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熟悉美劇的人應該都不會感到陌生。
因為它手裡握著《權力的遊戲》、《西部世界》兩張大牌。
從2017年開始,不差錢的HBO開始布局亞洲市場。
先後推出過《女神探夏洛克》、《亞洲怪談》等劇集,不過從口碑和收視來看效果都並不理想。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題材本土化做得不成功。
不過失敗沒有阻止HBO的腳步。
今年HBO製作的一部華語劇低調開播,首播後便拿下了高分,部分網友看了表示該劇「刷新了臺劇的新高度」——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
這部劇的靈感來源於臺灣的社會事件及個別律師的真人原型。
編劇呂蒔媛,寫過不少高分臺劇,包括前不久引起話題的《誰先愛上他的》。
演員卡司同樣令人期待。
有「最美趙敏」之稱的賈靜雯時隔十五年再出演臺劇。
男主吳慷仁,近幾年高分臺劇都有他的身影,不得不佩服他選劇本的眼光。
故事從一場「戲院殺人案」講起,兩年前,一名叫李曉明的男子闖進一家戲院,對著座位上的人群無差別開槍掃射,造成了總共九死二十一傷的悲劇。
如今這起悲劇已經過去了兩年,與這起案子相關的人現在都怎麼樣了?
01
宋喬安(賈靜雯 飾)
品味新聞的總監,行事雷厲風行。
因為她總是裁人,人送外號「總裁」,前一秒她還是你的上司,下一秒就成了你的前任上司。
在新人眼裡她就是最不願意看到的「魔鬼上司」。
其實喬安不是一直是這副模樣,兩年前「戲院槍殺事件」讓她痛失了愛子天彥。
她至今沒有走出這個傷痛,只能封閉自己,用工作來療傷,對周遭的人和事變得漠不關心。
不知不覺中也忽略了自己女兒天晴。
和丈夫劉紹國(溫升豪 飾)的關係也是降到了冰點,瀕臨離婚的邊緣。
在這起案子中,她的身份是被害者家屬。
02
王赦(吳慷仁 飾)
一名律師,他要為其辯護的正是「戲院殺人案」裡的犯人李曉明。
他這一做法引起民憤。
民眾認為:殺人犯殺人償命天經地義,你給他辯護,良心是被狗吃了嗎?這種人渣不立馬槍斃,難道還要浪費納稅人的錢養他一輩子嗎?
民眾沒法在殺人犯身上發洩,只能轉向王赦。
這一等他出門,一桶屎就潑過去。
王赦這麼做,只是求財或是博出位?
並不是,比起犯人該不該判死刑,他更想找出犯人為什麼要這麼做。
用他的話來講「不試著找出答案,然後預防,以後這種事還是會照常發生」。
因為他深信「解決傷害的方法是善後和預防」。
在這起案子中,他的身份是辯護人。
03
李大芝(陳妤 飾)
原名李曉文,犯人李曉明的妹妹。
出事之後,她的父母本想去給被害者家屬道歉。
但真到靈堂門口,他們被眼前呼天搶地的慘況嚇得雙腿發軟不敢邁進一步。
道歉很難,逃避就容易得多。
他們選擇把店門一關,房子一賣,舉家逃到另外一個地方生活。
打那以後,父親開始日夜酗酒,李曉文也喪失了對未來的希望,閉門不出。
母親不忍女兒的大好年華就此葬送,帶著她去辦了個新的身份證,叮囑她以後要用李大芝的身份活下去,不要再和家人聯繫。
一直想進新聞行業的李大芝陰差陽錯地成了喬安的下屬。
當她得知喬安的遭遇時,她不知該如何面對喬安……
在這次案子中,她的身份是加害者家屬。
04
一件殺人事件,本劇選取了多種角度做切入,每一個角度的痛點都相當真實有力。
不再將焦點全部放在兇案和犯人身上,而是主要關注那些可怕兇殺案後走不出案件陰影的人。
這讓我想起去年的一部韓劇《過來抱抱我》。
該劇講述的是殺人犯的兒子和被害者的女兒之間應不應該相愛的故事。
當國產劇還沉迷於霸道總裁愛上我的時候,韓劇已經開始關注罪犯的心理活動和罪犯的心理創傷。
更難得的是和我們說著同一種語言,一衣帶水的臺灣,也逐漸撕掉偶像劇這個標籤,慢慢走上了冷峻、關注現實問題的創作道路上。
從《荼蘼》、《麻醉風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再到如今這部,題材越來越多元,表達手法越來越辛辣。
而且本劇的野心還不局限於此。
編劇在採訪時說過:
開始只是想寫某個社會矚目案件各個參與者的面向,寫著寫著卻感覺我們都參與其中,我們都不願再度看見遺憾與傷痛,那麼,有可能預防嗎?
