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2018年11月遼寧葫蘆島司機韓某開著黑色奧迪車徑直撞向排隊過馬路的小學生。
被撞的孩子們像保齡球瓶一樣倒下,6人死亡19人受傷。
點擊播放 GIF 0.0M
韓某與妻子發生矛盾,輕生厭世是這場慘劇的根源。
2018年4月,米脂發生了轟動的砍學生案件。
趙某在中學校外持匕首在放學的學生堆裡瘋狂行兇,造成9死12傷。
因為當初在這裡上學時受同學欺負,趙某懷恨在心,所以用這樣的方式展開報復。
諸如此類的無差別殺人案件還有太多。
犯罪嫌疑人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即使被害人和自己無冤無仇,動機大多是為了施行報復或發洩。
去年在日本還有人在推特上進行無差別殺人遊戲的預告,告之大家自己會在東京車站殺滿10人然後自殺。
所幸警方重視了起來,加強警備,成功在此人下手前將其抓獲。
每每出現這樣的罪犯,很多民眾都會直接要求死刑沒商量。
叔也覺得死刑有時候是必要的。
但這部新劇提供了另一個視角,看過就能明白,善惡正邪沒有那麼簡單。
《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部臺劇由臺灣公視電視臺、HBO Asia和CatchPlay聯合出品。
豆瓣9.3,簡直是今年的華語劇之光。
本劇由《誰先愛上他的》呂蒔媛操刀劇本。
復出的賈靜雯飾演女主,表現不俗。
男主是出演過《一把青》、《麻醉風暴》和《下一站,幸福》等高分臺劇的「好劇標杆」吳慷仁。
HBO的片頭提醒各位,本劇少兒不宜。
故事從2年前的一起無差別殺人案的出發。
槍手李曉明在電影街掃射,導致9死21傷,是臺灣近5年來死傷最多的隨機殺人案。
行兇後他沒有逃走,當場被警方逮捕。
這場命案的後續不僅僅局限於殺人償命的審判和失去親人的痛苦。
它遠有著更廣的殺傷範圍,不同的人也受到著不同程度的波及。
一、喪子的父母與媒體人的覺悟
對於一個媽媽來說,沒有什麼會比在母親節那天痛失愛子更殘忍了。
從那以後,始終無法釋懷的喬安就變了個人。
原本幸福的四口之家在突如其來的衝擊下破碎。
喬安難以靠近,老公有了外遇。
現在分居的夫妻正處離婚的邊緣,年紀尚小的女兒被一次次地忽視而與母親疏遠。
留不住兒子也留不住老公,喬安覺得關心不再具有意義,反正老天爺隨時都能把她身邊的人帶走。
因為她不講人情,公司的下屬都懼她三分。
作為電視臺的新聞部主管,她深諳搶速度、博眼球、蹭熱點這些行業運作模式。
可是收視率和良心時常會衝突。
做這一行久了,很多時候就會習慣吃人血饅頭。
當看到「代駕撞死鄰家女大學生」這樣的標題,喬安只嫌它太弱。
得知女大學生是臺大的之後,她又冷冰冰地叫編輯改成「撞死高材生」。
何止是喬安一個人,這個大的媒體行業都是想盡辦法為收視服務,在後真相時代裡捨棄客觀求真的原則。
一天臨下班前,隔壁臺突然播報普吉島爆炸的重要新聞。
喬安的第一反應是去派人查證消息的真實性。
但越來越多的電視臺也相繼對此進行報導,業務部領導還不停地催促。
即使沒有新聞畫面,僅有道聽途說的稿子,她也選擇跟了這個風。
事後證實,這是一則假新聞。
下一次,她沒有妥協。
後來碰到幼兒園劫持事件時,她堅持要等孩子安全後才肯直播連線。
有過類似經歷的喬安還是有職業操守的,她知道底線在哪。
可對新聞的敏感度和清晰的思路仍促使她找專家帶節奏。
我們總覺得罪犯不是內心陰暗就是精神失常。
以至於未得知具體信息就將對方歸為精神病,進而妖魔化這一群體。
