺的主管宋喬安。相比於老公的傳統媒體,她更追求新聞的落地數據,直觀表現就是更「標題黨」。
跟著她幹活,手機要24小時保持可通話狀態,要隨時回復她的指令。
宋喬安這樣對待下屬的同時,也把自己埋在工作當中。
在一些人眼中,她是沒有生活的工作狂。
在工作上叱吒風雲的宋喬安,自從兒子被害後,變成不稱職的媽媽,甚至忘記女兒生日。
▼加害者家屬
在世人眼裡,一定是父母的問題,才能教育出這樣的一個殘忍的殺人犯。
兩位老人,遭受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人肉、騷擾、威脅,最終被擊垮。
他們選擇消失,關掉電話 ,斷掉網絡,他們不想被任何人找到。
離開之前,母親帶著小女兒李曉芳去改了名字:李大芝(陳妤 飾)。
看似擺脫了兇手家屬汙名的李大芝,走在路上依然連頭都不敢抬,用長發遮住自己的臉,對外也只敢謊稱爸媽車禍去世,無親無故。
可以說,李曉明犯下的罪,不僅毀了自己,更幾乎毀了妹妹。
她一度有抑鬱傾向,最終離開了父母獨自生活,在老師的舉薦下去品味新聞臺實習。
教授看出了她心底對做一個新聞人的渴望,便把她介紹給電視臺的朋友。
與此同時,他也送給李大芝一句話:
不要挑戰人性。因為她想像不到人們在知道她的真實身份後,會對她投以怎樣的目光和譴責。
這裡的人性,大抵就是劇名中的「惡」。
▼辯護律師
幾乎所有人都盼著李曉明早日被執行死刑,只有一個人除外——他的辯護律師王赦。
王赦是本劇的靈魂人物,他代表著對主流善惡觀的挑戰。作為李曉明的辯護,被社會大眾當做「惡」的幫兇,遭被害者父母當眾潑糞,被認為沒有良知。
但其實他是想藉此挖掘兇手的動機,從而對此類案件防微杜漸。
兇殺家屬、受害人家屬、辯護律師形成了三股勢力,他們彼此關聯又相互牽制,共同織成了一張密不透風的人性之網。
揭露「無差別殺人案」,只是導編的第一層意圖。
這樣的案例在生活中發生,卻往往被大眾當做獵奇新聞,繼而慢慢忽視。
第二層意圖是:在這一張織起的網中,塞入更多的社會議題。
政府機構在某社區開辦了康復之家,安置精神病患者。
然而,這樣的舉措卻遭到社區居民的抗議,網民們在社交媒體上也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他們認為精神病人的存在會影響小孩的成長,影響房價、地價。
沒有接觸過,不了解的,即為「惡」。這些社會議題,是司法和情理的矛盾,敏感尖銳卻經常被忽略。
最後一層意圖,則直接點了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惡,不僅僅指的是犯下滔天罪行的李曉明。
還包括眾人的平庸之惡,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參與了罪惡。
到底什麼是好人, 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當眾人忙不迭地給「兇手」、「精神病人」貼標籤並劃清界限時;當吃瓜群眾自以為站在正義的一方,憤怒地在社交媒體辱罵發聲時……
或許我們與惡,並不遙遠。
——————— END ———————
大爽片|如何才能看呢?
歡迎加吃瓜姐微信:chigua_jun
拿資源!
右下角點個在看,你會變好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