單單只是對加害者家屬和被害者家屬的心裡描繪,製作團隊覺得不夠。
如何帶出事件背後人權律法與人性的矛盾衝突,如何順著這條脈絡深挖,去發掘那些深埋底層不見天日的黑暗一面。
這也是拍攝這部劇的一個原因。
製作團隊要嘗試著回答惡是如何產生的。
於是,繼被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人三種身份輪番亮相後,劇集再加入了一個身份,就是媒體。
05
按理說,媒體代表的是公開、公正、權威。
但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發聲的渠道和效率都比以前大大提升。以前是百分之五的人掌握著話語權,現在是所有人可以在網上發聲。
首先受到衝擊的是傳統電視媒體。面對收視率低下的局面,是堅持新聞理想,還是向流量低頭?
前兩集充分給我們展現了臺灣新聞媒體的亂象。
為了追求收視率,頭條先播「店員被客人潑奶茶砸頭」這樣獵奇新聞吸引眼球;
為了增加點擊率,「撞死高材生」顯然比「撞死女大學生」更有看點;
為了搶熱點拼收視,在沒有確定事情的真假就開始盲目跟風報導;
沒有爆炸的說成有爆炸,潛入幼兒園拍攝的被說成是精神病患者挾持人質。
這些亂象,不正是我們平常微博上的各種熱搜事件麼?
四川德陽女醫事件,明明是雙方爭執事件,卻只引入一方言辭製造輿論,最終導致女醫生自殺身亡;
重慶公交墜江事件,要不是行車記錄儀記錄的畫面,最後背鍋的又會是那個無辜的女司機。
黑澤明電影《醜聞》裡有一句臺詞,放在這裡同樣適用:
報導即使出錯,讀者也是喜歡的。
博眼球,斷章取義的做法,收割了一波又一波的流量,就是沒有人關心真相。
在這部劇中,只有王赦一個人想探尋李曉明殺人背後的真相。
因為他知道,還原真相比發洩憤怒更加重要。
這個時代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有一個冷靜的人站出來,不誇大事實,不包庇罪犯,不憐憫弱者,只是客觀呈現事件的本身。
可惜能夠這麼做人的少之又少。
預告片裡有那麼一句話: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似乎也暗示著這部劇裡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人,也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壞人。
痛失愛子的喬安可以為了一個假新聞忘記女兒的生日;
責備喬安不會照顧女兒的劉紹國也是個出軌的渣男;
與惡同行的王赦執意要查出真相,但如果當初遇害的是他孩子,他還會不摻雜個人情感一查到底麼?
所有的社會問題,歸根到底都是人的問題,人性的問題。
本劇的英文名叫「The World Between Us」,直譯過來就是「我們與世界的距離」。
我們把它翻譯成「我們和惡的距離」,更加貼切。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充滿惡,惡無處不在,或許人本身就是惡的一部分。
當惡發生在我們身邊時,我們是選擇沉默,是選擇圍觀,還是選擇以暴制暴?
希望這部劇除了剖析惡的根源,也能給我們解答,一旦與惡相遇,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如何解決。