醫生說:「在傷人案件中,只有百分之五的犯人有精神疾病,其中有極少數是會攻擊陌生人。」
二、罪人的親屬與抹不去的汙點
談及一個人的惡時,原生家庭往往被視為罪魁禍首。
公平點講,人的心態與品行的養成真的牽扯到太多的細枝末節。
施害者的原生家庭並不一定是癥結的所在,但一定會在事發後遭受巨大的傷害。
出席了受害者葬禮的李家人倍感絕望,崩潰自責。不論他們道多少歉,賠多少錢也抵消不了兒子李曉明作的孽。
點擊播放 GIF 0.0M
人們看不到殺人犯的爸爸、媽媽和妹妹是無辜的,只看得到他們是幫兇。
李家麵店的門臉被人寫滿了髒話
媒體大肆報導李家人集體神隱,卻不提他們砸鍋賣鐵甘願賠錢補償。
呈現事實的多面性和單純的洗白完全是兩種概念。可是為了順應民意,沒有媒體會去費力不討好地冒這個險。
被釘在恥辱柱上的李家人沒有辦法,便選擇消失在公眾的視線裡,今後永遠低著頭做人。
李曉明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母親囑咐她要是有人問起,就說自己的父母車禍身亡。
為了不拖累女兒,母親斷絕了與她的聯繫。
很長一段時間,李大芝都是用頭髮遮住大半個臉,眼神裡透著呆洩與憂鬱。
她休了學找了份助理編輯的工作,被升職之後發現自己的上司正是受害者家屬喬安。
無法面對喬安的李大芝準備換個工作,她的老師送她一句話。
「不要挑戰人性。」
意思是不要顯露自己的真實身份,不然大家不會放過你。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李母積壓於心的強烈感慨,放置到波濤洶湧的輿論中化作了一聲蒼白的嗚咽。
三、人渣的律師與為真相的奔走
本劇每集都由一個Youtube上的新聞視頻引入。
第一集上來就十分勁爆。
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遭受害者家屬潑糞抗議。
點擊播放 GIF 0.0M
你的良心被狗吃了嗎?/這傢伙還沒死,我們要花多少納稅錢養他。/大快人心。
網民們恐怕用唾沫星都能淹死這名律師。
這則新聞就出自喬安所在的電視臺。
為人渣辯護的律師到底在想些什麼?
撈取好處和實屬無奈這兩種可能均在劇中得到否定。
因為明明有條件更好的工作機會擺在眼前,王赦卻拒絕了。
難道是有顆白左聖母心,支持人權才爭取讓李曉明不被判死刑?
也不是。
連罪犯本人都納悶,你還管我幹嘛?
死刑與否不是重點,他最在乎的是查明背後的真相。
李曉明作案的動機至今撲朔迷離,如果不搞清楚就讓他一了百了的話,治標不治本。
王赦所做的就是儘可能地尋其源頭,避免此類現象重演。
叔相信即便這樣解釋,依舊會有人不予理解。
就像本劇的英文名《The World Between Us》,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把我們分成了不同世界的人。
我們要求死刑,我們容忍不了惡的存在,然而我們與惡的距離,比我們想像中的要近得多。
叔之前推薦過一部真人秀《達倫·布朗:就範》,那裡就展示了僅在心理魔術師的精密布局和挑釁誘導下,一個普通人離殺人只有72分鐘。
點擊播放 GIF 0.0M
而且惡絕不止於殺人,媒體汙名化精神病人欺騙蒙蔽觀眾,公眾強加給施害者家屬同等的罪名,鍵盤俠的網絡暴力等等,這些不也都是人性之惡的體現嗎?
《我們與惡的距離》沒有把目光限制在命案之後一群人的自我修復,而呈現出複雜的全貌,注入社會反思。
歸根結底,解決傷害最好的方法是善後和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